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毓甄 |
---|---|
論文名稱: |
1950至1960年代的臺灣結核病分類與實作 |
指導教授: | 邱馨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疾病分類 、結核病 、疾病轉型 、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的結核病自日治時期以來即因人民的罹病率(morbidity)及死亡率(mortality)居高不下而備受官方重視,19世紀末Koch細菌致病理論的興起,更導致世界在疾病認識上的巨大轉變。另一方面,西方的疾病分類(classification)在19世紀時因統計學思想掛帥,故在與醫學的拉拔戰中勝出,奠定後續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Disease Classification,ICD)以統計學概念為依歸的方法。
國際聯盟自1900年公布ICD開始,約略每10年進行一次修訂,1948年起改由國際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主導,ICD的主要目的在於疾病與死亡的跨國比較,其中涉及不同社會文化間對疾病的定義方式以及各國的參與與接受程度。而1950至1960年代正值臺灣社會在戰後逐漸由百廢待舉步入經濟穩固的時期,結核病也因外援的支持開始獲得控制,本研究以STS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看待WHO如何成為ICD的代言人、臺灣臨床醫師如何分類結核病及其在臨床上的實作,以及生病事件對病人帶來的經驗及生命變化如何被納入網絡之中。
ICD在WHO內部討論歷程出現許多的矛盾與不確定,但WHO藉由宣示ICD為「統計用途」、「修改」名詞定義以及納入醫療界的力量等方式,使ICD成為平面式地凝固(freeze)在空間裡的分類系統。
戰後臺灣醫學界在結核病分類上開始走上認同美國式的理念與方法,但不完全追隨。醫師使用X光、驗痰檢查等醫療技術及醫療科技物將會隨時間變化多端的結核病加以定格,另外透過書寫大眾專書、報章報導使民眾逐漸熟悉、接受與進入醫療框架裡。醫療內部的實作上,從受檢者身體的厚度、肌肉厚實度、X光底片的品質、醫師看片的習慣、技術員的經驗到醫師的訓練養成等,都在在影響最終醫師對病人的病情判斷,顯示出實務操作上充滿許多變動因素的存在。
疾病帶有不同地區性的文化意義,結核桿菌在每個身體主體中也都有它自己在病人生理學上以及病人生命故事的不同發展,因此標準化且凝固的ICD事實上無法體現出背後豐富的脈絡,也讓我們在回頭看過往的疾病統計時,看不到疾病、醫療知識變化、社會意涵與病人的真實面貌,只看到困惑的分類但無法解釋或者誤解。但若以「使用的名詞」作為指標,我們會發現「肺病」、「肺結核」、「癆」等名詞使用的變化透露出臺灣戰後的個人身體在這個層面上,是被召喚進ICD網絡之中的了。
ICD並非牢不可破的自然事實,而是在集結許多行動者之下所凝結出來的框架。對歷史研究而言,疾病轉型(disease transition)分析在探討疾病比重的樣態變化時應更加注重當代社會與文化對該疾病的實質內涵,避免以今觀昔,誤解了不同時代中可能的不同疾病意義。
一、文獻史料
1、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9th revision, clinical modification : ICD-9-CM, Washington, D.C., 1980。
2、行政院衛生署編,《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81)。
3、《臺灣省政府公報》
4、臺灣省政府衛生處編,《國際死因及疾病分類表》(臺中:臺灣省政府衛生處,1963)。
5、《世界衛生組織彙報》
6、劉寧顏主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衛生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頁274-277。
7、行政院衛生署編輯,《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5),頁646-650。
二、期刊
1、顏春暉,〈發刊辭〉,《衛生雜誌》,1:1,(臺北,1950),頁1。
2、顏春暉,〈理想的衛生組織系統〉,《衛生雜誌》,1:1,(臺北,1950),頁5。
3、王秀珍,〈她協助我戰勝了肺癆(上)〉,《衛生雜誌》,1:2(臺北:1950.6),頁28-29;〈她協助我戰勝了肺癆(下)〉,《衛生雜誌》,1:5(臺北:1950.7),頁28-31。
三、專書
1、《久病成良醫》,臺北:中華日報社,1983。
2、《就醫經驗談(二)》,臺北:民生報社,1988。
3、Barbara Bates, Bargaining for Life: A Social History of Tuberculosis,1876-1938,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4、Bettyann H. Kevles,楊玉齡譯,《露骨—X射線檔案》,臺北:天下出版社,2000。
5、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6、Gerffery C. Bowker and Susan L. Star, 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99.
7、Katherine Ott, Fevered Lives: Tuberculosis in America Culture since 187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135-155.
