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智昌
論文名稱: 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
指導教授: 蔡英俊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5
中文關鍵詞: 明清之際嶺南屈大均(翁山)自我形象英雄隱喻行動展演南方╱北方遺民╱逸民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屬於以文士為對象的個案研究,旨在替明清之際一名生平數度轉換社會身分並每於詩文中形塑自我的嶺南遺民詩人屈大均於現實世界與文學創境中呈現出的多重自我形象建立一流變史並釋讀其中意義,同時析論兩者之間的落差與疊合之處,藉此替過去在清代文學史中身影模糊的他重新定位。
    本文主要將其生平分為三個時期,透過歷時性的角度考察其自我形象的發展過程。
    對其早年,文中主要集中在屈氏原初認同的形鑄與早年環境對其自我及形象呈現影響的探討。藉由命名述由、後裔宣稱以及粵鄉風土景物人文軼史、羅浮道教仙跡的記述,他展示出對(真實或想像)遠祖屈原、對粵鄉的強烈血緣認同與地方認同及其靈均苗裔、仙風道骨的形象。另外,早年的儒式教育一方面引導他走向仕進之路,而後卻也讓他在鼎革動盪之際做出不仕貳朝的選擇,使其公開官方身分終止於隆武生員。同時,雖為清軍兩度攻粵局勢所迫而逃禪函昰門下,但透過種種蘊含家國認同的身體展演與社會動作他也展現了圓頂僧服而不脫人間是非的儒者性格。從這些透過行動與書寫所展現的認同我們都可看出這類本質性根源對其人格與形象所產生的作用。期間,對屈原近儒人格的認同與隨業師陳邦彥赴沙場的經驗或更乃其日後自我形塑「英雄」形象的關鍵契機。
    進入中壯年,屈氏開始了五度漫遊時期。首度「廬山行」,他以師讎鄉陷國恥的難堪憤恨始,然在進入廬山後則為秀奇泉瀑所懾而忘卻國事憂擾,看盡醉人風景。短居羅浮游仙修道時期卻又再度陷入亡國愁緒。未久,他靜極思動,開始了幾度重如山丘的復國與行旅之途。在二度北游「東北 – 江南行」中,他以尋訪因叛變嫌疑流放遼寧的函可為由,以誅殺外國王的使者自比,離鄉北上,途中又每以刺客、俠士一類「北方義士」自喻,進入遼東更有遭逢囚禁的逼真想像,幾乎就要成為一名入遼刺清的英雄。隨後他南走江南,既在流連太湖時於詩歌呈現隱者形象,又藉行動流露出復明的反動者形象——鄭成功震動東南半壁的長江之役可能即是他的行動舞台。頃之,通海案發,涉案友人遭斬、流放或逃亡,他亦返鄉還俗歸儒。居粵未久,他再度北游。此度「西北行」於粵鄉啟程及由江南起身的詩歌亦皆有宣示反清之語。不少學者以此推測他與諸遺之奔走西北乃為集結明末西北尚未克盡之殘餘邊兵。然而行旅結束,西北終究無戰事,徒留他攀登華嶽的驚喜疲憊以及憑弔故國城塞的哀嘆神情。至此,屈氏深入東北行刺的實際動作無法證實,連尋訪函可之真假亦難以稽考;寓居江南時的反動者形象因缺乏在場證明與有力證詞而至多可說是虛懸的展示;西北革命論調亦因無戰事而難以證實。是以,就現存文獻來看,屈氏之隱喻與展演自我始終較行動自我佔上風;文學創境與現實世界的「英雄」錯影始終存在。直到四十四歲「湘桂行」,三者方得以重合。三藩亂起,屈氏挺身從軍,投靠據領南方的吳三桂,冀其率領南方推翻清室。受行軍處所與征服相關歷史神話的影響,他於文學創境中打造一個投射其強烈地域認同的南方世界並藉以表達南方版圖之宏廣與力量之強大。除了詩歌詠賦,他還監軍桂林,總算透過行動實踐成為一名「南方英雄」。這使得他長期於詩中宣稱、透過言語或非言語行動所展演的英雄角色終於透過實際行動於現實世界找到相應的肉身,藉書寫與行動達到內心的「圓滿實現」。隨後他謝事歸返,避地江南,透過種種儀式告別了「英雄」,從此走向凡俗日常。
    少俠之游的抉擇或許注定了晚年的窮愁;不事生產的後果恐非其早年即能逆料。謀食身難隱,居貧志易違,物質的貧困以及與廣東清朝官員周旋酬酢帶來的聲譽之剝損都讓他深刻體驗到「生道」之難。此外,一生為其所輕同遭其累的妻妾子女,或同貧共苦或薄命早夭,皆宛若輕於鴻毛微於蜉蝣的微物,讓他在窮儒之外,更增添了命帶刑傷的夫與父之形象。基於這些日常,他以史上「逸民」自喻,呈現歸園後安貧樂道偕妻共隱善盡孝道的形象。瀕死,他於墓誌自稱「明之逸民」,蓋欲於死後舍忠返孝,彌補生前移忠作孝之過,以取代半生透過詩歌隱喻、展演、乃至實踐行動的「英雄」樣貌。凡此種種,都展示了英雄回歸世俗所面臨的身心考驗乃至嚴正面目的蕩然無存。
    由上我們讀出屈氏向外界展示的一個重要形象「英雄」的轉變:包括醞釀、形塑、完成與消解的過程,同時我們也藉由旁枝末節額外讀出了遺民的多樣人生與面孔,藉此填補了清初重要嶺南詩人生命史中空白的一頁。


