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欣芩
Hsieh, Hsin-Chin
論文名稱: 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離散華人紐約地方白先勇叢甦章緣地方感再現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化所帶動的人口快速流動,造成地方景觀不斷地變動。地方作為跨越行為的基礎點,由此至彼的跨界移動促使不同地方之間的對話與敘事。觀看地方的姿態與方式,取決於主體自身的位置,進而形成獨自的地方感且再現迥異的地方想像。本論文以離散華人為觀察對象,並聚焦於其所定居的美國,探究文本呈現的跨界地方想像,以及對新居地紐約的觀看與再現。前行相關研究多將此類作品與原鄉認同勾連,強調其流放意識與懷鄉情懷,本論文試圖將焦點轉移至落腳後的新居,將離散華人社群之形成視為在地化的實踐,討論離散者與新居社會協商與磨合的過程,以及在既有都市空間中形成特殊的族裔地景,並釐清人與地方的流動性與在地過程。
    本論文擇以白先勇、叢甦與章緣三位作家的作品為討論對象,第二章以白先勇的《紐約客》作為開端,將時間軸切割為三階段來進行,藉此理解不同時期與世代的離散華人對於地方想像與認同的衍變。第三章,由叢甦的小說作為流放原鄉到疏離異鄉的過渡時期,討論離散華人的身分移轉,從個體出發的特殊離散途徑,同時帶入和其他族裔互動時出現的空間權力運作與文化衝擊,用以彰顯離散華人藉由空間形構來體現心理意識的改變。第四章則以章緣的《疫》呈現離散華人在地社群的形成,以及因跨界移動產生的地方錯置,得以探討兩個地方記憶的運作,另一方面因此社群出現,塑造離散華人的特殊位置,使其能夠由不同的視角觀看紐約,進而體現離散華人的群聚性,並透過在地知識的學習而經驗紐約的空間與文化。簡言之,本論文以地方出發,透過跨界行為的完成,觀察不同地方的差異,以及流動人口對地方景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是以釐清全球化語境之下人類的移動行為與在地化的過程。


    摘要 i 序:在途中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從地方開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疇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離散華人的三階段:白先勇《紐約客》的地理政治 第一節 前言 27 第二節 鬼魅般的紐約漫遊:留學生的「格格不入」 29 第三節 尋找「根」與「路徑」:從「他鄉」看「原鄉」35 第四節 紐約作為天堂:離散華人的認同衍變 39 小結 43 第三章 邊緣也是一種位置:叢甦小說的空間形構和身分移轉 第一節 前言 45 第二節 流浪的中國人:離散脈絡與身分移轉 47 第三節 異鄉人:私我空間與心理意識 54 第四節 局外人:混雜的族裔地景 60 小結 65 第四章 從個體到群體:章緣《疫》的離散華人跨界移動與社群生成 第一節 前言 67 第二節 蚊疫作為隱喻:危機、人際互動及其參照 70 第三節 「雙鄉」還是「一鄉」?:台灣記憶與地方錯置76 第四節 台灣城的誕生:離散華人社群與地方想像 80 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語言和地方想像的形構 第一節 前言 91 第二節 流放傳統以降的文類系譜 92 第三節 文學場域的疊合 95 第四節 北美華語圈形成的可能性 98 參考書目 103

    Ang, Ien. (2001).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n and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Appadurai, Arjun. (1996). “The Production of Locality.”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ress.
    Bhabha, Homi. (1994). “Signs Taken for Wonders”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Bourgois, Philippe. (2003).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in, Frank. (1981).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The Year of the Drag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ow, Rey. (1993). Writing Diaspora: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Bloomin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ames.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rlik, Arif. (2001). “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Roxann Praziak & Arif Dirlik. (Eds). Places and Polit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Ls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Eng, David L. (2005). “Out Here and Over There: Queerness and Diaspora in Asian(-)America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izing Cultural Studies. MA: Blackwell.
    Gilroy, Paul. (1993).”The Black Atlantic as a Counterculture of Modernity.” The Black Atlantic. Cambridge: Harvard UP.
    Harvey, David. (1989).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Kaplan, Caren. (1996). Questions of Trave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Kao, Hsin-Sheng C. (1993). Nativism Overseas: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Writer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ambridge:Blackwell.
    Sassen, Saskia. (200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owe, Lisa. (1996).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Lowe, Lisa. (2002). “The International within the 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and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The Futures of American Studies. Ed. Donal Pease and Robyn Wiegman. Durham: Duke Univerisyt Press, 76-92.
    Ma, Sheng-Mei. (1998). Immigrant Subjectivities in Asian American and Asian Diaspora Literatur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harman, Russell Leigh. (2006). The Tenants of East Harl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mart & Smart. (1999). “Personal Relations and Divergent Economics: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Investment in South China.” in Theorizing the City.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hih, Shu-Mei. (2007).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oja, Edward W. (1996).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 Blackwell.
