研究生: |
黃家祥 Huang, Chia Hsiang |
---|---|
論文名稱: |
女兒不存在:論駱以軍《女兒》的創傷敘事 The Daughter does not Exist: Research on the Trauma Narrative in “The Daughter” of Lou, Yi-Chun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Yun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李癸雲
Lee, Kuei-Yun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周芬伶 Zhou, Fen-Ling 劉淑貞 Liu, Sh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駱以軍 、《女兒》 、拉岡 、紀傑克 、創傷 、主體 、真實層 、原慾物 |
外文關鍵詞: | Lou, Yi-Chun, “The Daughter”, Lacan, Žižek, trauma, subject, the Real, the T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當代小說家駱以軍繼鉅著《西夏旅館》後,於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女兒》,召喚與塑形了諸多關於女性的存在樣貌。設若《女兒》在小說家筆下的眾多女性故事裡,曾有一個書寫的核心,那個核心是什麼?當駱以軍宣稱其小說主題是「療癒的少女神」時,我們不禁有些狐疑,進而想看向它的反題——一個有關「受創的父親」的故事。亦即,無論小說對女性做了何種崇高化乃至恐怖化的描繪,那其實透露了男性主體的創傷。
「妻」其實就是這個創傷的根源——她導引、也中斷丈夫/敘事主體的追尋,是使小說成立與失敗的結構性阻礙。通過「妻」與「創傷」之關聯的考察,如下的疑惑可以獲得解答:為什麼小說存在女兒?女兒是誰或什麼?為什麼女兒以「療癒」標誌,小說家念茲在茲的「療癒」指的又是什麼?透過由雅克‧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所開展出的精神分析學派及其後繼者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Žižek,1949—)的理論視角,本文以主體存有、創傷真實與死亡驅力為核心,意欲洞視《女兒》中有關主體與他者遭逢所衍生的創傷難題,並參酌晚期拉岡趨於複雜化的「真實層」(the Real)概念,試探主體與其創傷「真實層」遭遇時,所可能展露的主體性意涵。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二章勾勒駱以軍美學與《女兒》敘事的關聯;第三章在指出妻原來就是「女兒」之後,主要論述她那崇高(sublime)與醜怪(monstrous)的兩副面孔,以及小說直指女兒身上那令主體不堪承受的陰性(feminine)的特質;第四章,則將視角轉往敘事中的男性角色,試圖理出一條有關父親與敘事者之間的陽形(phallic)敘事;第五章便綰合前兩部分所分別處理的陰性敘事與陽形敘事,為女兒下一個總體的定義,也正是本文的標題:女兒不存在。至此,本文不再單純追問「女兒」是什麼,同時也將探討,使「女兒」出現的構成性平台是什麼,藉兩個別異的視角(妻與父)重新構築使「女兒」出現的前置條件。最終,我們意在確立《女兒》一書的立意:「如何將傷害轉變為愛?如何直視文明自身的傷口,以看見真正的療癒和拯救?」如是,那麼本文的回答會是:《女兒》其實並非一個療癒修補的故事,而是一個如何與傷害共存的故事。療癒,不是使傷口癒合,而是學習與其相處的艱難的功課。創傷,就是療癒。
After publishing “Xi-Xia Hotel”, which is highly praised in Taiwan, the Taiwanese novelist, Lou, Yi-Chun released his novel, “The Daughter”, in 2014. This work summons and shapes many existential forms of women. The following question has inspired this thesis that If there is a kernel of writing in numerous female stories of novelist’s “The Daughter”, what the kernel is. When Lou, Yi-Chun claimed the theme of his work is about “a healing young goddess/daughter”, we can’t help but be suspicious and discovers its antithesis: a story about “traumatized father”. That is, no matter how this novel attempts to sublime or terrorize females, all those descriptions eventually turn out to simply uncover the trauma of the male subject.