    第一章 緒論………………………………………………………1-2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 明清之際文史發展與研究概述╲研究動機:重構明清之際「個案」的形象與價值╲關於嶺南詩人屈大均及研究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詮釋視野 問題意識:從屈氏詩文的形象性談起╲詮釋視野:從原初認同、社會情境到自傳時刻 第三節 材料、方法與章節安排 建立屈氏自我形象的流變史╲章節安排 第二章 早年1630-1651:出嶺前的徬徨與迷惘——…………27-76 在殘敗中活下來的少年遺民 第一節 落根嶺南的靈均苗裔 「命名」作為一種血緣與地方認同的標記╲仙山「羅浮」是故鄉:地方認同的建立 第二節 歷劫逃禪的南明秀才 從「以書為田」的少年生員到「以田為書」的弱冠高士╲圓頂逃禪的遺民僧:僧服儒行的抉擇及蘊含家國認同之身體展演╲生與死之間 第三章 中壯年1652-1683:重如山丘的離散與漫遊——…77-178 漂泊南北的復國俠士與行旅者(上) 第一節 蟄伏山林心存人間的僧與道 首度北游:廬山行——「忘世為游」的遊方僧╲首度南歸:游仙羅浮——戴冠留髻、游仙憂國懷鄉的羅浮道士 第二節 製作╱展演英雄:僧貌俠心的「北方義士」 契因:屈氏進入遺民詩界之「媒介」——曹溶與朱彝尊╲動因:「尋訪函可」╲二度北游之塞外東北行——隨境而生的「游俠」與「刺客」 第三節 雙調形象:歸隱者與反動者 南走:心境的變化╲二度北游之江南行——擺盪於復國與歸隱之間的「行旅者」 第四節 歸儒與反思 二度歸粵:歸儒還俗——復「屈」黜「釋」的屈道人╲遷海事件與懷祖的「自傳詩」 第四章 中壯年1652-1683:重如山丘的離散與漫遊——…179-260 漂泊南北的復國俠士與行旅者(下) 第一節 俠遊的延續•疲憊的形軀•嘆息的聲音 動機:革命說與游觀說的論爭╲三度北游:西北行——翻山越嶺紀錄山川形勢的游士 第二節 最後的機會:中年始「現身」的南方英雄 四度北游:湘桂行——三藩亂起,監軍桂林╲乾坤歸火德,日月起南方:南方勢力的想像與地域認同的重造 第三節 告別「英雄」 歸粵一二事與避地江南說╲五度北游:短暫的江南行——道別者 第五章 消失的未知:晚年1684-1696、居鄉與家庭生活—261-348 耕讀持生的「明之逸民」與輕如鴻毛微於蜉蝣的那些人 第一節 「窮儒」晚年的耕讀生活及其早年俠少之游的代價 士、俠性格與其「不事生產」的習氣╲「生道」日窘:物質的貧乏與精神的剝奪 第二節 命帶刑傷的「夫」與「父」以及薄命早夭的那些人 男遊——「游」之重量與性別╲「她」們與骨肉 第三節 詩文中的「逸民」群像 所謂「逸民」╲從英雄到儒隱者╲楚聲:南方世界的逸民╲緘默的石頭:為自我定名 第六章 結論…………………………………………………349-358 南方英雄的前身:作為「自我」本質性根源的原初認同╲南方英雄的形塑:操弄自我呈現的社會情境與歷史事件╲英雄的解構:世俗的羈絆與認同的轉向 附圖……………………………………………………………………359 附錄一 南屈世系表…………………………………………………373 附錄二 屈大均親屬表………………………………………………375 附錄三 清初詩選集選屈大均詩數量統計表………………………378 附錄四 屈大均與廣東清朝官員吳興祚、劉茂溶、王煐交游表…381 徵引書目………………………………………………………………388

