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永奕
論文名稱: 台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Folk song Melody Comparability Between Fu–lao and Hakka
指導教授: 簡上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福佬民歌客家民歌曲調語言聲調歌詞形式
外文關鍵詞: Fu-lao folk song, Hakka folk song, melody, language tone, libretto for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從台灣漢族的民歌曲調特性來看;台灣福佬與客家的「民歌」因所使用的語言同屬於聲調性語言,語言的本身就具有聲調上的變化,故在民歌曲調研究的假設上,民歌曲調中的音域、音程、音階、調式、調性及民歌旋律的動向應該受到歌詞中的「語言聲調」所影響;而民歌曲調形式的發展也受到「歌詞形式」的句法及虛襯字運用所影響。故本論文依循這些影響曲調結構的相關性做為整篇論文曲調分析與比較的探討,並導出兩系民歌曲調上的特徵及有意義的結果。
    本研究論文之撰作採章節式綱目,並分為七章論述: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對象、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名詞解釋。第二章為台灣福佬與客家系民歌探討,整理台灣福佬與客家系民歌的分類內容,並探討「歌詞形式」與「語言聲調」影響曲調結構的相關性。第三章為民歌曲牌現象探討,透過不同歌詞、語系、曲牌種類、藝人演唱風格所造成曲調差異的比較,希望能導出曲牌的框架與變化條件。第四章為客家系民歌曲調分析,本章不拘泥於章節形式的分段,分別從客家系民歌曲調的音樂內容、歌詞形式和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關係三個部份做分析,並依次製成表格和整理出各個曲調可以比較的資料。第五章為福佬系民歌曲調分析,同上一章,不拘泥於章節形式的分段,分別從福佬系民歌曲調的音樂內容、歌詞形式和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關係三個部份做研究分析。第六章為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分析結果之比較,從以上章節所得的資料綜合起來並經過比較以求得福佬與客家系民歌曲調的異同性。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導出有意義的結果並經歸納整合及對之後的研究做出建議。
    本研究發現,民歌的「歌詞形式」和「語言聲調」與曲調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兩系曲調中各音程出現的比率皆相同,且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動向關係大致諧和一致,曲調的結構與風格也多少呈現相似的特徵。而曲調結構除了受到語言聲調和歌詞形式的影響外,大部分已經在傳承的過程中被定型或模式化,故曲調間也存有互異的獨特性。


    Abstrac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lk song melody in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aiwan; Taiwan Fu-lao,and Hakka,folk song belong to the same tonetic languages,and the languages has the variations in the tonetic interval ,so the assumption about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olk song melody including the gamut﹑the scale﹑the interval﹑the mode﹑the tone character and the variant trend in the folk song melody should be effected by the “ language tone”;and the development about the form in the folk song also has the effect from the syntax and the function words in the“libretto form” .The research follows the orrelation about the tonic structure and the article also probes the analysi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and also leads the meaningful result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wo folk song melody .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detailed outline ,and discourse in the seven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includes the motive about the research﹑the subject and the scope also the retrospect in the documents and the method in th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probes the Taiwan Fu-lao,and Hakka,folk song,and the classification about the contents in the Taiwan Fu-lao,and the Hakka,folk song,and also probe the tonic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in the “libretto form”and the“language ton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folk song melody ,and from the different libretto﹑language system﹑melodies,and the different style from the performing artists to compare the tonic differences,and also leads the variant conditions about the tonic framework.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about the Hakka folk song melody,and the chapter is free from the bondage about the sections,and to analyze the Hakka folk song melody and the music contents and the language tone and the melody tone,and to list the table to compar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melody tone.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about the Fu-lao folk song melody,and also is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sections ,and analyze the Fu-lao folk song melody and music contents and melody tone.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mparison about the Fu-lao and Hakka folk song melody and from the data extract from the other chapters to fi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Fu-lao and the Hakka folk song melody.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and leads the meaningful results to generalize integratet to make suggestions to the later study.
