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翠華
CHEN TSUI-HUA
論文名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師生對專門課程變革之看法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專門課程課程變革
外文關鍵詞: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pecializ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Chang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師生對專門課程變革之看法,目的在於瞭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之課程感受及大一學生對專門課程之看法現況,並瞭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與大二、大三學生對於專門課程變革之看法現況。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式訪談並重方式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問卷調查方面針對教育學系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以及大一學生採取普查;在半結構式訪談方面,則針對教育學系教師與大二、大三學生採取立意抽樣方式,邀請9位教師與大二、大三各5位學生接受訪談。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一學生在蒐集課程資訊上的主動性需再提昇。
    二、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作選課決定時,大多考量自身的興趣或開課時間是否符合需求,鮮少受他人建議所影響。
    三、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之學習感受屬於良好程度,教師若能視學生個別差異調整進度,可使學生更積極進行學習。
    四、大一學生在專門課程上的選課決定,常受到其師培或非師培身份之影響。
    五、專門課程之衝堂情形會影響學生之學習權益。
    六、師生對於課程相關規範之瞭解情形尚待提昇。
    七、專門課程變革之規劃未能及早瞭解學生之回饋意見。
    八、以大學入學成績作為師培生錄取依據,易導致學生在專門課程分類選擇上無法適才適性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爰提出多項建議,供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系教師、教育學系學生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pinions of specialized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t focuses on:
    1、 Investigating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studying on learning-technology subjects and the opinions of freshmen about specialized curriculum.
    2、 Exploring the opinions of specialized curriculum chang from teachers, and .

    The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wer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object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students studying on learning-technology subjects and freshmen. The objects of interviews were teachers, sophomore students, and junior students.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 freshmen should be more active at gathering curriculum information.
    2、 The sophomore students mostly consider the interest of themselves and the schedule of subjects rather than the suggestion of others when selecting courses.
    3、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studying on learning-technology subjects are fine. If teachers can adjust syllabus depending on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tudents can be more active at studying.
    4、 The freshmen mostly select couses differing from their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cultivation.
    5、 The conflict between subjects can be a barrier to students’ rights.
    6、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have clearer understanding on the regulations of curriculums.
    7、 There are few opinions gathered from students before the planning of specialized curriculum.
    8、 Adopting the grades of entrance examinations as the only way to judge if students get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cultivation can be a barrier to the aspirations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are propos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師資培育政策與教育大學 13 第二節 師資培育派典與課程變革 23 第三節 學習科技與師資培育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主軸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竹教大教育學系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之課程感受現況分析 65 第二節 竹教大教育學系大一學生對專門課程 之看法現況分析 95 第三節 竹教大教育學系學生對專門課程變革看法之訪談結果與分析 103 第四節 竹教大教育學系教師對專門課程變革看法之訪談結果與分析 115 第五節 竹教大教育學系師生對專門課程變革看法之綜合討論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 論 145 第二節 建 議 149 參考文獻 153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英文部分 160 附 錄 163 附錄 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161 附錄 二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62 附錄 三 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之課程感受問卷專家審題摘要表 168 附錄 四 選修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之課程感受正式問卷 169 附錄 五 大一學生對專門課程之看法正式問卷(第一學期) 172 附錄 六 大一學生對專門課程之看法正式問卷(第二學期) 174 附錄 七 教師訪談大綱 176 附錄 八 學生訪談大綱 177 附錄 九 教師訪談三階段編碼資料 178 附錄 十 學生訪談三階段編碼資料 199 表 次 表2- 1 九十四學年度竹教大教育學系課程架構 19 表2- 2 九十五學年度竹教大教育學系課程架構 