    史料
    詩文、典籍

    丁耀亢:收入李增坡主編,張清吉校點:《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1999年。
    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毛奇齡:《西河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224冊。
    王士禛輯,盧見曾等補傳:《感舊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乾隆十七年刻本影印。
    王隼輯:《嶺南三家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王煐:《憶雪樓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康熙三十五年王氏貞久堂刻本影印。
    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平:中華,1963年。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0年。
    ―――:《曝書亭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223冊。
    ―――,陳士彪、羅仲鼎選注:《朱彝尊詩詞選》,浙江:古籍,1989年。
    ―――,葉元章,鍾夏選注:《朱彝尊選集》,上海:古籍,1991年。
    吳興祚:《蒼峴山人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吳藹輯:《名家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7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1988年。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2006年。
    李因篤:《續刻受祺堂文集》,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丁亥年都村拜石軒馮氏刊本。
    李符:《香草居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別集類》第25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據吉林大學圖書館館藏清康熙至乾隆刻李氏家集四種本影印。
    李贄:《續藏書》,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
    李繩遠:《尋壑外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別集類》第23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吉林大學圖書館館藏清乾隆金氏刻本影印。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1984年。
    杜濬:《變雅堂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4輯,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黃岡沈氏刻本影印原書。
    沈德潛輯評:《國朝詩別裁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影印。
    卓爾堪選輯:《遺民詩》,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周亮工:《賴古堂集》,上海:古籍,1979年。
    周紹良總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2000年。
    屈大均著,彭伊洛、傅靜庵校點:《翁山易外》,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王貴忱校點:《翁山文鈔》,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王貴忱校點:《翁山佚文》,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李文約校點《翁山文外》,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李育中等注:《廣東新語注》,廣州:廣東人民,1991年。
    ―――,林梓宗校點:《皇明四朝成仁錄》,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陳永正主編:《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屈原等著,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大安,1995年。
    易宏:《雲華閣詩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174•文學類》詩別集•清,台北:新文豐,1988年。
    姚佺輯:《詩源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初抱經樓刻本影印。
    施閏章著,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北京:黃山書社,1993年。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1991年。
    夏完淳著,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孫鋐輯評:《皇清詩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39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清康熙二十九年鳳嘯軒刻本影印。
    席居中輯:《昭代詩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清康熙十八年刻本影印。
    徐崧等輯:《詩風初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6、57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據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影印。
    班固編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1994年。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1981年。
    張煌言:《采薇吟》,收入《張蒼水集》,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收入《困知記等三種》,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張履祥著,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2002年。
    梁佩蘭著,呂永光校點補輯:《六瑩堂集》,廣州:中山大學,1992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2004年。
    陳允衡輯:《詩慰(初集二十四卷、二集十一卷、續集四卷)》,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順治刻本影印。
    ―――選:《國雅初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39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陳以剛等輯:《國朝詩品》,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雍正十二年棣華書屋刻本影印。
    陳恭尹著,郭培忠校點:《獨漉堂集》,廣州:中山大學,1988年。
    陳維崧輯:《篋衍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乾隆二十六年華綺刻本影印。
    陳瑚輯:《離憂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文學類》第43冊,台北:新文豐,1996年,據民國元年趙詒琛刻《峭帆樓叢書》本影印。
    ―――輯:《從遊集》二卷,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補遺》第100冊,台北:新文豐,1996年,據民國元年趙詒琛刻《峭帆樓叢書》本影印。
    陶潛撰,陶澍注:《陶靖節集注》,台北:世界,1999年。
    陶煊、張璨輯:《國朝詩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6-15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影印。
    彭廷梅輯:《國朝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乾隆十二年金陵書坊刻本影印。
    馮舒輯:《懷舊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第57冊,台北:新文豐,1985年,據清同治光緖間吳縣潘氏京師刊本影印。
    黃宗羲著,張良權點校,《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2005年。
    黃培芳:《香石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五年領海樓刻嘉慶十六年重校本影印。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1983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1979年。
    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2年。
    楊賓:《楊大瓢先生雜文殘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2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楊鳳苞:《秋室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76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葉及春:《石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6冊,台北:商務,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葛洪:《神仙傳》,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1985年《新編諸子集成》。
    潘耒:《遂初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417輯,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1989年《新編諸子集成》。
    劉向著,王叔岷撰:《列仙傳箋校》,北京:中華,2007年。
    ―――著,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台北:台灣中華,1987年。
    劉然輯評、朱豫增輯:《詩乘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康熙玉穀堂刻本影印。
    劉歆撰,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註:《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蔣鑨、翁介眉輯:《清詩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二十年鏡閣刻本影印。
    鄧漢儀輯:《詩觀初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9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據清康熙慎墨堂刻本影印。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2004年。
    錢謙益:《有學集》,收入錢曾箋注,錢仲聯校標:《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牧齋雜著》,收入錢曾箋注,錢仲聯校標:《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輯:《吾炙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116冊,台北:新文豐,1989年,據虞山叢刻本影印。
    謝枋得著,熊飛、漆身起、黃順強校注:《謝疊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年。
    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國家,1982年。
    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
    歸莊:《歸莊集》,上海:古籍,1984年。
    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1980年。
    魏裔介輯評:《溯洄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386,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魏憲輯:《(皇清)百名家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1624-1625輯,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據清康熙魏氏枕江堂刻本影印。
    ―――輯:《詩持二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枕江堂刻本影印。
    魏禧著,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2003年。
    鄺露:《嶠雅》,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7年,據清初海雪堂刻本影印。
    譚獻:《復堂類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1965年。
    釋函可:《千山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4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王蘧常輯注:《顧亭林詩集匯注》,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經書、史書、政書、類書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1985年。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廖名春等整理:《尚書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24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王弼注,孔穎達疏,李申等整理:《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仇池石輯:《羊城古鈔》,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16冊,台北縣永和市:文海,1969年。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2005年。
    司馬遷著,劉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2006年。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1986年。
    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1995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2003年。
    房玄齡等撰,何超音義:《晉書》,北京:中華,1974年。
    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1965年。,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1997年。
    留雲居士輯:《明季稗史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1974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2006年。
    劉向著,諸祖耿集注:《戰國策集注彙考》,江蘇:江蘇古籍,1985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1992年。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1974年。

