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馨
Chia-Hsin Wu
論文名稱: 1950年代台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台港文化及文學交流美援刊物現代主義刊物台港南來文人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馬朗紀弦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關注的焦點在於1949年後,台港兩地文壇的文化、文學交流與互通的樣貌。我以台港兩地的南來文化人與香港的美援刊物和現代主義刊物為切入點,以此探討台港交流及互動的樣態,討論方式分成兩大部分進行,首先,以台港南來文人為例,企圖了解台港南來文人的人脈網絡關係,其次,以香港所發行的現代主義文藝刊物為討論對象,探討台港兩地刊物具體的合作與交流模式。
      第一部分,在台港南來文人的人脈網絡連結上,討論了兩種不同的交流模式。首先,以林以亮、夏濟安為討論中心,呈顯他們之間的舊友情誼,對聯繫台港文壇的文化、文學交流產生怎樣的作用與效果;其次,以五○年代活躍於台港文壇的青年作家葉維廉為中心,描繪他頻繁往來台港之間,又與台港兩地的文化人有深厚的交情與往來,成為台港文化、文學交流的重要中介人物之一。
    第二部份,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呈顯台港文壇文化、文學交流的互動模式,主要以香港的現代主義文藝刊物《文藝新潮》與台灣現代派詩刊《現代詩》為討論中心,這兩份刊物的合作與交流,提供台港文人作品發表的空間,構築了台港文壇的共通文藝平台及直接溝通的管道,促使台港文人得以互相觀摩彼此優秀的文學創作,同時建立台港的文學刊物在台港兩地的代理販售,更增加了刊物的流通量與影響力。
      總結以上種種討論可見,過去在討論到五○年代的台灣文學時,多以島內的反共文藝、戰鬥文學及現代主義文學為討論中心。實際上,當時另有香港發行的刊物在台灣島內流通,這些刊物可能對島內文藝產生影響,也可能成為島內文化人與香港的文化人相互溝通的重要媒介。雖然台港兩地歷經了極為不同的歷史經驗,在社會文化及經濟上的發展也有所差異。但在1949年後的台港文壇,借由上述各種流通於台港兩地的刊物,或者是複雜微妙的人脈網絡關係,或者是往來台港兩地的文化人,作為文化、文學流動的中介橋樑,漸使台港兩地文化、文學頻繁地流動與互通。而台港文壇及文化人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帶給五○年代以降台港文化、文學後續發展的深刻影響,也是台港兩地文壇在文化、文學交流方面的重要契機。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香港文學研究概況、香港文學史論述及其他………………………6    一、 何謂「香港文學」?    二、名詞解釋     (一)五○年代台港南來文人     (二)香港的美援文化(U.S. Aid Culture)     (三)現代主義(Modernism)╱台灣、香港的現代主義刊物    二、 中國學者的香港文學史論述    三、 香港文學研究概況     (一)台灣的香港文學研究概況     (二)香港的香港文學研究概況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4 第二章 由島至島:台灣、香港五○年代前後的歷史文化情境與交流…………25   第一節 「在中國的歐洲」:1949年之前的香港歷史文化背景……………26    一、「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香港     (一)華洋人口比例懸殊:以華人為主體的香港社會     (二)港英政府殖民體制的建立:香港特殊文化殖民情境的成形     (三)由荒蕪之島到自由港:香港的早期經濟活動    二、華洋兩別的香港社會:戰前中港之間的交流與互通     (一)香港的二元法律制度     (二)香港的華洋雙軌教育       (1)英式教育學校       (2)華文教育學校     三、華洋分立、中西揉合的香港社會:雙重文化認同與文化轉運位置   第二節 冷戰氛圍下的東亞:五○年代台灣、香港的歷史文化背景………38    一、美蘇冷戰與東亞華文圈三板塊(中台港)的成形及其角色     (一)美國的介入與東亞華文圈三板塊的成形     (二)台灣的軍事位置 VS. 香港的文化情報位置    二、 五○年代美蘇冷戰與香港     (一)眾聲喧嘩的「公共空間」:香港在東亞的政治、文化位置     (二)中港邊界的斷裂:香港文化身份認同意識及地域觀念的轉折    二、五○年代美蘇冷戰與台灣:從「殖民地台灣」到「自由中國」   第三節 五○年代香港文壇:香港的美援刊物以及台港文人的互動………49    一、 美援文化與香港文壇     (一)美援系列刊物簡介     (二)南來北返:五○年代的南來文人潮     (三) 「自由世界」中的香港文壇:美援文化與南來右傾文人的結合    二、 五○年代台港文化人的跨地交流情境 第三章 台港文壇文化、文學交流互通的人脈網絡………………………………59   第一節 台港南來文人的交誼: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及其他……………60    一、 上海結緣:林以亮與夏濟安的同窗之緣    二、 林以亮與夏濟安在台港文壇     (一)林以亮在香港:對西洋文學的看法與介紹       (1)林以亮在《人人文學》的「西洋文學漫談」專欄       (2)林以亮「西洋文學漫談」專欄與《人人文學》刊物在香港     (二)美新處翻譯工作在台港:林以亮與余光中    三、《文學雜誌》的催生:台港南來文人所推動的現代主義刊物   第二節 台港文壇文化、文學交流的中介者:葉維廉………………………75    一、葉維廉在香港     (一)葉維廉在《詩朵》時期的活動       (1)葉維廉與香港文友群       (2)中西並重,新舊兼容:《詩朵》文友群的文學理念     (二)台港文壇的中介者:葉維廉在香港的《新思潮》上的文學活動    二、葉維廉在台灣:《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及《創世紀》     (一)葉維廉與台灣文友:《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及其他     (二)《創世紀》及其他 第四章 台港現代主義文藝刊物的交流與互動…………………………………91   第一節 現代主義文藝刊物與台港文壇………………………………………92     一、 香港的現代主義刊物簡介      (一)《詩朵》      (二)《文藝新潮》      (三)「香港文學美術協會」及《新思潮》、《好望角》        (1)香港文學美術協會       (2)《新思潮》        (2)《好望角》   第二節 香港現代主義文藝刊物:《文藝新潮》與《現代詩》………………101     一、《文藝新潮》與《現代詩》      (一)「焚琴的浪子」:馬朗其人其事      (二)黑暗時代的文學烏托邦:1956年《文藝新潮》的創刊理念      (三)台港文藝刊物的匯流:馬朗《文藝新潮》與紀弦《現代詩》的合作        (1)馬、紀二人的現代主義信仰        (2)《文藝新潮》與《現代詩》具體合作方式    二、《文藝新潮》在台灣流傳的情況及其影響      (一)《文藝新潮》手抄本的流傳情況      (二)《文藝新潮》的具體影響 第五章 結論………………………………………………………………………122 參考書目及附錄……………………………………………………………………125 附錄(一):〈香港的南來小說家在港台:徐訏〉 附錄(二):〈台灣作家海外發表園地:以香港美援刊物《亞洲畫報》短篇小說比賽為例〉 附錄(三):《亞洲畫報》徵文比賽得獎者列表 附錄(四):《中國學生周報》各類徵文比賽列表 附錄(五):1955年《詩朵》篇章目錄 附錄(六):1956年《文藝新潮》總目錄 附錄(七):1959年《新思潮》篇章目錄 附錄(八):1963年《好望角》篇章目錄

