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佳惠
Tsai Chia-Hui
論文名稱: 下學上達--管志道思想的儒學淵源
Studying The Familiar and Achieving Heaven ── The Source of Guan ZhiDao’s Confucianism
指導教授: 鍋島亞朱華
Nabeshima Asuka
口試委員: 楊儒賓
徐聖心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管志道狂禪聖人下學上達經典詮釋
外文關鍵詞: Guan ZhiDao, wild chan, sage, studying the familiar and achieving Heaven,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管志道(1536-1608)是明末著名的三教論者,因被黃宗羲歸入《明儒學案》中的〈泰州學案〉,學者受《明儒學案》影響,將之視為狂禪、左派。但管志道實際上抨擊泰州不遺餘力,其學多為針砭時弊而發。由於學者不明聖學之實際,而有重悟輕修、執一或二本之弊,無論豔佛庸孔或尊孔卑佛,均非聖學之實際,因此管志道以孔子下學上達之正宗範圍三教。批判的對象主要為拘儒、霸儒與狂儒,針對不同對象而有不同的救治之方:拘儒執一闢佛,只經世無出世,故使之旁叅二氏之學;霸儒張皇見龍,高標絕學,故以惕龍對治;狂儒二本染禪狂,重解輕行,故以孔矩收二氏。管志道因講三教合一,使得學者長期以來忽略了他重儒的面向。面對當時重悟輕修的學術風氣,管志道強調為學必須經過悟修而得證,悟修並重,不可偏廢,此思想表現在其對儒家經典的詮釋上,因此本文從其對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與《周易》的註解切入,分析管志道的思想。
      管志道受豐坊石經本《大學》、《中庸》啟發,重新修訂《學》、《庸》,並推翻朱熹透過四書所建立的「孔曾思孟」道統系譜。管志道認為《大學》中的「格致」為入聖之要,明格致則可明悟修學脉。管志道將《中庸》理解為「中不離庸」,中庸非絕德,學者修人道以達天道,即使聖如孔子,仍望窮神知化之聖。《論語》為孔門傳神之書,多言修不言悟,勉勵學者透過下學人事以上達天德。管志道以《周易》群龍无首論聖人,聖人無可無不可,三教聖人無有高下之分,均以登乾元道岸為依歸,但連聖人亦難以盡道,因此學者必須不斷地修,學無止盡,修亦無止盡,不可得少為足,悟後須起修,由修以入證。從管志道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可知其與狂禪有極大的不同,管志道非常重視儒家經典,而近年研究多著重於管志道的三教思想,本文則從其經典詮釋重新認識管志道以及其他明代的思想家。


      Guan ZhiDao (1536-1608) was a Three-religionist in Late Ming dynasty. Huang ZongXi’s Ming Ru Xue An put him into Taizhou school of thought, so he was regarded as “mild chan” or “left wing”. In fact, he made every effort to criticize Taizhou. Guan ZhiDao thought that the malady caused by scholars attached importance on epiphany and despised practice. It was not true sage of the school that they only respected Confucius or Buddha. As a result, Guan ZhiDao proposed “Xia Xue Shang Da” (Studying The Familiar and Achieving Heaven) to save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s. Because Guan ZhiDao talked about the unity of three religions, scholars neglected that he emphasized Confucianism. Guan ZhiDao’s thought was expressed in hi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erefore, this study started with his commentary on Confucian classics Da-Xue, Zhong-Yong, Confucian Analects and Zhouyi, the purpose was find out other aspects of Guan ZhiDan’s thought.
      Guan ZhiDao was inspired by Feng Fang to revise Da-Xue and Zhong-Yong. Guan ZhiDao thought that “Ge-Zhi” was the key to the Holy. Understood “Ge-Zhi” can understand “Wu-Xiu”. “Zhong-Yong” was not a virtue that can not be attained, scholars can study the familiar to achieve Heaven. Even though Confucius was already a sage, he still admire the higher classes of sage. Confucian Analects recorded the words and deeds of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encouraged scholars to study human affairs. Guan ZhiDao proposed “Qun Long Wu Shou” to discuss the sage. Sages did not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ey were all achieving Heaven as the goal. Scholars had to constantly study. Studied after the epiphany will fully aware.The current study only took note of Guan ZhiDao’s three religions, but Guan ZhiDa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onfucian classic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that Guan ZhiDao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wild chan,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the source of Guan ZhiDao’s though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0 第二章 中不離庸──管志道的中庸之道 24 第一節 與前人對話:《中庸》作者 26 第二節 版本與分章 32 第三節 管志道的《中庸》思想 41 第四節 小結 70 第三章 致知在格物──管志道的大學思想 75 第一節 管志道對《大學》改本的態度 77 第二節 管志道的《大學》改本:《測義》與《訂釋》 81 第三節 《大學》的定位 100 第四節 管志道的《大學》思想 108 第五節 小結 133 第四章 群龍无首──管志道的聖人觀 136 第一節 聖學之流弊 138 第二節 管志道的工夫論述 146 第三節 管志道的聖人觀 171 第四節 小結 189 第五章 結論 192 參考文獻 201 附錄說明 216 附錄一:管志道著述目錄 217 附錄二:《易測六龍解》 269 附錄三:《周易六龍解坿東溟粹言》 285 附錄四:〈中庸編碼表〉與〈管、朱分章比較表〉 293 附錄五:〈大學編碼表〉 302