    From the research ,the“libretto form”and “language tone”hav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nelopment with the melody tone ,and from the two systems the ratios of the melody appearances are the sam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tone and melody tone is harmony,and the structure and the style shar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melody structure is effected by the language tone and libretto form,and most of them have fallen into the patterns and modes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passing time,and the different chacter between the folk song melod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與對象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對象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一、以台灣民歌曲調為範圍的研究情形 5 二、以單一福佬或客家民歌曲調為範圍的研究情形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福佬與客家系民歌之分類及其歌詞研究 12 第一節 民歌的分類 12 一、歌詞體制 12 二、歌詞內容 12 三、分布地區 13 四、曲調分類 14 第二節 歌詞形式 15 一、句法結構 15 二、虛字與襯字 16 第三節 民歌的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 18 一、語言聲調之聲調譜 18 二、語言聲調與民歌曲調的音域 20 三、語言聲調之本調與變調 21 四、語言聲調動向與曲調的動向 22 第三章 民歌曲牌現象探討 23 第一節 同歌詞不同曲牌之分析與比較 23 一、曲調動向分析 23 二、 曲調動向比較 27 三、 曲調形式的比較 28 四、 歌詞形式的比較 29 五、小結 29 第二節 同歌詞同曲牌但不同人唱之分析與比較 30 一、以四首「平板」為例 30 二、以兩首福佬系「五更鼓」為例 37 第三節 同曲牌不同歌詞之分析與比較 42 一、以四首「平板」為例 42 二、以三首「山歌仔」為例 48 三、以兩首「思想起」為例 52 第四節 不同語系但同曲牌名之分析與比較 57 一、曲調動向分析 57 二、曲調動向比較 59 三、曲調形式的比較 60 四、歌詞形式的比較 60 五、小結 60 第四章 客家系民歌曲調分析 62 第一節 曲調分析步驟 62 一、音樂內容分析 62 二、歌詞形式 62 三、民歌的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分析 62 第二節 客家系民歌曲調分析 64 一、「老山歌」 64 二、「山歌仔」 68 三、「平板」 72 四、「撐船歌」 76 五、「桃花開」 80 六、「病子歌」 84 七、「五更歌」 89 八、「賣茶調」 93 九、「美濃山歌」 97 十、「瓜子仁」 101 十一、「苦李娘」 105 十三、「思戀歌」 113 第五章 福佬系民歌曲調分析 118 第一節 曲調分析步驟 118 一、音樂內容分析 118 二、歌詞形式 118 三、民歌的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分析 119 第二節 福佬系民歌曲調分析 120 一、「五更鼓」 120 二、「六月茉莉」 124 三、「牛犁歌」 128 四、「桃花過渡」 132 五、「台東調」 136 六、「思想起」 140 七、「草螟弄雞公」 144 八、「丟丟銅仔」 148 九、「台北調」 152 十、「一隻鳥仔」 156 十一、「天黑黑」 159 第六章 客家系與福佬系民歌之比較 163 第一節 客家系與福佬系民歌在音樂與歌詞方面的比較 163 一、音階與調式之比較 169 二、歌詞形式之比較 169 三、曲調形式之比較 170 四、歌詞形式與曲調形式相關性的比較 171 五、拍子之比較 172 六、音域之比較 173 七、調式音與調中心音之比較 173 第二節 客家系與福佬系民歌曲調在音程方面的比較 174 一、客家系民歌音程動向出現次數分析 175 二、福佬系民歌音程動向出現次數分析 176 三、客家系民歌音程動向出現比率分析 177 四、福佬系民歌音程動向出現比率分析 178 五、客家和福佬系民歌音程動向比較 17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1 一、曲調的框架與變化 181 二、民歌曲牌現象之探討 182 三、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之比較 182 第二節 建議 184 參考書目 186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1974.6。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許常惠《台灣福佬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9。
    楊兆禎《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9。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83.8。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8.6。
    吳叠《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9。
    劉茜《台閩少數民族的複音民歌》,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0.5。
    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9。
    許常惠《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92.1。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1992.9。
    許常惠《民族音樂論述稿(三)》,台北:樂韻出版社,1992.10。
    許常惠《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11。
    羅肇錦《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7。
    賴碧霞《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8。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二)》,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8。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10。
    郭長揚《中國藝術歌曲曲調分析》,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10。
    陳郁秀《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8。
    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謠-老祖先的台灣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7。
    楊熾明《台灣鄉土音樂-福佬語系、客家語系鄉土歌謠研究》,台北:名藝欣賞股
    份有限公司,2000.1。
    胡泉雄《台灣客家山歌130》,台北:胡泉雄,光美照像排版有限公司,2001.2。
    鄭榮興《客家戲基礎唱腔選》,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0。
    鄭榮興《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經會,2001。
    簡上仁《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北:眾文
    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1.02。
    簡上仁《福爾摩沙之美-台灣的傳統音樂》,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12。
    徐兆泉《台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3.03。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中:晨星出版,2003.10。
    薛宗明《台灣音樂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11。
    鄭榮興《台灣客家音樂》,台中:晨星出版,2004。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編著《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4.02。
    楊兆禎《客家山歌-中國民歌重要的一環》,新竹:新竹縣政府,2005.10。
    顏綠芬、徐玫玲《台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1。
    徐麗紗、林良哲《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6.10。

    二、期刊論文
    顏文雄〈台灣民謠之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論文,1963。
    劉文六〈台灣民謠曲調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論文,1974。
    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臺灣閩南語歌謠的「詩樂諧合」傳統研
    究之三〉《台灣風物》,第34卷,第3期,1984。
    楊熾明〈台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1992.5
    方美琪〈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歌之研究〉,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1992.5。
    古旻陞〈台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論文,1992.6。
    藍雪霏〈恆春民歌之初步辨識--陳俊斌「恆春調民謠研究」讀後〉,《臺灣源流》
    12,1998.12,頁72-85。
    呂錦明〈台灣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1999。
    吳榮順〈台灣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1999.7。
    劉新圓〈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張嘉文〈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何東錦〈臺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之《錯冇錯》為
    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游丞儀〈台灣閩客「桃花過渡」的分析比較〉,《新竹教育大學與文學報》12期,2005,頁263-28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