    一、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1)台灣期刊:
    1. 《文友通訊》,刊於《文學界》第5期(1982.01)。
    2. 《文學雜誌》(台北:文學雜誌社,1956.09∼1960.08)。
    3. 《現代文學》(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0.03.05∼1972.09)
    4. 《現代詩》(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53.02∼1964.02)。
    5. 《創世紀》(創世紀詩社,1954.10∼1982.05)。

    (2)香港期刊:
    1. 《人人文學》(香港:人人出版社,1952.05.20∼1954.06.01)。僅見36期,其餘未見,停刊日期不詳。
    2. 《亞洲畫報》(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05.01∼1961.07)。
    3. 《詩朵》(香港:詩朵出版社,1955.08.01∼1955.09.03)。第三期後停刊,由於第三期未見,停刊日期不詳。
    4. 《文藝新潮》(香港:環球出版社,1956.03.18∼1959.05.01)。共15期。
    5. 《新思潮》(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1959.05.01∼1960.02.01)。僅見前三期,其餘未見,停刊日期不詳。
    6. 《好望角》(香港:麥泉記書報發行社,1963.03.01∼1963.12.10)。共13期。

    (二)香港文學史與香港史專著

    (1)香港文學史:
    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2.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05)。
    3.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論》(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
    4.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10)。
    5.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海天出版社,1993)。
    6.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7. 潘亞暾、江義生《香港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
    8.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
    9. 慕容羽軍,《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香港:普文社,2005)。
    10.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1996)。
    11.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

