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胥若玫 Hsu, Ruo-Mei |
---|---|
論文名稱: |
記憶之樹:房建極之死亡故事與文化記憶研究 The Tree of Memory: A Study of Fang Jianji's Death Narrative and Cultural Memory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i, Hsin-Hsi |
口試委員: |
呂妙芬
Lu, Miaw-Fen 王學玲 Wang, Sher-Lin 張藝曦 Chang, I-Hsi 劉瓊云 Liu, Chiung-Yu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0 |
中文關鍵詞: | 房建極 、忠孝書寫 、文化記憶 、死亡系統 、象徵 |
外文關鍵詞: | Fang Jianji, Writing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Cultural Memory, Death Systems, Symbol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主題是「房廷禎如何紀念亡父房建極」。通過研究清代康熙年間之《房貞靖公輓詩卷》及相關的白松主題詩文,探討房廷禎(1622-1688?)如何利用建立祠堂、徵集詩文等文化媒介處理其父房建極(1604-1644)在明清之際絕食殉節的傷痛。房廷禎藉由各種文學活動抒發個人情感、建構自身的道德形象,更將家族事蹟轉化為能激發文人共鳴的集體記憶。
本研究以「忠孝書寫」、「文化記憶」(Cultural Memory)與「死亡系統」(Death System)三者之交集為基礎,分析清初社會對殉節與死亡的看法如何透過文學作品與文化媒介來表達、再現與記憶。本論文結合歷史文獻學、敘事分析、文化記憶研究以及死亡系統的理論視角,探討詩文中如何透過典故來象徵房建極的死亡意義,並影響個體與集體記憶的建構。研究首先從人物生平與歷史背景入手,分析房建極絕食殉節的史實,呈現房廷禎與諸位題詠者如何透過敘事活動以及尋求象徵來記憶、並重新建構房建極死亡的意義。接著結合文化記憶與死亡系統的視角,進一步探討房建極的死亡事件如何在清朝社會中得以合理地傳播並延續下去。
《房貞靖公輓詩卷》及相關的白松詩文,不僅紀錄房建極個人的忠義行為,更反映了清初社會對追尋終極人生價值的集體認同。房廷禎在不同時期向不同文人群體徵集詩文、圖繪,通過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將個人記憶轉化為集體記憶。以白松來象徵房建極,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忠孝美德的崇尚以及對死亡事件的慎重處理。這些文化活動不僅體現房廷禎面對易代之際家族悲劇的反應,更是他在動盪時期尋求文化認同和心靈慰藉的策略。最終,紀念房建極的詩文內容被錄入方志成為某種權威文本,房建極也入祀為名宦,這些官方認可為擔任清朝中央官員的房廷禎帶來了真正的安慰。
通過對《房貞靖公輓詩卷》的深入探討,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不僅能豐富對清初思想、文學與文化記憶交互作用的理解,也為研究死亡敘事如何在特定時空,以特定的文學象徵與文化形式結合而進行概念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Fang Tingzhen Commemorated His Late Father Fang Jianji." By studying the "Elegy Poems of Fang Zhenjing Gong" and related white pine-themed poems from the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examines how Fang Tingzhen (1622-1688?) used cultural media, such as ancestral halls and poetry collections, to cope with his father Fang Jianji's (1604-1644) death on a hunger strike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Fang expressed personal emotions, built a moral image, and transformed family deeds into collective memories.
The research analyzes early Qing views on martyrdom and death through the lenses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writing, cultural memory, and the death system. It combines historical philology, narrative analysis, cultural memory research, and death system theory to explore how poetic allusions symbolize Fang Jianji's death and shap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Beginning with the characters' liv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 study examines the facts of Fang Jianji's death and how Fang Tingzhen and others used narrative and symbols to memorialize him. It further explores how Fang Jianji’s death was communicated and remembered in Qing society.
