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玉媚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福佬與客家童謠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胡萬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8
中文關鍵詞: 民間文學童謠歌謠兒歌福佬客家比較研究台灣地區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地區民間文學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故事類,即使是歌謠也多專注於成人民謠或山歌的研究;或者有以童謠為研究範疇,但仍是以傳統文學的方法,研究其聲韻或修辭等,忽略或不直接正視其內容。但是民間文學有其完全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構成與傳播方式,實不能一概而論。而且單由童謠的內容而言,似乎只是趣味富有韻律的句子組合,平淺而無深度,但如能做完整的整理匯集,其實可見其整體意義與象徵。所以除了直接研究傳統童謠的文本外,本文加入唸誦時外在的聽說情境,以兩者互見的方式加以研究討論。
    以此種標準檢視,一類童謠為有明顯唸誦情境,或需輔以外在各種動作,才可明白除了趣味之外的旨趣,依其不同的聽說唸唱情境與內容,本文析為:(一)搖籃與嬰兒遊戲謠、(二)儀式訣術謠、(三)兒童遊戲謠三章研究。一類童謠則是結合聲音與內容想像,描繪兒童生活環境中的所想所見,以及各種傳統民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本文中析為:(一)現實人生——人物、(二)現實人生——事物兩章討論。
    又因為傳統童謠是長期以口頭流傳於台灣民間,不知作者為誰、不知源起為何的,所以同一類唸謠往往有許多不同的異文變化,故本文蒐集各類唸謠不同的異文,綜合各首內容,以見較為完整的面貌,與流傳變異的方式或影響。以此種方式將不同類的童謠與其異文交織成一網絡,即可見童謠完整的面貌,並由其中互見福佬與客家童謠同與異的特點。
    各種異文變化也對比出不同整理者,面對民間文學的態度。經過「整理」者或較為「雅正」,但失卻口語傳播的特性,與經不同時間的眾人集體創作後,所呈現出的多樣面貌,於是無法由其中去發現昔時的民情與文化,建構出先民的價值意識,以此傳達出的傳統文化,明顯的是以現今的觀點選擇後的隔閡。
    全面檢視現今台灣地區的傳統童謠之後,整體而言,除了以聲音相連貫的趣味外,其內容呈現了兒童的遊戲活動、活潑形象,反射出各種兒童心理,也就是不經過成人刪減過濾、完整的兒童形象。並且反應了傳統農業社會中,成人對兒童的期許、教育內容,以及成人與兒童相互動的娛樂方式。而且各類福佬或客家童謠,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呈現出台灣地區福佬與客家族群間,生活方式、價值判斷的融合與激盪。


    台灣地區福佬與客家童謠比較研究 目錄 摘要 ••••••••••••••••••••••••••••••••••••••••••••••••••••••••••••••••••••••••••••••••••••••••••••••••••••••••••••••••••••••••••••••••••••••••••••••••••••••Ⅰ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釋名•••••••••••••••••••••••••••••••••••••••••••••••••••••••••••••••••••••••••••••••••••••••••••••••••••••••••••••••••••0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07 第三節 文獻回顧•••••••••••••••••••••••••••••••••••••••••••••••••••••••••••••••••••••••••••••••••••••••••••••••••••••••••0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說明•••••••••••••••••••••••••••••••••••••••••••••••••••••••••••••••••••••••••••••••••••••••••••••••020 第五節 研究動機•••••••••••••••••••••••••••••••••••••••••••••••••••••••••••••••••••••••••••••••••••••••••••••••••••••••••023 第二章 搖籃與嬰兒遊戲謠••••••••••••••••••••••••••••••••••••••••••••••••••••••••••••••••••••••••••••••••••••••••••••••••••••••••026 第一節 搖籃謠••••••••••••••••••••••••••••••••••••••••••••••••••••••••••••••••••••••••••••••••••••••••••••••••••••••••••••••026 第二節 嬰兒遊戲謠••••••••••••••••••••••••••••••••••••••••••••••••••••••••••••••••••••••••••••••••••••••••••••••••••••040 第三章 儀式訣術謠••••••••••••••••••••••••••••••••••••••••••••••••••••••••••••••••••••••••••••••••••••••••••••••••••••••••••••••••••••••053 第一節 生命禮俗•••••••••••••••••••••••••••••••••••••••••••••••••••••••••••••••••••••••••••••••••••••••••••••••••••••••••053 第二節 保育訣術•••••••••••••••••••••••••••••••••••••••••••••••••••••••••••••••••••••••••••••••••••••••••••••••••••••••••064 第三節 兒童祭儀遊戲••••••••••••••••••••••••••••••••••••••••••••••••••••••••••••••••••••••••••••••••••••••••••••••••077 第四章 兒童遊戲謠•••••••••••••••••••••••••••••••••••••••••••••••••••••••••••••••••••••••••••••••••••••••••••••••••••••••••••••••••••••••097 第一節 選人與分隊遊戲謠••••••••••••••••••••••••••••••••••••••••••••••••••••••••••••••••••••••••••••••••••••••099 第二節 捉人與追逐遊戲謠••••••••••••••••••••••••••••••••••••••••••••••••••••••••••••••••••••••••••••••••••••••109 第三節 全身動作與競賽遊戲謠••••••••••••••••••••••••••••••••••••••••••••••••••••••••••••••••••••••••••••124 第五章 現實人生——人物••••••••••••••••••••••••••••••••••••••••••••••••••••••••••••••••••••••••••••••••••••••••••••••••••••••••152 第一節 長輩與小孩•••••••••••••••••••••••••••••••••••••••••••••••••••••••••••••••••••••••••••••••••••••••••••••••••••••154 第二節 職業與綽號•••••••••••••••••••••••••••••••••••••••••••••••••••••••••••••••••••••••••••••••••••••••••••••••••••••170 第三節 外貌與性格•••••••••••••••••••••••••••••••••••••••••••••••••••••••••••••••••••••••••••••••••••••••••••••••••••••184 第四節 師生與神祇•••••••••••••••••••••••••••••••••••••••••••••••••••••••••••••••••••••••••••••••••••••••••••••••••••••199 第六章 