19 表2- 3 九十六學年度竹教大教育學系課程架構 20 表2- 4 九十四~九十六學年度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專門課程分類情形 21 表2- 5 九十四~九十六學年度六所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招收師培生情形 22 表2- 6 九十六學年度六所教育大學大學部資訊科技相關課程實施情形 44 表3- 1 第一學期大一學生有效問卷摘要表 47 表3- 2 第一學期大一學生有效問卷填答者背景分析 47 表3- 3 第二學期大一學生有效問卷摘要表 48 表3- 4 第二學期大一學生有效問卷填答者背景分析 48 表3- 5 第一學期學習科技類課程有效問卷摘要表 48 表3- 6 第一學期學習科技類課程有效問卷填答者背景分析 49 表3- 7 第二學期學習科技類課程有效問卷摘要表 50 表3- 8 第二學期學習科技類課程有效問卷填答者背景分析 50 表3- 9 教師訪談對象一覽表 52 表3- 10 學生訪談對象一覽表 53 表3- 11 專家內容效度審核名單 54 表3- 12 學習感受量表各分量表題數一覽表 56 表3- 13 學習感受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6 表3- 14 研究問題與教師訪談大綱對照表 58 表3- 15 研究問題與學生訪談大綱對照表 60 表3- 16 實施程序表 62 表3- 17 訪談資料編碼結果舉例說明 64 表4- 1 第一學期學習科技類個別課程學生選課情形 65 表4- 2 第一學期學習科技類整體課程學生選課情形 67 表4- 3 3D動畫入門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68 表4- 4 數位影像設計(A)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70 表4- 5 數位影像設計(B)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71 表4- 6 資訊素養與學習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73 表4- 7 第二學期個別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選課情形 76 表4- 8 第二學期整體學習科技類課程學生選課情形 79 表4- 9 3D動畫進階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0 表4- 10 教學媒體與操作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2 表4- 11 資訊科學概論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3 表4- 12 知識管理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5 表4- 13 電腦輔助教學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7 表4- 14 網頁設計與製作修課學生之學習感受現況分析 89 表4- 15 整體學習科技類課程之選課情形調查結果 92 表4- 16 整體學習科技類課程之學習感受量表各題項平均值 93 表4- 17 整體學習科技類課程之學習感受量表各向度與整體平均值 94 表4- 18 第一學期大一學生專門課程選課背景資料分析 96 表4- 19 第一學期大一學生對學習科技類課程之看法分析 97 表4- 20 第二學期大一學生專門課程選課背景資料分析 99 表4- 21 第二學期大一學生對學習科技類課程之看法分析 100 圖 次 圖3- 1 研究架構圖 46 圖4- 1 學生訪談資料編碼主軸圖 103 圖4- 2 教師訪談資料編碼主軸圖 11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06)。九十六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簡章。2007.12.01擷取自http://www.uac.edu.tw/96data/96recruit.pdf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07)。九十六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登記生錄取率分析表。2007.12.01擷取自http://www.uac.edu.tw/96data/96_13.pdf
    王欣怡(2007)。轉型中教育大學學生焦慮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秋絨(1997)。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之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湘翰(2006)。我國師資培育之研究(1994~2005年)。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鼎銘(2000)。師範院校小學生活科技師資培育的願景。生活科技教育,33(11),7-13。
    朱麗麗(1999)。師資培育學程的科技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台北:台灣書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2。
    吳瓊洳(2004)。不同師資培育課程理論對我國教育專業課程之啟示。教師之友,45(1),60-69。
    李子建、尹弘飈(2005)。教師對課程變革的認同感和關注:課程實施研究的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07-128。
    李臣之(2000)。教育系培養目標的定位:一個參考性框架。課程、教材、教法,7,44-47。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特刊,29,94-102。
    李國基(1999)。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惠玲(2007)。我國師範學院轉型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淑卿(2006)。反思實踐者應有的學習經驗-兼論教學實習課程的問題。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台北:心理。
    周愚文、黃政傑、林鎮坤、方永泉(2005)。師資培育與甄選:追求多元專業化的師資。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台北:心理。
    林志成(2003)。建立「卓越多元、專業優質」的師資培育政策與制度。李然堯(主持人),小學師資培育的政策與制度。台中師院主辦「我國小學師資培育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中。
    林紀慧(2000)。資訊科技課程融合與師資教育。初等教育學報,7,27-44。
    林紀慧、曾憲政(2007)。大學教師有效教學特質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0(4),31-48。
    林書婷(2004)。我國高職教師課程改革關注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明妮(2006)。教育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麗晴(2006)。1945年後台灣師範院校的變革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姚甫岳(2003)。我國師資培育機構中科技課程之實施現況與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承偉(2003)。老師!勇敢伸出您操縱滑鼠的手—讓資訊融入教學中。國教世紀,206,99-104。
    高強華(2006)。新世紀師資培育的願景及其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台北:心理。
    高強華、王麗雲、楊瑩、鄭志富(2003)。高等教育:宏觀、規劃、自主、責任、卓越。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台北:心理。
    涂經詒(2005)。大學系所在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挑戰中的角色。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台北:台大。
