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巫嘉翔 Wu Chia-Hsia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詞彙化研究 A study on the lexicalization of verb-resultative complement construnction in Sixian Hakka dialect in Miaoli |
指導教授: | 鄭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詞彙化 、客語述結式 、受事名詞組 、語序 、插入語 |
外文關鍵詞: | lexicalization, hakka verb-resultative, patient, word order, parenthetic word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共時的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為對象,探討詞彙化現象。我們採
用的語料主要源自行政院客委會2007年出版《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四縣版)》,輔以田調、訪問耆老或網路客語語料。主要研究議題是: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VR間插入語的影響。
VR後接受事名詞組,是高度詞彙化的表現。客語多數類型的VR,都可以後接受事名詞組,表示客語VR已有高度詞彙化的現象。少數不能後接受事名詞組的VR,如:「噭紅」”哭紅”、「噭醒」”哭醒「噭悿」”噭累”、「行k'ioi」”走累”。國語和閩南語分別有不同的對應:(1)國語使動能力發達,在雙音化趨勢下,述補式的複合能力強大,呈現高度詞彙化。藉著使動的表達方式,使得這些VR都能後接受事名詞組。(2)閩南語則是透過語法手段,在VR間插入表示程度或終點的「到」表示;且補語為形容詞的VR,受事名詞組必須在VR前,顯示閩南語VR詞彙化程度低。
插入語對國語的VR而言,除了已經成詞的「擴大」、「降低」等,無法插入能性補語外,多數VR都可以插入能性補語。當VR插入能性補語,並不影響VRP或是PVR原有的語序位置。而客語、閩南語在PVR、VRP的插入語種類變化情形,有共通的趨勢:VR間的插入語,出現在PVR句式的種類多於出現在VRP句式,反應了VR在客語、閩南語成詞或是保留詞組可分離的特色。閩南語詞彙化程度低,另可由VR插入語種類數量最多元,客語次之,國語僅有能性補語的現況加以證明。
整體而言,就VR在不同句式的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插入語的表現,客
語、國語和閩南語的VR詞彙化發展程度是:國語>客語>閩南語(”>”讀為”詞彙化程度高於”)。
關鍵詞:詞彙化、客語述結式、受事名詞組、語序、插入語
無
參考文獻(依筆劃排序)
丁生樹等,2004【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力,2002【1943】,《中國現代語法》上冊、下冊,香港:中華書局
王 力,2003【1980】,《漢語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2005【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詞典編輯室,2004,《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古國順等,2007,《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四縣版)》,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石毓智,2005,《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朱德熙,2005【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藍生,1999,〈語法化程度的語音表現〉,收錄於吳福祥(2005)《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饒長溶,1981,〈試論非謂形容詞〉,收錄於呂叔湘(2004)《呂叔湘文集》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5【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收錄於吳福祥(2005)《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臨定,1980,〈動補格句式〉,收錄於馬慶株編(2005)《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法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臨定,1986,〈”動補”格句型〉,《現代漢語句型》(第十七章),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1996,〈非謂形容詞的詞類地位〉,收錄於李宇明(2005)《語法研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 明,2000,《論現代漢語雙音節"短語詞"》,北京: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 慧,2005,《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組與詞共存現象及詞組詞彙化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宋文輝,2004,《現代漢語動結式的認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徐時儀,1998,〈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學報》第五期,108-112
馬真、陸儉明,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一)〉,《漢語學習》第1期,3-7
馬真、陸儉明,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二)〉,《漢語學習》第4期,14-18
曹逢甫、鄭縈,1995,〈談閩南語’有’的五種用法及其間的關係〉,《中國語文研究》第11期,155-168
曹逢甫,2005,《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連金發,1995,〈臺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臺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連金發、鄭縈、王本瑛,1996,〈新竹市區語法結構分布調查〉,《新竹地區語言分布和語言互動的調查》,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 卷特刊,61-78
陸志韋等,1977【1957】,《漢語的構詞法》(修訂本),香港:中華書局
陸儉明,2006【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斌、胡裕樹,2003【1989】,《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伯江,1991,〈關於動趨式帶賓語的幾種語序〉,《中國語文》第3期,183-191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第1期,3-15
張誼生,2006,〈“看起來”與“看上去”——兼論動趨式短語詞彙化的機制與動因〉,《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5-16
梅祖麟,1990,〈唐宋處置式的來源〉,《中國語文》第3期,191-206
張玉書等,1972【1967】,《康熙字典》,台北:東華書局
梁銀峰,2006,《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與演變》,上海:學林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1998【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社
馮勝利,2005【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湯廷池,2002,〈漢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語言暨語言學》第四卷第三期,615-643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2005【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2002【1979】,《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顏秀妃,2008,《台灣閩南語雙音節詞組詞彙化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6a,《臺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6b,〈四縣客語附著成分〉,《『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臺灣語文學會
黎錦熙,2001【1992】,《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1988,〈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語法研究和(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骅,2005【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曉然,2007,《雙音短語的詞彙化:以《太平經》為例》,四川:四川大學博士論文
楊秀芳,2000【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 華,1994,〈試論心理狀態動詞及其賓語的類型〉,《漢語學習》第3期(總第81期),33-36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宋聰正,1998,《客語字音詞典》,台北:臺灣書店
董秀芳,1998,〈述補带賓句式中的韵律制约〉,《語言研究》第1期,55-62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2007,〈從詞匯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動補結構的性質〉,《語言科學》第6卷第1期,40-46
鄭良偉,1992,〈台灣話和普通話的時段-時態系統〉,《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179-239
鄭 縈,1997,《國語和閩南語動補式詞序的比較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鄭 縈,1998,〈閩南語動補式與其受事名詞組的分布〉,《靜宜人文學報》,臺中:靜宜大學
蔣紹愚,2006,《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文真,1995,《有字句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魏郁真,2006,《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臺中: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戴浩一,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黃河譯,1988,〈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第1期,10-20
Charles N. Li & Sandara A.Th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 :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2008,《漢語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