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志蓮 |
---|---|
論文名稱: |
如何作為人師?國中初任教師學校生活之探討–—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初任教師 、國民中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是以國民中學初任教師的學校生活為研究的主軸,希望能夠理解國中初任教師如何融入學校生活,另一方面也從教師生活脈絡中探究學校結構的運作機制與一些無形的規範,從而理解初任教師在此歷程中學習如何教學、管理,瞭解教師角色與責任,接受同儕與學校的價值,而表現出社會化的行為。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從兩方面來進行,首先是觀察初任教師在教室場域師生互動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這方面的資料大都是由筆者在班級以及導師辦公室等的觀察、訪談而得。其次,觀察影響初任教師思考與行動的學校正式規範與非正式規範,例如:教師文化,這方面的資料是經由一些文獻回顧的蒐集及田野觀察與老師閒聊所得。
研究發現,初任教師置身學校場域是充滿一圈圈交織的權力網,建構各式各樣對初任教師的規範。初任教師的專業教學過程中扮演重要他人角色的關鍵者是「學生」,他們依「重要他人」不斷修正自己上課方式。受到升學績效外在壓力的約束,他們教學內容的設計仍脫離不了以「考試引導教學」方式。大多初任教師對學生一開始採用愛護、鼓勵的人本觀點,但是教室管理寬嚴的拿捏會常受學生整體表現影響,可能改變某些價值取向與行為,可見學生對塑造初任教師行為
方面是有潛在影響力。
學校行政組織管控教師的機制本質由「控制」轉向「監督」,但是對於所謂「好老師」與「辦學成功的學校」依舊是以「績效」來判斷,這樣思維讓學校重複使用已行知多年的運作模式,初任教師在這一整套固定的規訓流程中,受到進一步規範。除了學校正式規範的運作,一些非正式規範、價值觀與互動,對初任教師影響也很大,例如:學校教師文化。
面對這些規範力量,初任教師會依據不同情境採取不同策略與行動,採用的策略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或表面「順從」而心中卻另有盤算。
Summary
It is a main shaft studied that this thesis takes the post as benginner teacher's life of school with the national middle school, hope to understand that take the post as how the teacher incorporates the life of the school at the beginn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even probe into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and some invisible norms from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eacher's life, thus understand what teaching, management take the post as the teacher and study in this course for the first time, find out about teacher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accept of the same generation and value of school, and demonstrate the socialized behavior.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o study materials come to go on from two respects, observe and take the post as benginner teacher the land teacher in field in the classroom at first Grow the interdynamic real state and analyze, the materials in this respect are mostly by authors in the class and form master's office ,etc. observation, interview have. Secondly, observe, influence, take the post as school formal norm that teacher think and take a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not Formal norm, for example: Teacher's culture, the materials in this respect are collection that is reviewed via some literature and field view .Examine and chat about incomes with the teacher.
Discover, it is full of a circle to enclose the power network that interweaved to take the post as the teacher and stay in the field land of the school for the first time, fill various types of respectively Kind, to taking the post as benginner the teacher's norm. The persons who take the post as the key of acting important others' role i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for the first time are ' student ', they constant revision have a class in the way in accordance with ' important others '. Entered a higher school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he performance Restraint,the they content of courses one design break away from still by ' examination last teaching ' way. Mostly teac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eacher adopts the view of person that cherishes, encourages to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but a wide and tight one of management of the classroom is affectedly bashful and will be often studied Growing and behaving wholly influences, may change some value orientations and behaviors, it is obvious students are to moulding and taking the post as benginner teacher's behavior. The respect has potential influence.
Schoo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in charge of mechanism essence to accuse of teacher by ' controls ' turn to ' supervise ', but to as it always goes, ' fine teacher ' with ' run a school successful school ' come, judge with ' performance ', think, let school like this still Have reused and already done and known the operation way for many years, has taken the post as the teacher in these a whole set of fixed procedure of training of rule for the first time, receive Further standardize. Except the formally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chool, some unofficial norms, values and interdynamic, to the beginning Taking the post as the teacher influences very big too, for example: Teacher's culture of the school.
Standardize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these, will adopt different tactics and ac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 while taking the post as the benginner teacher, adopt Environment of having changes to go ' adapt to ' of tactics; Or but the surface ' submits to ' is otherwise calculated in the heart.