現實人生——事物••••••••••••••••••••••••••••••••••••••••••••••••••••••••••••••••••••••••••••••••••••••••••••••••••••••••216 第一節 月光•••••••••••••••••••••••••••••••••••••••••••••••••••••••••••••••••••••••••••••••••••••••••••••••••••••••••••••••••••216 第二節 螢火蟲••••••••••••••••••••••••••••••••••••••••••••••••••••••••••••••••••••••••••••••••••••••••••••••••••••••••••••••231 第三節 禽鳥•••••••••••••••••••••••••••••••••••••••••••••••••••••••••••••••••••••••••••••••••••••••••••••••••••••••••••••••••••241 第七章 結論•••••••••••••••••••••••••••••••••••••••••••••••••••••••••••••••••••••••••••••••••••••••••••••••••••••••••••••••••••••••••••••••••••••255 附錄••••••••••••••••••••••••••••••••••••••••••••••••••••••••••••••••••••••••••••••••••••••••••••••••••••••••••••••••••••••••••••••••••••••••••••••••••••••268 參考書目••••••••••••••••••••••••••••••••••••••••••••••••••••••••••••••••••••••••••••••••••••••••••••••••••••••••••••••••••••••••••••••••••••••••••••277

    ㄧ、諺謠集
    (ㄧ)客家歌謠集
    不錄作者,《客家童謠1》,桃園: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2。
    ------------,《客家童謠2》,桃園: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2。
    ------------,《客家童謠3》,桃園: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2。
    ------------,《客家山歌•戀歌•童謠》,台北:南天書局。
    中原、苗友雜誌社,《客家歌謠專輯—》,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5。
    -----------------------,《客家歌謠專輯二》,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7。
    -----------------------,《客家歌謠專輯三》,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8。
    -----------------------,《客家歌謠專輯五》,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3。
    胡萬川,《石岡鄉客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石岡鄉客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東勢鎮客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龍潭鄉客語歌謠(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0。
    ---------,《東勢鎮客語歌謠集(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徐運德,《客家童謠集》,苗栗:中原週刊社,1996。
    苗栗縣銅鑼國民小學,《客家歌謠選輯》,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馮輝岳,《客家兒歌○1逃學狗》,台北:紅番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客家兒歌○2火焰蟲》,台北:紅番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客家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
    張乾昌,《中山大學民俗叢書○25梅縣童歌》,1969複刊。
    張鴻祥,《福建客家歌謠賞析》,台北:五南圖書,2003。
    劉家丁,《客家創作童謠1》,桃園: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1992。
    劉鈞章,《苗栗客家山歌賞析》,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7。
    ---------,《苗栗客家山歌賞析(第二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賴碧霞,《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
    羅肇錦、胡萬川,《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苗栗縣客語歌謠集(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二)福佬歌謠集
    李 赫,《台灣囝仔歌》,台北:稻田出版社,1991。
    邱冠福,《台灣童謠》,台南:台南縣文化中心,1997。
    林武憲,《臺灣童謠》,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89。
    胡萬川,《石岡鄉閩南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石岡鄉閩南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沙鹿鎮閩南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沙鹿鎮閩南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沙鹿鎮閩南語歌謠(三)》,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大甲鎮閩南語歌謠(一)》,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歌謠篇(一)》,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彰化縣民間文學○3集歌謠篇(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大甲鎮閩南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6歌謠篇(三)》,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歌○10謠篇(四)》,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外埔鄉閩南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大安鄉閩南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9。
    ---------,《蘆竹鄉閩南語歌謠集(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桃園市閩南語歌謠集(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大園鄉閩南語歌謠集(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2000。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三)》,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2000。
    ---------,《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四)》,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2001。
