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方向是明代中葉以後,在河南府發展的陽明學講會。本文將藉由四個地區:洛陽、新安、澠池、陝州,以及五位河南府主要陽明學者:尤時熙、孟化鯉、王以悟、張信民、呂維祺,試圖建構出嘉靖年間到崇禎之際的講會歷史,並描述河南講會的發展分期,以及運作特性。與此之時,並試圖勾勒出這些陽明學者的化鄉理念,如何落實在地方工作。
徵引書目
一、史料
(萬曆)楊東明,《山居功課》,據東京高橋情報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年范炳校刊本影印,漢學研究中心典藏。
(天啟)王以悟,《王惺所先生文集》,明天啟年間序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典藏。
(順治)《元氏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順治六年刊本。
(康熙)《滸墅關志》,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清康熙刻本。
(康熙)《章丘縣志》,北京,線裝書局,據清康熙刊本影印。
(康熙)《孟津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
(乾隆)《洛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乾隆十年刊本。
(嘉慶)《澠池縣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清嘉慶十五。
(光緒)《吉水縣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據清光緒元年刻本影印。
(光緒)《靈寶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二年刊本。
(光緒)《虞城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
(民國)《陝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民國)《新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民國)《河南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據民初河南通志藝文志影印而成。
倪元坦,《儒門語要》,東京:東城書店,日期不詳。
夏燮輯,《明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74。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
楊守敬,《歷代輿地沿革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曹于汴,《仰節堂集》,《四庫全書》第1293冊,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鼎,《東林列傳》,《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冊5,台北:明文書局,1991。
蘇昌臣輯,《河東鹽政彙簒》,《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尤時熙,《尤西川先生擬學小記╱續錄╱附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5,據清同治三年刻本影印。
孟化鯉,《孟雲浦先生集╱附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16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5,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清康熙二年增刻本影印。
張信民,《張抱初先生印正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1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5,據清雍正四年王箴輿刻本影印。
呂維祺,《明德先生文集╱制義╱新安定變全城記╱明德年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18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5,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清康熙二年增刻本影印。
耿介,《中州道學存真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121-12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6,據清康熙三十年嵩陽書院刻補修本影印。
呂謙□,《青要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26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7,據清雍正十三年刻本影印。
唐鑑,《學案小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朗煥文編,《歷代中州名人存書版本錄》,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馮奮庸編,《理學張抱初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吳肅公,《街南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湯斌,《洛學編》,《叢書人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9,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
曹肅貞,《洛學拾遺補編》,《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9,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劉宗泗,《中州道學存真錄》,《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9,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孟昭德編,《孟雲浦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二、中文著作
(一)論文
戴霖,〈明代洛陽地區講會論略〉,《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21卷4期,頁17-2。
陳來,〈儒學的普遍性與地域性〉,《天津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6月,第3期,頁4-10。
翁健鐘,〈講學與政治----以明代北京的講學活動為例〉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台北:東吳大學,2008),頁197-212
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006年6月,第24卷第1期,頁235-268。
錢明,〈王學在新安地區的遭遇與挫折--以王守仁與汪循關係為例〉,《黃山學院學報》,2008年10月,第10卷第4期,頁10-18。
謝廣山,〈孟雲浦與豫西講會〉,《藍臺世界》,2008年10月,頁48-49。
鄧洪波,〈明代書院講會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4月,第1期,頁102-112。
孟昭德輯,〈尤西川先生年譜〉(網路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807cd0100fx7h.html
孟昭德,〈孟化鯉年譜補證〉(網路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807cd0100epjs.html
(二)專書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李鵬年等編,《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新華書店,1990。
安岡正篤,《陽明學大系》,東京:明德出版社,1991。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
盧廣森、盧連章編,《洛學及其中州後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今關壽曆編,《宋元明清儒學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4。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彭國祥,《良知學的展開:王龍谿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三聯書店,2005。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藝曦:《王學、家族與地方社會──以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小野和子著、李慶等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三、西文著作
(一)論文
Bol, Peter Kees.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Song and Yuan Wuzhoh,”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1(2001), pp.37-76.
Bol, Peter Kees. “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24.2 (2003), pp.1-50.
(二)專書
Bol, Peter Kees.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r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Dardess, John W.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Ong, Chang Woei. 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s: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191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