    Stewart, Kathleen C. (1996). “An Occupied Place.” Senses of Place. N.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Ong, Aihwa, & Nonini, Donald. (Eds). (1997).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Tu, Wei-Ming. (1991).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Daedalus, 120(2), 1-32.
    Williams, Raymond. (1989). “Metropolitan Percep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sm.”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Against the New Confromist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Clifford Geertz著(2007),楊德睿譯。《地方知識》。台北:麥田。
    Edward E. Said著(2000),彭淮棟譯。《鄉關何處》。台北:立緒。
    Edward E. Said著(2001),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Edward W. Soja著(2004),王志弘、張華孫、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
    Everett M. Rogers著(2005),殷曉蓉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譯文。
    Ien Ang著,施以明譯(1992)。〈不會說中國話——論散居族裔之身分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48-69頁。
    Margaret Evans Price著,王軍譯(1995)。《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北:水牛。
    Mike Crang著(2006),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Kevin Lynch著(2001),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像》。北京:華夏。
    Sabine Scholl著(2005),楊夢茹譯。《沒有記憶的城市》。台北:立緒。
    Simon Parker著(2007),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台北:國立編譯館。
    Stuart Hall、陳光興著(1998),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遠流。
    Tuan Yi-FU著(1996),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Virinder S. Kal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著(2008),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
    Xiaolu Guo著(2008),郭品潔譯。《戀人版中英詞典》。台北:大塊。
    尹曉煌著(2005),徐穎果譯。《美國華裔文學史》。天津:南開大學。
    王明珂(1995)。《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
    王智明(2004)。〈亞美研究在台灣〉。《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12-39頁。
    ———(2005)。〈「美」「華」之間:《千山外水長流》□的文化跨越與間際想像〉。《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111-141頁。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
    王德威(2003)。〈愛在蚊疫蔓延時——評章緣的《疫》〉。《聯合文學》第222期,124-125頁。
    ———(2006)。〈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聯合報》2006年7月8-9日,E7版。
    公仲主編(2000)。《世界華文文學概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先勇(1995)。〈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
    ——— (2000)。《孽子》。台北:允晨。
    ——— (2007)。《紐約客》。台北:爾雅。
    史書美著,紀大偉譯(2004),〈全球的文學,認可的機制〉,《清華學報》第34卷第1期,1-29頁。
    吳孟琳(2006)。〈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有成(1992)。〈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71-87頁。
    李瑞騰(2000)。〈台灣留學生學到移民文學的發展與近況〉。《文訊》172期,31-34頁。
    林家綺(2007)。〈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真(2001)。〈台灣文學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林語堂(1989)。《唐人街》。上海:上海書店。
    哈金著(2008),季思聰譯。《自由生活》。台北:時報。
    紀姿菁(2006)。〈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范銘如(2005)。〈振保與蚊子——評章緣《疫》〉。《像一盒巧克力》,台北:印刻。
    ———(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馬世欣(2007)。〈遊子心•懷鄉情——於梨華小說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忠(2006)。〈離散雙鄉:作為亞洲跨國華文書寫的在台馬華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頁61-72。
    陳今屏(2007)。〈白先勇《紐約客》系列小說研究(1964-2003)〉。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宜誼(2005)。〈萬里故國心:北美華文小說的家國意識〉。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祥水(1991)。《紐約皇后區華僑的社會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靜瑜(2000)。《紐約曼哈頓華埠》。台北:稻鄉。
    ———(2003)。《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鄉。
    ———(2006)。《美國族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章緣(1997)。《更衣室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
    ——(1999)。《大水之夜》。台北:聯合文學。
    ——(2003)。《疫》。台北:聯合文學。
    ——(2005)。《擦肩而過》。台北:聯合文學。
    ——(2008)。《當張愛玲的鄰居——台灣留美客的京滬生活記》。台北:健行。
    黃宗儀(2008)。《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台北:群學。
    黃秀玲(2005)。〈黃與黑:美國華文作家筆下的華人與黑人〉。《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15-53頁。
    黃萬華(2004)。〈「邊緣」:文學史的活力所在〉。《香港文學》第239期,13-18頁。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詹閔旭(2008)。〈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蒲若茜(2006)。《族裔經驗與文化想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黎錦揚(2002)。《花鼓歌》。台北:瀛舟。
    廖炳惠(2003)。〈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海外華人離散社群:視覺藝術中政治與文化公民權的分合〉。《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頁17-28。
    劉敏莉(2005)。〈叢甦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
    蕭阿勤(2006)。〈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58。
    叢甦(1977)。《想飛》。台北:聯經。
    ——(1978)。《中國人》。台北:時報。
    ——(1979)。《生氣吧!中國人》。台北:希代文叢。
    ——(2000)。〈沙灘的腳印:「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文訊》172期,49-51頁。
    簡政珍(2003)。《放逐詩學》。台北:聯合文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