    一、 管志道著述(按寫序時間排序)

    [明]管志道:《奏疏稿》(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易測六龍解》(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師門求正牘》(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4年序刊)。
    [明]管志道:《惕若齋集》(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4年序刊)。
    [明]管志道:《論語訂釋》(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憲章餘集》(內閣文庫藏本,明刊)。
    [明]管志道:《問辨牘》(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6年序刊)。
    [明]管志道:《續問辨牘》(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6年序刊)。
    [明]管志道:《覺迷蠡測》、《蠡測剩言》、《覺迷蠡測.附錄》(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8年序刊)。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八十八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管志道:《六龍剖疑》(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理要酬諮錄》(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續憲章餘集》(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步朱吟》(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31年序刊)。
    [明]管志道:《我執公叅一狀命兒勒小像上》(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酬諮續錄》(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33年序刊)。
    [明]管志道:《大學測義》(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謕餘音》(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大學訂釋》、《大學辨義》(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惕齋續集》(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4年序刊)。
    [明]管志道:《中庸訂釋》(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中庸測義》(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論學三劄》(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題龍華懺儀》(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辨古本太學》(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析理編》(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31年序刊)。
    [明]管志道:《孟義訂測》(尊經閣藏管東溟先生文集本,明萬曆版)。
    [明]管志道:《周易六龍解》,收入嚴靈峰編輯,《易經集成》,第114冊(臺北: 成文出版,1976年)。
    [明]管志道:《問辨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八十七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管志道:《續問辨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八十八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管志道:《孟義訂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一五七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管志道:《覺迷蠡測三卷剩言一卷附錄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九十六冊(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

    ◎管志道之著述按其書序寫作時間排列,未有序者,則以書中內文所標示時間之最晚者為成書時間。

    二、 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序)

    [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宋]周敦頤,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199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1999年)。
    [明]明太祖,姚士觀編校:《明太祖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二三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季本:《季彭山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第一○六冊(北京,1988年)。
    [明]季本,朱湘鈺點校:《四書私存》(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年)。
    [明]羅汝芳:《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明]羅汝芳:《近溪羅先生一貫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八六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鄧豁渠:《南詢錄》(內閣文庫藏本,明萬曆27年跋刊)。
    [明]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十八冊(北京:北京,1995年)。
    [明]李材:《觀我堂摘稿》(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明]李材:《觀我堂稿》(東京:高橋情報,1993年)。
    [明]李材:《見羅先生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九四一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李材:《見羅李先生觀我堂稿》,《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集部第四輯第十三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三一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李贄:《李氏焚書》,《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一三六四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焦竑:《澹園續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一三六五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許孚遠:《大學考、大學述、同支言、中庸述、同支言、論語述》(尊經閣藏本,明萬曆版)。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六五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九四三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臺北:文海,1987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清]張廷玉:《明史》,《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彭紹升:《居士傳》,《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一二八六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阮元校刻:《禮記》,《十三經注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三、 近今人著作(按出版時間與姓氏筆劃排序)

