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淑慧 |
---|---|
論文名稱: |
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 Contextualization into the Taiwan Society of Three Versions of the New Testament Taiwanese Translation |
指導教授: | 鄭良偉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實況化 、聖經 、翻譯 、白話字 、漢羅合用字 |
外文關鍵詞: | contextualization, Bible, translation, Peh-oe-ji, Han-Roman mixed scrip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實況化」的角度來比較三種台語《聖經》版本,這三種台語《聖經》版本分別是1933年的《巴克禮譯本》(一般稱為「白話字聖經」)、1972年由天主教與基督教合譯的「紅皮聖經」以及即將出版的《現代台語譯本》。其中的《巴克禮譯本》又有三種文字型式,即「羅馬字」(白話字)、「漢字」及「漢羅合用字」。
研究方法採取兩步驟:
一、從書面上分別比較三種譯本在詞彙、語法、語音、信息傳達風格、文字型式……等的不同,並從現代台語語感的角度來檢視何者較符合現代台灣社會實況。
二、從實際的問卷調查比較此三種譯本的易讀性。
研究結果顯示:
一、《巴克禮譯本》在詞彙方面保留較多早期的用語,在語法方面則多處受到譯者英文母語影響及文言文譯本影響,語音採用廈門音,譯文重視與原文的形式對應。因為此譯本包含較多廈門話的成分,所以較不符合現代台灣話的語感。
二、「紅皮聖經」及《現代台語譯本》在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台語語感較一致,且譯者致力於使用讀者容易理解的措辭,所以這兩個譯本對於現代讀者而言,易讀性較高。語音方面「紅皮聖經」採用台中腔,《現代台語譯本》採用台北腔。
三、三種文字型式中,「漢羅合用字」的優點是可以根據使用者對漢字與羅馬字的熟悉度來自由選擇文字型式。無論從閱讀的理解力、閱讀的速度或朗讀的正確率來看,對於不同背景的讀者都是一個讀、寫台文的好工具。
Based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theory, the study is to compare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aiwanese Bible, namely, the Amoy Romanized Bible (1933)(Peh-oe-ji Sèng-keng), 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 (1972) and the Today’s Taiwanese Version (forthcoming). Also the Amoy Romanized Bible has three different orthographies: Taiwanese Romanization(Peh-oe-ji), Han Characters and Han-Roman mixed script.
This research had two steps to reach the conclusions. First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versions of Taiwanese Bible in terms of vocabulary, syntax, dialect variation, style of message and the orthography. Also from the modern Taiwanese language’s point of view to see which version of Bible translation will be more suited to the current Taiwan society. Second was to compare the readability of three translations by using a questionnaire.
Conclusions:(1)The Amoy Romanized Bible is more likely to keep the vocabulary of an earlier period. Also there are more influences by the translator’s mother language, English, and the classical Chinese in syntax. The language of the Amoy Romanized Bible is Amoy not Taiwanese. And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ocuses on the formal correspondence. It includes Amoy features that do not fit well the modern Taiwanese language.(2)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 and the Today’s Taiwanese Version are more consonant with modern Taiwanese language in vocabulary and syntax. The translators made effort to use diction that is understandable to the readers. The above reasons show that 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 and the Today’s Taiwanese Version are more readable to the current readers. In pronunciation, 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 uses the Tâi-tiong dialect, and the Today’s Taiwanese Version uses the Tâi-pak dialect.(3)Among the three written orthographies, Han-Roman mixture got the benefit of choosing between Han Characters and Rom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familiarity. It is considered a good tool to read and write Taiwanese judging from the criteria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speed and the accuracy in pronunciation.
