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以忠
論文名稱: 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
指導教授: 陳瑞樺
口試委員: 吳介民
陳尚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非暴力抗爭公民不服從公民防衛反污名暴力社會運動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非暴力抗爭是一門用非暴力創造衝突的抗爭信仰及實踐。從梭羅、甘地、金恩等人發展而來的非暴力抗爭思想,在1980年代傳入台灣,啟發了台灣的社會運動領導人,將這套抗爭思想運用在社會運動,創造了台灣非暴力抗爭的實踐。
      本研究欲達成二項目標,第一,對於非暴力抗爭在台灣的發展提出一個系統性的說明,即:非暴力抗爭在台灣經歷了哪些轉變?第二,在第一項目標的基礎上,本研究將分析非暴力抗爭與相對保守、被動的街頭運動有何差異?這種差異的區分,將有助於理解和平、暴力在街頭運動中的不同層次,建立關於和平與暴力立場的行動光譜。
      本研究將台灣非暴力抗爭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之後。1980年代,藉由探討城鄉宣教事工(URM)與非暴力的關係,我們發現視非暴力為信仰的蹤跡。在1987年反國安法行動的分析中,江蓋世凸顯出非暴力抗爭的「衝突」層面,而民進黨則在這場示威中表現為避免衝突的「反污名化邏輯」,這種邏輯的特點為:以非暴力口號來回應社會期待、對非暴力採取策略性的游移態度、避免衝突。反污名化邏輯使得抗爭運動難以應付非預期的衝突,而容易引發流血暴力。
      1990年代,廢除刑法100條運動將「信仰非暴力」與「衝突」結合在一起,展現為「衝突邏輯」,其內涵為:強調「衝突」,使得街頭運動必須強化非暴力的訓練,甚至將非暴力視為信仰而非手段。民主化之後,核四議題面臨代議民主的僵局,催生了公投民主,1994年、1997年發起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運動便是為此而發,由於民主深化才是苦行的長遠目標,因此這場運動嚴格的非暴力訓練,並不完全表現為衝突邏輯,而是呼應民主脈絡的非暴力抗爭。
      2000年之後,公民防衛的發展以及228牽手護台灣,顯示台灣在兩岸主權爭議下,處於「面對外來侵略」的情境,這符合公民防衛理論的出發點: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拒絕外來侵略者的統治。2006年的反貪腐倒扁運動,顯示了運動參與人數所產生的影響,在「非暴力精神」無法貫徹、「衝突」無法施展的情況下,運動一方面走向消沉,另一方面在後期面臨了反污名化邏輯所導致的情況:群眾的反撲。


    第一章:緒論 1  一、前言 1  二、研究問題 3  三、研究架構與研究對象 4   (一)1980年代的非暴力抗爭 4   (二)1990年代的非暴力抗爭 5   (三)2000年之後的非暴力抗爭 6   (四)小結 7  四、研究方法 8  五、文獻回顧 9   (一)非暴力抗爭思想在台灣的出版情況及其內容 9   (二)公民不服從的傳統:法治社會中的服從與不服從 11   (三)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的關係 12   (四)非暴力抗爭思想①:關於「有效性」的討論 15   (五)非暴力抗爭思想中的公民不服從 16   (六)夏普的非暴力抗爭理論 18   (七)非暴力抗爭思想②:視非暴力為信仰 21   (八)小結 23 第二章:1980年代的非暴力抗爭 24  一、非暴力精神與URM 24   (一)普世教協與URM 25   (二)URM引入台灣 26   (三)URM與非暴力 29   (四)小結 32  二、反國安法行動:非暴力抗爭的雛型 34   (一)江蓋世與甘地精神 34   (二)610、611反國安法行動 36   (三)612反國安法示威與民進黨 39   (四)小結 41  三、反污名化邏輯 44  四、總結 48 第三章:1990年代的非暴力抗爭 50  一、廢除刑法100條運動 50   (一)417反對老賊修憲行動 51   (二)100行動聯盟 54   (三)「反閱兵‧廢惡法」:衝突與非暴力 58   (四)衝突邏輯:非暴力做為一種信仰 65   (五)小結 66  二、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68   (一)反核議會路線的出現 68   (二)議會路線失靈,公投路線的出現 69   (三)公投民主與「積極參與的公民態度」 70   (四)核四公投‧十萬簽名 72   (五)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75   (六)千里苦行:民主文化與非暴力精神 81   (七)小結 84  三、總結 86 第四章:2000年後的非暴力抗爭 87  一、公民防衛的引入與實踐:一個初探性的考察 87   (一)公民防衛的簡史 88   (二)1990年代:公民防衛引入台灣 90   (三)全民國防與公民防衛 91   (四)公民防衛的發軔:228牽手護台灣 95   (五)小結 97  二、反貪腐倒扁運動 99   (一)民主政治的屏蔽 99   (二)嘉年華式的非暴力 103   (三)罷工與經濟秩序 107   (四)失控邊緣:和平與暴力的零和競爭 110   (五)小結 115  三、總結 117 第五章:結論 119  一、台灣的非暴力抗爭史 119  二、和平、暴力的行動類型 124  三、研究限制 129 參考文獻 130

    一、中文文獻

    Boserup, A.、Mack, A.,1977,《沒有武器的戰爭》,吳文芝譯。台北:黎明文化。
    Eglitis, O.,1997,《拉脫維亞的非暴力抗爭》,林哲夫譯。台北:前衛。
    Gandhi, M.,〈論非暴力〉,何懷宏譯,收錄於何懷宏編,2001,《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長春:吉林人民。第39-60頁。
    Helvey, R. L.,2004,《論戰略性非暴力衝突:關於基本原則的思考》,直言譯。波士頓:愛因斯坦研究所。
    Holst, J. J.、Betkevicius, A.,2001,《新時代小國的防衛策略》,林哲夫、李崇僖譯。台北:前衛。
    Kirk, A.,2005,《改變世界的宣言:公民抗命》,廉萍譯。香港:三聯。
    King, M. L. Jr.,〈《寄自伯明翰監獄的信》及其它〉,何懷宏等譯,收錄於何懷宏編2001,《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長春:吉林人民。第61-103頁。
    Miniotaite, G.,1997,《立陶宛的非暴力抗爭》,林哲夫譯。台北:前衛。
    Sharp, G.,1994,《群眾性防衛:一種超軍事的武器系統》,李方譯。台北:前衛。
    Sharp, G.,2002,《從獨裁到民主:解放運動的概念框架》,直言譯。波士  頓:愛因斯坦研究所。
    Thoreau, H. D.,2012,《公民,不服從!》,劉粹倫譯。台北:紅桌文化。
    〈「核四公投‧十萬簽名」行動計畫〉,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94-98頁。
