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佩錦 Hsieh ,Pei-chin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教師之研究 The Teacher of Taiwan Common School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指導教授: |
許佩賢
Hsu , Pei-hsi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時期 、公學校 、教師研究 、教育史 、教師制度 、教師形象 、教師角色 、臺灣 |
外文關鍵詞: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ommon School, educational history, teacher research, Teacher System, Teacher's images, Teacher's role, Taiwa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從制度史、實踐史、社會史三方面,探討日本殖民時代,臺灣初等教育機構的公學校教師,如何受制度建立所規範,並探討公學校教師在學校實踐教學的情形,以及教師形象與對殖民教育的影響。
在制度史的分析方面,探討公學校教師的編制、資格的類別及任用與各時期教師人數分布。從研究得知,透過國家主義操縱,公學校教師制度法令逐漸趨於完整,初具現代教師法的雛型,公學校教師制度的影響下,教師編制呈現一定比例的主輔關係、科層化的教師結構、強化統治階級的合法性、教師人數受社會經濟影響等特性。
在實踐史方面,教學是公學校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公學校教師的教育實踐於教學、管理與訓導方面,透過研究教師的教學活動與訓練內容。公學校教師具有編寫教案、善用教材教具等教學過程知識,且當時進修管道暢通,使得教學呈現質量並重的教學特色。此外公學校教師透過班級管理與班級經營知能,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團體生活的班級,並透過訓練的過程,培養學生日常生活素養與禮儀。
從社會史的分析出發,探討在國家操作、社會期待以及公學校自我期許之下所塑造的教師形象,以及從歷史社會學的角度,以公學校教師的自傳或訪談錄為題材,研究公學校教師在不同時空之下的社會關係與時空想像,得知公學校教師不同時期具有的特色,並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與定位,瞭解這樣的處境對公學校教師的影響與限制,研究發現公學校教師具有以身作則、努力進取的教師形象,且他們所散發的教育愛是超越時空與種族的,許多受過公學校教育的耆老們,對於公學校教師的教育精神都抱持著肯定的態度,公學校教師可以說是培養日治時期台灣人民成為具有國民素養的最大功臣,對近代臺灣教育與社會影響深遠。
一、制度法規、報紙雜誌
《府齱n
《大湖公學校職員履歷綴》
《新竹北門國民學校舊職員履歷書》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府報》1942年至1945年。
《臺灣教育事情》,臺北:臺灣時代教育社,1937。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渡邊節治,《臺灣小公學校關係法規》(臺灣子供世界社,昭和3年3月1日)。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1939;臺北市:南天書局,1973複刻本。
臺灣總督府,《臺灣適用書牘文教授書(教師手冊)》上、下,1897年。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民習字帖編纂趣意書〉,1914年。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書キ方手本第一種編纂趣意書》,1927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台灣學事一覽》(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刻)大正12-昭和18年(1923-194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第一到四十六號,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899-1942。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台灣總督府學事年報》,第14─第36(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刻)大正4─昭和12(1915-1937)。
臺灣教育會,《臺灣學事法規》(臺北市: 帝國地方行政學會發行,1929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會雜誌》第1─140號,1900-1913。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第141─485號,1914-1942。
臺灣子供世界社,《第一教育》第714卷,1928-1935。
二、 論文研究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膍s-日據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台北市:文化日本研究所,1986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台北市: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年)。(原係民國68年7月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民國89年6月,頁163-173。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黖弗虼|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籍女教師〉,《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2年6月,頁559-633。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民國77年12月)。
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三、 專書著作
Brian Elliott,〈家庭史,社會史與社會變遷〉,S. Kendrick, P. Straw, D. McCrone 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市:麥田出版,1997年)。
Kevin Harris著,唐宗清譯,《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臺北市:桂冠,1994年)。
Norman K.Denzin著,張君玫譯,《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2000年),頁30-31。
〈月娘笑阮憨大獃---台灣福斯特鄧雨賢〉,《自由時報副刊》,民國九十年六月十二日 。
《新街國民小學六十週年校慶特刊》(桃園縣中壢市:新街國民小學,1996年)。
又吉盛清,《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台北市:前衛,1997年)。
方孝謙,〈日據後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頁183-227。
王家通,《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高雄市:復文,1984)。
王世慶口述,張志祥整理,〈我的公學校生活〉,《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六期,(臺灣教育史研究會發行,1999年9月)。
王育德,《王育德自傳》(台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市:元照,2001年)。
矢內原忠雄 著 林明德 譯《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