一、論文、專書:
φ(1975)。〈新譯台語聖經之我見〉。載於《台灣教會公報》1975.1.12、1.19、1.26。
[Ang]翁修恭(2001a)。〈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1)「貿稅者」〉。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1.9.2。
[Ang]翁修恭(2001b)。〈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3)「一日的艱苦一日當」〉。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1.9.23。
[Ang]翁修恭(2001c)。〈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5)福音書中的病名〉。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1.10.21。
[Ang]翁修恭(2001d)。〈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8)塞礙、跌倒、離棄、犯罪?〉。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1.12.2。
[Ang]翁修恭(2001e)。〈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10)「恁家己欲討死,無我的代誌」〉。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1.12.30、2002.1.6。
[Ang]翁修恭(2002)。〈現代台語譯本用詞介紹(11)「家己討皮痛」〉。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02.1.20、1.27。
[Âng]洪乾祐(1992)。《閩南語考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Âng]洪惟仁(1992a)。《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出版社。
[Âng]洪惟仁(1992b)。《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Âng]洪惟仁(1995)。〈論閩南語教材的文字問題〉。載於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319-336頁。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Broomhall, Marshall原著(1934)。《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The Bible in China)。蔡錦圖(2000)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
[Chhòa]蔡錦圖(2000)。〈中文聖經的流傳〉。載於Broomhall, Marshall原著,蔡錦圖譯(2000),《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之附錄。香港:國際聖經協會。
[Chhòa]蔡培火(1925)。《Chãp-Häng Kóan-Kiàn(十項管見)》。台南:教會公報社。
[Chiu]周聯華(1980)。《新約概論》。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Chiu]周長楫、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Chiu]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Chiú°]蔣為文(1996)。〈廢漢字,chiah有chai-tiau獨立〉。載於《海翁》。台北:台笠出版社。
[Chiú°]蔣為文(1999)。 Language Attitudes toward Taibun, the Written Taiwanese. (《台語書面語的語言態度調查》)。美國德州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ú°]蔣為文(2001)。〈白話字,囝仔人teh 用 ê文字〉。載於《台灣風物》51[4],15-52頁。
[Chiú°]蔣為文(2003)。Learning Efficiencies for Different Orthograph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n Characters and Vietnamese Romanization.(《漢字和越南羅馬字的學習效率比較》) 。美國德州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Chng]莊柔玉(2000)。《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權威現象研究》。香港:國際聖經協會。
[Chô]曹逢甫(1979)。《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 謝天蔚(1995)譯。北京:語文出版社。
[Chô]曹逢甫(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Chô]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Chô]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Chong]臧汀生(1996)。《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de Warrd, Jan and Eugene A. Nida.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Hawaii]夏威夷台語教會(1987)。《路加福音漢羅試寫》。台南:人光出版社。
[Hái]海天文字基金會(1989)。《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
Henning Kloter(2002)。The History of Peh-oe-ji. 載於《2002台灣羅馬字教學kap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羅馬字協會。
[Iãh]亦玄(1977)。《台語溯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Iãp]葉榮鐘(1929)。〈關於羅馬字運動〉。載於呂興昌(1999)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52-53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Iãp]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Iû°]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Iû°]楊秀芳(1997)。〈閩南語文字化問題〉。載於「當前語言學習研討會」之會前論文集,185–188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Iû°]楊允言(1993)。〈台語文字化兮過去佮現在〉。載於《台灣史料研究》創刊號。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Iû°]楊允言(2002)。〈七字仔tú著上帝─論卓緞ê白話字歌詩〉。載於《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89-497頁。高雄:中山大學。
[Iû°]楊允言(2003)。〈從語域及借詞觀點探討台語文寫作風格〉。載於《第15屆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73-86頁。新竹:清華大學。
[Kang]江永進(1995)。〈選擇台文文字方式e一寡準則〉。《台灣研究通訊》5-6期合刊。新竹:清華大學台灣研究室。
[Kh‾]許牧世(1983)。《經與譯經》。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Kh‾]許牧世(1997)。〈為甚麼要有新的聖經譯本?〉。載於聯合聖經公會編《書中之書的新貌》,4-11頁。台北:新使者雜誌。
[Kh‾]許極燉(1992)。《台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Kh‾]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