8、Margaret Lock, Encounters with Aging: Mythologies of Menopause in Japan and North America, Berke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9、Robert Darnton,呂健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臺北:聯經,2005。
10、Roy Porter,王道環譯,《醫學簡史》,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
11、Susan Sontag,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
12、Sergio Sismondo,林宗德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臺北:群學,2007。
13、William Johnston, The Modern Epidemic: A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in Jap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小田俊郎,洪有錫譯,《臺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15、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1994。
16、余鳳高,《飄零的秋葉》,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7、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臺北:正中,1992。
18、吳靜,《我與放射線科醫學六十年》,臺北: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1986。
19、《楊思標教授榮退紀念特輯暨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及中華民國胸腔病學會,1990。
20、栗山茂久,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2001。
21、莊永明,《台灣醫療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22、張珣,《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香出版社),1989。
23、傅柯(Michel Foucault),《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桂冠,1995。
24、經利彬、張文彬,《衛生學》,臺北:正中書局,1954。
25、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26、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百年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1995。
27、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編輯小組,《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下)》,臺北:臺大醫學院,1997-1999。
28、臺灣省防癆局,《臺灣省的防癆工作(民國65-70年)》,臺北:臺灣省防癆局,1982。
29、欒筱文,《防癆常識》,臺北:正中書局,1960。
四、期刊論文/文章
1、Brumo Latour,傅憲豪、周任芸、陳榮泰譯,〈關於使用者網絡理論從事資訊系統的研究:一個(有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科技、醫療與社會》,6(高雄:2001年),頁201-230。
2、Brumo Latour,〈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4.10),頁219-263。
3、Douglas L. Anderton and Susan Hautaniemi Leonard, “Grammars of Death: An Analysis of Nineteen-Century Literal Causes of Death from the Age of Miasmas to Germ Theory”, Social Science History, 33:3(Fall, 2009), pp.111-143.
4、Janet Padiak, “Diachronic Analysis of Cause-of-Death Termiology: The Case of Tuberculosis”, Social Science History, 33:3(Fall, 2009), pp.341-356.
5、Jeffrey K. Beemer, “Diagnostic Prescription: Shifting Boundaries in Nineteen-Century Disease and Cause-of-Death Classification”, Social Science History, 33:3(Fall, 2009), pp.307-339.
6、Paul C. Hodges,〈History of Radiology in China〉,《中華放射醫學雜誌》,1(臺北: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1976.3),頁1-9。
7、甘明,〈X光機後的無名英雄—訪嘉義慢性病防治院技術員張肖亮先生)〉,《慢性病防治通訊》,9(臺北:臺灣省慢性病防治局,1992.2),頁16-17。
8、史蒂芬•愛普斯坦(Steven Epstein)著,〈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科技渴望性別》(臺北:2004年),頁225-256。
9、朱申(N. D. Jewson),曾凡慈譯,〈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科技渴望社會》(臺北:2004年),頁151-182。
10、呂宗學等,〈臺灣地區死因統計準確度評估(Ⅰ):可能錯誤來源與評估方法〉,《中華衛誌》,14:2,(1995年),頁179-190。
11、吳嘉苓、黃于玲,〈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臺灣社會學》,3,(2002年6月)。
12、李尚仁,〈導言〉,《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2008年)。
13、李尚仁,〈從病人的故事到個案病例:西洋醫學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9的轉折〉,《古今論橫》,5(2000年),頁139-146。
14、林文源,〈腹膜透析隱形實作與軌跡〉,《台灣社會學》,17(臺北,2009.6),頁1-59。
