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巧莉
論文名稱: 職業重建課程對精神障礙者的生活品質與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
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urriculumon Dysphrenia’s Life Quality and Self- Efficacy
指導教授: 古明峰
連廷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職業重建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自我效能生活品質精神障礙者
外文關鍵詞: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olution-focused group, self- efficacy, life quality, dysphreni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職業重建課程」介入策略並輔以焦點解決團體諮商技術,探討提升精神障礙者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立即性與長期性輔導效果。本研究以「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某精神康復之家20名精神障礙者,立意選樣並隨機分派10名至實驗組,另10名至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八週八節課的職業重建課程,控制組則維持一般的代工訓練。
    本研究以「自我效能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為研究工具,對研究對象施行前測、後測與追蹤測,分別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兩種統計考驗研究設,其結果如下:
    一、職業重建課程對提升精神障礙者自我效能整體及「工作表現」、「生涯發展」、「人際關係」、「體能表現」具立即性與長期性輔導效果。
    二、職業重建課程對提升精神障礙者生生活品質整體及「生理」、「心理」「獨立程度」、「社會關係」、「環境」、「靈性」、「一般範疇」具立即性與長期性輔導效果。
    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作為輔導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職業重建、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自我效能、生活品質、
    精神障礙者


    Abstract
    This study designed “vocational-rebuilding curriculum” and solution-focused group counseling, and explored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f dysphrenia’s life quality and self- efficacy of dysphrenia. The study us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20 dysphrenia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a mental rehabilitation home. These dysphrenia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tended the 8-sessions(once a week) “vocational-rebuilding curriculum”,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tended 8-sessions(once a week) general training course.
    Outcome measures were administered at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by "Self- Efficacy Scale" and "Life Quality Scal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tatistically tested with ANCOVA and MANCOV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vocational-rebuilding curriculum” had significant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Scale of dysphrenia.
    2. The “vocational-rebuilding curriculum” had significant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n Life Quality Scale of dysphrenia.
    In the light of above finding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offered for counselors and advanced researches.
    Keywords: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olution-focused group, self- efficacy,
    life quality, dysphrenia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四節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精神障礙者的意義 9 第二節 職業重建 12 第三節 精神障礙者的自我效能、生活品質與職業重建課程之相關研究20 第四節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立即性效果 49 第二節 長期性效果 58 第三節 綜合討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建議 73 【參考文獻】76 【附錄】 81 附錄一職業重建課程團體方案 81 附錄二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 90 附錄三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台灣版簡明版 92 附錄四量表使用同意書 94

    參考文獻
    87
    內政部統計通報(2011a)。內政部統計處網站。台北市:內政部。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內政部統計處(2011)。內政統計通報100年第七週。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孔繁鐘、孔繁錦譯(2003)。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DSMⅣ Quic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台北:合記。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3)。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D.Yallom)。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2001)。
    王敏行(2008a)。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台灣勞工雙月刊, 16,42-47。
    王敏行(2008b)。性別、年齡、障礙、職位層級與僱用決定:雇主與職業重建人員觀點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3),1-24 。
    王淑清、潘璦琬、鍾麗英、熊秉荃(2011)。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品質之因素—一年之追蹤研究。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1),55-64。
    王雲東(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的成效分析─以台北市90-94 年職評服務方案為例。台大社工學刊, 18,89-142。
    白倩如(2004)。慢性精神病患社會職業能力、工作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任麗華(2010)。影響精神障礙者就業之重要因素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1-23。
    行政院(2011b)。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網。台北市:行政院。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attachment_file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96-99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3)。精神 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余靜雲、鐘信心(2004)。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之自我效能探討。護理雜誌,51(1),45-51。
    吳宜容、蘇純瑩、陸悌、林淑玲、李佳盈、陳吟星、汪宜霈(2009)。雇主與就服員對影響精神障礙者就業因素之觀點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1)。
    88
    吳淑君(2006)。社會支持網絡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家庭解決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呂淑貞(2005)。精神障礙者就業模式建構之國際比較研究以台灣、美國、日本及德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李栩慧(2005)。抗拒異化:醫院精障就業輔導員的行動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李雅敏、林宏熾(2008)。成年就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經驗之研究。復健諮商,2 ,49-75。
    李慧玲、林淑茹、何儀峰、李時輔、王敏行(2009)。影響精障者職業訓練後其就業職種與職業訓練職種一致性之因素探討。復建諮商, 3,31-46。