引用書目
王秋絨
1991 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
師大書苑
王瑞賢
1993.11 教師專業社會化--功能論和辯證論之對話。教育研究
資訊,1:6,69-78。
王錦珍
1994 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紫薇
2000 國中初任教師情緒管理能力及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
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卯靜儒
1991 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的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雲光
1995 國中實習教師專業社會化過程之問題調查研究。教育研究
資訊,3:4,16-34。
朱淑英
2002 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正偉
1995 由意識型態教化、管制與規訓:論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與
校園空間。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儀
2010 組織結構與利害關係人策略行動的辨證關係:以一所偏遠
小學發展學校特色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
究集刊,6:51∼85。
林生傳
1997 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佳靜
2006 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導入方案規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彩岫
1987 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珍
2008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自我效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
2004 國民中學教室情境中的教師權力分析:社會學的觀點。教
育資料與研究,62:85-98。
2006 以Foucault的規訓觀論述校園內的權力運作:以台灣中
部一所國民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5:17-36
吳嘉苓
2001 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29:1-58。
吳彣雪
2003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夥伴關係模式的觀點。國民教
育研究學報,10:123-154。
周德禎
1997 原住民實習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拉瓦爾國小為
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師院學報,10:229-258。
2001 教育人類學導論 :文化觀點。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周淑瓊
1998 國中專家/新手導師班級經營的信念、認知、行動策略與
其班級經營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信賢
1995 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秦麗花
2000 談教師如何建立教學檔案。台北:翰林出版。
高曉婷
2003 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
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班克斯 (Banks, Olive)
1997 教育社會學;林清江譯。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唐祚泰
1992 訓育社會的形成─米修•傅柯思想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
研究所碩士 論文。
孫敏芝
1999.05 實習教師社會化歷程中學校情境因素探討。國教天
地,133:20-30。
許嘉政
2003 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組織文化特性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碧明、林彥岑、劉育靈、戴君宴、鍾宏亮
2009 特殊教育教師初任教職歷程之探究。特殊教育現在與未
來,特教叢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伯璋
1985 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1994 人文主義的課程發展。北縣教育,2:27。
陳幸仁
2008 組織結構與教師行動的辯證關係:以一所小學為例。彰化
師大教育學報,12:103~128。
陳奎憙
1995 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教育研究集刊,36:55-81。
2001 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2007 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添球
1989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
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芬
2007 台北縣立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類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
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瑞惠
2000 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時間運用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泰
2003 教學知識的發展:一位國小初任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25~256。
2006 學習教學:一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知識成長的歷程。彰化
師大教育學報。10:33~66。
莊英章
1992 文化人類學。台北縣蘆洲鄉 :空大。
郭丁熒
2004 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郭玉霞
1997 教師的實務知識:一位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高
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郭為藩
1976 人文主義教育素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9):1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輯小組
1990 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民杰
2009 師資培育歷程外一章:一位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的個案研
究。教育研究發展期刊,03(5-1):59-89。
張芬芬
1988 實習教師社會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19:351-380。
1991 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瑜珍
2003 柑園故事:國中教師如何成為學校「一份子」的人類學探
索。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
2003a 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
(3):67~86。
2003b 初任中小學教師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
刊,12(28):1~16。
黃文定
2004 傅柯規訓權力在教育上的實踐與省思。載於蘇永明(主
編),後現代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9-70
黃玉英
2004 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婧
2001 學校場域、教師習性與教師對台灣當前課程改革回應之
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黃應貴
2002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出版社。
黃儒傑
2002 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湯志民
2002 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書局。
湯梅英
1996.04 教師專業社會化之探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27:1-16。
詹棟樑
1989 教育人類學理論。臺北巿 :五南書局。
2003 教育社會學。臺北市 :五南書局。
畢恆達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縣:心靈工坊。
鄭文鵬
2004 山中猶有讀書聲-國民中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
1988 國中教師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謝義鄉
2001 苗栗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伊伶
2009 高雄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導入需求之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
1999 《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蔡家廷
2004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幼蘭
2000 學校文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8:41~51。
魏宗民
2002 由Foucault觀點談學校內的規訓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
報,8:83-204。
薛曉華
1995 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
會」的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岑
1993 教育活動與學校組織,於《社會組織》,張笠雲編。台
北:空中大學。
謝義鄉
2002 苗栗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永明
2008 空間安排所產生的權力關係及對教育現象的解釋。中正教
育研究,6(2):19-40。
韓玉芬
2004 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賢昌
2008 臺北市國小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互動歷程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叢培麒
2008 傅柯規訓觀及其在學校人權教育的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Banks, O.
1978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Batsford.
Berliner,D.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tise in Pedagogy. New
Orlean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DeMarrais,Kathleen Bennett.
2007 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林郁雯校譯,台北
市:學富文化。
Bruno, J. E.
1997 It’s about time: Leading school reform in an era
of time scarcit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Federico R.C.
1979 Sociology.London:Addison Wisley Co.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
1998 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劉北城、楊遠嬰譯,台北:
桂冠。
Gordon,S. P.
1991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rgreaves,D.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eck, S., F.& Williams, C. R.
1999 教師角色。(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臺北市:桂
冠。(原著出版年:1984年)。
Hoy,W.K.
1969 Pupil control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socialization.School Review,77:257-265.
Knight, B.
1989 Managing school time. Harlow, Essex: Longman
Kowaski﹐T.J.
2002 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Westport,
CT:Bergin&Garvey。
Lacey,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London:Methuen
and Co. Ltd.
Lacekney﹐J.A.
2000 Three-three educa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for
school &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Starkville, MS: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Educational Design Insititue(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05440
Levi-Strauss, C.
1968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London: Allen Lane
Letven, E.
1992 Induction. In R. Fessler & J. C., Christensen
(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Boston: Allyn and Bacon.
Lortie, D. C.
1975 School 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
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14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