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騰元
Teng Yuan Chang
論文名稱: 漸開線正齒輪之疲勞破壞及壽命評估
指導教授: 蔣長榮
C. R. Chi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4
中文關鍵詞: 齒輪疲勞破壞漸開線正齒輪
外文關鍵詞: gear, spur, fatigu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研究齒輪在正常運轉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疲勞破壞行為,將之分成齒根疲勞破壞及齒面疲勞破壞來進行分析。首先利用有限元素法求出齒根最可能折斷點、齒面受正向應力之每個單位時間的應力,再將每個單位時間的應力累計至一個週次後,就可得到一個週次的應力-時間圖;同樣的方法,我們也可求得齒面受45度剪力及次表面受垂直赫茲剪力之一個週次的剪應力-時間圖。再利用線性損壞準則、梭德堡平均應力方程式及等效應力的觀念加以計算,求出上述情況的疲勞壽命。據此,建立負載與疲勞壽命的關係,以供初步設計的參考。


    目 錄 摘要……………………………………………………………………Ⅰ 目錄……………………………………………………………………Ⅱ 圖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1 1-2 文獻回顧……………………………………………………1 第二章 相關理論 2-1 漸開線正齒輪簡介…………………………………………3 2-2 Hertz彈性接觸理論……………………………………….6 2-3 破壞理論……………………………………………………8 2-4 疲勞理論……………………………………………………10 第三章 問題分析 3-1 輪齒上最不利的載荷作用點………………………………12 3-2 輪齒危險截面的位置………………………………………12 3-3 有限元素模型的建立………………………………………13 3-4 齒間承載分布的計算………………………………………13 3-5 研究方法……………………………………………………1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齒根疲勞分析………………………………………………17 4-2 齒面疲勞分析………………………………………………17 第五章 結論……………………………………………………….20 圖表……………………………………………………………………21 參考文獻………………………………………………………………41 附錄一…………………………………………………………………44 圖 目 錄 頁次 圖1 漸開線幾何圖形 21 圖2 齒條型刀具圖形 21 圖3 過渡曲線示意圖 22 圖4 Hertz接觸理論分布圖 22 圖5 最大剪應力理論 23 圖6 最大畸變能理論 23 圖7 最大正向應力理論 24 圖8 破壞包絡線圖 24 圖9 S-N curve上線性損壞準則的影響 25 圖10 交變應力之專有名詞定義 25 圖11 交變應力與平均應力影響示意圖 26 圖12 材料之S-N curve示意圖 26 圖13 齒輪嚙合圖 27 圖14 齒輪嚙合區之受載情形 27 圖15 Hofer 30 切線法 28 圖16 漸開線正齒輪之有限元素模型 28 圖17 齒輪嚙合示意圖 29 圖18 齒輪簡化成彈簧示意圖 29 圖19 漸開線正齒輪單齒之邊界條件及有限元素模型 30 圖20 影響齒面破壞之作用力 30 圖21 齒根一個週次應力-時間圖 31 圖22 AISI 4340鋼全壽命圖 31 圖23 齒根疲勞F-N CURVE 32 圖24 欲觀察節點在齒面上之位置 32 圖25 node.1~7間之應力-時間及剪應力-時間曲線圖 33 圖26 node.8~14 間之剪應力-時間曲線圖 35 圖27 以單齒嚙合初始點node.3說明此二曲線意義圖 36 圖28 齒面受正向應力疲勞F-N CURVE 37 圖29 node.5內側距離 之node.12剪應力-時間曲線說明圖 38 圖30 距齒面 之剪應力疲勞F-N CURVE 39 圖31 圖28與圖30數據結果之趨勢比較圖 40

    1.朱孝錄、鄂中凱, “齒輪承載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北省(1992).
    2.K. L. Johnson, “Contact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85).
    3.I. H. Filliz and O. Eyercioglu, “Evaluation of Gear Tooth stress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Vol.117, pp.232-239(1995).
    4.施鴻文,碩士論文 “漸開線正齒輪應力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1995).
    5.徐翰樑,碩士論文 “利用破裂力學方法預測漸開線正齒輪輪齒疲勞折斷之壽命,” 國立清華大學(1996).
    6.林建川,碩士論文 “正齒輪表面淺埋缺陷之應力分析,” 國立清華大學(1997).
    7.C. N. Baronet and G. V. Tordion, “Exct stress Distribution in Standard Gear Teeth and Geometry Factor,”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Vol.95, pp.1159-1163(1973).
    8.J. O. Smith and C. K. Liu, “Stress Due to Tangential and Normal Loads on an Elastic Solid with Application to Some Contact Stress Problem,”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20, pp.157-166(1953).
    9.沈勇全、彭世明、曾建榮、簡國雄, “材料力學 第二版,” 高立圖書有限公司(1995).
    10.M. A. Miner, “Cumulative Damage in Fatigu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12, pp.159-164(1945).
    11.J. A. Bannantine, J. J. Comer and J. L. Handrock, “Fundamentals of Metal Fatigue Analysi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90).
    12.G. Niemann, “Mechanic Elemen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n Mechanic Engineering,” Berlin, Springer-Verlag(1978).
    13.賴育良、林啟豪、謝忠祐, “ANSYS電腦輔助工程分析,” 儒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
    14.吳繼澤、王統, “齒根過渡曲線與齒根應力,” 國防工業出版社,
    北京市(198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