    不詳,1987,〈現場專訪謝長廷〉。《民進叢書實驗本》第28頁。
    王康陸,2001,《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台北:前衛。
    王高成等著,2007,《國防部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王高成、羅慶生,〈「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收錄於王高成等著,2007,《國防部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第1-20頁。
    手護台灣大聯盟紀錄小組製作,2004,《牽手護台灣》。台北:杜葳文化。
    台灣教授聯盟,〈支持「公民投票表決核四」運動聲明〉,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52-54頁。
    台灣社會研究季社成員著,2006,《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展望》。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本社,1989,〈台獨聯盟反對暴力──專訪許世楷談台獨聯盟〉。《捍衛時代週刊》第262期,第14-20頁。
    本報訊,1987,〈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本黨研礙群眾運動規則〉。《民進報周刊》第31期,第1頁。
    本報訊,1987,〈民進黨研擬群眾運動行動準則,確保和平非暴力原則,防止意外的逸脫現象〉。《民進報周刊》第33期,第1頁。
    皮介行,1988,〈因為我們無辜,所以我們堅強──訪洪奇昌談非暴力抵抗〉。《前進周刊》第2期,第22-23頁。
    布朗哥,1984,〈什麼是非暴力運動?──由艾奎諾的殉身談起〉。《關懷》第31期,第39-41頁。
    江蓋世、王康陸,1991,《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玉山書坊。
    江蓋世,2001,《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前衛。
    江蓋世,1997,《我走過的台灣路》。台北:前衛。
    江蓋世,1991,〈非暴力的基本原則〉。《人民週刊》第21期,第56-62頁。
    江蓋世/主講、陳仁傑/整理,1991,〈詮釋非暴力抗爭的內涵──兼論一般人的誤解〉。《台灣學生》第7期,第5-7頁。
    江蓋世,1991,〈「避免衝突」,是非暴力的最高原則?〉。《台灣國》第1期,第21-22頁。
    江文宗,2009,《論市民不服從的正當化理論與實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建民,2000,《由契約論的角度論民主政治下之公民不服從》。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懷宏編,2001,《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長春:吉林人民。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
    (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何明修,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第217-275頁。
    何明修、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第57-119頁。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芳,〈緣起〉,收錄於手護台灣大聯盟紀錄小組製作,2004,《牽手護台灣》。台北:杜葳文化。第22-23頁。
    沈平,1987,〈危機四伏──為民進黨街頭運動尋找良策〉。《九十年代》第13期,第32-33頁。
    呂儀,1987,〈街頭運動是民進黨最大的政治資源──評估612行動的政治社會
    成本〉。《九十年代》第13期,第34-37頁。
    呂宗芬,2003,《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雄,1991,《心的錘鍊:淺談非武力抗爭》。林義雄出版。
    林義雄,〈請您同來愛臺灣──為禁食敬告諸親友〉,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22-24頁。
    林義雄,〈禁食札記〉,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25-43頁。
    林義雄,〈前言:做夥來做主人〉,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2頁。
    林義雄,〈千里苦行日誌:我們從最具臺灣味的龍山寺出發〉,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12-114頁。
    林雙不,〈千里苦行日誌:歡歡喜喜做陣行〉,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15-117頁。
    林雙不,〈千里苦行日誌:大量流汗大步行〉,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60-163頁。
    林雙不,〈千里苦行日誌:安安靜靜很大聲〉,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84-187頁。
    林雙不,〈千里苦行日誌:攏是為了臺灣好〉,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40-142頁。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臺灣書店。
    林明裕,2002,《公民不服從及其政治理據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哲夫,〈加拿大的台灣人運動〉,收錄於張炎憲編,2005,《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台灣史料中心。第125-144頁。
    林哲夫編,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
    林志傑,1991,〈從草根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痛──揭開URM的神秘面紗〉。《人民週刊》第14期,第52-53頁。
    林俊義,1984,〈解決紛爭、改革社會的方法──非暴力主義的啟示〉。《中華雜誌》第257期,第18-19頁。
    林靜英,1987,〈民進黨的街頭「甘地」──江蓋世〉。《民進週刊》第18期,第37-40頁。
    林山田,1991,《抗爭100: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抗爭札記》。台北:自立晚報。