[Kh‾]許成章(1992)。《台灣漢語辭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Lâu]劉翼凌(1954)。〈改譯中文聖經的一個建議〉。載於劉翼凌編(1979)《譯經論叢》,30-41頁。香港:聖道出版社。
[Lâu]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原著(198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鄧守信(1996)繁體版策劃。台北:師大書苑。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原著(1981)。《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1983)譯。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Lí]李政隆(2001)。《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
[Lí]李佳純、連金發(1995)。〈論閩南語比較式──類型及歷時的探討〉。載於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71-87頁。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Lí]李勤岸(2000)。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1916-1998——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 (《台灣話文學語段E5詞彙變化,1916-1998——電腦輔助詞庫分析》)。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19)。《和合本聖經》。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79)。《現代中文譯本聖經》。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81)。《上帝的愛:綴網集》。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88)。《新標點和合本聖經》。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95)。《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Liân]聯合聖經公會(1997)。《書中之書的新貌》。台北。
[Lîm]林清祥(2000)。2000年3月4日。<二十一世紀台語文化e展望>《第六屆台語文化營》。145-146頁。
[Lîm]林央敏(1999)。〈用心體會台灣文藝復興〉。載於呂興昌(1999)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13-17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Lîm]林金鈔(1980)。《閩南語探源》。新竹:竹一出版社。
[Löa]賴永祥(1990)。《教會史話(一)》。台南:人光出版社。
[Löa]賴仁聲(1950)。《可愛的仇人》。鄭良偉(1992)改寫為漢羅。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Lõh]駱維仁(2001)。〈聖經翻譯和文化詮釋〉。載於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2001),《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1-30頁。台北:永望文化。
[L²]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Lü]呂興昌主編(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13-17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McGrath, Alister E. 原著(2001)。《當上帝開始說英文》(In The Beginning: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張曌菲(2002)譯。台北:新新聞文化。
[œg]黃石輝(1930)。〈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載於呂興昌(1999)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54-55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œg]黃昭堂(1992)。〈序《台灣話講座》〉。載於王育德原著,黃國彥譯(1993),《台灣話講座》。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œg]黃佳惠(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œg]黃敬安(1977)。《閩南話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œg]黃梅卿(1991)。《新約聖經四福音書的語法研究》。台北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œg]黃伯和(1996)。《不做陌生人:台灣本土神學工作手冊》。台南:人光出版社。
[œg]黃伯和(1999)。《本土神學講話》。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œg]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œg]黃丁華(1963)。〈閩南方言裡的疑問代詞〉。載於《中國語文》1963年第4期,299-308頁。
[Ng²]吳仲平(1958)。〈廈門話的語法特點〉。載於《閩廣方言與普通話》,84-102頁。
[Ng²]吳守禮(1995、1998)《閩南方言研究集(1)(2) 》。台北:南天書局。
Nida, Eugene 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ondon: E. J. Brill.
Nida, Eugene A. and Charles R. Taber. (196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E. J. Brill.
Nida, Eugene A.(1988) Intellig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in Bible Translating. The Bible Translator 39:3.
Nida, Eugene A.(1988)The Relevance of Bible Translating. Babel 7:2.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Ông]王育德原著(1993)。《台灣話講座》。黃國彥譯。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Ông]王育德原著(2002)。《王育德全集》。黃國彥監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Orlinsky, Harry M. and Robert G. bratcher.(1991) A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on and the North American Contribution. Atlanta, Georgia: Scholars Press.
[Pâng]房志榮(1976)。〈新約全書「現代中文譯本」的來龍去脈〉。載於《神學論集26》,609-621頁。 台中:光啟出版社。
[Sèng]聖瑪利諾會(1967)。《四福音書》。
[Sèng]聖瑪利諾會(1972)。《高陳台灣話聖經譯本》(「紅皮聖經」)。
[Si]施正鋒主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Si]施炳華(2000)。《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台南市立藝術中心。
[Sím]沈蘇達(2000)。《論信達雅》。台北:商務印書館。
[Sòng]宋泉盛原著(1989)。《第三眼神學》(Third Eye Theology)。莊雅棠譯。嘉義:信福出版社。
[Sòng]宋泉盛原著(1990)。《故事神學》(Tell Us Our Names: Story theology from an Asian Perspective)。莊雅棠譯。台南:人光出版社。