    慧玲(2010)。探討影響出院慢性精神 疾病患者職業訓練方案成效之因素研究:以台灣地區四家精神 精神 專科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杜維模、白嘉惠、王敏行譯(2010)。以國際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系統(ICF)架構爲基礎的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成果評估。復健諮商,(4),23-42。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4年。台北市:行政院。取自:
    周玉真譯(2006)。焦點解決團體工作(原作者:J. Sharry)。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173
    周美華(2003)。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15-22)。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周惠文(2003)焦點解決短期團體諮商對高職低自我概念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原作者:A. Bandura)。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林宏熾、張瑋珊(2005)。身心障礙者生態觀生涯發展理論之運用與啟示:以智能障礙者職業重建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2),88-101。
    林幸台、邱滿艷、張千惠、柯天路、張自強(2007)。台北縣精神障礙者就業需求調查。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3(2),82-93 。
    邱滿艷 、韓福榮(2007)。從使用者與提供者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措施之研究。復健諮商,(1),47-63。
    89
    侯淑英(2004)。精神 精神 分裂病患者生活品質及主要照顧者負荷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姚開屏(2005)。台灣簡明版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台北:台灣版問卷發展小組。
    柳玉清(2011)。員工自我效能信念與訓練課程需求、訓練成效之相關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9,1~20 。
    范珈維、張彧、潘璦琬(2007)。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61。
    范珈維、潘璦琬(2009)。使用人類職能模式探討精神障礙者就業能力評量工具之評量向度—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5(1),51-63。
    孫玉珍譯(2011)。原來這才是心理學(原作者:植木理惠)。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10)。
    徐西森(1997) 。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高春申(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
    國際勞工組織(2011)。取自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
    張自強(2003)。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24-41頁)。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張自強、施彥卿、陳昭文、劉怡佳、溫美芝、施春華、楊延光、楊明仁(2004)。綜合醫院實施精神障礙者職業復健方案成效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1),51-57。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彧、曾美惠、林洺秀、陳秋蓉(2007)。各國推動職災勞工重返職場之成效及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5(3),262-279。
    張鳳航、張珏、鄭雅文(2011)。雇主對精神障礙者就業之看法與聘用意願:現況、問題與政策因應。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0(1),5-18。
    張謝庭(2010)。重返勞動市場之路—我國職業災害勞工職業重建制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維素(200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台北市,天馬。
    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7,39-64。
    90
    郭珀如(2006)。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品質問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世芬(2007)。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非理性信念、情緒特質與情緒管理對人際關係影響路徑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玉潔(2011)。自我效能團體工作方案運用在機構安置少女提升自我效能之成效評估—以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附設台東縣私立德蕾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榮大學,台南市。
    陳美智、張書杰(2005)。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組織與制度研究:以台北市、台中市的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之部分成果(編號:NSC-2412-H-468-001),未出版。
    陳意文(2005)。使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與兒童工作之感想。諮商與輔導,234,36-39。
    陳義隆譯(2001)。陪他走過迷霧森林(原作者:S. Victoria)。台北市:平安。(原著出版年:1997)。
    陳漢陽、李忠涼、王健光、陳友城(2004)。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現況與問題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0,77-89。
    就業服務法2012年。台北市:行政院。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N0090001
    曾淑惠(2006)。社區精神 分裂病患自覺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程小蘋、黃慧涵、劉安真、梁淑娟譯(2009)。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原作者:Edward E.Jacobs、Riley L. Harvill、Robert L. Masson)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7)
    黃志成、王麗美(2000)。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本土化的福利服務。台北市:亞太。
    黃美意、林惠賢、蘇淑芳、許秀月(2010)。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能力之相關因素探討::以男性精神分裂症為例。精神衛生護理雜誌,5(1),1-12。
    黃曼聰、陳威勝、陳芝萍(2011)。精神健康職能治療。台北:五南。
    黃慧菁(2007)。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91
    黃穎雯(2010)。庇護性就業-身心障礙者就業的保護?--以庇護性就業者的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麗娟(2007)。焦點解決團體方案對國小憂鬱傾向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延光(1999)。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楊明仁(2003)。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61-68)。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楊聰財、李宇宙、林喬祥、丘彥南、胡海國(2006)。台灣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台灣精神醫學,20(2),104-115。
    廖克玲譯著(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台北市::允晨文化。
    精神衛生法2007年。台北市:行政院。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L0020030
    維基百科(2011)。職務再設計。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B7%E5%8B%99%E5%86%8D%E8%A8%AD%E8%A8%88
    蔡玉華(2005)。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負向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蔡幸君(2005)。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觀照顧需求與主客觀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精神科日間病房及社區復健中心病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鄭雅敏(2003)。慢性精神病患的工作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簡士釗(2008)。接受社區復健、慢性住院與門診治療中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生活品質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職業訓練法2011年。台北市:行政院。取自
    蘇文怡、葉人豪、洪櫻枝(2011)。協助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邁向職業復健之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10(1),120-12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