    林佳龍編,2007,《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台北:台灣智庫。
    林佳龍、曾建元,〈公投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公投立法的奮鬥歷程〉,收錄於林佳龍主編,2007,《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台北:台灣智庫。第1-48頁。
    林國明、陳東升,〈公民投票與審議民主〉,收錄於林佳龍主編,2007,《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台北:台灣智庫。第71-84頁。
    易珊如,2005,《論公民不服從在代議民主下的合理性》。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兵和,1982,〈民不從──論非暴力抵抗〉。《博觀》第2期,第9-12頁。
    施正鋒,〈「全民國防教育」的突破與挑戰〉,收錄於王高成等著,2007,《國防 部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第75-94頁。
    施明德,2009,《總指揮的告白》。台北:施明德講座基金會。
    范碩銘,2008,《民主化下台灣的社會運動外部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採訪組,1991,〈「四一七反對老賊修憲行動」遊行現場全程實況報導〉。《人民週刊》第10期,第4-13頁。
    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
    核四公投促進會,〈「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出發聲明〉,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10-111頁。
    核四公投促進會,〈「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計畫〉,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246-255頁。
    核四公投促進會全體執行委員及志工,〈大家來做主人──千里苦行結束,路程仍然遙遠〉,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204-206頁。
    徐振雄,2001,〈服從法律的義務與不服從權利〉。《萬能學報》第23期,第333-352頁。
    徐璐編譯,1987,《非暴力鬥爭的110種方法》。蘇雅文出版。
    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第1-25頁。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2001,《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望春風。
    高成炎,〈千里苦行日誌:愈行愈遠愈開闊〉,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30-132頁。
    高揚,〈全民參與的國防〉,收錄於林哲夫編,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第ⅹⅶ-ⅹⅸ頁。
    郭大成,1987,〈街頭運動是我們唯一的手段──第二梯次「六一二真相說明會」〉。《自由時代》第180期,第44-45頁。
    張祐創,1993,《論公民不服從──以羅爾斯等人之理論為探討重點》。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
    張炎憲,〈狂飆年代的知識分子〉,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14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林宗正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43-160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師孟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5-46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廖宜恩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91-118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羅文嘉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83-198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鍾佳濱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99-214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正然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61-182頁。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簡錫堦訪問記錄〉,收錄於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第129-142頁。
    張炎憲編,2005,《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台灣史料中心。
    張無派,1991,〈衝突降低損失,抵抗減少殺戮──破解街頭運動的迷思〉。《人民週刊》第10期,第20-23頁。
    許弘宜,2005,《認真對待正義-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大華,〈平民防衛與台澎防衛作戰──台灣主戰場的經營〉,收錄於林哲夫編,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第231-255頁。
    陳佩修,2009,《軍人與政治:泰國的軍事政變與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陳怡安,2008,《漢娜‧鄂蘭論代議民主下的公民不服從》。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都,1991,〈走國民黨路線最安全〉。《人民週刊》第11期,第33頁。
    陳光興,〈紅色意味著什麼?〉,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社成員著,2006,《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展望》。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8-74頁。