    方志地理書

    朱長文纂修:《吳郡圖經續記》,北京:中華,1990年《宋元方志叢刊》。
    呂燕昭修,姚鼐纂:《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南京:江蘇古籍,199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
    李元度:《重修南嶽志》,收入《中華山水志叢刊:山志卷》第3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李沖昭:《南嶽小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史地類》第90冊,台北:新文豐,1985年。
    李銘皖等修,馬桂芬等纂:《江蘇省蘇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
    阮元修,陳昌齊纂:《(道光)廣東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69冊,上海:古籍,1995年-。
    和坤等奉敕撰:《欽定大清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阿桂、劉謹之等奉敕:《欽定盛京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59地理類》第501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胡伯第、文嶽英纂,勞銘勳、李惟丙修:《光緒衡山縣志》,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姚遠翿纂修:《華嶽志》,收入《中華山水志叢刊•山志卷》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許瑤光修,吳仰賢纂:《光緒嘉興府志》,南京:江蘇古籍,1996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陳伯陶等纂修:《民國東莞縣志》,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
    彭潤章修,葉廉鍔纂:《浙江省平湖縣志》,台北:成文,1974年《中國方志叢書》第189冊,據清光緒十二年刊本影印。
    閔麟嗣:《黃山志》,台北:文海,1983年《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
    楊黻纂,楊珮修:《衡州府志》,台北:新文豐,1985年,影印本。
    葉覺邁修,陳伯陶纂:《廣東省東莞縣志》,台北:成文,1967年,《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
    鄭夢玉等修,梁紹獻等纂:《廣東省南海縣志》,台北:成文,1967年《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道光十五年修同治十一年刊本。
    曠敏本纂,饒佺修:《乾隆衡山府志(一)》,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據清光緒元年補刻本影印。
    釋德清(憨山德清)纂,周宗建增補:《廬山歸宗寺志》,收入《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6輯,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顧祖禹著,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2005年。

