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章佩玉 Pei Yu Zhang |
---|---|
論文名稱: |
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soci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Facebook platform |
指導教授: |
王鼎銘
Ding Ming W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學習理論 、Facebook 、學習社群 、知識分享 、學習動機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learning motiv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Facebook所提供的功能進行建構社會學習理論學習社群的可行性、運用社會學習理論學生在Facebook學習社群的學習和互動歷程、以及瞭解學生在Facebook學習社群知識分享的歷程、學習動機和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針對新竹地區某大學研究所的學生進行十周課堂觀察並用問卷調查法和質性研究收集研究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Facebook提供建構社會學習理論學習社群的知識性分享活動包含塗鴉牆、粉絲專頁和社團討論。根據研究發現Facebook所提供的應用平台適合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概念來建構學習社群。
社會學習理論的學習和互動歷程,包含注意過程、維持過程、產出過程、動機過程的四階段的歷程。學生透過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觀察典範,將典範的行為經由編碼而記憶,透過模仿而產生學習。透過Facebook知識分享歷程產生新的學習效果。
學生對於在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學習動機和學習滿意度呈現正面的看法。不同背景的學生在Facebook學習社群的知識分享均為正向支持,但是不同畢業科系學生對知識分享與鼓勵他人學習方面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其他畢業科系在知識分享與鼓勵他人學習高於資管畢業科系的學生。針對學生在Facebook學習社群的學習動機分析顯示,性別對學習動機中的價值和情感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女生在學習動機的情感和價值顯著高於男生。學生在Facebook學習社群的學習滿意度為正向的支持,性別對學習滿意度的講座授課和學習輔導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女生在學習滿意度中對於講座授課和學習輔導的滿意度顯著高於男生。
根據研究結論,論文最後針對建構學習社群、未來研究建議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後續研究的參考。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Facebook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social learning theory, learning includes four process of attention process, and maintenance process, output process, and motivation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also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interactive process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knowledge sharing proces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A ten-week instruction activity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class of twenty-fou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region of Hsinchu City. Data were collected mainly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qualitative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 of this study included :
Facebook offers the graffiti wall, a fans page and community discussion to construction the knowledge sharing functions in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Results showed the knowledge sharing process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bring new learning effects. This study confirmed that Facebook provides application is fit for construct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learning begin with students’ observed the model behaviors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coding the model behaviors in the memory, through imitation to learn.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student 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knowledge shar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 the Facebook learning community.
The result shows the participants perceived higher positive support of knowledge sharing that the graduation department students’ higher than student 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It showed that girls perceived significant high value and emotion of motivation and higher lectures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an boys.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was included following the conclu sion.
【中文部分】
王宏毅(2009)。以環境、群體與個體面的整合性觀點探討其對社會資本之影響─Facebook使用行為之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王玉麟(2008)。邁向全球化頂尖大學政策規劃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48(1),119-142。
王千倖(2004)。網路學習社群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報告(計畫編號: NSC-91-2520-S-018-001)。
王詩齡(2009)。分析大型線上社交網絡之群集關係及個人與各群集建立關係的機率–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江火明、陳斐卿、李郁薇(2004)。從Wenger的社會學習理論談網路學習社群討論區的設計考量,學術研究,125,93-105。
何宛芳(2006年7月)。從下載到上傳.從閱讀到分享 Web 1.0與Web 2.0特色比一比。數位時代, 134 。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0142
何俊隆(2009)。運用網路社群進行口碑傳播接受程度之研究-以Facebook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何飛鵬(2011年5月)。Social in,「google」out。數位時代,204,16。
李芳齡(譯)(2011)。Facebook臉書效應(原作者:David Kirkpatrick)(186-275頁)。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0)。
李雪芳(2010)。國中生社群網站的使用及參與對於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曼寧(2011)。社群遊戲要點評比與類型分析-以Facebook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欣妮(2009)。打廣告免錢?社群網站廣告效果之探討- 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原作者:Thomas L. Good, Jere Brophy)。台北市:五南。