[Sòng]宋泉盛原著(1994)。《孟姜女的眼淚》(The Tears of Lady Meng)。鄭加泰譯。台南:人光出版社。
Stacey, David原著(1977)。《聖經釋義的問題與方法》(Interpreting the Bible)。林如心(1984)譯。台南:人光出版社。
[Sun]孫洵侯(1964)。《台灣話考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Tâi]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Tâi]台灣聖經公會(2001)。《Sin-kü-iok ê Sèng-keng》。(《巴克禮譯本》)
[Tâi]台灣聖經公會(1996)。《台語漢字本聖經》。
[Tâi]台灣聖經公會(2001)。《現代台語譯本羅馬字版馬太福音試讀本》。
[Tân]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Tân]陳南州(2001)。〈實況與詮釋之關聯的探討〉。載於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2001),《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37-57頁。台北:永望文化。
[Tân]陳冠學(1981)。《台語之古老與古典》。高雄:第一出版社。
[Táng]董芳苑(1989)。《宗教與文化》。台南:人光出版社。
[Táng]董同龢(1960)。〈四個閩南方言〉。載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0:729-1042頁。
[Tiu°]張妙娟(1990)。〈從《臺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台灣長老教會的白話字教育〉。載於《臺灣史蹟》第36期,190–211頁。
[Tiu°]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Tiu°]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2001)。《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Tiu°]張學謙(1997)。〈書寫ê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青年》為例〉。載於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129-152頁。台東:睿煜出版社。
[Tiu°]張學謙(1998)。〈雙文字ê語文計劃──走向21世紀ê台語文〉。載於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8-33頁。台東:睿煜出版社。
[Tiu°]張學謙(2001)。〈漢字文化圈ê混合文字現象〉。載於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34-56頁。台東:睿煜出版社。
[Tiu°]張學謙(2002)。〈東是東,西是西,永遠bë相tú?-台灣人對台語文字 ê 態度研究〉。載於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57-86頁。台東:睿煜出版社。
[Tiu°]張學謙(2003)。〈台語多文字 ê 社會評價〉。載於張學謙(2003),《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87-128頁。台東:睿煜出版社。
[Tiu°]張復聚、張學謙、楊允言、劉杰岳(2001)。〈未來台語文字e發展及走向〉。發表於「2001年民視台語文研討會」,台北。
[Tiu°]張裕宏(2001)。《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Të°]鄭仰恩(2001a)。〈神學教育的危機與契機〉。載於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2001),《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81-101頁。台北:永望文化。
[Të°]鄭仰恩(2001b)。〈試論台灣本土歷史神學研究的走向〉。載於《台灣神學論刊》23期,17-29頁。台北:台灣神學院。
[Të°]鄭良偉(1987a)。〈白話字聖經的語言及現代台灣福佬話的差異〉。載於《路加福音漢羅試寫》,149-164頁。台南:人光出版社。
[Të°]鄭良偉(1987b)。《從國語看台語的發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Të°]鄭良偉(1989a)。《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ë°]鄭良偉、黃淑芬(1989b)。《台美雙語課本》。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ë°]鄭良偉主編(1989c)。《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例》。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Të°]鄭良偉(1990a)。《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ë°]鄭良偉、趙順文、方南強、吳秀麗(1990b)。《親子台語》。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ë°]鄭良偉、方南強、趙順文(1990c)。《生活台語》。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0d)。〈台灣話和普通話時段-時態系統〉。載於鄭良偉(1997c)《台、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73-161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2)。〈詞彙與詞法現象-台灣話的代名詞〉。載於鄭良偉(1997a)《台語的語音與詞法》,335-372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3)。《精速台語羅馬字練習與規律》。台北:旺文社。
[Të°]鄭良偉(1996)。〈華台語問句〉。載於鄭良偉(1997c)《台、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357-402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7a)。《台語的語音與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7b)。《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7c)。《台、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1997d)。《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曾金金、李櫻、盧廣誠編(2000)。《大學台語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
[Të°]鄭良偉(2000)。2000年3月4日。〈就語言教育的關鍵問題之一書面語及標音系統之間〉《第六屆世界台語文化營》附錄一。
[Të°]鄭良偉(2003a)。〈語文研究的人類共性台灣實況化〉。載於張德麟(2003)主編,《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9-43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Të°]鄭良偉(2003b)。〈從口語及文言的稱呼語看兩性平等觀〉。
[Të°]鄭穗影(1991)。《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台北:臺原出版社。
二、工具書:
《廈門方言詞典》(1993),周長楫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廈門音新字典》(1913),Campbell, William(甘為霖)編。台南:人光出版社。
《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1981),廈門大學編。香港:三聯書店。
《袖珍聖經辭典》(1974)。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台日大辭典》(上卷:1931,下卷:1932),台灣總督府編。
《台灣語常用語彙》(1957),王育德編。陳恆嘉(2002)譯。台北:前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