    年譜、傳記

    不著撰者編纂,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1987年。
    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吳懷清著,陳俊民校編:《關中三李年譜》,台北:允晨,1992年。
    汪宗衍、黃莎莉編:《張穆年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1年。
    ―――:《屈大均年譜》,收入歐初、王貴忱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明末天然和尚年譜》,台北:商務,1986年《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39輯。
    ―――:《明末剩人和尚年譜》,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20輯。
    周可真:《顧炎武年譜》,蘇州:蘇州大學,1998年。
    宗寶道獨撰,今釋重編:《宗寶道獨禪師語錄》,收入《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藏經書院版。
    金鶴沖:《錢牧齋先生年譜》,收入錢曾箋注,錢仲聯校標:《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皇甫謐:《高士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8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安徽:黃山書社,1990年。
    張穆:《清顧亭林先生炎武年譜》,台北:台灣商務,1987年。
    曾起萃:《天然昰禪師語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集部》第4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順治刻本影印。
    焦竑編:《(國朝)獻徵錄(三)》,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
    華渚尚:《逸民傳》,台北:廣文,1974年。
    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7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據清刻本影印。
    溫肅:《陳獨漉先生年譜》,收入陳恭尹著,郭培忠校點:《獨漉堂集》,廣州:中山大學,1988年。
    鄔慶時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屈大均年譜》,廣州:廣東人民,2006年。
    魯一同輯:《白耷山人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7、6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錢撝錄:《先公田間府君年譜》,《國粹學報》合訂本,台北:文海,1970年。
    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1992年。
    謝國楨:《顧寧人學譜》,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釋成鷲著,方顓愷編:《紀夢編年》,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8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據清同治二年刻本影印。
    釋函可:《千山剩人和尚語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3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釋超永(霽崙超永):《五燈全書》,收入《卍續藏經》第141輯,台北:新文豐,1983年,藏經書院版。