    ---------,《台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
    施福珍,《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5》,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6》,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
    康  原、施福珍,《台灣囝仔歌的故事(1)》,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5。
    ---------------------,《台灣囝仔歌的故事(2)》,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5。
    ---------------------,《台灣囝仔歌的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
    ---------------------,《囝仔歌教唱讀本》,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黃哲永,《東石鄉閩南語歌謠集(一)》,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7。
    ---------,《東石鄉閩南語歌謠集(二)》,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7。
    ---------,《六腳鄉閩南語歌謠集》,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7。
    ---------,《台灣童謠》,嘉義:黃哲永出版,1997。
    黃勁連,《台灣囡仔歌一百首》,台北:台語文摘出版社,1998。
    ---------,《台灣囡仔歌1》,台南:真平企業,2000。
    ---------,《台灣囡仔歌2》,台南:真平企業,2000。
    楊青矗,《台灣唸謠》,高雄市:敦理,2000。
    陳義弘,《台灣戲謔歌詩》,屏東:安可出版社,2000。
    謝武彰,《傳統閩南兒歌-正月正》,台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8。
    ---------,《傳統閩南兒歌-火金姑》,台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8。
    ---------,《傳統閩南兒歌-杏仁茶》,台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8。
    簡上仁,《台灣的囝仔歌1》,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
    ---------,《台灣的囝仔歌2》,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
    ---------,《台灣的囝仔歌3》,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

    (三)其他諺謠、民間文學集
    史夢蘭,《古今風謠拾遺》,清同治間刊本。
    李調元,《古今風謠》,台北:宏業書局,1972。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台灣新文學社,1936。
    余燧賓,《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一)》,基隆市:基隆市文化中心,1999。
    杜文瀾,《古謠諺》,北京:中華書局,1984。
    邱坤良等,《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呂自揚,《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1993。
    呂得勝,《小兒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5。
    ---------,《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87。
    林金田,《台灣童謠選編專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婁子匡、阮昌銳編,《中山大學民俗叢書》,台北:福祿圖書,1969。
    ------------------------,第十三號:雲 聲,《閩歌甲集》。
    ------------------------,第十九號:黃紹年,《孩子們的歌聲》。
    ------------------------,第二十三號:劉萬章,《廣州兒歌甲集》。
    ------------------------,第二十六號:張乾昌,《梅縣童歌》。
    許成章,《台灣諺語講義》,高雄:河畔出版社,1999。
    許梅貞,《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二)》,基隆市:基隆市文化中心,2001。
    馮岳輝,《童謠探討與賞析》,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
    --------,《台灣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舒 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1•台灣兒歌(一)》,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2•台灣兒歌(二)》,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1•廣東兒歌》,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51•福建》,台北:渤海堂,1989。
    喻麗清,《兒歌百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
    ---------,《客家老古人言》,台北:文化,1994。
    ---------,《客家諺語拾穗》,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
    楊 慎,《古今謠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廖漢臣,《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8。
    稻田尹,《台灣歌謠集》,台北:台灣藝術社,1943。
    鄧榮坤,《客家話的智慧》,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7。
    ---------,《客家歌謠與俚語》,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生趣客家話》,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客家話順口溜》,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顏文雄,《台灣民謠(一)》,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陳正之,《智慧的語珠-台灣的傳統諺語》,台中:台灣省政府,1998。
    陳澤平、彭怡玢,《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陳雪清、陳壽明,《歷代童謠故事集》,上海:兒童書局,1931。
    蕭平治,《台灣俗語鹹酸甜》第一冊,彰化:賴許柔文教基金會,1997。
    ---------,《台灣俗語鹹酸甜》第二冊,彰化:賴許柔文教基金會,2000。
    羅香林,《粵東之風》,上海:上海書店,1992。
    Iona and Peter Opie,《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1951。
    Iona and Peter Opie,《The Oxford Nursery Rhyme Book》,1955。

    二、研究專著
    (一)歌謠研究
    史惟亮,《論民歌》,台北:幼獅書店,1967。
    朱介凡,《中國兒歌》,台北巿:純文學,1985。