The "Elegy Poems of Fang Zhenjing Gong" and related poems reflect early Qing society's values and Fang Tingzhen's efforts to turn personal memories into collective ones. These cultural activities symbolize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nd were a strategy for Fang Tingzhen to seek identity and solace during turbulent times. Eventually, these poems were included in official chronicles, providing Fang Tingzhen comfort and recognition.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arly Qing thought,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memory,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death narrativ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s.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第7冊。
[周]師曠撰,[晉]張華注,《禽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7冊。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劉家和審定,《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十三經註疏》,第3冊。
[漢]揚雄著,張震澤校註,《揚雄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漢]賈誼,《賈長沙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
[漢]東方朔撰,《十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諸子百家叢書》。
[魏]曹丕著,魏宏燦校註,《曹丕集校註》,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申、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張豈之審定,《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第10冊。
[晉]陸機撰,《陸士衡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影印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前秦]王嘉撰,[梁]蕭綺輯,《拾遺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002年重印)。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梁]吳均撰,[明]吳琯校,《續齊諧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第82冊,據古今逸史本排印。
[唐]張鷟著,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唐]李賀著,葉葱奇疏注,《李賀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白居易,《白孔六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1-892冊。
[唐]范攄撰,唐雯校箋,《雲溪友議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文天祥撰,劉文源校箋,《文天祥詩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蔡襄著,吳以寧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葉庭珪,《海錄碎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1冊。
[宋]林景熙撰,《霽山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四庫全書珍本.五集》,第291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洪興祖撰,黃靈庚點校,《楚辭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朱熹,《孟子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影印清康熙殿版復宋大字本。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朱熹撰,清聖祖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9-691冊。
[宋]王象之撰,[清]岑建功輯,[清]劉文淇校,《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懼盈齋刊本。
[宋]呂本中,《官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2冊。
[宋]張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3-1046冊。
[宋]陳仁玉撰,《菌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5冊。
[金]李杲編,[明]李時珍參訂、姚可成輯補,《食物本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故宮珍本叢刊.子部.醫家》,第366冊,影印明崇禎十一年(1638)吳門書林刻本。
[明]楊恩原本,[清]紀元續修,《(康熙)鞏昌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2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67冊。
[明]黃道周撰,翟奎鳳、鄭晨寅、蔡傑整理,《黃道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明]劉侗、于奕正著,孫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陸應陽,《廣輿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18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明]許重熙,《明季甲乙彙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32冊,影印舊鈔本。
[明]徐霞客著,朱惠榮整理,《徐霞客遊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劉城,《嶧桐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1冊,影印清光緒十九年(1893)養雲山莊刻本。
[明]慎蒙撰,《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1冊,影印明萬曆四年(1576)自刻本。
[明]汪瑗,《楚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01冊,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張岱,《夜航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5冊,影印清康熙抄本。
[明]歷畊老農編,《日記故事》,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年《國家圖書館珍藏子部善本.小說家類》,第126冊,影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天球刊本。
[明]馮從吾撰,[清]鄂善參閱,[清]洪琮校,《馮少墟集》,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六輯.西北文學文獻》,第5卷,影印清康熙十二年(1673)洪琮刻本。
[明]焦源溥,《逆旅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30冊,影印清道光十九年(1839)宏道書院刻本。
[明]王士性,《廣志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26冊,據臺州叢書排印。
[明]劉士龍,《藿議》,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161冊,影印明末刻本。
[明]王圻,《諡法通考》,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9冊,影印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明]梅鼎祚等輯,《宛雅三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73冊,影印清乾隆十四年(1749)西陂草堂刻本。
[明]崔銑纂修,《(嘉靖)彰德府志》,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4冊,影印明嘉靖刻本。
[明]海瑞撰,《元祐黨籍碑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第763冊,據嶺南遺書本排印。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56冊,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姚旅,《露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2冊,影印明天啓刻本。
[明]張民表,《原圃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23冊,影印清順治周亮工等刻本。
[明]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91冊,影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1)朱人龍刻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2-774冊。