This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Wife”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the trauma. She guides her husband to search for his narrative subject while giving interruptions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the constitutive obstacle that fails the narrator and prevents the him from the path to success in this novel. By looking carefully at the relation of “Wife” and “Trauma”,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at why “The Daughter” exists in this novel, who/what is “The Daughter”, why “The Daughter” is significant to “Healing”, what is the highly fundamental meaning of “Healing” to the novelist will all be properly answered. By the school of Lacanian psychoanalytic by Jacques Lacan (1901-1981), and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theory by his successor, Slavoj Žižek (1949-) , this thesis therefore focuses on subject existence, the traumatic Real and death drive, and aims to reveal the subject’s traumatic problem caused by the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s. Additionally,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Real, a complex concept seen in Lacan’s late studies, an attempt in this thesis was also made to release the possibilities of subjectivity as the subject encounters with its traumatic Real.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Chapter 2 correlates closely with Lou’s aesthetics and the narrative of “The Daughter”. The two traits of the Wife, who shows her sublime and the monstrous character are shown in Chapter 3 after the fact is pointed out that Wife is actually “The Daughter”, and that its femininity makes the subject unbearable. Chapter 4 turns to the male character so as to sort out a phallic narrative about “Father” and the narrator. Chapter 5 integrates two parts of feminine narratives and the phallic narrative in order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The Daughter”, which also inspired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that the daughter does not exist. So far, instead of asking about what “the Daughter” is, the thesis has focused on what the constitutive platform of the Daughter’s being present is. B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the wife and the husband), this thesis reconstructed preconditions of the Daughter’s presence. In the end,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Daughter”, by providing further questions on how to turn the wounds to love, how to look directly at the wounds of civilization itself to see the real healing and salvation. If that so, the answer seems to be that “The Daughter” is not a story of healing or repairing, but a story about how to coexist with injury. Healing is not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to the wound, but of a difficult lesson on learning how to coexist with the unhealed. Trauma is of healing.
書籍專著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元尊文化,1998)。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9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駱以軍:《我們》,(台北:印刻,2004)。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2005年)。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5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我愛羅》(台北:印刻,2006年)。
駱以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台北:印刻,2009)。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0)。
駱以軍:《遠方》(台北:印刻,2011)。
駱以軍:《我愛羅》,(台北:印刻,2012)。
駱以軍,《臉之書》,(台北:印刻,2012)。
駱以軍:《西夏旅館》,(台北:印刻,2013)。
駱以軍,《棄的故事》,(台北:印刻,2013)。
駱以軍:《女兒》(台北:印刻,2014)。
紀傑克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苗栗:桂冠圖書,2008)。
紀傑克著,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苗栗:桂冠圖書,2011)。
紀傑克著,萬毓澤譯:《神經質主體》(苗栗:桂冠圖書,2011)。
斯拉維‧紀傑克、格林‧戴里著,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台北:巨流圖書,2008)。
斯拉維‧紀傑克著,林靜秀、曹君如譯:《論信仰》(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2)。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胡大平、余寧平、蔣桂琴譯:《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蔣桂琴、胡大平譯:《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齊澤克著,季廣茂譯:《實在界的面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尉光吉譯:《享受你的症狀──好萊塢內外的拉康》(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南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王師譯:《事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穆青譯:《真實眼淚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香港:三聯,1988)。
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苗栗:桂冠,2003)。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台北:印刻,2007)。
Darian Leader著,Judy Groves繪,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立緒,2007)。
萬書輝:《文化文本的互文性書寫:齊澤克對拉康理論的解釋》(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
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高雄:巨流,2009)。
韓振江:《齊澤克意識形態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2011)。
于琦:《齊澤克文化批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雷蒙‧塞爾登、彼得‧維德生、彼得‧布魯克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高雄:巨流圖書,2012)。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12)。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論駱以軍《西夏旅館》——紅樓夢獎2010得獎作品專輯》(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7月)。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2013),頁166。
蔡淑惠:《情感、信仰的潛意識迷陣》(台北:書林,2013)。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3)。
汪安民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2013)。
肖恩‧霍默(Sean Homer)著,李新雨譯:《導讀拉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托尼‧邁爾斯(Tony Myers)著,白輕譯:《導讀齊澤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台北:秀威資訊,2015)。
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症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史蒂夫‧Z.萊文著,郭立秋譯:《拉康眼中的藝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台北:聯經,2017)。
克拉吉斯(Klages, M)著:《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Lacan, Jacques. The Seminar Book VII,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1959-1960. translated by Dennis Porter. London: Routledge, 1992.
Laplanche, Jean. New Foundations for psychoanalysis. translated by Davd Macey.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89.