    ---------,《中國歌謠論》,台北巿:中華書局,1984。
    朱自清,《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1982。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呂炳川,《呂炳音樂論述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71。
    林二、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1979。
    吳 超,《中國民歌》,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佛格漢•威廉著、沈敦行譯,《民族音樂論》,(全三冊)上海:海燕書店,1950。
    婁子匡,《北京大學歌謠週刊》,台北:東方文化,1970。
    徐華龍,《中國歌謠心裡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舒 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理論研究(一)》,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2•理論研究(二)》,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理論研究(三)》,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4•理論研究(四)》,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5•理論研究(五)》,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6•理論研究(六)》,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7•理論研究(七)》,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8•理論研究(八)》,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9•理論研究(九)》,台北:渤海堂,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0•理論研究(十)》,台北:渤海堂,1989。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教育,1992。
    楊兆禎,《台灣客家係民歌》,台北:百科文化,1982。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香出版社,2000。
    劉經菴,《歌謠與婦女》,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7。
    廖漢臣,《台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0。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版部,1988。
    ---------,《台灣福佬系民歌》,台北:自立晚報版部,1991。
    ---------,《老祖先的台灣民歌》,台北:漢光文化,1998。
    ---------,《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2000。
    鐘敬文,《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二)客家研究
    王 東,《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王耀華,《客家藝能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客家民俗文化》,台北:客家台灣雜誌社,1997。
    古鎮清,《苗栗縣客家傳統民俗器物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1995。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雨 青,《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高宗熹,《客家人─東方猶太人》,台北:武陵出版社,。
    曹逢甫、蔡美慧,《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1995。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台北:眾文圖書,1994。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黃子堯,《客家民間文學》,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2003。
    黃秋芳,《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黃榮洛,《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竹縣文化局,2000。
    楊國鑫,《台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劉善群,《客家禮俗》,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劉還月,《臺灣客家關係書目與摘要(上、下)》,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8。
    ---------,《臺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8。
    ---------,《台灣客家風土誌》,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
    ---------,《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
    劉錦雲,《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1991。
    ---------,《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台原出版社,1996。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海峽兩岸的客家人》,台北:幼獅文化事業,2000。
    潘 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羅可群,《客家文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圖書,1981。
    羅肇政,《臺灣客家族群史》,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羅肇錦,《講客話》,台北:自立晚報,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三)福佬研究
    王耀華,《福建傳統音樂》,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何喬遠,《閩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林再復,《閩南人》,台北:林再復發行,1996。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台灣的傳播》,台北:吳氏圖書,1996。
    張光宇,《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
    陳永寶,《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臺中,瑞成,2000。

    (四)民俗研究
    不錄作者,《大隘聯庄客家文物展覽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王秋桂,《中國節日叢書○2元宵》,台北:行政院文化委員會,1995。
    ---------,《中國節日叢書○7中秋》,台北:行政院文化委員會,1995。
    立石鐵臣圖,向陽文,《台灣民俗圖繪》,台北:洛城出版社,1986。
    申士□、傅美琳,《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6。