[明]王徵撰,林樂昌編校,《王徵全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明]馮從吾撰,陳俊民、徐興海點校,《關學編,附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張煌言撰,《張蒼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顧夢游,《顧與治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1冊,影印清初書林毛恆所刻本。
[清]尹繼善等修,[清]黃之雋等纂,《(乾隆)江南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第14冊,影印乾隆元年(1736)刻本。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74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錢倁軹撰,《甲申傳信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19冊,影印清鈔本。
[清]王志沂輯,《陝西志輯要》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陝西省》,第289號,影印清道光七年(1827)刊本。
[清]葫蘆道人,《馘闖小史》,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81年《玄覽堂叢書.初輯》,第20冊,影印鈔本。
[清]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1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樊增祥修、[清]譚麐纂,《(光緒)富平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陝西省》,第239號,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
[清]冒襄,《巢民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沈葆楨、吳坤修修,[清]何紹基、楊沂孫纂,《(光緒)安徽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51-655冊,影印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
[清]崔懋修,[清]嚴濂曾纂,《(康熙)新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東省》,第390號,影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清]陳夢雷纂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影印清雍正間內府銅活字排印本縮小。
[清]曹申吉,《澹餘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7冊,影印清康熙刻安丘曹氏家集九種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王曰高,《槐軒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05冊,影印清雍正五年(1727)王念祖刻本。
[清]吳嘉紀,《陋軒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3冊,影印清嘉慶刻道光增修本。
[清]程穆衡箋、楊學沆補注,《吳梅村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周燦,《願學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4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9冊,影印清康熙十四年(1675)周在浚刻本。
[清]劉於義修,沈青崖纂,《(雍正)陝西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第1-4冊,影印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清]賈漢復修,王功成等續纂,韓奕續修,《(康熙)陝西通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首都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27冊,影印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清]彭孫貽,《甲申後亡臣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明代傳記資料叢刊.第一輯》,第15冊,影印清鈔本。
[清]李聿求,《魯之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44冊,影印清咸豐刻本。
[清]王彬修,徐用儀纂,《(光緒)海鹽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21冊,影印清光緖三年(1877)蔚文書院刻本。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光緒)嘉興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12-15冊,影印清光緒四年(1878)鴛湖書院刻本。
[清]楊受廷等修,[清]馬汝舟等纂,《(嘉慶)如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9號,影印清嘉慶十三年(1808)刊本。
[清]冒襄輯,《同人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5冊,影印清康熙冒氏水繪庵刻本。
[清]趙開元纂修,暢俊蒐輯,《(乾隆)新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472號,影印清乾隆十二年(1747)石印本。
[清]毛奇齡,《西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1321冊。
[清]嚴首昇,《瀨園詩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7冊,影印清順治十四年(1657)增修本。
[清]杜濬,《變雅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冊,影印清光緒二十年(1894)黃岡沈氏刻本。
[清]高詠,《遺山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6冊,影印清道光十年(1830)信芳閣印國初十家詩鈔本。
[清]李來泰,《蓮龕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2冊,影印清雍正十三年(1722)刻本。
[清]邵長蘅,《邵子湘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5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黃雲修,[清]林之望等纂,《(光緒)續修廬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86號,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本。
[清]丁煒,《問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2冊,影印清咸豐四年(1854)丁拱辰重刻本。
[清]袁啟旭,《中江紀年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72冊,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紫蘭書屋重刻活字印本。
[清]林麟焻,《玉巖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69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清]許孫荃,《思硯齋近草》,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第137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畢沅,《關中勝蹟圖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8冊。
[清]李遇時修,[清]楊柱朝纂,《(康熙)岳州府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8冊,影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清]張純儒修,[清]莫琛纂,《(康熙)長武縣志》,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影印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
[清]田文鏡、王士俊監修,[清]孫灝、顧棟高編纂,《(乾隆)河南通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80冊。
[清]王訓纂修,《(康熙)續安邱縣志》,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3冊,影印清康熙元年(1662)刻本。
[清]任周鼎修,[清]王訓纂,《(康熙)續安邱縣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民國三年(1914)石印本。
[清]馬思齊修,[清]馬步元纂,《安邱縣鄉土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4-155冊,影印清光緖末年抄本。
[清]彭孫遹,《松桂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5冊,影印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清]劉紹攽纂,《(乾隆)三原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第8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清]張貞,《杞田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第28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岑閣刻本。
[清]費淳、[清]沈樹聲纂,《(乾隆)太原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2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清]施閏章,《愚山先生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