期刊/單篇論文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收錄於《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頁7-30。
黃錦樹:〈棄的故事: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收錄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頁339-357。
黃錦樹:〈在自己的時差裏:讀駱以軍《女兒》〉,《中山人文學報》39期(2015年7月1日),頁155-159。
黃錦樹:〈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收錄於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2016),頁344-364。
黃錦樹:〈最初的房間〉,收錄於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2016),頁459-465。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新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頁369-403。
楊凱麟:〈《西夏旅館》的運動-語言與時間-語言:駱以軍游牧書寫論〉,《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9-44。
蔣興儀、魏建國:〈拉岡的欲望倫理學:從佛洛依德的「原初受虐性」到紀傑克的「穿越幻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0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05-139。
蔣興儀、魏建國:〈創傷之「真實」:從見證的僵局到心理分析的突破〉,《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7期(2008年12月),頁167-210。
蔣興儀、魏建國:〈從致命女人到「女人不存在」:紀傑克解析女人及其對性別教育之啟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2期(2012年9月),頁101-151。
蔣興儀:〈從惡的平庸性到惡魔之惡:紀傑克對惡的問題的反省〉,收錄在黃瑞祺編:《理論的饗宴》(台北:碩亞,2013),頁419-458。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年7月),頁85-99。
廖咸浩:〈如何延遲世界末日?:經《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窺看《風暴之書》與《西夏旅館》中的後人類視域及重返生命之途〉《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13-43。
鄭千慈、楊佳嫻:〈遊走虛實之間——細讀駱以軍小說〈降生十二星座〉〉,《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
楊佳嫻:〈在幽微邊界停格——駱以軍《遣悲懷》〉,《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頁109-110。
黃宗慧:〈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頁41-74。
蔡淑惠:〈戀慾謎相的暗爽地緣:談潛意識主體及虛幻的愛戀戲則〉,《中外文學》第26卷第8期(1998年1月),頁90-119。
林明澤:〈無盡星空下的鐵石殘骸:關於硬式科幻漫畫中的科學「真實層」〉,《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1998年4月),頁51-77。
Jacques Lacan作,李家沂譯:〈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形塑「我」之功能的鏡像階段〉,《中外文學》第27卷第2期(1998年7月),頁34-42。
黃宗慧:〈他不看她時她在嗎?──以《天龍八部》中段正淳身邊的女性為例談自戀、戀物、攻擊慾〉,王秋桂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1999),頁181-205。或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publication/female.htm
弗洛伊德著,楊韶剛等人譯:〈超越享樂原則〉,《弗洛伊德文集》(台北:知書房,2000),頁31-95。
張鈞巽策劃:〈專題:發癢的幻想——科幻電影的思考〉,《電影欣賞》2001夏季號第19卷第4期(總號第108期,2001),頁12-27。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79-103。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印刻》第3期(2003年11月),頁204-207。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臺灣文學學報》5期(2004年6月1日),頁117-118。
蔡依珊,〈駱以軍:我不是惡漢,我只是邋遢的中產階級〉,載於《野葡萄文學誌》18期(2005年2月)。
黃涵榆:〈解剖嗜血狂魔:超越當前網路文化之妖魔幻想〉,《中外文學》第34卷第3期(2005年8月),頁85-112。
伍軒宏:〈愛是不可能的禮物:人欲在王家衛電影橫流〉,《中外文學》第35卷2期(2006年),頁7-10。
祁立峰:〈一哥愛與死——從《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出發梳理駱以軍作品的轉向〉,《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6年),頁117-138。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年4月),頁131-167。
黃宗慧:〈真實女人或創傷女人?:拉岡性分化公式與陰性蕩力論之性別政治效力初探〉,《文化研究》第3期(2006年9月),頁47-84。
蔡淑惠:〈驅力倫理:《放牛班的春天》與《海上鋼琴師》〉,《文山評論》第6卷(2007年3月),頁103-126。
嚴婕瑜:〈駱以軍在《遣悲懷》中的主體追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241-264。
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文化研究》第9期(2009年秋季),頁5-44。
林耀盛、龔卓軍:〈重逢真實界:以拉岡式精神分析探究主體性〉,《生死學研究》第十二期(2011年),頁31。
林俊男:〈愛情(無)隱喻:論張愛玲的〈色,戒〉〉,《中外文學》第4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37-195。
沈志中:〈論愛情:精神分析觀點〉,《中外文學》第4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03-135。
馮冬:〈「慾望那可怕的光輝」:葉慈詩歌的心理解析〉,《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五卷第一期(2011年12月),頁121-144。
鄭聖勳:〈「辣妹呢?」——評駱以軍《西夏旅館》〉收錄於《論駱以軍《西夏旅館》》(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7月),頁166-186。
李癸雲:〈「我是棄」──論駱以軍《棄的故事》之主體認同與遺棄美學〉,《台灣文學研究》第五期(2013年12月),頁303-333。
