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子璇 Zhao, Zi-Xuan |
---|---|
論文名稱: |
北宋士人群體醫藥知識組建 The Acquirement of Medical Knowledge of Scholar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廖咸惠
Liao, Hsien-Huei |
口試委員: |
劉靜貞
Liu, Ching-Cheng 李卓穎 Li, Cho-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9 |
中文關鍵詞: | 北宋 、醫藥知識 、人際網絡 、醫藥實踐 |
外文關鍵詞: | Northern Song Dynasty, medical knowledge, medical community, medical practi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有關於宋代社會醫藥學發展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北宋士人的「尚醫風氣」更 是其中討論的熱點,然而依然有許多基礎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本文即致力於回 答「宋代士人如何掌握醫藥知識」一問。筆者以北宋時期士人群體的文集、筆記 作為史料基礎,按照一般士人獲取醫藥知識的管道,即「閱讀書籍」和「人際交 往」兩個方面入手,結合士人群體在地方上的醫藥實踐,觀察北宋士人群體組建 醫藥知識的過程和特點。
北宋時期的士人們主要通過閱讀醫書藥典和利用人際網絡建立醫藥社群的 方式,獲取醫藥資源,建立醫藥知識庫。士人們對於醫藥書籍的閱讀,不單是出 於獲取醫藥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完成士人身份的要求。士人群體對待醫藥經典 時態度虔誠;而對待其他醫藥書籍時則時有質疑。士人們依靠人際社交所建立起 來的醫藥社群,成員構成複雜;在醫藥社群內流動的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對比閱讀書籍,「口口相傳」的醫藥知識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也相對缺 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士人們在醫藥社群中交換醫藥觀點時,更關心的是收集更多 的資訊為自己的治療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達成自己獲取藥物的目的。而個體的「經 驗」既是難以駁倒的論據,也是不同意見的緩衝地帶。本文以嶺南地區、蜀地和 開封地區士人的醫藥實踐活動為例,考察了士人群體的醫藥實踐情況。儘管這三 個地區在醫藥資源配備上差異很大,但是士人們對事關生死之事,表現出了一致 的積極態度。同時,士人們所表現出的對於高品質藥材、稀有藥材的追求並沒有 因為處境的差異而有所降低。
觀察北宋士人群體的醫藥知識組建方式和過程,對於了解宋代士人的思想觀 念和生活處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北宋士人而言,「醫藥知識」的概念 其實並不明確,士人們對於醫藥知識的渴求使得在醫藥生活中這一語彙下包含的 內容非常多。士人閱讀醫藥書籍,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個人的醫藥困難,所以閱 讀時學習醫藥知識的士人形象,和透過人際管道急欲解決疾病困擾的士人形象是 不盡相同的。士人間之所以能夠相互分享醫藥資源,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已經具備 了一定程度的醫藥知識,「閱讀」賦予了士人們組建醫藥社群的前提,而醫藥社 群網絡的組建和運作實際承擔著相當一部分解決士人實際醫藥困難的責任。從人 際管道中獲取醫藥知識的做法,既是對醫藥資源短缺的一種反應,也是對北宋士 人的生活狀態的某種回應。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 medical knowledge "one asked. Based on the corpus and notes of the scholar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according to the scholars' access to medical knowledge, namely reading medicine book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bining their medical practice, observe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knowledge established b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s group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s mainly obtained medic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ed a medical knowledge base by reading the medical prescriptions and using the network of people to establish a medical community. People read medical books not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medical knowledge, but also for fulfill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cholarship. Scholar groups treated the classic medical books piously; while treating other professional medical books, they had a cautious and questioning attitude. People relied on interpersonal social networking established by the medical community, the members constituted a complex. The resources that flowed within the community are diverse and abundant. Compared with the knowledge gained from reading books, "word of mouth" medical knowledge is more pertinent and practical, but it lack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ness. When people exchanged views on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they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collecting more information to provide more choices for their own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an individual is both an argument that is difficult to refute and a buffer zone for different opin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e of scholars in Lingnan, Shu and Kaifeng as an example to examine the medical practices of the scholars. Although the three regions vary greatly in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y show a consistent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issue of life and death.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s pursuit of high-quality medicinal herbs has not diminishe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situation.