[清]施念曾編,《施愚山先生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
[清]郭棻,《學源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9冊,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舒其紳修,嚴長明纂,《(乾隆)西安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第1-2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清]黃與堅,《願學齋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79-80冊,影印清鈔本。
[清]程德炯纂修,《(乾隆)陵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42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清]王其淦、吳康壽修,[清]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7冊,影印清光緒五年(1879)刻本。
[清]趙賓,《學易菴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9冊,影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清]王家傑修,[清]周文鳳、李庚纂,《(同治)豐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50號,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清]莽鵠立、魯之裕等纂修,《新修長蘆鹽法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稀見明清經濟史料叢刊.第一輯》,第20-21冊,影印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
[清]王騭,《義圃傳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冊,影印清嘉慶刻本。
[清]焦雲龍修,[清]賀瑞麟纂,《(光緒)三原縣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陝西省》,第539號,影印清光緒六年(1880)刊本。
[清]王心敬,《豐川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99冊,影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二曲書院刻本。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8冊,影印民國十六年(1927)無錫丁氏鉛印清詩話本。
[清]孫枝蔚,《溉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1冊,影印康熙刻六十年(1721)增刻本。
[清]孫枝蔚,《溉堂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1冊,影印清康熙刻六十年(1721)增刻本。
[清]吳思,《杜詩論文》,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冊,影印清康熙十一年(1672)常州岱淵堂刻本。
[清]鮑康輯,《皇朝諡法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7冊,影印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清]陳維崧,《湖海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6冊,影印清乾隆六十年(1795)浩然堂刻本。
[清]尤侗,《西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5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清]李長科,《李小有詩紀.仗友隨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29冊,影印清初刻本。
[清]方文,《嵞山集》、《嵞山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8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湯賓尹,《睡菴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3冊,影印明萬曆刻本。
[清]雷士俊,《艾陵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冊,影印清康熙莘樂草堂刻本。
[清]李驎,《虬峰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1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計東,《改亭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7冊,影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計璸刻本。
[清]盛元,《(同治)南康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8號,影印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葉映榴,《葉忠節公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9冊,影印清刻本。
[清]王峻,[清]石杰纂修,《(乾隆)徐州府志》,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清]常明等修,[清]楊芳燦、譚光祜等纂,《(嘉慶)四川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四川》,第1-8冊,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清]彭師度,《彭省廬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9冊,影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彭士超隆略堂刻本。
[清]張士浩等重修,[清]申伯等纂,《(康熙)潞城縣志》,傅斯年圖書館古籍線裝書,清康熙四十五(1706)刊本。
[清]狄敬,《夏鎮漕渠志略》,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清]程之玿,常煜輯,《潞安詩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彙編》,第26-28冊,影印清道光十九年[1839]寡過未能齋刻本。
[清]程大夏修,[清]李御、李吉纂,《(康熙)黎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35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清]陳宗石纂修,《(康熙)安平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51冊,影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清]刁包,《斯文正統》,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4冊,影印清道光同治間入懷謹順積樓刻用六居士所著書本。
[清]王岱,《了葊文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9冊,影印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
[清]劉棨修,[清]孔尚任等纂,《(康熙)平陽府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6冊,影印清康煕四十七年(1708)刻本。
[清]黎中輔纂修,《(道光)大同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5冊,影印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清]屈大均,《翁山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9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馮甦撰,《見聞隨筆》,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56冊,影印清嘉慶道光間臨海宋氏刻臺州叢書本。
[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收入《翁山文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9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戴瀚,《雪村編年詩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58冊,影印民國初年上元蔣氏慎修書屋排印金陵叢書本。
[清]佚名編,《涇陽鄉土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陝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6冊,影印清稿本。
[清]王維屏修,[清]徐佑彥纂,《(乾隆)石首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湖北府州縣志》,第11輯,141冊,影印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嘉慶增修本。
[清]舒赫德等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6冊。
[清]王騭撰,王善塏輯,《義圃傳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冊,影印清嘉慶刻本。
[清]尹會一、程夢星等纂修,《(雍正)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6號,影印清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清]張世浣等修,[清]姚文田等纂,《(嘉慶)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5號,影印清嘉慶十五年(1810)刊本。
[清]鄧漢儀輯,《詩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冊,影印清康熙慎墨堂刻本。