    [日]山下龍二:《大学‧中庸》,《全釈漢文大系3》(東京:集英社,1974年)。
    吳耀玉:《三教蠡測》(臺北:新文豐出版,1976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76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1977年)。
    [日]荒木見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東京都:創文社,1979年)。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1982年)。
    侯外盧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平:人民,1984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1986年)。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1987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林國平:《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1992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1992年)。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王龍溪思想的詮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1992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編譯館,1994年)。
    溝口雄三,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溝口雄三,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1994年)。
    蕭萐父:《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市:遼寧教育,1995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1997年)。
    楊祖漢、楊自平主編:《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市:南天,1998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新北市:佛光,2000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張學智:《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錢明主編:《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2月)。
    呂妙芬主編:《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臺北:中研院,2013年)。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系年:1522-1602》(上海:學林,2003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2003年)。
    彭國翔:《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黃俊傑:《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秋月觀暎,丁培仁譯:《中國近世道教的形成──淨明道的基礎研究》(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季芳桐:《泰州學派新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家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趙偉:《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島田虔次,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劉海濱:《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9年10月)。
    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酒井忠夫,劉岳兵等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2010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侯潔之:《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
    鮑永玲:《”種子”與”靈光”:王陽明心學喻象體系通論》(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2013年)。
    佐野公治,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2014年)。
    錢新祖,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5月)。
    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2016年)。

    四、 近人論文(按時間與姓氏筆劃排序)