侯如綺:〈駱以軍《西夏旅館》中的「屍骸」書寫與主體建構〉,《淡江中文學報》第32期(2015年6月),頁361-384。
潘怡帆:〈《女兒》,在降生以前的書寫〉,《中山人文學報》第39卷(2015年7月),頁59-86。
學位論文
劉淑貞:《肉與字:九〇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6學年度。
曾憶文:《虛擬自傳的形成——論駱以軍小說的主題開展》,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度。
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度。
王億儒:《駱以軍《西夏旅館》研究》,台北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與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8學年度。
陳奕翔:《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98學年度。
黃莉棉:《駱以軍的困境書寫——以《西夏旅館》為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9學年度。
林定杰:《駱以軍《西夏旅館》的敘事空間與空間敘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學年度。
徐珮芬:《「未來末日/末日未來」--臺灣八○年代以降小說中的末日想像與科幻異境:以黃凡、平路及駱以軍作品為主要觀察對象》,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度。
楊乙軒:《現代主義者的鄉愁:駱以軍死亡三部曲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102學年度。
李玉華:《私語與告白—駱以軍的(偽)私小說敘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103學年度。
訪談
帖千函訪:〈修補人類文明惡夢的少女神創造者駱以軍〉,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s://www.kingstone.com.tw/publish/publish_detail_2.asp?pub_date=2014%2F08%2F22&kind=1&id=8289
李屏瑤訪:〈《女兒》駱以軍:小說的創作高峰到底在哪裡?〉,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3109
言叔夏:〈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2004年5月),頁42-49。
張耀仁:〈惦記著那些在他們身世裡的自己——訪駱以軍〉,《明道文藝》第378期(2007年9月),頁45-51。
網路資料
斯拉沃熱‧齊澤克:〈女人也是「父親名字」中的一種——如何不誤讀拉康的性別(化)公式(原文題目為:〈Woman is One of the Names-of-the-Father, or How Not to Misread Lacan's Formulas of Sexuation〉),網址有兩處,分別如下(檢閱日期2018/6/7):http://www.sohu.com/a/126338346_488839 ;
https://www.douban.com/note/356016155/
斯拉沃熱‧齊澤克:〈實在界的難題:作為《異形》觀眾的拉康〉,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s://site.douban.com/120523/widget/notes/3723629/note/162068941/
斯拉沃熱‧齊澤克:〈今日的好萊塢:來自意識形態戰場的報告〉,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912038/
蔣興儀的學術散文(部落格),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jsy66621.pixnet.net/blog/post/58762897
舌頭與語言 La langue et le langage(部落格),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chubaparis.blogspot.tw/,
〈我讀駱以軍之《西夏旅館》〉:http://chubaparis.blogspot.tw/2009/05/blog-post.html、
〈消失在遠方:再訪西夏旅館〉:http://chubaparis.blogspot.tw/2010/06/blog-post_25.html
魚板:〈人渣與非人?《VA-11 HALL-A》的賽博朋克倫理〉,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www.u-acg.com/archives/16150
莫修:〈女神是人嗎?崇拜女神是愛情的開端?〉,網址(檢閱日期2018/6/7):https://philosophy.hk01.com/channel/%E9%9A%A8%E7%AD%86/52930/%E5%A5%B3%E7%A5%9E%E6%98%AF%E4%BA%BA%E5%97%8E%EF%BC%9F%E5%B4%87%E6%8B%9C%E5%A5%B3%E7%A5%9E%E6%98%AF%E6%84%9B%E6%83%85%E7%9A%84%E9%96%8B%E7%AB%AF%EF%BC%9F
克萊因瓶(德語:Kleinsche Flasche),根據維基百科(檢閱日期2018/6/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8%8E%B1%E5%9B%A0%E7%93%B6
「異度風景」(Planescape)詞條,根據維基百科(檢閱日期2018/6/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82%E5%BA%A6%E9%A3%8E%E6%99%AF#%E5%8D%B0%E8%AE%B0%E5%9F%8E
不確定性原理,又譯測不準定理,根據維基百科(檢閱日期2018/6/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7%A1%AE%E5%AE%9A%E6%80%A7%E5%8E%9F%E7%90%86
電影
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編劇,馬丁‧辛(Martin Sheen)、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Jr.)主演:《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編劇,伊蓮‧雅各(Irène Jacob)主演:《雙面微若尼卡》(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1991。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渡邊謙(Watanabe Ken)等主演:《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
索菲亞‧菲尼斯(Sophie Fiennes)導演,紀傑克(Slavoj Žižek)編劇,紀傑克主演:《變態者觀影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2006。
索菲亞‧菲尼斯(Sophie Fiennes)導演,紀傑克(Slavoj Žižek)編劇,紀傑克主演:《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