參考書目
古籍
王冰,《黄帝内經素問》,四部叢刊景明翻北宋本。
王冰,《靈樞經》,四部叢刊景明趙府居敬堂本。
王冰,林億註,《黄帝内經素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安石,《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王應麟輯,《玉海》,揚州:廣陵出版社,2003。
王燾,《外臺秘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佐,《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朱肱,《類證活人書》,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熹,《晦菴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何薳,《春渚紀聞》,明津逮秘書本。
宋祁,《益部方物略記》,清學津討原本。
宋祁,《景文集》,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李光,《莊簡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迅,《集驗背疽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昉,《太平廣記》,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李時珍,《本草綱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復,《潏水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沈括,《夢溪補筆談》,明崇禎馬元調刊本。
周必大,《文忠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62。
胡寅,《斐然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范仲淹,《范文正公尺牘》,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
范祖禹,《范太史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庚,《唐先生集》,四部叢刊三編景舊鈔本。
唐慎微,《證類本草》,四部叢刊景金泰和晦明軒本。
孫思邈,《千金要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淳祐本。
晁説之,《嵩山文集》,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
秦觀,周義敢 程自信 周雷編注,《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
張耒,《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杲,《醫說》,明萬曆刻本。
脱脱,《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莊綽,《鷄肋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陳師道,《後山先生集》,台北:中華書局,1964,宋氏校刻本校刊影印。
陳師道,《後山集》,宋刻本。
陳師道,任淵註,《后山詩注》,四部叢刊景高麗活字本。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陳與義,《簡齋集》,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陸心源,《元祐黨人傳》,清光緖刻本。
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清光緖刻本。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清光緖萬卷樓藏本。
黄休復,《茅亭客話》,清光緖琳琅秘室叢書本。
黄裳,《演山集》,清鈔本。
曾鞏,《隆平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山谷别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山谷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董汲,《旅舍備要方》,清墨海金壺本。
董汲,《脚氣治法總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鄒浩,《道鄉集》,明成化六年刻本。
劉安,許慎註,《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
劉克莊,《後村集》,四部叢刊景舊鈔本。
劉摯,《忠肅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景元本。
韓琦,李之亮 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東坡詩集注》,四部叢刊景宋本。
蘇軾,《施注蘇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本。
蘇軾,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蘇轍,《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明清夢軒本。
釋志磐,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釋道潛,《參寥子集》,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專著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
李經緯,《中國古代醫學史略》,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范家偉,《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范家偉,《北宋校正醫書局新探——以國家與醫學為中心》,香港:中華書局, 2014。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台北:橘井文化,1992。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
葉鴻灑,《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台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1。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賴文 李永宸,《嶺南瘟疫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Paul Unschuld, Medical ethics in Imperial China: a study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期刊