[清]滿岱修,[清]唐光雲等纂,《(乾隆)豐城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重慶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8-20冊,影印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清]徐清選等修,[清]毛輝鳳等纂,《(道光)豐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279號,影印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
[清]曾國荃、劉坤一等修,[清]劉繹、趙之謙等纂,《(光緒)江西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56-660冊,影印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清]謝旻等監修,[清]陶成等編纂,《江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3-518冊。
[清]于成龍等修,[清]杜果等纂,《江西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第1-2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刻本。
[清]胡衍虞(盤嶠野人)輯,《居官寡過錄》,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官箴書集成》,第5冊,影印青照堂叢書本。
[清]黎元寬,《進賢堂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5-146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呂懋先等修,[清]帥方蔚等纂,《(同治)奉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785號,影印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清]李元鼎,《石園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香雪堂刻本。
[清]趙吉士、盧宜撰,《續表忠記》,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20冊,影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寄園刻本。
[清]李振裕,《白石山房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9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何士錦等修,[清]陸履敬等纂,《(康熙)豐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49號,影印清康煕三年(1664)刻本。
[清]許應鑅等修,[清]曾作舟等纂,《(同治)南昌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清]凌壽祺,《滸墅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5冊,影印道光七年(1827)刻本
[清]周銑修,[清]葉芝纂,《(乾隆)伏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甘肅省》,第552號,影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刊本。
[清]申涵昐編,《鷗盟己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84冊,影印民國間硃絲欄抄本。
[清]申涵昐,《忠裕堂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487冊,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清]申涵煜、[清]申涵盼輯,《申鳧盟先生年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第103冊,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清]于成龍修,[清]郭棻纂,《(康熙)畿輔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河北》,第1-2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清]徐元梅等修,[清]朱文翰等輯,《(嘉慶)山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81號,影印清嘉慶八年(1803)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鉛印本。
[清]高登先修,沈麟趾、單國驥等纂,《(康熙)山陰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首都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8-9冊,影印民國鈔本。
[清]廖大聞等修,[清]金鼎壽纂,《(道光)續修桐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12冊,影印清道光七年(1827)修,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清]吳偉業撰,靳榮藩注,《吳詩集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96-1397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年(1775)凌雲亭刻本。
[清]張楷纂修,《(康熙)安慶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10冊,影印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民國五十年(1961)年石印本。
《順治六年己丑科會試四百名進士三代履歷便覽》,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年《中國科舉錄匯編》,第12冊,影印清順治刻本。
[清]葉方藹,《葉文敏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3冊,影印清抄本。
[清]金吳瀾等修,[清]汪堃等纂,《(光緒)崑新兩縣續修合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9號,影印清光緒六年(1880)刻本。
[清]沈葆禎、吳坤修修,[清]何紹基、楊沂孫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51-655冊,影印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
[清]梁啟讓等修,[清]陳春華等纂,《(嘉慶)蕪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715號,影印清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民國二年(1913)重印本。
[清]李漁,《笠翁一家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0-31冊,影印清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刻本。
[清]錢澄之,《田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0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舒啓修,吳光昇纂,《(乾隆)柳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1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西省》,第126號,影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字重印本。
[清]達春布修,[清]黃鳳樓纂,《(同治)九江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267號,影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蔣有道等修,[清]聶師煥等纂,《(乾隆)瑞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98號,清乾隆二十年(1756)刊本。
[清]顧永年,《梅東草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2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曾燠,《江西詩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88-1690冊,影印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01冊,影印清康熙程士琦、程士璋刻本。
[清]郝懿行撰,欒保群點校,《山海經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史傳遠纂修,《(乾隆)臨潼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陝西省》,第542號,影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刊本。
[清]李培祜重修,[清]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八年(1886)開雕,十二年(1890)五月刊成。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3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林佶寫刻本。
[清]丁煒,《問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2冊,影印清咸豐四年(1854)丁拱辰重刻本。
[清]江闓,《江辰六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62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李因篤,《受祺堂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3冊,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清]李因篤,《續刻受祺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4冊,影印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清]趙士麟,《讀書堂綵衣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5冊,影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清]顧景星,《白茅堂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5-206冊,影印清康熙刻本,卷二十五,頁25b-26a。