辛莉萍(2009)以網路社群使用者的知覺價值探討持續使用行為意向: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吳蕙如(2010)。社交網站採用滿意度及其意向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銘峻(2010)。以社會資本探討虛擬社群成員交流互動行為特性–Facebook與Mobile01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杜建龍(2009)。以實驗研究法探討社群網路與悅趣式學習於科技大學之教學研究:以Facebook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林濂芬(2011)。合作與遊戲理論在化學課程臉書平台上的應用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林銘峰(2009)。休閒虛擬社群網站之成功關鍵因素探討-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林雨潔(2010)以享樂架構探討社群網站使用者之使用行為-以Facebook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政杰(2010)。Facebook社群網路平台專業虛擬社群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林蘋、陳素緩、蘇東福(2005)。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因素之探討,崑山科技大學學報,2,73-84。
林奇賢(200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林怡妤(2009)。影響使用者在Facebook上分享訊息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孟繁宗(2006)。我國公務人員混成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原作者:Albert Bandura)。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胡柏舟(2009)。社交網路服務網站Facebook參與者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胡全鑫(2010)。Facebook課程粉絲專頁口碑行銷效果之研究-以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寧(2010)。Facebook上消費者類社會互動對品牌關係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洪士耕(2010)。社群媒體之關係行銷研究-以7-Eleven之Facebook課程粉絲專頁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姚書璇(2010)。以實驗研究法進行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袁譽榳(2009)。以延伸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社交網路服務之使用意圖-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陸宣羽(2011)。Web 2.0技術在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桃園縣。
郭淑惠(2010)。互動式網站輔助資訊課程學習平台對高中職學生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惠姍(2010)。從線上體驗行銷至實體消費行為Facebook遊戲型應用程式-Restaurant City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郭維文(2009)。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應用數位學習平台進行校園環境議題探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208,53-68。
陳嘉彌(2003)。利用網路學習社群策略增進學習成效之省思。隔空教育論叢,15,93-107。
陳奕樺、高台茜(2011)。媒體素養通識課程之線上學習社群建構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225-258。
陳家儀(2009)。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嘉添(2009)。以創新特性觀點探討影響社群網站使用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品宏(2009)。面對面與Facebook之人際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意勤(2003)。網路學習社群--以亞卓鎮為例 。師說,174,16-18。
陳泓杉、蔡旻熹、黃清雲、蔡淑惠(2008)。以CAFIAS系統觀察法分析國民教育輔導團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教學演示之師生互動行為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3-22。
高純憶(2010)。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者之休閒參與動機、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高申春(民90)。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載於王思迅(主編),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43-187 頁)。臺北市:貓頭鷹。
孫仲山(2007)。師生互動的教學理論 。高市文教,57,39。
張基成(2003年4月)。網路學習社群之經營與管理。T&D飛訊,8。取自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df6e3a0c
1d9dd0e6be666b3b2ef1c4ce.pdf
張容容(2010)。男女在臉書談話主題和字彙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曉玫(2010)。社交網絡服務網站之網路口碑資訊分享與傳遞行為及效果研究-以臉書(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p213。
張春興(2000)。張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第八章: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載於張春興(主編),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290-331頁)。臺北市 : 東華。
章佩玉、王鼎銘(民100年12 月)。Facebook粉絲專頁學習社群的互動參與和互動方式之研究。曾正宜(主持人),教學科技與應用。2011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許玉潔(2010)。網路平台的參與度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莊懿馨(2009)。以使用與滿足理論、互動性及網絡中心性觀點探討社交網站黏著度—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曾昭傑(2009)。Facebook微網誌使用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昱銘(2009)。社交網站使用者轉換意圖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黃志明(2010)。社交媒體與知識貢獻之研究_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集刊,20,563-567。
黃鈺雯(2004)。淺談班級中師生互動關係。教師之友,45(2),51-58。
游佳萍(2005)。虛擬群組學習行為之群組認同感探討。資訊社會研究,8,243-270。
游光昭、李大偉(2003)。網路化教育訓練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勞賈志宏(1973)。心理學的新發展:社會學習理論簡介。思與言,12(4), 31-33。
董彥欣(2009)。探討Facebook課程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之影響:以KKBOX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述賢、費吳琛、王儀雯(2005年5月)。信任關係、工作滿足與知識分享關聯性之研究,第九屆 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楊睿杰(2005)。如何經營網路學習社群。研習論壇,51,39-45。
廖詠貞(2010)。以議題設定探討苗栗客家文化節慶於Facebook課程粉絲專頁呈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鄭仁偉、黎士群(2001)。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69-93。
蒯光武、陳浚卿(2010)。影音部落格於網路教學應用之關鍵成功因素初探。
教學科技與媒體,94 ,40-59。
鄧佩珊(2010)。不同來源對訊息效果之影響─以滑水產品於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怡姍(2008)。 Web2.0概念應用於數位課程網路學習社群經營機制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劉育成(2010)。Facebook網站激勵機制及其使用者隱私權知覺、信任對上網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劉姵希(2010)。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行為意圖之探索性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佳妍(2009)。社群網絡口碑傳播與使用者行為關聯之研究-以Facebook社群網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潘以諾(2010)。壽險業務員個人臉書使用經驗、信任感與口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 24-31。
蕭鈞彥(2010)。採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學齡兒童社群網站之行為意圖-以大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盧盈伃(2010)。Facebook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盧一伶(2010)。內外向人格特質與Facebook使用動機與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曉明(2012年2月11日)。Facebook用戶總量今年8月或將達10億。新浪網。取自http://finance.sina.com/bg/tech/sinacn/20120112/0105434695.html