台南港公學校學校職員,《卒業寫真紀念帳》,昭和10(1935)年3月。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清白交代的台灣人家族史》(台北市:前衛,1991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市:草根出版:吳氏總經銷,1995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臺北市:前衛,1996年)。
吳濁流,《孤帆─亞細亞的孤兒》(中譯本),(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1959年)。
呂泉生,〈一生當中的第一首歌〉,《自立早報》,1991年6月10日。
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臺北市:雄獅美術,2000年)。
李園會,《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初等教育の研究》,臺中: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年;另1983出版中文節要本《日據時期之臺灣初等教育》。
李園會,《日本統治下台灣初等教育的研究(上下兩冊)》(日文)(台中市:台中師專,1981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之初等教育》(高雄市:高雄復文,1983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台中市:當代,1983)。
李園會,《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2001年)。
杜聰明,《回憶錄: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2001年)。
林玉体,《台灣教育史》(台北:文景出版社,2003年)。
林惠玉編,《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2000 年),頁237。
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訪問記錄及整理,《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年)。
垂水千惠 著,涂翠花 譯,〈多文化主義的萌芽--王昶雄的例子〉,《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2月),頁98。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 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著,《台灣小學世紀風華》(台北市:柿子文化,2004年)。
唐澤富太郎,《教師の歷史-教師と生活の倫理》(東京都:創文社,昭和30年4月30日第一刷)。
張文隆訪談,《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文環,《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張文環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張深切著 ,陳芳明 等主編,〈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張深切全集[卷1]》(臺北市:文經社,1998年)。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先知先覺的台灣良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臺北市:前衛,1994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 (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2001年)。
湯熙勇,〈台灣光復初期的公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台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1945.10-194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1期,1991年11月,頁391-425。
湯熙勇,〈戰後初期臺灣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培訓 (1945年10月-1947年5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卷1期,1996年3月,頁303-346。
新井淑子,〈殖民地台灣女教員研究—菁英女教員林翠娥和山本潔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三期,1999年2月,頁2-3。
新竹縣芎林國小,《芎林創校百週年記念專刊》,民國88年3月28日。
楊守愚,《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0年)。
葉笛 譯〈送別老師〉,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2001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民國前17年至民國34年》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7年)。
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
賴和,林瑞明編,〈無聊的回憶〉,《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 (台北:前衛出版,2000 年)。
龍瑛宗,《龍瑛宗集》(臺北市:前衛:1991年)。
濱崎紘一著, 邱振瑞譯,《我呀!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的人生》(臺北市:圓神,2001年)。
鍾肇政,〈大壩;大圳〉《鍾肇政全集6》(桃園市:桃縣文化,2000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市:前衛,1998年)。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四、參考網站
賴和紀念館(數位博物館):
http://cls.admin.yzu.edu.tw/laihe/images/b32_2c/JPG/cca300001-hp-dj004-0004-w.jpg
讀賣新聞網:
http://www.yomiuri.co.jp/yomidas/meiji/topics/topi23.htm
トピックス,〈80年前の大失業時代──「大戦景気」のバブルが弾けて〉,《大正の読売新聞》。(2002年3月19日)
http://www.yomiuri.co.jp/yomidas/meiji/topics/topi24.htm
〈「大正大失業」、 政府の無策を痛烈に批判した読売新聞〉。(2002年3月29日)
賴和文教基金會:
http://laiho.mit.com.tw/Laiho_Info/works/article-3.htm
經濟-社會史評論網:
http://www.eshistory.com/xuezhe/xuezhe/xuezhe014.htm
李宏圖,〈從現代到後現代:當代西方歷史學的新進展—帕特裡克•喬伊斯(Patrick Joyce)教授訪談錄〉(2004年12月30日[轉發])原載於《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2期,頁99。
桃園縣龍潭鄉公所網站:
http://www.lungtan.gov.tw
謝鴻文,〈鄧雨賢的音樂人生〉。
台灣客家文學館: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default.htm
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師進修網:
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鑑賞教學輔助系統
黃彥碩《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8.40版》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go/student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