[清]黎士弘,《託素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8冊,影印清雍正二年(1724)黎致遠刻本。
[清]彭鵬,《古愚心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6冊,影印清康熙閩中莆田彭氏刻本。
[清]查繼佐,《罪惟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姜宸英撰,[清]黃叔琳編,《湛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3冊。
[清]葛晨纂修,《(乾隆)涇陽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第7冊,影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清]嵇璜、[清]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2-401冊。
[清]汪灝,[清]張逸少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廣羣芳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5-847冊。
[清]曹宗瀚,《鐙味齋詩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57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王士禛,《帶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4冊,影印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1710-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清]徐景熹等纂,《(乾隆)福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72號,影印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
[清]朱彝尊,《竹垞文類》,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8冊,影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增修本。
[清]王士禛撰,《居易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9冊。
[清]王嗣槐,《桂山堂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3冊,影印清康熙青筠閣刻本。
[清]許珌,《鐵堂詩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4冊,影印乾隆五十五年(1790)蘭山書院刻本。
[清]趙裔昌等修,[清]何名雋等纂,《(康熙)蒙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695號,影印清康熙十五年(1676)刊本。
[清]陳鼒修,[清]黃鳳樓等纂,《(同治)德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107號,影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7-10冊,影印清光緒八年(1882)江蘇書局刻本。
[清]李澄中撰,《臥象山房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山東文獻集成.第一輯》,第35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廖鼎璋纂修,《(光緒)崇義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上編》,第74冊,影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
[清]蔣伊,《莘田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2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邵遠平,《戒山詩存》,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0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王頊齡,《世恩堂集》,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陳奕禧,《綠陰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73冊,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山陰宋氏刻懺花盦叢書本。
[清]陳確,《乾初先生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0冊,影印清陳敬璋餐霞軒抄本。
[清]王嗣槐,《桂山堂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3冊,影印清康熙青筠閣刻本。
[清]董含,《三岡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29冊,影印清鈔本。
[清]戴璐,《藤陰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77冊,影印清嘉慶五年(1800)石鼓齋刻本。
[清]方象瑛,《健松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28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紀映鍾,《戇叟詩鈔》,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第30冊,影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江寧傅氏刻本。
[清]梁章鉅著,王釋非、許振軒點校,《稱謂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陳僖,《燕山草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17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洪亮吉,《更生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4冊,影印清光緒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本。
[清]馮雲驤,《約齋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第23冊,影印清順治刻本。
[清]錢泳,《履園叢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9冊,影印清道光十八年(1838)述德堂刻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劉紹攽輯,《二南遺音》,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2冊,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清]王岱,《了菴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3冊,影印清乾隆十二年(1747)王恪刻本。
[清]林時對,《留補堂文集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六集》,第21冊,影印民國二十九年(1940)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清]陳玉璂,《學文堂集》,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47-48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3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崇禎四年進士履歷便覽》,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第8帙。
《明崇禎十二年己卯科山東鄉試齒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年《中國科舉錄匯編》,第11冊,影印明崇禎刻本。
[朝鮮]成海應編,《皇明遺民傳》,收入《研經齋全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域外所中國古史研究資料彙編.朝鮮漢籍篇.史編史傳類》,第13冊。
嚴用琛,魯宗藩總修,王維新纂修,《(民國)襄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18號,影印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第5-9冊,影印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孫奐崙修,韓坰等纂,《(民國)洪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79號,影印民國六年(1917)鉛印本。
劉顯世、谷正倫修,任可澄、楊恩元纂,《(民國)貴州通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6-11冊,影印民國三十七年(1948)貴陽書局鉛印本。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巢勛臨本,《芥子園畫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龔延明編,《順治十六年己亥科會試三百五十名進士三代履歷便覽》,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22年《清代會試文獻集成》,第2冊,影印清順治刻本。
二、近人論著
丁一凡,〈忠貞自是孤臣事──論張煌言的死及其絕命詩〉,《寧波大學學報》第5期,2021年9月,頁28-45。
大木康,〈順治十四年的南京泰淮──明朝的恢復與記憶〉,《文學新鑰》2009年第10期,2009年12月,頁1-26。