    筆記

    于慎行著,呂景琳點校:《穀山筆麈》,合刊於《寓圃雜記 穀山筆塵》,北京:中華,1984年《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方濬師著:《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王士禛著,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1982年。
    朱長祚著,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北京:中華,1989年《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1959年《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1959年《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近人論著
    專書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上海世紀,2007年。
    王利民:《博大之宗——朱彝尊傳》,杭州:浙江人民,2006年。
    王國良、壽鵬飛編著:《長城研究資料兩種:中國長城沿革考•歷代長城考》,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2000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1999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江柏慶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何天杰:《清初愛國詩人和學者——屈大均》,廣州:廣東人民,2006年。
    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1992年。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2000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
    余宗信:《明延平王台灣海國紀》,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4年。
    杜婉言、方志遠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九卷明代》,北京:人民,1996年。
    杜聯喆編:《明人自傳文鈔》,台北:藝文,1977年。
    沈嘉榮:《顧炎武論考》,南京:江蘇人民,1994年。
    汪宗衍:《廣東文物叢談》,香港:中華,1974年。
    周汛、高春明編著:《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6年。
    周惠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 1910-1945》,台北:麥田,2004年。
    周錫 :《陳恭尹及嶺南詩風研究》,香港:香港大學,2004年。
    周鑾書:《廬山史話》,上海:人民,1981年。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2005年。
    侯文正:《傅山傳》,太原:山西古籍,2002年。
    姜允明:《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洪永鏗、賈文勝、賴燕波:《海寧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6年。
    胥端甫:《明清史事隨筆》,台北:商務,1969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
    倪志雲等編:《中國歷代遊記精華全編》,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年。
    唐彥生、陳鶴幸主編:《中國名山古剎》,台北:薪傳,2001年。
    高樹森、邵建光編:《金陵十朝帝王州——南京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
    徐續:《嶺南古今錄》,廣州:廣東人民,1992年。
    張菼著:《鄭成功紀事編年》,台北:台灣銀行,1965年。
    張榮芳、黃淼章著:《南越國史》,韶關:廣東人民,1995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2006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郭培貴:《明史選舉制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下)》,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陳怡良:《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台北:文津,1993年。
    ―――:《陶淵明探新》,台北:里仁,2006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論著八種•下)》,石家莊:河北教育,2002年。
    陳國強等著:《百粵民族史》,北京:中國社科院,1988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捷先編著:《努爾哈齊事典》,台北:遠流,2005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海:古籍,1988年。
    陳碧笙:《鄭成功歷史研究》,北京:九州,2000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科院,2004年。
    ―――:《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科院,2005年。
    華夏子:《明長城考實》,北京:檔案,1988年。
    葉衍蘭、葉恭綽編:《清代學者像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稻香,2002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台北:台灣學生,1997年。
    葉顯恩:《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硏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鄉,2001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太原:山西古籍,2001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2002年。
    趙偉:《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北京:人民,2008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趙儷生:《趙儷生史學論著自選集》,濟南:山東大學,199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2001年。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
    劉斯奮、周錫 :《嶺南三家詩選》,廣州:廣東人民,1980年。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
    廣州博物館編:《廣州歷史文化圖冊》,廣州:廣東人民,1996年。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
    潘承玉:《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2004年。
    蔡鴻生:《清初嶺南佛門事略》,深圳:廣東高等教育,1997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台北縣:鼎文,1971年《歷代詩史長編》第15種。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2004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三聯,2007年。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余汝豐編:《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
    ―――、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1995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南明史略》,上海:人民,1957年。
    ―――:《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韓兆琦主編:《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1992年。
    韓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報,1995年。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2004年。
    羅香林:《百粵源流與文化》,台北:國立編譯館,1955年。
    嚴明:《清代廣東詩歌研究》,台北:文津,1991年。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江蘇古藉,1990年。
    ―――:《清詩史(上)、(下)》,杭州:浙江古籍,2002年。
    饒宗頤:《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1997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