賴冠名(2009)。使用者資訊隱私顧慮和網站引司機制對信任的影響 ─ 以Facebook台灣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謝育明(2008)。建立網路學習社群中知識分享意願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達昌(2005)。網路學習社群之社會網路中心度、角色特徵與人格特質A/B,對個人學習績效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雅琪(2009)。影響Facebook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謝智正(2009)。影響使用者參與社交遊戲動機之研究 ─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顏伯霖(2009)。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顏中海(2009)。Facebook的網路遊戲動機及參與程度與網路人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蘇國龍(2009)。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課程與教學,131,118-126。
Bandura自我效能論(無日期)。教育部wiki。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Bandura%E8%87%AA%E6%88%91%E6%95%88%E8%83%BD%E8%AB%96(self-efficacy_theory)
Facebook中文部落格(2012年2月11日)。Facebook註冊人數台灣已破1千萬人【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Facebook.22ace.com/2011/01/Facebook-taiwan-user-20110123.html
Web2.0(無日期)。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eb_2.0
【英文部分】
Armbrecht, F.M.R. Jr., Chapas, R.B. Chappelow,C.C. & Farris,G.F.(2001), Knowledgemanage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44(2), 28-48.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65). Vacarios processes:A case of no-trial learning.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hychology (Vol.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ill.
Bowers-Campbell, J. (2008). Cyber pokes: Motivational antidote for developmental college readers.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39(1),82.
Forkosh-Baruch, A., Hershkovitz, A. (2012). A case study of Israeli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es shar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via social network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 15(1), 58-68.
Hardaker, G., & Smith, D. (2002). E-learning communities, virtual markets and knowledge creation.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14(5), 342-350.
Hendriks, P. (1999)”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pp.91-100.
Ipe,M.(2003),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s:A conceptual framework.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4), 337-359.
Jones, B. (Ed.). Interviews with 20 web 2.0 Influences: web 2.0 heroes. 2008,Indianapolis, IN: Wiley.
Jones,N. , Blackey, H., Fitzgibbon, K.,& Chew, E. (2010). Get out of MySpa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4(3), 781.
Liao,S.H., Chang,J.C., Cheng,S.C. & Kuo,C.M.(2004).Employee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Acase study of ataiwanese finance and securities firm,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 24-34.
Lindstrom, P .(2007).Securing web 2.0 technologies. Midvale, Utah: Burton Group EDUCAUS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CAR/SecuringWeb2OTechnologies/158603
Muirhead, B., & Juwah, C. (1994). Interactiv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A recen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7(1), 12-20
O'Reilly, T. (2005).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of software. Retrieved from 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O'Reilly, T. Web. 2.0compact definition: trying again.O'Reilly Radar, Retrieved from http.//radar.oreilly.coom/2006/12/web-20-compact-definition-btyi.h l.
O'Reilly,T.(2011, Octobet 26). What is web 2.0.Retrieved from http://oreilly.com/pub/a/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page=1
Ormrod, J.E. (1999). Human learn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Porter, C. P. (2004). A typology of virtual communities: A multi-disciplinary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0(1), p17.
Qun, J., Jianhua, M., Runhe, H., & Shih, T. K. (2001). Design principles of an open agent architecture for web-based learning commun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61770).
Ryu, S., Ho, S. H. & Han, I. (2003).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physicians in hospital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5, 113-122.
Sherry D. R,, Michael J., Jason ,H. (2011 ). Explori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novations in Practice, 10,llP2-llP16.
Stewart, Paulette(2009). Facebook and virtual literature circle partnership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readers.Knowledge Quest, 37, 4 : 32.
Top, E. , Yukselturk, E. , & Inan, F.A. (2010). Reconsidering usage of blogg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3(4), 214-217.
Yoo, S. J., & Huang, W.-H. D. (2011). Comparison of web 2.0 technology acceptance level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4 (4), 241–252.
Yu, A.Y. , Tian, S., Vogel, D.,& Chi-wai Kwok, R. (2010). Can learning be virtually boosted? An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mpact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4), 1494–1503.
Zywicki, C. (2008).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dso.iastate.edu/asc/supplemental/7Principl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