牛亞華,〈《聖散子方》考〉,《文獻》,2(北京,2008.4),頁 114-119。
王姝琛 郭秀梅,〈《本草圖經》與《爾雅》〉,《長春中醫學院學報》,7:3(長春, 1991.8),頁 32-33。
王章偉,〈文明推進中的現實與想像——宋代嶺南的巫覡巫術〉,《新史學》,23:2 (臺北,2012.6),頁 27。
王章偉,〈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呂氏家族爲例〉,《新史學》,4:3(臺北, 1993.9),頁 19-58。
汝企和,〈北宋官府對醫書的校理〉,《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4:2(重 慶,2006.3),頁 141-145。
吳國富,〈高道蹇拱辰的修煉思想及其對蘇軾的影響〉,《中國道教》,(北京, 2011.02),頁 25-29。
呂武志,〈《文心雕龍》與《抱朴子》文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43:1(台北,1998.4),頁 1-14。
李中華,〈葛洪《抱朴子·外篇》儒學思想辨微〉,《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南昌,2010.2),頁 1-16。
李官火,〈蘇軾與龐安時〉,《浙江中醫雜誌》,(杭州,2003.8),頁 406-407。
李金榮,〈黃庭堅謫居黔州交遊考述〉,《重慶社會科學》,總 166 期(重慶,2008.9), 頁 92-93。
李雪嬌,〈論宋代四川的藥市發展概況〉,《學園》,36 期(昆明,2016.12),頁 98-101。 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學〉,《中國科技史料》,10:3(北京,1989.3),頁 5-7。
辛夫 林森榮,〈歷代蜀醫考(二)——唐慎微與《証類本草》〉,《成都中醫學院 學報》,2 期(成都,1980.4),頁 53-55。
孟永亮 梁永宣,〈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生平探析〉,《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36:6(北京,2013.6),頁 383-392。
孟永亮 梁永宣,〈北宋校正醫書官孫奇、孫兆考述〉,《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15:11(瀋陽,2013.11),頁 205-208。
孟永亮 梁永宣,〈北宋校正醫書官高保衡考述〉,《中醫文獻雜誌》,6 期(上海, 2014.12),頁 40-42。 岡崎由美,〈四川藥市與唐宋文學〉,《中國文學研究(輯刊)》,1 期(上海,2008), 頁 72-86。
祁琛雲,〈宋人的同年觀念及其對同年關係的認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38:1(重慶,2012.1),頁 99。
邵祖新,〈試論道教對中國醫學的貢獻〉,《中國道教》,(北京,1998.3),頁 13-17。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台北: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5),頁 151-193。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7:3(台北,2006.9),頁 401-449。
馬強,〈唐宋西南、嶺南瘴病地理與知識階層的認識應對〉,《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2:3(西安,2007.7),頁 22-23。
馬雷,〈「嶺南」、「五嶺」考〉,《中華文史論叢》,總 120 期(上海,2015.4),頁 350-356。
張志峰 李雲海,〈鄂東名醫與文人的交遊〉,《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2:3(北 京,2016.3),頁 374-378。
張振謙,〈宋代文人對《抱朴子·內篇》的接受〉,《蘭州學刊》,(蘭州,2016.3), 頁 19-26。
張振謙,〈論《黃庭堅》對陸游的影響〉,《北京理工大學學報》,13:1(北京:2011.2), 頁 127-131。
張園園,〈宋代道教與醫學知識的建構——以醫方為中心〉,《科學·經濟·社會》, 33:140(蘭州,2015.3),頁 184-188。
曹家齊,〈宋代士人的私人通信與遊訪——立足於相關制度和社會背景之考察〉, 《中華文史論叢》,總 124 期(上海,2016.4),頁 96-106。
梁永宣 王慶國,〈《本草圖經》所引張仲景醫書佚文考〉,《中華醫史雜誌》,36:1(北 京,2006.1),頁 3-6。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北京:中華書局, 2001),第三卷,頁 219-237。
梁其姿,〈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台北:中央 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5),頁 307-335。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 1(台北,1999.3),頁 119-163。
梁建國,〈北宋東京的士人拜謁——兼論門生關係的生成〉,《中國史研究》,3 期 (北京,2008.9),頁 67-90。
梁建國,〈朝堂內外:北宋東京的士人交遊——以「嘉祐四友」為中心的考察〉, 《文史哲》,總 314 期(北京,2009.10),頁 113-120。
陳元朋,〈宋代儒醫〉,《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出版社,2015),頁 245-305。
陳賢春 榮莉,〈《嶺南衛生方》辨證治瘴的學術特點〉,《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5:1(上海,2004.3),頁 34-36。
喬之龍 郭蕾,〈中醫治療與天人相應論〉,《中華中醫藥學刊》,25:11(瀋陽, 2007.11),頁 2335-2337。
彭文良,〈蘇軾與程之才交遊考〉,《攀枝花學院學報》,32:3(攀枝花,2015.6), 頁 56-88。
黃寬重,〈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與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4:1(桃園,2011.6),頁 55-92。
經美英,〈蘇軾的醫學貢獻〉,《中醫藥文化》,(上海,1991.3),頁 39-40。
榮莉,〈《嶺南衛生方》治瘴學術思想初探〉,《中醫文獻雜誌》,4 期(上海,2003.6), 頁 7-9。
蓋建民,〈道教與傳統醫學融通關係論析〉,《哲學研究》,(北京,2002.4),頁 73-78。
劉術,〈宋代成都藥市考〉,《農業考古》,6 期(南昌,2015.12),頁 66-70。