    (2)香港史及其他:
    1. 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A History of HONG KO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
    3. 元邦建編,《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93)。
    4. 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5. 余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中華書局,1994.08)
    6. 珍•莫里斯,《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06)。
    7.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984∼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8.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09)。

    (三)專書

    1. 王家英,《過渡時期香港民意與政治》(香港:書園書屋,1997)。
    2. 王璞,《一個孤獨的說故事人──徐訏小說研究》(香港:里波出版社,2003.03)。
    3. 王偉明,《詩裡詩外》(香港:偉業出版社,2006.08)。
    4.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橋合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5.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
    6.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05.04)。
    7.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06.02)。
    8.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文藝年鑑1966》(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年)。
    9.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09.01)。
    10.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
    11. 林以亮,《前言與後語》(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12.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台北:洪範出版社,1967)。
    13. 林以亮編選•張愛玲、林以亮、余光中、邢光祖等人譯,《美國詩選》(今日世界出版社,1963)。
    14.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15.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16. 思果,《沙田隨筆》(台北:洪範出版社,1982)。
    17.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18.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1992》(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03.20)
    19. 徐訏,《馬倫克夫太太》(長風出版社,1955.01)。
    20.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
    21. 容萬成,《香港高等教育:政策與理念》(香港:三聯書店,2002)。
    22. 陳智德,《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香港:麥穗出版社,2006.02)。
    23. 陳智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2004)。
    24. 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12.15)。
    25. 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01)。
    26. 陳國球,《文學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03)。
    27. 陳瑞文、羅潔伊、魏瑛慧、黃培宜、曾芳玲等人合著,《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01)。
    28. 陳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11.01)。
    29.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合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出版社,1998)。
    30.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小說選:1948∼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
    31.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32. 張勝發,《史達林與冷戰(1945∼1953年)》(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
    33. 張讚合,《兩岸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出版,1996)。
    34.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35. 張詠梅,《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1967)──邊緣與中心》(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3)。
    36. 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
    37. 葉維廉,《雨的味道》(台北:爾雅出版社,2006)。
    38. 葉維廉,《一個中國的海》(台北:東大圖書,1986.04)。
    39. 葉維廉,《葉維廉文集(三)》(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08)。
    40. 馮品佳主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41. 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42. 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3.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
    44. 瘂弦、張默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局,1961.01)。
    45. 蘇亦工,《中法西用──中國傳統法律及習慣在香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09)。
    46. 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
    47. 劉以鬯,《劉以鬯研究專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48. 劉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論(1841∼198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49. 劉紹銘,《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香港:三聯書店,2005.11)。
    50. 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11)。
    51. 應鳳凰編,《人性的悲劇──徐訏的腳印》(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11.01)。
    52. 梁秉鈞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
    53. 《第六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論稿彙編──香港文學:本土與跨地域意識》(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6.11)。
    54. 王耀宗編,《1949∼1999神州五十年:香港視野》(香港:牛津出版社,2000)。
    55.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
    56. 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8.09)。

    (四)學位論文

    1.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 胡芳琪,《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3. 郭艷玲,《從翻譯書的出版看近五十年來香港的文學翻譯發展概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9)。
    4. 陳政彥,《戰後台灣新詩論戰史》(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5.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 解昆樺,《論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 顏安秀,《《自由中國》文學性研究:以「文藝欄」小說為探討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