孔定芳,〈明遺民與清初滿漢文化的整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頁110-124、159。
孔____,《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子今,《「忠」觀念硏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羿龍,〈明代名節論的衍變及其影響──以明季士人殉節為中心〉,《天府新論》2024年第1期,2024年1月,頁34-47。
王靖獻,〈詩與抵抗1644-1664〉,《東華人文學報》1999年第1期,1999年7月,頁33-42。
王穎,《中國古代文學松柏題材與意象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冉耀斌,《清初關中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平志軍,〈明遺民雷士俊的隱逸情懷及其詩歌創作〉,《安康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2023年2月,頁62-66。
白一瑾,〈「遺民門客」紀映鐘與清初京城詩壇〉,《中國韻文學刊》2018年第3期,2018年7月,頁58-63、81。
______,〈從「燕台七子」到「海內八家」──施閏章在京城的文學活動及其意義〉,《蘇州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2016年12月,頁138-145。
______,〈清初廟堂文人詩學意識形態之建構──以施閏章、魏裔介、馮溥為中心〉,《上海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頁45-59。
______,《清初京城詩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朱嵐,〈從寓忠於孝到忠德的獨立〉,《理論學刊》2010年第7期,2010年7月,頁106-110。
__,《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頁169-190。
佐藤將之,〈國家社稷存亡之道德:春秋、戰國早期『忠』和『忠信』概念之意義〉,《清華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6月,頁1-33。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余民寧、熊師瑤、許雅涵、翁雅芸,〈自我超越的情緒與超越自我的表現:敬畏情緒的正向影響效果〉,《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68期,2023年9月,頁71-114。
吳作禎,《吳嘉紀古體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吳孟謙,〈晚明虞山書院的生死輪迴之辨──兼論耿橘、張鼐的思想立場〉,《明代研究》第36期,2021年6月,頁103-144。
吳懷清,《關中三李先生年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56冊,據關中叢書排印。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李貞慧,〈史學視野下的集部「私傳」書寫:試論歐陽修〈桑懌傳〉的文史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8期,2012年12月,頁191-227。
李春陽,〈「跽」與「長跪」辯〉,《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2017年1月,頁114-116。
李聖華,《方文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慧君,〈松意象的誕生與文化蘊涵〉,《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9年第4期,2019年7月,頁106-108、36。
李黛顰,〈《史記.伯夷列傳》典型形象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1997年6月,頁101-113。
車寶仁,〈黃帝鑄鼎關中荊山之我〉,《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2014年9月,頁50-55。
周文焰,〈古代書院的忠孝觀念教育實踐:以清初洛學派書院士人為中心〉,《原道》第45輯,2023年6月,頁297-310。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季劍青,〈朝市與廟會:清末北京的文人雅集〉,《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3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9-38。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幸榮偉,《「忠統」士紳武裝與明末陝西三原地方社會》,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9年。
林津羽,《同道、家族與遺民主體:明清之際冒襄(1611-1693)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20年。
林盛彬,〈《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章新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12年3月,頁87-115。
金學波,《彭孫遹年譜》,南京: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青木夏香,〈重賦之下的「孝義」:明前期常熟賦役改革中的糧長集團〉,《史林》2021年第3期,2021年6月,頁42-55、219。
侯美珍,〈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文學報》第57期,2015年6月,頁145-178。
柯愈春,〈王岱《了庵集》釋禁始末〉,《高校圖書館工作》第1期,1991年1月,頁64-66。
段瑩,《孫枝蔚年譜》,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胡義成,〈黃帝鑄鼎之『荊山』考──關於『黃帝都邑』西安楊官寨遺址的神話研究之一〉,《地方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2018年10月,頁7-14。
夏忠龍,〈簡論忠德的歷史演變〉,《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頁46-50。
孫迎光,〈松文化與詩性德育〉,《江蘇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2006年4月,頁34-36、62。
孫衛國,〈試析文天祥『黃冠故鄉』之謎與朝鮮儒士的解讀〉,《學術研究》2024年第2期,2024年2月,頁110-120、178。
海子著,西川編,《海子詩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秦曉磊,〈沈周《廬墓圖》與塋域山水畫〉,《文藝研究》2018年第11期,2018年11月,頁144-152。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馬麟、陳雨蕉,〈清大理寺左評事白夢鼐墓志考釋〉,《南京學研究》第三輯,2021年1月,頁258-274。
高淑珍,《中國山水畫中『松』的表現形式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2年。
張文傑等編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張立敏,《馮溥與康熙京師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張存榜,〈淺析《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的編纂及晚明之殉節現象〉,《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2018年1月,頁117-120。
張宏生,〈王士禛揚州詞事與清初詞壇風會〉,《文學遺產》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87-98。
張暉,〈死亡的詩學──南明士大夫絕命詩研究〉,《文學評論》2013年第4期,2013年7月,頁132-142。
張瑜倩、曾信傑,〈後疫情時代的博物館行銷〉,《博物館與文化》第24期,2022年12月,頁1-4。
張維慎,〈《史記》『黃帝鑄鼎』之荊山地望考〉,《文史哲》2013年第4期,2013年7月,頁159-164、168。
張劍,〈清代科舉文人官年現象及其規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2017年7月,頁152-160。
張藝曦,〈明中晚期江右儒學士人與淨明道的交涉──兼論《淨明忠孝全書》的影響〉,《明代研究》第20期,2013年6月,頁1-33。
______主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梁鑒江,〈詩史與詞史──淺談杜詩對陳維崧詞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頁74-75。
莫曉霞,〈清初文化政策對地方志纂修的影響〉,《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頁69-71。
郭武,〈關於淨明道研究的回顧及展望〉,《漢學研究通訊》2000年第3期,2000年8月,頁372-383。
陳佳文,〈王船山忠孝思想探析〉,《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22年10月,頁15-22。
陳昌強,〈論順治十七年分江寧撫屬奏銷案〉,《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1期,2019年3月,頁71-118、395-396。
陳鋒,《清代鹽務與財政》,上海:中西書局,2023年。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忠孝觀念及其行為實踐〉,《西南大學學報》第39期,2013年1月,頁127-139、176。
傅明成,湯永隆,〈恐懼管理理論綜述〉,《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學進展》2021年第10期,2021年11月,頁2260-2266。
彭國忠,〈從紙上到石上:墓誌銘的生產過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2016年5月,頁34-49。
智夫成,〈李自成農民軍汝州戰役研究〉,《史學月刊》第3期,1985年3月,頁29-34。
湯宇星,〈冒襄的遺民世界,三──紅橋倡和:王士禛與水繪園雅集〉,《榮寶齋》2011年第7期,2011年7月,頁272-281。
