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晃昌
論文名稱: 由士人走向高僧:雲棲袾宏之生平與交誼
指導教授: 張永堂
口試委員: 陳玉女
李卓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晚明佛教雲棲袾宏僧人交誼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雲棲袾宏為晚明著名的佛教高僧,與憨山德清(1546-1623)、紫柏真可(1543-1603),三人同時被並稱為萬曆三大僧,對於當時的僧團、居士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本文將以三大僧中的雲棲袾宏為主,觀察明末僧人與社會的連繫,以及僧人社交網絡造成的可能影響。雖然雲棲袾宏生性恬淡,清淨修行,但仍具有廣泛而多采多姿的人際關係。因此,本文試圖勾勒出袾宏與何人往來、往來之事由為何?並且觀察袾宏之生平如何構成其思想與行為的基礎,而對於當時與之交誼的各色人物,袾宏如何在此群體中發揮影響力。換言之,本文試圖透過袾宏生平中伴隨著交誼而來的種種變化,進而觀察袾宏的觀念與行為如何日趨成熟,試圖由袾宏的生平與交誼認識其教法的時序性。並透過袾宏的交誼研究,理解袾宏與其徒眾的交往實況、社會參與等細節;也能較為實際的認識袾宏思想在人群中如何被學習、實現,進而發展成具影響力的大型教團。本文以袾宏的生平、此間遭遇的個人問題為經,與其往來的各色人等為緯,藉此編織出袾宏成長至一方高僧的軌跡。


    由士人走向高僧:雲棲袾宏之生平與交誼 目錄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史料文獻………………………………… 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4 第一章 決志出世的袾宏:早年生活情狀與行誼……………………… 17 第一節 袾宏的家庭與求學生活……………………………… 17 第二節 袾宏的婚姻與宗教生活……………………………… 21 第三節 袾宏與同輩親友的交誼態度………………………… 結 語 ………………………………………………………… 28 32 第二章 由禪宗走向淨土:袾宏的遊方時期…………………………… 35 第一節 袾宏的遊方態度與道德緊張………………………… 35 第二節 袾宏宗教態度之確立………………………………… 39 結 語 ………………………………………………………… 46 第三章 由獨善其身至兼善天下:駐錫雲棲的意義與影響…………… 47 第一節 駐錫雲棲的過程……………………………………… 47 第二節 雲棲僧團的建立與規範……………………………… 51 第三節 袾宏駐錫雲棲期間的主要活動……………………… 58 結 語 ………………………………………………………… 63 第四章 明末高僧的社會關係:雲棲袾宏之交誼分析………………… 65 第一節 交誼對象的社會階層………………………………… 65 第二節 雲棲袾宏的書信往來………………………………… 70 第三節 雲棲袾宏交誼中的具體行動………………………… 82 結 語 ………………………………………………………… 90 結論  …………………………………………………………………… 93 附表一 袾宏交誼表……………………………………………………… 99 附表二 袾宏生平大事表………………………………………………… 141 參考書目 ………………………………………………………………… 145

    參考書目
    一. 史料:(以下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孔子家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931,上海:上海古籍,2002。
    2.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收於白化文、張智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
    3. (明)沈朝宣,《(嘉靖)仁和縣志》,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部》49,上海:上海書店,1994。
    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明)張岱,《西湖夢尋》,收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6. (明)張怡,《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
    8. (明)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別集》,《明版嘉興大藏經》22,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9. (明)雲棲袾宏,《雲棲法彙》,《明版嘉興大藏經》33,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10. (明)黃汝亨,《寓林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明)葛寅亮編,《金陵梵剎志》,收於《中國佛寺志叢刊》23,揚州:廣陵書社,2006。
    12. (明)董斯張,《吹景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188,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13. (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4. (明)陶望齡,《陶文簡公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5. (明)道態編,吳定中點校,〈天童密雲禪師年譜〉,《密雲禪師語錄》,上海:上海古籍,2008。
    16.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明版嘉興大藏經》22,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17. (明)蕅益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明版嘉興大藏經》36,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18. (明)釋大壑,《南屏淨慈寺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43,台南,莊嚴文化,1996。
    19.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77,新文豐出版,台北,1983。
    20. (明)釋圓信、郭凝之編著,《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47,新文豐出版,台北,1983。
    21. (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9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2. (清)尹繼善等編修,《(乾隆)江南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23. (清)俞行敏,《淨土全書》。
    24. (清)咫觀輯,《修西聞見錄》,收於《卍續藏》78,台北:新文豐,1975。
    25.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26. (清)彭紹升,《居士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1286,上海:上海古籍,2002。
    27. (清)彭際清編著,《淨土聖賢錄》,台北:新文豐,1987。
    28.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9. (清)釋自融,《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收於《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布袋和尚傳外三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30. (清)釋咫觀輯,胡鏡之著,《修西聞見錄》,收於《卍續藏》78,台北:新文豐,1975。