    (五)單篇論文及其他

    1. 王晉民,〈香港“綠背文化"思潮評介〉,《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1998)。
    2. 王晉民,〈論有香港特色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兼談「綠背」文化〉,《香港文學》第162期(1998.06.01)。
    3. 王文仁,〈香港作家在台灣出版作品概況:以小說為例〉,《文訊》第217期(2003.11)。
    4. 艾曉明,〈北望大陸──五十年代香港小說裡的大陸記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02)。
    5. 田原,〈念三友〉,《聯合報》,1981.03.27,第8版。
    6. 李正儀、吳志森,〈香港居民的國籍及居留權〉,《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7期(1996年春季)。
    7. 李瑞騰,〈五○年代港台──文化╱文學交流面向〉,《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05.12,第46版。
    8. 李瑞騰,〈九七倒數,文化雙身──香港VS.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05.12,第46版。
    9. 如葛令,〈「租借作品」說到「馬倫克夫太太」〉,《文壇》第2卷第9期。
    10.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停辦〉,《聯合報》副刊,1977.06.01,第12版。
    11. 本報香港航訊,〈從萬千讀者中慘跌下來──徐訏入英國籍〉,《聯合報》,1958.07.13,第6版。
    12. 朱壽桐,〈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簡論〉,《學術月刊》第10期(1996)。
    13. 朱耀偉,〈香港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單位介紹〉,《文訊》第217期(2003.11)。
    14. 向明,〈詩裡詩外走一遭〉,《文學世紀》第5卷第9期(2005.09)。
    15. 杜家祈、馬朗,〈為甚麼是現代主義?──杜家祈•馬朗對談〉,《香港文學》第224期(2003.08)。
    16. 林淇瀁,〈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07)。
    17. 金惠俊,〈香港文學的獨特性與和範疇〉,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稿(中國:威海山東大學,2004.09.21∼09.24)。
    18. 林瑞芳、劉綺文、趙志裕、康螢儀等著,〈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及其現代化概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1期(1998)。
    19.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上的香港聲音──馬朗、貝娜苔、崑南〉,《創世紀雜誌》第163期(2003.09)。
    20. 施建偉、汪義生,〈當代香港文學的鑄形──回首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第147期(1997.03.01)。
    21. 前田直樹著,阮文雅譯,〈從「反共」走向「自由中國」──冷戰時期美國對台灣政策的轉換〉,《台灣風物》第56卷1期(2006.03)。
    22. 陳德錦,〈文學,文學史,香港文學〉,《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11)。
    23. 陳滅,〈文化、政治和「國家需要」──香港文學研討會的非文學牽連〉,《明報》第28期(1998.05)。
    24. 陳鴻瑜,〈台灣法律地位之演變(1943∼1955)〉,《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期(2007.06)。
    25. 陳國球在「跨文化流動與臺灣文學系列講座──『香港文學教育』」演講之逐字稿,(演講日期:2004.05.27),逐字稿整理人:吳佳馨。
    26. 梁秉鈞,〈「改編」的文化身份:以五十年代的香港文學為例〉,《文學世紀》第5卷第2期(2005.02)。
    27. 黃傲雲,〈從難民文學到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第62期,(1990.02.05)。
    28. 黃仁,〈徐訏小說改編電影的研究〉,《華岡藝術學報》第7期(2003)。
    29. 黃恕寧訪問記錄,〈現代交響樂〉,《聯合報》,2000.04.28,第37版。
    30. 張詠梅,〈開拓者的足跡──試論《人人文學》〉,《香港文學》第156期(1997.01.21)。
    31. 趙稀方,〈香港小說的現代性命題〉,《文學評論》第4期(1997)。
    32. 彭歌,〈重見徐訏〉,《聯合報》,1977.05.30,第12版。
    33. 許定銘,〈亞洲出版社的徵文比賽〉,《香港文學》第10期(1985.10.05)。
    34. 郭嗣汾,〈淺談香港文壇〉,《香港文學》第20期(1985.10)。
    35. 魏子雲,〈我印象中的香港文化界〉,《香港文學》第20期(1985.10)。
    36. 穆中南,〈香港文學的印象〉,《香港文學》第20期(1985.10)。
    37. 〈總統昨晨接見港文化界人士〉,《聯合報》,1957.06.19,第1版。
    38. 葉維廉,〈為友情繫舟(上)〉,《聯合報》副刊,1983.11.08,第8版。
    39. 葉維廉,〈為友情繫舟(下)〉,《聯合報》副刊,1983.11.09,第8版。
    40. 羅永生,〈香港的殖民主義(去)政治與文化冷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7期(2007.09)。
    41. 譚貽善,〈香港出版事業亂糟糟──黃震遐、徐訏返港前的一席談〉,《聯合報副刊•藝文天地》,1957.06.28,第六版。
    42. 廖之韻記錄整理,〈當代作家看典藏散文:夏濟安、吳魯芹、林以亮〉,《聯合報》副刊,2006.08.17,第8版。
    43. 鐸音,〈藝壇側寫──香港文化人走了以後〉,《聯合報•藝文天地》,1953.12.01,第5版。
    44. 盧瑋鑾、鄭樹森、黃繼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代三人談──導讀《香港新文學年表(1949∼1969)》〉,《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03)。
    45. 盧昭靈,〈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文藝新潮》的意義和價值〉,《香港文學》第49期(1989.01.05)。
    46. 鄭樹森,〈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新詩〉,《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卷第2期(1998.01)。
    47. 鄭宏泰、黃紹倫,〈身份認同與政府角色:香港的例子〉,《二十一世紀評論》第92期(2005.12)。
    48. 鄭振偉,〈五十年代前後的香港詩論〉,《香港文學》第160期(1998.04.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