蕭進銘,〈從外丹到內丹——兩種形上學的轉移〉,《清華學報》,36:1(新竹, 2006.6),頁 31-71。
Asaf Goldschmidt,“Epidemics and Medicin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vival of Cold Damage Disorders (shanghan)”T’oung Pao, Second Series,Vol.93,Fasc.1/3(2007),pp.53-109.
Chen Yun-ju, “Accounts of Treating Zhang(“miasma”) Disorders in Song Dynasty Lingnan: Remarks on Changing Literary of Writing Experience”,《漢學研究》, 34:3(台北,2016,9),頁 205-254。
Fu Daiwie,“The Flourishing of Biji or Pen-Notes Texts and its Relations to History of Knowledge in Song China(960-1279)” Extrême-Orient, Extrême-Occident, 1 (2007), pp.113-116.
Kim Yung Sik, “Confucian Scholars and Specializ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na,1000-1700: A Preliminary Overview”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May,2010), pp.211-217.
Robert Hymes, “Not Quite Gentlemen? Doctors in Sung and Yuan” Chinese Science, vol.8(1987), pp.9-76.
Cong Ellen Zhang, “Between Life and Death: Song Travel Writings about Zhang 瘴 in Lingnan”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41 (2011), pp.191-226.
學位論文
王思璀,《唐代知識階層筆下的醫學敘事》,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6。
史華,《「蘇沈良方」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田建平,《宋代書籍出版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2。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1998。
李俊,《釋道潛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8。
邢爽,《佛學與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濟南:湖南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5。
金強,《宋代嶺南謫宦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4。
姚琳,《「全宋詞」醫藥文化現象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6。
徐紅,《北宋太平興國五年進士研究——以精英分子為中心》,濟南: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7。
馬芸,《醫治與神治——道教傳染病治療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 2017。
馬曉峰,《中醫體質學術發展史及中西醫學體質學說比較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8。
高小威,《龐安時「傷寒總病論」學術思想研究》,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6。 張子川,《蘇軾涉病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4。
張欣然,《蘇軾與秦觀交遊述略》,長春:吉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7。
張慧蕊,《現存宋代傷寒著作文獻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 2015。 許凱翔,《唐宋時期蜀地的廟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7。
陳柏勳,《天慶觀、道書與道服:宋代士人生活中的道教世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6。
黃振,《許叔微學術思想探析》,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0。
楊小敏,《宋代醫者群體若干問題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靳秀梅,《宋元明清藥肆初探》,蘭州: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7。
趙正韜,《宋代醫療與社會——以「夷堅志」為中心的考察》,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4。
趙廣青,《魏晉至唐宋時期書家書寫《黃庭經》現象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4。
鄢潔,《宋代筆記小說中的藥物文獻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論 文,2016。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與道家道教》,廣州: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5。
韓迎迎,《宋代藥材產地、市場及相關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1。
顧漫,《中醫古籍整理與學術傳承》,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研究生論文, 2007。
Yun-Ju Chen,“Zhang ("miasma"), heat, and dampness: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written medical knowledge in Song China (960-1279)”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