    31. (清)顧祖禹著,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32. (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1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3. 釋瑞璋,《西舫彙征》,收於《卍續藏》78,台北:新文豐,1975。
    34. (民國)項士元編撰,《雲棲志》,收於《中國佛寺志叢刊》75,揚州:廣陵書社,2006。
    二. 專著:
    1. Chung-fang Yu,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日根,《中國科舉考試與社會影響》,長沙:岳麓書社,2007。
    4.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2007
    6.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1。
    7. 徐茂明,《江南仕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台北:慧明文化,2001。
    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1997。
    10. 野村耀昌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法鼓文化,1999。
    11.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7。
    12.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香出版社,2010。
    13.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收入《中國佛教之歷史研究》,台北:九思出版,1977。
    14.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5.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
    17.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18.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書局,1998。
    19.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
    三. 學位論文:
    1. 王錫賢,〈雲棲祩宏的菩薩戒思想探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8。
    2. 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 林麗珠,〈戒殺放生文之研究──以雲棲袾宏大師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 劉紅梅,〈蓮池思想研究〉,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4。
    6. 韓復華,〈明雲棲祩宏出入世間孝思的揉合與闡揚〉,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 期刊論文:
    1. Kristin Yu greenblatt, ”Chu—hung and Lay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in de Bary 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94-140。另有中文本,(英)克里斯廷著,王世安譯,《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收入《世界宗教研究》3,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82。
    2.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收入《現代儒學的問題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2004。
    3. 余英時,〈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收入《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 李雅雯,〈由道入佛──《自知錄》功過格研究〉,收入《成功大學宗教與文化學報》1,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
    5. 李霞,〈論明末佛教的三教合一說〉,收入《安徽大學學報》,安徽: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2000。
    6. 肖雨,〈略談蓮池大師名號的緣由〉,收入《五台山研究》4,山西:五台山研究會,2002。
    7. 唐大潮、周冶,〈南宋元明時期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略論〉,收入《世界宗教研究》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8. 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學〉,收入《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華宇,1985。
    9. 荒木見悟著,張崑將譯,〈陽明學者的頓悟與漸修之爭〉,收入《當代》第108卷226期,台北:合志文化,2006。
    10. 酒井忠夫,〈功過格的研究〉,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7,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 郭朋,〈略論德清〉,收入《世界宗教研究》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2. 陳玉女,〈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收入《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3,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7。
    13. 陳玉女,〈明華嚴宗派遍融和尚入獄考──兼述隆.萬年間佛教與京師權貴的往來〉,收入《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4,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8。
    14. 陳玉女,〈明代瑜珈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收入《新世紀宗教研究》3-1,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2004
    15. 陳玉女,〈晚明僧俗往來書信中的對話課題-心事˙家事˙官場事〉,收入《玄奘佛學研究》14,新竹:玄奘大學,2010。
    16. 陳兵,〈蓮池大師對「三教一家」說及儒道的評判〉,收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6,四川: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2005。
    17. 溝口雄三,〈明清時期的人性論〉,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7,北京:中華書局,1992。
    18. 潘桂明,〈晚明「四大高僧」的佛學思想〉,收入《五台山研究》4,山西:五台山研究編輯部,1994。
    19. 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台北:大乘文化,198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