    凌嘉蓮(2007)。我國師範大學轉型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姮慧(2007)。大學教授學術勞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教育學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筱君(2006)。我國師範校院轉型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佳玲(2006)。師資培育多元化衝擊下師範學院課程調整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芳全(2005)。教育議題的思考。台北:心理。
    張芳全(2006)。教育大學定位的政策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42,106-119。
    張素靜(2006)。中等學校教師專業知能與修習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張德勝(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台北:揚智文化。
    張嘉惠、陳曉蕾(2004)。中日科技教師師資培育方式之比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8),27-39。
    教育部(2006a)。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作業要點。2007.11.08擷取自http://tece.naer.edu.tw/laws/rule_doc3.html
    教育部(2006b)。推動師範校院轉型發展補助要點。2007.12.01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273001/main/2_10.htm
    教育部(2006c)。師資培育素質規劃方案。2007.12.01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dynamic_default.php?TYPE=2&UNITID=28&CATEGORYID=47#
    教育部(2006d)。師資培育重要政策。2007.11.11擷取自http://english.moe.gov.tw/public/Attachment/73221147471.doc
    教育部(2008a)。96年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08.5.17擷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6/96YEARBOOK.pdf
    教育部(2008b)。96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2008.5.01擷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u.xls
    黃光雄(1997)。教師教育學程的課程與教學。發表於師資培育多元化之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私立東海大學主辦,1997年4月26日。
    黃再鴻、羅希哲(2007)。網路世代的教師應具備資訊素養與倫理 。台灣教育,643,58-60。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文景。
    黃政傑(2007)。我國大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與未來。課程與教學季刊,10(4),1-14。
    黃炳煌(1986)。從理論觀點談師範教育問題。現代教育,1(1),91-108。
    黃淑玲(2007)。當前師資培育之困境與挑戰。發表於2007年第二屆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論壇─教師專業能力之養成與提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主辦,2007年11月1日。
    黃湘茹(2006)。台灣高等教育市場話中師範學院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琬婷(2002)。師資人力市場轉變與教育改革:政策開放後的師範校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琬婷、孫志麟(2003)。面臨抉擇的師範學院:改革、困境與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57-281。
    黃源河(2003)。美國師範教育的經驗與教訓。教育研究月刊,105,14-26。
    單文經(1999)。教學科技與師資培育。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台北:台灣書店。
    葉姿妙(2004)。台北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職教師培訓課程之需求評估。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煥勝(2007)。消失中的台灣師範教育—轉機或危機?載於周淑卿、陳麗華主編。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二)。高雄:麗文。
    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新竹教育大學(2005)。新竹教育大學九十四學年度各學系所課程科目表。新竹:編者。
    新竹教育大學(2006)。新竹教育大學九十五學年度各學系所課程科目表。新竹:編者。
    新竹教育大學(2007a)。93-96學年度師培規劃名額。2007.09.26擷取自http://www.doce.nhcue.edu.tw/1/hr/hr.asp
    新竹教育大學(2007b)。新竹教育大學九十六學年度各學系所課程科目表。新竹:編者。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高雄復文。
    楊明全(2005)。革新的課程實踐者—教師參與課程變革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楊朝祥(2003)。高等教育品質的提昇策略。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台北:台大。
    楊龍立(1996)。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的設計。教育研究資訊,4(4),64-76。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劉兆漢(2003)。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從研究型大學談起。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台北:台大。
    劉芳瑜(2007)。大學新生選擇就讀學校因素之分析:以華梵大學為例。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玉卿(2000)。國小師資培育理念取向發展初探。初等教育學刊,8,1-24。
    鄭禎佩(2002)。教育行銷研究—以屏東師院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清華(1997)。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高雄復文。
    廖晉瑩(2006)。教育大學轉型過程中通識課程之變動與評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曉華、陳伯璋(2006)。後現代與全球化的知識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發展上的醞義。高等教育,1(1),69-109。
    謝再益(20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民國八十五至八十九年畢業生就業狀況暨專業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2005)。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台北:高等教育。
    魏美惠、鄭仲育(2006)。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研究、教學或服務能力之調查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03-130。
    羅婉綺(2006)。臺灣地區大學生選擇校系因素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饒見維(1995)。從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探討師資培育專業化的可能途徑。載於師資培育專業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中教司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師資培育專輯,59-84。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貳、英文部分