15、林志文、賴俊良、簡迺娟,〈肺結核與肺癌之分合〉,《慈濟醫學》18:6S(花蓮:慈濟醫學雜誌,2006.12),頁47-53。
16、林新澤,〈廿世紀前半期世界結核病死亡率的趨勢〉,《臺灣醫學會雜誌》,54:1(臺北,臺灣醫學會,1955.1),頁28-47。
17、星兆鐸,〈卡介苗無效,臺灣地區小學生不應再接種〉,《衛生行政》,4:6,頁14。
18、星兆鐸、韓福吉,〈中國人患肺結核者對結核菌素之反應〉,《中華醫學雜誌》,11:1(臺北:中華醫學會,1964.3),頁5-7。
19、星兆鐸,〈關於結核病的治療問題〉,《臺灣醫學會雜誌》,51:8(臺北:1952.8),頁356-359。
20、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196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2008年)。
21、陳拱北,〈世界衛生組織(WHO)〉,《臺灣醫學會雜誌》,49:5(臺北:1950.5),頁212-214。
22、陳麗華,〈ICD-10 簡介及在臺灣之推廣〉,《臺灣醫學》,12:6,(2008年),頁691。
23、許書刀,〈BCG Vaccination的現狀〉,《臺灣醫學會雜誌》,51:8(臺北:臺灣醫學會,1952.8),頁341-347。
24、傅大為,〈再怎麼樣都不能—《科技、醫療與社會》學刊代發刊辭〉,《科技、醫療與社會》創刊號,(高雄:2001年)。
25、楊思標、朱坤燦,〈肺結核病的分類〉,《臺灣醫學會雜誌》,51:8(1952.8),頁348-355。
26、楊思標,〈判讀胸部X光片的基本認識與態度〉,《當代醫學》,13(臺北:1974.11),頁71-76
27、楊思標,〈判讀胸部X光之基礎(三)〉,《臺灣醫誌》,88(臺北:1989),附冊頁415-417。
28、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修訂稿)〉,《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2008年)。
29、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4:2,(1997年),頁89-132。
30、蔡友月,〈台灣癌症患者的身體經驗: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社會學刊》,33,(2004年),頁51-108,。
31、戴麗娟,〈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2008年)。
32、陶榮錦,〈結核病在臺灣〉,《慢性病防治通訊》,9(臺北,臺灣省慢性病防治局,1992.2),頁1-3。
33、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淚的衛生、自我與疾病〉,《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4(臺北,2004.6),頁17-59。
34、盧健泰,〈白頭宮女談往事(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會訊》(臺北: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2008.12),頁11-12。
五、學位論文
1、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李政益,〈疾病、文化與社會變遷─由結核病流行觀點探究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臺灣社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巫潔濡,〈「肺癆」與「肺結核」--日治時期Consumption與Tuberculosis在臺灣的交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4、林文源,《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5、張淑卿,〈防癆體系與監控技術:臺灣結核病史研究(1945-1970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6、賴維倫,《(對)身體論述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鄔孟慧,〈戰後臺灣的肺結核病防治(1950-1966)〉,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六、報紙
1、〈失戀失業無限苦 大學生自殺。曾做法警被新官免職 貧病交迫大雨中跳車〉,《聯合報》(臺北),1952年6月17日,06版。
2、〈死因疾病分類 日內舉行講習〉,《聯合報》(臺北),1965年5月9日,第3版。
3、〈放射線學會成立 昨正式成立〉,《聯合報》(臺北),1952年8月15日,02版。
4、〈要命!重症腸病毒 7成看錯科〉,《聯合報》(臺北),2008年1月19日,A1版。
5、〈推行清潔運動 省府訂頒辦法〉,《聯合報》(臺北),1952年3月15日,02版。
6、〈貧病潦倒 聞者解囊 人間存至愛 古道出熱腸〉,《聯合報》(臺北),1952年8月2日,06版。
7、〈誰無父母妻兒 一家四口 三人病倒 一青年呼籲 請社會援手〉,《聯合報》(臺北),1952年12月8日,06版。
8、沈國南,〈肺病之謎〉,《聯合報》(臺北),1954年6月10日,06版。
9、岳夫,〈凱旋〉,《聯合報》(臺北),1953年2月10日,06版。
10、陳正宜,〈病的煩惱〉,《聯合報》(臺北),1955年11月27日,06版。
11、許秀鄰,〈邊緣〉,《聯合報》(臺北),1962年10月3日,08版。
12、楚軍,〈肺病?〉,《聯合報》(臺北),1951年12月6日,08版。
13、薇薇夫人,〈唯利是圖〉,《聯合報》(臺北),1965年12月8日,07版。
七、網頁
1、《ICD-10使用指引》,衛生署統計資訊網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2、《當代醫學》網站有關簡介部分,http://www.medtoday.com.tw/brief.htm
3、中華民國放射線學會網站,有關組織章程部分,http://www.rsroc.org.tw/
4、成令方,〈露骨的的性別:台灣放射醫療專業的性別透析〉,李士傑會議筆記,http://stsweb.ym.edu.tw/tsts/workshop0607_2.htm
5、李世代,〈從疾病分類到身心障礙分類?從ICD到ICF〉,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980610.html
6、陳光耀,〈癌病放射治療的初建〉,臺北榮民總醫院數位院史館網站,http://history.vghtpe.gov.tw/portal_e10_page.php?button_num=e10&cnt_id=20&search_field=&search_word=&up_page=1
7、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網站,http://www.mc.ntu.edu.tw/main.php?Page=A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