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雅玲 Ya-ling Peng |
---|---|
論文名稱: |
幼兒園教師實施和平教育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Peace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和平教育 、幼兒利社會行為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peace education,, pro-social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實施和平教育以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實施過程,研究問題為: (一)幼兒園教師實施和平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實務為何?(二)幼兒園教師進行和平教育後,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改變為何?
本行動研究以「計畫、行動、觀察、省思」的循環模式進行四次的行動循環。研究資料包括省思日誌、教學紀錄、幼兒作品、親子學習單、非正式訪談、觀察記錄、錄音紀錄及錄影記錄。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二項結論:
(一) 實施和平教育教學活動對幼兒的改變與成長包括下列五點:
1. 幼兒建立了和平解決衝突的價值觀
2. 幼兒具備思考、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3. 幼兒能關懷自然與生命
4. 幼兒學習興趣高樂於參與
5. 幼兒與家長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二) 教學者在教學實施中的專業成長與省思如下:
1. 增進協同教學的默契
2. 提升了課程與教學省思的專業性
3. 教學專業能力的改善
最後,本研究針對有志實施和平教育的教學者,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出多項建議。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education promotes children's social pro-social behavior.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 What are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ractices of peace education implement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b)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education?
This action research went through four cycles of planning-doing-observing- reflecting. Research data include teacher’s reflection logs, teaching records, children's works, parent-child learning sheets, informal interviews, observation records,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a) Young children’s growth and changes via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education include the followings:
1. Young children establish values of peaceful conflict resolution.
2. Young children develop better thinking,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3. Young children demonstrate genuine concerns about nature and life.
4. Young children are highly motivated in learning and like to participat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becomes more intimate.
(b) Educa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flec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1.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wo classroom teachers is promoted.
2.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re enhanced.
3.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skills are improved.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 future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川華(譯)(2007)。J. Bauerlein 原著。從蒙特梭利宇宙觀引導孩子了解宇宙責任。蒙特梭利雙月刊,74,14-18。
王文心、彭致翎(2013)。化結為解-跨文化理解的教科書建構。戴於甄曉蘭等,和平教育-理念與實踐(頁128-141)。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佩娟(2013)。幼兒於蒙特梭利教室融入式和平教育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南。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吳雅玲(譯)(2006)。教導和平,理解戰爭。戴於蕭美華、吳雅玲、謝瑩慧(譯),幼兒社會教材教法(原作者:Carol Seefeldt)(頁6-27)。臺北:蒙特梭利文化。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harles A.Smith)。 臺北:桂冠。
李文正(譯)(1996)。祥和的教室:幼兒情意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光佑文化。
李文正(譯)(2001)。美德教室•美德孩子。臺北:光佑文化。
李秀麗(2011)。繪本融入幼兒和平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臺中。
李怡玫(2005)。利社會學習方案促進國小學童社會智能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美華(譯)(2006)。二十八招—教出非暴力、友善、和平的孩子(原作者: Cheryl Landy)。人本教育札記,226期。
李琪明(2003)。「和平教育」初探。教育時論,114,5-12。
李裕光(2009)。蒙特梭利教學。臺北:華都文化。
李德高(1997)。蒙特梭利教材教法。臺北:啟英文化。
李駱遜(1986)。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1-48。
李駱遜(2000)。四歲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小班為例。國教學 報,12,307-338。
林翠湄、黃俊豪(2002)。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與輔導策略。幼教資訊,5(7),23-24。
林蘭婷(2009)。幼兒心智理論、利社會道德推理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正鋒(2001)。和平學與台灣。戴於黃默等,和平學論文集(頁3-63)。臺北: 唐山。
施政峰(2003)。和平研究與和平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4,132-142。
徐蕙芳(2010)。培養新世代的和平使者。蒙特梭利雙月刊,90,34-36。
翁福元(2003)。和平教育-概念、發展趨勢與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4, 20-31。
張南星譯(1995)。人生•教育•學習(原作者:Krishnamurti)。臺北:方智。
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香蘭譯(2007)。S. McFarland原著。榮耀孩子之光-培養孩子和平共處能力的活動。彰化市:立恩教育機構。
梁寶卿(2009)。孩子是和平的曙光。蒙特梭利雙月刊,86,78-81。
莊建宜(譯)(2000)教育與和平(原作者:M. Montessori)。臺北:及幼文化。
許月碧(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秀華(2007)孩子們除了索取,還懂得付出麼?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5568711.html
許清勇(2011)。「利己、利他、利社會」--- 淺談兒童之利社會行為。 http://frank5435.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郭妙芳(譯)(2005)。打造我們的和平教室(原作者: Diane E.Levin )。臺北: 阿布拉教育文化。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建甫(2002)。台灣推動和平教育課程之行動策略—美國和平教育歷程、教學課程與活動設計的啟示。人權教育教學研就言討會。東吳大學。
陳建甫(2003)。美國和平教育歷程與課程設計-邁向多元文化主義與具社會批判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14,120-131。
陳玲玫(2008)。教師實行故事教學之研究-以幼兒利社會行為為例。幼兒教育, 291,12-36。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貞旬(2011)。打造一間和平的教室。研習資料。
陳貞旬(譯)(2007)。散播和平種子(原作者:J.Bauerlein) 。蒙特梭利雙月刊,70,60-65。
陳淑敏譯(2006)。社會人格發展(原作者David R.Shaffer)。臺北:華騰。
游騰鑑(2011)。道可道非常道:正常化之路。蒙特梭利雙月刊,94,15-17。
黃立欣、李美芳譯(2009)。L. E. Berk原著。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臺北:雙葉。
黃欣柔、彭致翎(2014)。從和平教育的觀點探索環境教育理念與啟思。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25-132。
黃雯蕾(2013)。母親與教師管教類型的ㄧ致性與幼兒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默等著(2001)。和平學論文集。臺北:唐山。
黃瓊瑢(2005)。利社會學習策略團體對國小害羞兒童的害羞、利社會行為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漢菊德(1998)。成為一個人的教育:南海實幼對全人教育的詮釋。臺北:光佑。
熊桂芬譯(2007)。和平教育使者Judith Bauerlein(原作者:J.Bauerlein)。蒙特梭利雙月刊,72,64-67。
甄曉蘭(2013)。和平教育-理念與實踐。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趙恕平 (2007)。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心理。
潘美玲(2001)。發展理論與和平的建構-吊詭與出路。戴於黃默等,和平學論文集(頁105-129)。臺北:唐山。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博真、蔡瓊賢、林乃馨(譯)(2004)。多元智能活動設計。臺北:華騰文化。
蕭美華、吳雅玲、謝瑩慧譯(2006)。C. Seefeldt原著。幼兒社會教材教法。臺北:華騰文化。
賴慧滿(2006)。教導和平。戴於邱琡雅等,認識蒙特梭利教育(93-113)。臺北:蒙特梭利文化。
魏明德(2001)。和平教育:面對衝突、建立和諧。臺北:光啟。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 (2001)。發展心理學。臺北: 心理。
英文部分
Eisenberg, N.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