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宜璇
Chuang, Yi-Hsuan
論文名稱: 突破酷兒迷思 : 性傾向所生之差異及教育之調節效果
Break Through the Myth of Queer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林世昌
Lin, Eric S.
口試委員: 余朝恩
Yu, Chao-En
周瑞賢
Chou, Jui-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公共政策與管理
Master Program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
中文關鍵詞: 同志同性戀雙性戀婚姻平權
外文關鍵詞: bisexua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於2019年5月17日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並以專法形式將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隔離,且未予兩者相同的制度保障。為求打破隔離、落實真正的婚姻平權,本研究聚焦隔離源頭,試圖探討非異性戀認同所致生之族群差異,並關注教育是否對此有所影響。本研究將非異性戀認同者以酷兒稱之,彙整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從核心價值、生命經驗、政治理念的角度依序建構十大酷兒印象,分別為反對父權思想、反對婚姻價值、肯認開放式關係、生活滿意度較低、收入較低、迴避社會型及傳統型職業且偏好藝術型職業、經常投票、肯認台灣獨立、肯認同志婚姻、肯認同志育兒,並藉2012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計畫「性別組」問卷,對酷兒身份與酷兒印象間的關聯性進行迴歸分析,同時檢驗教育程度在其中之調節效果。實證結果顯示,酷兒身份與生活滿意度較低及肯認同志育兒間有顯著相關,教育程度對酷兒身份與反對父權思想、收入較低及肯認同志育兒間具符合假設之調節效果,與肯認開放式關係、偏好藝術型職業、肯認同志婚姻間具背反假設之調節效果。從實證結果可歸納以下結論:大部份酷兒印象有所偏誤、教育程度所生差異更為顯著、反對同志婚姻及同志育兒者有其族群傾向、同志育兒平權運動尚需更多投入。


    Same-sex marriage was legalized on 17 May 2019 in Taiwan, with a special law separating the same-sex marriages from the heterosexual ones to avoid equal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marriages. In the hope of breaking the isolation and achieving true marriage equ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ource of segregation, investigates the ethnic differences caused by non-heterosexual identity,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refers to non-heterosexual identities as queer and integrates relevant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values, life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study developed 10 queer impressions: anti- patriarchy, anti-marriage values, recognition of open relationships, lower satisfaction of life, lower income, avoidance of social/traditional occupations and preference of artistic occupations, frequent voting, recognition of Taiwan independence, recognition to same-sex marriages, recognition to adoption by same-sex couples. Based on the "Sex Group" data of 2012 "Taiwan Social Change Basic Survey" Phase 6 Project 3rd, an associ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queer identify and queer impression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was evaluat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queer identify 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satisfaction of life and recognition to adoption by same-sex coupl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between queer identify and anti-patriarchy, lower income, and recognition to adoption by same-sex couple agreed with the assump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between queer identify and recognition of open relationships, preference of artistic occupations, and recognition to same-sex marriages disagreed with the assumption. Based on these empirical resul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most queer impressions are bias;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is more significant; people of specific ethnic tendency opposite same-sex marriages and same-sex parenting; and there are a lot more that need to be done for the same-sex parenting movement.

    目錄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設 3 第一節 酷兒緣起 3 第二節 酷兒印象 4 一、 核心價值:逸脫框架,擁抱多元 5 二、 生命經驗:倍受壓抑,歷經壓迫 7 三、 政治理念:重視民主,爭取權益 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9 第參章 資料說明與分析 10 第一節 資料來源 10 第二節 變數說明 11 一、 被解數變數 11 二、 關鍵解釋變數 15 三、 控制變數 15 第三節 敘述統計分析 18 一、 樣本特性 18 二、 酷兒分佈 19 三、 比較分析 20 第肆章 實證結果與討論 25 第一節 計量模型 25 第二節 實證結果 25 一、 肯認父權思想 25 二、 肯認婚姻價值 26 三、 肯認開放式關係 26 四、 高生活滿意度 27 五、 收入 29 六、 職業 30 七、 經常投票 30 八、 肯認台灣獨立 31 九、 肯認同志婚姻 31 十、 肯認同志育兒 3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35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35 一、 大部份酷兒印象有所偏誤 35 二、 教育程度所生差異更為顯著 36 三、 反對同志婚姻及同志育兒者有其族群傾向 37 四、 同志育兒平權運動尚需更多投入 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37 中文參考文獻 39 英文參考文獻 43   圖目錄 圖3-1:關於假設 I 之敘述統計比較 44 圖3-2:關於假設 II 之敘述統計比較 45   表目錄 表4-1:關於肯認父權思想之迴歸結果 46 表4-2:關於肯認婚姻價值之迴歸結果 47 表4-3:關於肯認開放式關係之迴歸結果 48 表4-4:關於高生活滿意度之迴歸結果 49 表4-5:關於收入之迴歸結果 50 表4-6:關於職業之迴歸結果 51 表4-7:關於經常投票之迴歸結果 52 表4-8:關於肯認台灣獨立之迴歸結果 53 表4-9:關於肯認同志婚姻之迴歸結果 54 表4-10:關於肯認同志育兒之迴歸結果 55