楊瑞松,〈「集體記憶」專輯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第7期,2014年12月,55-61。
楊澤琴,〈孫枝蔚游幕活動及心態考略〉,《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2015年9月,頁67-72。
歲有生,〈關於江南奏銷案的再思考〉,《蘭州學刊》2008年第4期,2008年4月,頁151-154。
葉玨,《明遺民個案分析:吳嘉紀揚州文學活動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賈菲菲,《清初遺民詩人方文及其嵞山集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雷夢水,〈慈仁寺考略〉,收入《北京文史資料選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第6輯。
靳鳳林,〈死亡與儒家文化──兼比基督教死亡文化〉,《河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1991年7月,頁15-20、14。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劉文娟,〈彭孫貽、彭孫遹仕隱心態與清初士人的出處選擇〉,《學術交流》2022年第3期,2022年3月,頁169-181。
劉鳳雲、劉文鵬主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73-120。
蔡佳琳,〈近五十年來的文天祥研究,1957-2007:回顧與討論〉,《歷史教育》第12期,2008年6月,頁187-204。
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6冊。
簡恩定,〈論施閏章詩〉,《空大人文學報》第17期,2008年12月,頁1-25。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143-162。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嚴思遠,《施閏章在贛詩文及行實考述》,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日]高島俊男著,張佑如譯,《盜賊史觀下的中國:從劉邦、朱元璋到毛澤東的盜賊皇帝史》,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年。
[加]喬丹.彼得森(Peterson, Jordan B.)著,《意義地圖: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1年。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董樹實譯,《知識考古學》,北京: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法]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馮韻文譯,《自殺論:社會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8年。
[英]茉莉.安德魯斯(Molly Andrews)著,陳巨擘譯,《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美]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何包剛、廖申白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德]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著,鐘寶珍譯,《樹的祕密生命》,臺北:商周出版,2016年。
[德]揚.阿斯曼(Jan Assmann)撰,金壽福譯,〈文化記憶理論的形成和建構〉,《光明日報》,2016年03月26日。
[澳]安東籬著,李霞、李恭忠譯,《說揚州》,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
Bentkowska-Kafel. Anna , Cashen. Trish and Gardiner. Hazel (ed.) Digital art history : a subject in transition. Bristol, UK ; Portland, OR : Intellect, 2005.
George Herbert 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Halbwachs, Maurice.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Colophon Books. 1980.
Henri Tajfel, & John C. Turner,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G. Austin &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1979. pp. 33-47.
Hinchman, Lewis P., Hinchman, Sandra K.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Ivor F. Goodson, Scherto R. Gill著、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譯,《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Kastenbaum, Robert. Moreman, Christopher. Death, Society, and Human Experience. New Yok: Routledge, 2018.
Lynn A. Struve, The Dreaming Mind and the End of the Ming Worl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
Mark J. Osiel. Mass Atrocity,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Law.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Parry, Ross. (ed.) Museums in a digital ag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Peter L. Berger &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Garden City, NY: Anchor Books, 1966.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62.
Zhang, Ying. Confucian Image Politics: Masculine Moral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
三、網路資料
丁仁傑,〈武漢肺炎迫使我們反思「存在焦慮」與「樂觀的全球資本主義」〉,2020年5月8日。網址:http://culturezine.ccstw.nccu.edu.tw/interview/912/。瀏覽時間:2024/1/8 08:40。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資料庫,[清]吳升東,《芝瑞堂詩選》,網址:https://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305e039B50100000140000000^33000000001000AC0000102130005D044cc。瀏覽時間:2024/5/7。
中華古籍資料庫,《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網址: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08935。瀏覽時間:2024/5/7。
中華古籍資源庫,[清]顧汧修,張沐纂,《(康熙)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403&fid=312001063368。瀏覽時間:2024/5/5。
維基百科,洛水,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4%9B%E6%B2%B3_(%E9%BB%84%E6%B2%B3)。查詢時間:2023/9/6 09:50。
維基百科,死亡與文化,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and_culture。瀏覽時間:2024/2/20。
中華古籍資源庫,[清]黃雲,《桐引樓詩》,網址: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03844。瀏覽時間:2024/04/29。
[清]趙于京纂,《(康熙)臨潼縣志》清康熙四十年(1670)刻本。
參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240950&page=34。瀏覽時間:2024/04/28。
中華古籍資源庫,[清]汪楫,《悔齋詩》。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05225。瀏覽時間:2023/04/20。
中華古籍資源庫,[清]李瀅,《增定廬山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七年(1668)刻本。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2000013078。瀏覽時間:2024/5/3。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清]張煌言,《明張蒼水遺墨詩冊》。網址: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PaintingId=32069。瀏覽時間:2024/1/18。
林麗月,〈鄉邦之光∕祖考之榮:明代鄉賢祠祀的社會文化史考察〉演講紀要,2021年8月14日。網址: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mingchingadminweb/SysModule/mvc/friendly_print.aspx?id=1009。瀏覽時間:2024/4/15。
陝西省圖書館《話說陝商》數據庫。網址:
https://www.sxlib.org.cn/dfzy/hsss/ckwx/qwts/lg/201612/t20161205_505637.html。瀏覽時間:2024/7/29。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雲端博物館。
網址:https://www.hcsartmuseum.com/exhibition/29401/。瀏覽時間:20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