    ALT (2007). Definition of learning technology.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7 from http://www.alt.ac.uk/learning_technology.html
    Albion, P. & Maddux, C. (2007). Networked knowledge: Challen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3), 303-310.
    Birdges, D. (1996).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 Furlong, J., & Simth, R. (Ed.).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London: Kogan page.
    Cuban, L. (1986). Teacher and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uban, L. (2001). Oversold & underused-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A., Hartley, D., & Gilroy, P. (2002). Rethinking teac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London: RoutledgeFalmer.
    Fouts, J. T. (2000). Research on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ortical.org/fouts.pdf
    Goodlad, J. I. (1990). 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Grossman, G. M., Onkol, P. E., & Sands, M. S. (2007). Curriculum reform in Turkish teacher education: Attitudes of teacher educators towards change in an EU candidate 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7, 138-150.
    Hall, G. E., & Hord, S. M. (1987).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Albany : SNUY Press.
    Hall, G. E., & Hord, S. M. (2006).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2th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Hill, R. B., & Somers, J. A. (1996). A process for initiating change: developing technology goals for a college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7(4), 300-306.
    Lee, V. S., Hyman, M. R., & Luginbuhl, G. (2007). The concept of readiness in the Academic department: A cas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2(1), 3-18.
    Johnson, G. (1997). Refram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rom personalism to post-personalism.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3(8), 815-829.
    Kent, T.W., & McNergney, R. F. (1998). Will technology really change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 Corwin.
    NCATE (2006).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school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cate.org/public/standards.asp
    Peretz, M. B.(2001). The impossible role of teacher educators in a changing world.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2(1), 48-56.
    Popkewitz, T. S., Tabachnick, B. R., & Zeichner, K. M. (1979). Dulling the senses: 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5), 52-60.
    Rogers, G. (2004). Incorporating ICT in practicum. In Y. C. Cheng, K. W. Chow, & M. C. Magdalena Mok (Eds.),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in the new millennium (pp. 163-180). Dordrecht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maldino, S. E., Russell, J. D., Heinich, R., & Molenda, M. (2005).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Smith, M. C. (2001). Re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competing agenda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2(4), 263-265.
    Stuart, J. S., & Tatto, M. T. (2000). Designs for initial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an international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 493-514.
    UNESCO (2001). Joint message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teachers' day.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wtd_2001/joint_message.shtml
    USDE (1999). 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 program (pt3). Retrieved Oct 26,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gov/programs/teachtech/index.html
    Westera, W. (2005). Beyond functionality and technocracy: Creating human involvement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8 (1), 28-37.
    Wilkinson, K. R., Finelli, C. J., Hynes, E., & Alzahabi, B. (2000). University-wide curriculum reform:Two processes to aid in decision making.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1, TA4-6-TA4-11.
    Zeichner, K. M. (1983). 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3), 3-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