    期刊、研討會論文

    《歷史月刊「大變局時代知識份子的仕與隱」專輯》第99期(1996年4月),頁30-69。
    Peter Sivam:〈清初廣東袈沙遺民淺說〉,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上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仇江:〈韜光佛地記海雲〉,《嶺南文史》2002年第4期,頁38-41。
    方瑜:〈浣花溪畔草堂閒——論杜甫草堂時期的詩〉,收入《古典文學》第二集,台北:台灣學生,1980年,頁153-182。
    王利民:〈朱彝尊的嶺南之遊〉,《嶺南文史》2007年第2期,頁
    王英志:〈論屈大均的山水詩〉,《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頁78-86。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期(2004年9月),頁111-137。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年。
    朱希祖:〈屈大均(翁山)著述考〉,收入歐初、王貴忱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朱則杰:〈朱彝尊生平事跡編年叢考〉,收入《明清詩文研究資料集(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清代傳奇和清代詩歌中的特殊意象:南京、江南、南方〉,《文藝研究》1994年第3期,頁154-156。
    ―――:〈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日」與「月」〉,《學術研究》1994年第6期,頁131-133。
    ―――:〈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秦」與「漢」〉,《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頁114-119。
    ―――:〈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漢」與「胡」〉,《學術研究》2003年第2期,頁113-116。
    ―――:〈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朱、紅、赤、丹、花、落花〉,《中國詩學》第4輯。
    何侃基:〈屈大均字翁山考〉,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下冊,韶關:廣東人民。
    何冠彪:〈明季士大夫殉國原因剖析〉,《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年6月),頁287-317。
    ―――:〈明清之際生死難易說探討〉,《新史學》第4卷第2期(1993年6月),頁61-93。
    何淑蘋:〈民國以來屈大均研究論著目錄〉,《書目季刊》第38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3-151。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吳志鏗:〈清初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歷史學報(師大)》第23期(1995年6月),頁169-202。
    吳熊和:〈《梅里詞緝》讀後——兼論梅里詞派及浙西詞派的形成過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6年1月),頁1-8。
    吳璧雍:〈人與社會——文人生命的二重奏:仕與隱〉,收入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3年。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3。
    ―――:〈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235-285。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第55、56期(1990年11、12月),頁20-29;57-63。
    李緒柏:〈屈大均與清廣東遺民〉,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周錫 :〈論嶺南詩風的形成及其特點〉,發表於「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4月27-28日),頁1-33。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133-160。
    侯月祥:〈屈大均文字獄案及其影響〉,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下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姜小平:〈翁山先生的「屈姓」情結〉,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上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施鐵靖:〈廣西漢代牂牁水道研究〉,《廣西民族研究》第87期(2007年3月),頁154-158。
    柳作梅:〈屈大均之生平與著述(下)〉,《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報》第9期(1968年5月),頁395-415。
    ―――:〈屈大均之生平與著述(上)〉,《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報》第8期(1967年5月),頁239-259。
    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151-167。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2年12月),頁263-307。
    馬楚堅:〈有關清初遷海的問題——以廣東為例〉,《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1993年。
    張英聘:〈試述明代方志的編修組織——以明代南直隸方志的編修為例〉,《中國地方志》2005年第5期,頁49-59。
    張捷夫:〈屈大均及其著作的厄運〉,收入何修齡等編:《四庫禁毀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張智昌:〈從「亡國」與「瀕死」的視角看明清之際「自為墓誌銘」中的主體建構〉(曾發表於陳熙遠老師「明清文化史專題」課堂期末論文發表會,未刊稿),頁1-20。
    曹淑娟:〈從寓山到寧古塔——祁班孫的空間體認與遺民心事〉,發表於「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漢學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3月26-28日),頁1-25。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下)〉,《中外文學》第4卷第9期(1976年2月),頁169-190。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陳憲猷:〈《廣東新語》對廣東歷史文明的評估〉,《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上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陳遹曾、黎思復、鄔慶時:〈「自梳女」與「不落家」〉,《文史春秋》(1994年3月),頁41-46。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87-217。
    ―――:〈明代生員及其相關概念辨析〉,《浙江學刊》2003年第1期,頁172-177。
    ―――:〈明代地方學校生員考試制度考述〉,《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87-90。
    莫曉霞:〈清初文化政策對地方志纂修的影響〉,《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年第6期,頁69-71。
    馮爾康:〈清初的薙髮與易衣冠——兼論民族關係史研究內容〉,《史學集刊》1985年第2期,頁32-42。
    黃慶雲:〈民族詩人屈大均〉,收入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廣東文物》,香港:西南圖書,1941年,頁921-964。
    楊皚:〈從屈大均的詩文看他與兩廣總督吳興祚的關係〉,《廣東史志》2002年第4期,頁35-38。
    楊儒賓:〈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收入《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2月。
    楊寶霖:〈屈大均與東莞〉,《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下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廖美玉:〈杜甫「歸田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兼論越界的身份認同與創作視域〉,陳文華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03年。
    熊秉真:〈疳——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95年6月),頁263-294。
    ―――:〈瀉與痢:兼論近世中國兒童消化道的病變與健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6月),頁129-160。
    ―――:〈驚風:中國近世兒童疾病與健康研究之一〉,《漢學研究》第2期(1995年12月),頁169-203。
    劉平波:〈國內近二十年來屈大均研究綜述〉,《朱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2月),頁115-118。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1983年。
    劉苑如:〈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游石門詩序〉談起〉,《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71-106。
    歐麗娟:〈杜甫詩中的女兒形象與女性教育觀〉,《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61-94。
    ―――:〈杜甫詩中的親子關係與教育觀——兼論詩史之開拓與創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頁29-70。
    潘承玉:〈「更考遺民刪作伴,不須牛儈辱牆東」——清初「遺民錄」編撰與遺民價值觀傳播新考〉,《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11-146。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鄭毓瑜:〈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新31卷,第1、2期合刊(2001年3月),頁1-36。
    鄧光禮:〈試論《廣東新語》的思想價值〉,《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上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盧智朗:〈梅山史地考略〉,《邵陽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頁44。
    謝正光:〈錢謙益奉佛之前後因緣及其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13-29。
    顏虛心:〈明史陳邦彥傳旁證〉,收入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廣東文物》,香港:西南圖書,1941年,頁551-587。
    嚴志雄:〈屈翁山〈詠史〉詩試解〉,《大陸雜誌》第84卷第1期(1992年1月),頁5-13。
    ―――:〈屈翁山《翁山詩外》版本考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3卷第2期(1990年12月),頁197-212。
    ―――:〈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頁43-87。
    蘇梅芳:〈清初遷界事件之研究〉,《歷史學報》第5卷(1978年7月),頁367-425。