    陳郁仁,2008,《2006年紅衫軍倒扁運動的媒體策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行,〈政治性罷工為何(不)可能?〉,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社成員著,2006,《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展望》。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42頁。
    國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曾炳憲,1995,〈核四公投 千人守夜──一場改變台灣街頭運動史的非武力抗爭〉。《台灣評論》第22期,第18-20頁。
    黃國書,1991,〈幹!民進黨「無三小路用」〉。《人民週刊》第11期,第36頁。
    黃素津,1995,〈「非武力抗爭」的驗證〉。《主婦聯盟》第96期,第3-5頁。
    雷敦龢,2002,《非暴力抗爭:義戰論壇與和平主義》。台北:輔仁大學。
    楊嘉慧,1988,《甘地的非暴力反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昀芝,2010,《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以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抗爭事件為例》。佛光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德智,〈公民防衛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兼論戰爭未來之思考與準備〉,收錄於林哲夫編,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第193-212頁。
    劉長鑫,1987,〈國民黨「以血換血」,民進黨「爭取和平」──記六一六民進黨記者會〉,《九十年代》第13期,第26-28頁。
    趙剛,2006,〈希望之苗:反思反貪倒扁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4期,第219-265頁。
    蔡靜怡,2001,《美國金恩博士之黑人民權運動:運用非暴力抗爭理論之分析》。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維民,2009,《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基督教在臺灣》。台北:五南。
    潘惠伶,2007,《台灣反核四運動歷程之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謝長廷,1987,〈群眾運動是民進黨生存的不二法門──社運部督導常委謝長廷報告書〉。《新台叢書》第36期,第12-21頁。
    簡錫堦,2002,《無悔:劇變年代的行動者》。台北:先覺。
    簡立欣,2008,《媒體時代的群眾運動:試論倒扁運動的框架演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顏章豪,2006,《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卓雄,2008,《非暴力抗爭之研究──以馬來西亞「白小保校事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悟泓,〈千里苦行日誌:我們渺小,但是堅持〉,收錄於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1995,《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玉山。第121-123頁。

    二、西文文獻

    1987, Urban Rural Mission's Self-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76: 368-369.
    Bedau, H. A. (ed.), 1991, C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New
    York: Routledge.
    Bogdonoff, P., 1982, Civilian-Based Defense: A Short
    History, Civilian Based Defense News Opinion: 3-5.
    Castro, E., 1987, Mission and Evangelism in Urban Rural
    Miss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76: 324-331.
    David, K. A., 1987,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Rural Miss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76: 319-323.
    King, M. L. Jr., 1963, Why We Can’t Wait,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arthy, R. M. & Kruegler, C., 1993, Toward Research and
    Theory Building in the Study of Nonviolent Action,
    Cambridge: The 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
    McCarthy, R. M. & Sharp, G., 1997, Nonviolent Action: A
    Research Guide, New York: Garland.
    Martin, B., 2005, Researching Nonviolent Action: Past Them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Peace & Change 30(2): 247-270.
    Poethig, R. P., 1998, Telling the Story: The Role of
    Information-Sharing in Urban and Industrial Miss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87: 113-122.
    Rawls, J., 1979, A Theory of Justice, Taipei: 雙葉.
    Sharp, G., 1973,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Boston:
    Porter Sargen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