    李秀娥,《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台北:南天書局,1992。(原1942初版)
    金關丈夫主編,《民俗台灣》,東京:東都書籍,1943-1945。林川夫編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
    林明義,《台灣婚冠葬祭家禮全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
    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台北:聯亞出版社,1995。
    林曙光,《打狗采風錄》,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87。
    凌志四,《臺灣民俗大觀》,台北:大威,1985。
    原通好著、李文祺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台原,1989。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4。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台北:呂木琳發行,1990。
    張寅成,《中國古代禁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劉志文,《廣東民俗大觀》上、下卷,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1993。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1984。
    羅 問,《台灣民間禁忌》,台北:禾馬文化事業,2001。
    陳正之,《民俗思想起》,南投:台灣省政府,2000。
    陳盛韶,《問俗錄-福建、台灣的民俗與社會》,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
    蔡相煇,《台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巿:臺原,1989。

    (五)兒童研究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上、下,台北:五南圖書,1994。
    林文寶,《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文化,1995。
    ---------,《彩繪兒童文學又十年》,台北:幼獅文化,2000。
    周 兢,《中國民間兒童遊戲》,江蘇: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黃瑞琴,《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1993。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199。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文教,1994。
    黃迺毓,《家庭教育》,臺北:五南圖書,1988。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蔣 風,《中國兒童文學大系•理論一》,山西:希望出版社,1988。
    蘇建文等著,《發展心裡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3。
    游恆山校閱、五南編輯部譯,《兒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88。
    查理斯•史密斯原著,呂翠夏譯,《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圖書,1992。
    費妮博士原著,黃慧真譯著,《學前教育》,台北:桂冠圖書,1992。
    Joe L.Frost原著,江麗莉等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圖書,1997。
    歐茨(Olds,Sally W.) 巴巴利亞(Papalia,Diane E.)合著,黃慧真譯,《兒童發展》,台北:桂冠,1990。
    赫洛克(Hurlock, Elizabeth B.)原著,王鍾和編譯《兒童發展》上、下(Child development),台北:大洋出版社,1993。
    皮亞傑原著、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Walter Sawyer 、Diana E.Comer原著、墨高君譯,《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揚智文化,1998。
    Hurlock, Elizabeth B. 王鍾和編譯,《兒童發展》上、下,台北:大洋出版社,1993。

    三、其他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2001。
    中國文藝協會、正中書局編,《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63。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
    池田敏雄,《台灣的家庭生活》,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1944。
    沈有容,《閩海贈言》,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台北:南天書局,1997。
    周大慶、謝宗宇,《台灣野鳥地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
    周作秋,《民族民間文學原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5。
    周鎮,《台灣鄉土鳥誌》,南投:台灣省立鳳凰谷鳥園,1998。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胡萬川,《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1998。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密契納撰,雲菁等譯,《夏威夷》,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
    張 燮,《東西洋考》,臺北:正中書局,1962。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1993。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1986。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劉還月,《台灣民俗田野手冊》,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田野工作實物手冊》,台北:常民文化,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1995。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東方出版社, 1996。
    謝重光,《□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木鐸,1983。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民俗文化學》,北京:中華書局,1996。
    雄秉元,《雄秉元漫步經濟》,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
    熊承滌,《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尹伊、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4。
    J•H•布魯范德著、李揚譯,《美國民俗學》,廣東:汕頭大學,1993。
    Max luthi,《The European Folktale:form and nature》,1982。