    學位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份認同》,台北:輔大中文博論,2001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大歷史博論,1998年。
    何淑蘋:《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台北:東吳中文碩論,2003年。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州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台北:台師大歷史博論,1993年。
    林育信:《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新竹:清大中文博論,2007年。
    陳珈琪:《屈大均及其《騷屑詞》研究》,台中:東海中文碩論,2007年。
    章玳:《屈大均人格及其詩歌創作》,南京:南京師大碩論,2004年。
    黃雅歆:《清初山水詩研究》,台北:輔大中文博論,1998年。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台北:台大中文博論,1992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台北:台大中文碩論,1994年。

    外文論著(包含譯本)

    Anderson, Linda. Autobiography.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鄧伯宸譯:《黑暗時代群像》(Men in Dark Times),台北:立緒,2006年。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and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中譯本〔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
    Cresswell, Tim.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中譯見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向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de Man, Paul. The Rhetoric of Roman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de Man, Paul. ‘Autobiographical as De-Facement.’ Modern Language Notes 94 (1979): 919-930.
    Goffman, Er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9.(中譯本見〔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tiy Press, 1962.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96.(中譯本見〔英〕詹金斯著,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2006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s lehkost byti),台北:時報,2002年。
    Kafka, Franz. The Diaries, 1910-1923. ed. Max Bro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88.
    Lejeune, Philippe. ‘The autobiographical contract.’ Tzvetan Todorov, ed., R. Cater. trans.,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 A rea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2. pp. 194-220.(中譯本見〔法〕菲力浦•勒熱訥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Li, Wai-Yee(李惠儀). ‘Introduction.’ Wilt L. Idema, Wai-yee Li, & Ellen Widmer, ed., 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Lynn A. Struve. 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中譯本見〔美〕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1992)
    衛匡國(Martin Martini)著,戴寅譯:《韃靼戰紀》,收入杜文凱編:《清代西人見聞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n),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北京:三聯,2004年。
    ―――. ‘The Self's Perfect Mirror: Poetry and Autobiography.’ Owen, Stephen & Shuen-fu Lin(林順夫), ed., 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71-102.(中譯本見〔美〕宇文所安著,陳躍紅、劉學慧譯:〈自我的完整映象——自傳詩〉,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1996年)
    Schechner, Richard.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6.
    Wakeman, Frederic.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Berkley and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中譯本見〔美〕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
    Woodward, Kathryn etc.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中譯本見〔英〕凱薩琳•伍德渥德等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2006年)
    Wu, Pei-yi. The Confucian's Progres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Yim, Lawrence C. H.(嚴志雄). ‘The Poet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A Study of Qian Qianyi’s (1582-1664) Later Poetry.’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98.
    ―――. ‘Qian Qianyi’s Thero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 Occasional Papers,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中國文哲論叢》), No. 1 (July 2005): 1-77.
    ―――. ‘Loyalism, Exile, Poetry: Revisiting the Monk Hanke.’ Wilt L. Idema, Wai-yee Li, & Ellen Widmer, ed., 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木村英一:〈中國中世思想史上に於ける廬山〉,收入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研究篇》,東京:創文社,1981〔昭和五十六〕年。
    瓦•費•佩列韋爾澤夫(В.Ф.Переверзев)著,寧琦等譯:《形象詩學理論》(Основы Эйдологической Поэтики),北京:中國青年,2004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tlture),北京:中華,2007年。
    岸本美緒著,底艷譯:〈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於北京的信息〉,《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25-32。
    清水 茂著,蔡毅譯:《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陶弘景著,〔日〕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編,朱越利譯:《真誥校注》,北京:中國社科院,2006年。

    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明十三陵」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8%89%E9%99%B5
    沈平山http://myurl.com.tw/29a1。
    羅凱燊〈樓船將軍楊僕下湞水〉http://www.gufeng.ws/articlewl.asp?ID=22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