    中文參考文獻
    Dylan, M. (2018, Jan. 10)。為何同志權益沒能治好身為同志的孤獨感?。7/15/2019,引自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023
    Huang, A(2017, Jun. 30)。「婚姻是屬於所有人的」德國國會通過同婚合法法案。7/15/2019,引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2267
    王鼎棫、楊貴智、李柏翰、劉珞亦(2019, Jan. 20)。同性戀想結婚,不能跟我們用一套法,髒髒?《召喚法力》。7/15/2019,引自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500
    王慧琦、徐森杰、伊魯秀一(2017)。同志收養的現況和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59,291-302。
    何定照(2019, May, 23)。呼權益! 同志單身可收養 為何婚後就不行。7/15/2019,引自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829259
    何春蕤(2015, Dec. 3)。酷兒危危欲墜與同志富裕神話。7/15/2019,引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4084#footnote1_grzbzq6
    吳維寧(2016, Dec., 18)。同志可以養小孩嗎?以色列教育:小孩從來不能選擇爸媽,只有「被愛」夠不夠而已。7/15/2019,引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8609&type=Blog
    宋正馨(2017)。形式婚姻:中國同性戀社群的另類成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昀(2018)。同性戀者自我傷害行為下的關係脈絡與反思。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林(2011)。男同志伴侶的開放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果、李仕輝(2015, Nov. 17)。在中國,「矯正」同性戀成了一門生意。7/15/2019,引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17-mainland-homosexual/
    李源墨(2014)。臺灣男同志大學生霸凌經驗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林欣億(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雍琁(2016)。個人多元性別社會化過程-同志與同性婚姻態度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阿C(2014, Jul., 4)。同性戀圈中的開放式關係。7/15/2019,引自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4151&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施毓琳(2005)。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施毓琳(2005)。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珍妮.W.哈帝、朵思.伊斯頓(2019)。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台北:游擊文化
    高考圈(2016, Apr. 10)。從霍蘭德6種興趣類型幫高三生定職業。7/15/2019,引自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59ggaj6.html
    張恬瑜(2019)。宗教信仰類別與父權觀念對同志態度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雯婷(2015)。年輕女同志開放式關係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曹建輝(2014)。從父權與恐同論同志婚姻權 -一項關於新世代男同志的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許欣瑞(2014)。同志開放/多重關係中的誠信與語言實踐策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禹函(2011)。藏鏡人的心內話─同性戀公務人員的職場處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莉秧(2010)。青少年同性戀刻板印象與接受度之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誌哲(2015)。臺灣同志電影的角色形象與人際關係:次類型「青春」與「後青春」之比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應用媒體藝術組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彥鈞(2018, Apr. 16)。微博封殺同性戀內容,中國網民怒吼下喊卡。7/15/2019,引自http://technews.tw/2018/04/16/weibo-ban-gay/
    黃頌竹(2016, Dec. 2)。同婚另立專法,就是向歧視妥協。7/15/2019,引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02-opinion-lgbt/
    楊佳蓁(2016, Nov., 23)。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7/15/2019,引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homofamily-children
    楊政銘(2018)。男同志單一伴侶開放式關係實踐經驗之敘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慶元(2019, May, 21)。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了 該高興嗎?。7/15/2019,引自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columnist/748%E8%99%9F%E8%A7%A3%E9%87%8B%E6%96%BD%E8%A1%8C%E6%B3%95%E9%80%9A%E9%81%8E%E4%BA%86-%E8%A9%B2%E9%AB%98%E8%88%88%E5%97%8E%EF%BC%9F/
    廖翊廷(2019)。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過後同志伴侶家庭圖像轉變之研究。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博鈞(2018)。台灣男同志的自我認同、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鄭又豪(2014)。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之適配性研究─以臺師大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聖樺(2007)。性別對於台灣大學生性傾向與自殺關連性之調節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章英華(2012)。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三次問卷二(NSC 100-2420-H-001-002-SS2)【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rda.sinica.edu.tw
    簡如君(2005)。「父愛政治」下的同志權發展:新加坡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英文參考文獻
    McCormick, J. P.(2016, Jul., 24). Gay couples in open relationships likely to be closer, study suggests. Retrieved jun. 10 from https://www.pinknews.co.uk/2016/07/24/gay-couples-in-open-relationships-can-actually-be-closer-study-suggests/?utm_source=PNFB&utm_medium=SocialFB&utm_content=FBJM&utm_campaign=PNFaceboo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