    《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事業,1985。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幸華,《台灣閩南語兒童歌謠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何如雲,《施福珍的台灣囝仔歌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官宥秀,《台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餘鎬,《台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宜婷,《台灣當代兒歌研究研究(1945-1995)》,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施福珍,《台灣囡仔歌創作研究》,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彭素枝,《台灣六堆客家山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張復舜,《台灣閩南語歇後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慧玲,《台灣客家謠諺與風教互動之研究台灣客家謠諺與風教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燕輝,《台灣桃園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1。
    曾瑞媛,《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1993。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國立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盧佑俞,《台灣閩南語歌謠與民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3。 
    謝長生,《台灣福佬與客家民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
    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與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簡正崇,《台灣閩南諺語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顏文雄,《台灣民謠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
    鍾信昌,《台灣閩南語創作兒歌研究》,台北市師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二)單篇論文
    尹章義,〈台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文獻》第四十八卷第二期,1987年6月,頁1-13。
    方耀乾,〈台灣古早女性的生活畫像--以台灣民間歌謠為論述場域(台語)〉,《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八期,1999年8月,頁23-48。
    朱真一,〈客家童謠創作曲〉,錄自網站:http://home.i1.net/~alchu/hakka/hakkafef.htm,(網站上標記:原載處及時間不知,可能在太平洋時報1991年間。)
    --------------, 〈客家台灣人的血緣: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錄自網站http://home.i1.net/~alchu/hakka/hakkafef.htm,(網站上標記:原載《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000第3期,頁36-41;略加修改,也登《客家雜誌》,2001年五月號)
    朱奕爵、張雅清、許惠美,〈閩南語兒童歌謠的歧異現象〉,《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二期,2001年6月,頁73-80
    杜文靖,〈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81期119號, 1995年9月,頁23-27。
    李筱峰,〈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頁127-153。
    周建新,〈客家民俗的象徵意義分析〉,《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1期,2000年2月,頁114-117。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的興衰嬗變〉,《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頁68-77。
    凌火金,〈廣西客家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1999年7月,頁125-166。
    倪芳芳,〈童謠析論:以「古謠諺」為範疇〉,《元培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頁185-203。
    格孟和,〈論民間文學的哲學價值,《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一期,頁49-56。
    黃玉滿、劉純曲,〈客家歌謠演進及特色〉,《商業教育》16期 ,1993年6月,頁36-46。
    黃瑞枝,〈客家童謠特質初探〉,《屏東師院學報》,第8期,1995年6月,頁237-256。
    黃恆秋,《何謂客家文學》,《國文天地》,17卷2期194,2001年7月,頁10-13。
    黃雲生,〈柳暗花明的歷史進程--幼兒文學的歷史形態及其演變之掃描〉,《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6期,頁1-6。
    黃 濤,〈語言研究的民俗學視角〉,《北方論叢》,2000年第3期(總第161期),頁106-111。
    彭文宇,〈閩台家族社會宇民間信仰〉,《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114-124。
    張光宇,〈客家與山哈〉,《中國語文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12期),頁68-81。
    張清榮,〈記得當時年紀小--兒童歌謠的特質〉,《國教之友》,第45卷第3期531號,1993年12月,頁5-9。
    彭維杰,〈臺灣客家歌謠的文化面向探討--以「苗栗縣客語歌謠集」為例〉,《國文天地》,17卷2期194,2001年7月,頁14-22。
    ---------,〈檢視臺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頁321-357。
    馮輝岳,〈客家童謠中的啟蒙教育〉馮輝岳,《國教世紀》,28卷5期167號,1993年4月,頁10-12。
    楊秀枝、郭智玲、劉冠宏,〈閩南語兒童歌謠專題研究--傳統念謠〉,《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二期,2001年6月,頁81-86。
    趙艾紅,〈兒童化語言的特點和訓練〉,《語文建設》,1995年第3期,頁19-20。
    陳益源,〈婁子匡民俗學論著舉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0年5月,頁54-55。
    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第8期,1993年6月,頁90-105。
    雙峰文化工作室,〈客家研究書目--期刊部份〉,《苗栗文獻》第十二期,1987年6月,頁123-131。
    ---------------------,〈客家研究書目--專書部份〉,《苗栗文獻》第期,年月,頁199-214。
    羅肇錦,〈客話研究書目簡介〉,《苗栗文獻》第十二期,1987年6月,頁132-137。
    --------,〈客語民間文學的界域:以苗栗地區:文學資料為例〉,《苗栗文獻》第十四期,1989年6月,頁204-236。
    ---------,〈台灣文學、客家文學與客家民間文學〉,《國文天地》,17卷2期194,2001年7月,頁4-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