    錢明:〈王學流派的演變及其異同〉,《孔子研究》第4期(1987年12月)。
    岡田武彥,屠承先譯:〈明末儒學的發展〉,《哲學譯叢》第3期(1989年5月)。
    傅偉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討──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5年)。
    王汎森:〈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豐坊與《大學》石經〉,《新史學》第六卷第4期(1995年12月)。
    唐大潮:〈”三教合一”思想成因初探〉,《宗教哲學》第3卷第1期(1997年1月)。
    呂妙芬:〈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漢學研究》第15卷第1期(1997年6月)。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2期(2001年)。
    鄧志峰:〈學術自由與中國的思想傳統──兼論會通派王學與晚明經學的突破〉,《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陳永革:〈圓融與還原:晚明佛教復興的思想主題及其特質〉,《哲學與文化》29卷第5期(2002年5月)。
    吳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三期(2002年9月)。
    吳震:〈羅近溪的經典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就克己復禮的詮釋而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6年5月)。
    吳震:〈晚明心學與宗教趨向〉,《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9年)。
    吳震:〈中國思想史上的”聖人”概念〉,《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第31卷第3期(2002年9月)。
    彭國翔:〈陽明學者的正統與異端之辨〉,《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2003年)。
    彭國翔:〈中晚明陽明學的格物之辯〉,《現代哲學》第1期(2004年)。
    彭國翔:〈陽明後學工夫論的演變與形態〉,《浙江學刊》第1期(2005年)。
    姚才剛:〈試論明末清初的王學修正運動〉,《湖北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
    趙偉:〈晚明狂禪思潮的三教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3月)。
    陳逢源:〈朱熹注四書之轉折──以《學庸章句》、《或問》為比對範圍〉,《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
    陳逢源:〈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1期(2010年1月)。
    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
    陳逢源:〈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史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荒木見悟,張崑將譯:〈陽明學者的頓悟與漸修之爭〉,《當代》第226期(2006年6月)。
    任文利:〈從羅近溪對《大學》經典的詮釋看儒家的宗教性特徵〉,《儒學評論》第2輯(2006年12月)。
    [日]鍋島亞朱華:〈日本傳存《敬和堂集》四種篇目對照表-附:許孚遠略年譜-〉,《漢文學 解釋與研究》第九輯(東京:漢文學研究會,2006年12月)。
    鍋島亞朱華:〈明儒許敬菴對《大學》的解釋〉,《經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8年11月)。
    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第一期(2007年1月)。
    劉勇:〈黃宗羲對泰州學派歷史形象的重構──以《明儒學案》〈顏鈞傳〉的文本檢討為例〉,《漢學研究》第26卷第一期(2008年3月)。
    劉勇:〈中晚明時期的講學宗旨、《大學》文本與理學學說建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三分(2009年9月)。
    王巧生、黃敏:〈”龍惕說”及其爭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8年7月)。
    陳暢:〈管志道三教一致論初探──以管志道、顧憲成”無善無惡之辨”為中心〉,《思想與文化》第八輯《現代性的中國視域》(2008年12月)。
    魏月萍:〈從”良知”到”孔矩”:論陽明後學三教合一觀之衍變〉,《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8年12月)。
    魏月萍:〈「一貫圓宗」:管志道《石經大學測義》之詮釋〉,《中國文獻研究中心輯刊》第9輯(2010年)。
    魏月萍:〈方圓之判:晚明三教交涉方法論芻議〉,「201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未刊登(2013年12月5日)。
    黃瑩暖:〈周濂溪「主靜」之確義〉,《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9年9月)。
    朱湘鈺:〈《龍惕書》與「龍惕說」議辯〉,《儒學研究論叢》第二輯(2009年12月)。
    朱湘鈺:〈「雙江獨信『龍惕說』」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
    朱湘鈺:〈浙中王門季本思想舊說釐正〉,《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
    林安悟:〈關於「克己復禮」與儒佛融通的一些討論〉,《宗教哲學》第52期(2010年6月)。
    唐經欽:〈論明末以儒義融通三教之心體觀──以王龍溪與林兆恩為例〉,《鵝湖學誌》第44期(2010年6月)。
    鍾鍾山、夏廷棫:〈管志道之著述〉,《民國期刊資料分類編.名家著述考》(2010年6月)。
    劉春玲:〈晚明山人現象之文化透析〉,《陰山學刊》第23卷第4期(2010年8月)。
    劉守政:〈管志道研究現狀綜述及其三教合一觀本體論淺探〉,《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2010年10月)。
    陳慧騏:〈晚明陽明後學管志道對無善無惡論的發展〉,《國學研究》第458期(2011年)。
    張藝曦:〈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22卷1期(2011年3月)。
    張藝曦:〈明中晚期江右儒學士人與淨明道的交涉──兼論《淨明忠孝全書》的影響〉,《明代研究》第20期(2013年6月)。
    林永勝:〈功夫試探──以初期佛教譯經為線索〉,《臺大佛學研究》第21期(2011年6月)。
    林永勝:〈反工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24期(2012年12月)。
    林永勝:〈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年6月)。
    鄭宗義:〈明末王學的三教合一論及其現代迴響〉,《多元範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2011年8月)。
    佐藤鍊太郎:〈明清時代對王學派的批判〉,《多元範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2011年8月)。
    劉芝慶:〈李贄的生死之學〉,《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0卷第1期(2011年9月)。
    賀廣如:〈心學《易》中的陰陽與卜筮──以季本為核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期(2012年5月)。
    徐一智:〈儒佛會通與歸《易》──從覺浪道盛〈麗化說〉試析明末清初佛教思想的轉變〉,「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發表,未刊登(2013年)。
    袁光儀:〈論晚明儒者耿定向之學術及其價值──與《明儒學案》商榷〉,《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秋季號(2013年9月)。
    吳孟謙:〈晚明心學成聖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臺大中文學報》第44期(2014年3月)。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
    吳孟謙:〈管東溟《續原教論評》析探〉,《臺大佛學研究》第27期(2014年6月)。
    吳孟謙:〈敦化川流──論管東溟的判教思想及其時代關懷〉,《思想史》第4期(2015年3月)。
    勞悅強:〈《論語》〈先進〉篇「屢空」辨〉,《漢學研究》第32卷第2期(2014年6月)。
    袁光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耿定向、管志道師徒之論學宗旨〉,《中國學術年刊》第38期春季號(2016年3月)。
    劉增光:〈管志道《孟義訂測》對朱熹《集注》的反駁與補正初論〉,「2014孟子思想與鄒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2014年6月6日)。

    五、 學位論文

    林慶彰:《豐坊與姚士粦》,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池勝昌:《耿定向與泰州學派》,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江宜芳:《明儒耿定向對王學的批評與修正研究》,中山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自平:《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曾光正:《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蔡淑閔:《王陽明四句教之開展與衍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蔡淑閔:《陽明學派遊學活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日]鍋島亞朱華:《明代における大學解釋──李見羅と許敬菴を中心に》,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攻博士論文,2009年。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魏珮伶:《管志道年譜》,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王四霞:《明太祖”聖諭六言”演繹文本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碩:《無善無惡:管志道與顧憲成之論辯》,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元嘉:《試論泰州學派的傳承與轉化──從王艮到耿天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芝慶:《自適與修持──公安三袁的死生情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吳孟謙:《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陳俊良:《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