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可甄
論文名稱: 多元智慧的兒歌創作教學研究
指導教授: 裘友善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多元智慧兒歌創作
外文關鍵詞: Multiple Intelligence, Nursery Song, Compos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的兒歌創作教學,對學童兒歌創作能力與學習語文興趣方面的影響。研究採靜態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國小三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接受四週的實驗課程;一班為控制組,不接受任何關於兒歌創作的課程,兩班皆以研究者自編測驗---『兒歌知識能力測驗』當作前後測的工具之一,其中,研究者所得之資料採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並利用回饋表、自評與互評表,以及訪談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在排除前測成績之差異後,實驗組學生的後測成績顯著優於控制組,顯示多元智慧兒歌創作教學課程能顯著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兒歌知識與欣賞創作能力。

    (二) 實驗組男、女學生在後測分項的兒歌綜合知識表現不相上下,表示經實驗教學後,男女生的兒歌知識都達到相同水準,皆顯著高於控制組。但在兒歌欣賞方面,實驗組男生的後測成績顯著高於控制組的男女生,而實驗組女生的後測成績雖高於控制組男生,卻與控制組女生沒有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的實驗教學對提升男生的兒歌欣賞能力特別有效。

    (三) 實驗教學結果顯示逗趣類、遊戲類與知識類兒歌,以及兒歌表現手法中的反覆、擬人、疊字、問答與排比都是易學易教的。

    (四) 實驗組學生喜歡多元智慧兒歌創作課程,也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此外,研究者亦透過輔助之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提出實驗組學生兒歌創作相關能力提升的成果呈現及統整性討論與分析。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學校未來兒歌創作教學與其他教學實驗研究之參考。


    目次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兒歌的特質、分類與教育功能 5 第二節 兒歌創作教學的任務分析 19 第三節 多元智慧與兒歌創作 24 第四節 在兒歌創作教學中應用多元智慧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學生在兒歌知識能力測驗上的表現 50 第二節 多元智慧的兒歌創作教學課程評估-『自評表』與『互評表』 57 第三節 多元智慧的兒歌創作教學課程評估-『回饋表』與『訪談』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6 附錄 76 附錄一:兒歌相關知識能力測驗 76 附錄二:回饋單 76 附錄三:多元智慧教案 76 附錄四:多元智慧學習單 76 附錄五:兒歌自評表 76 附錄六:兒歌互評表 76 附錄七:學生各組的兒歌創作 76 附錄八:教學日誌 76

    參考文獻

    王萬清(2001)。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出版社。
    王為國(1999)。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尹世霖(1992)。海峽兩岸兒歌百家。大陸濟南:明天出版社。
    幼福製作部(編)(2004)。ㄅㄆㄇ動物順口溜。台北:幼福出版社。
    朱介凡(1978)。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宋筱蕙(1994)。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詠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慕如(1997)。兒童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兒歌教學的理論與實作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李慕如、羅雪瑤(2000)。兒童文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心智(2003)。台語兒歌創作歷程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學刊,1卷,p80-101。
    林文寶(2002)。第一章總論。收錄在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美玲(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建平(編)(2000)。創意的寫作教室。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素貞(1996)。直接教學法的故事。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八十五年年會專輯。
    林武憲(編)(1989)。兒童文學詩歌選集。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武憲(1985)。認識兒童文學.兒歌的認識與創作。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12月。
    林守為(1989)。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煥彰(1983)。牽著春天的手。台北:好兒童教育雜誌社。
    洪蘭(2000)。多元智慧。教師天地,106卷,p8-10。
    胡寶林(1982)。中國兒歌應改寫、應推廣。兒童圖書與教育,2卷1期,01月。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徐守濤(1991)。兒童詩歌的教育觀。台東師院語文學刊,4卷,p121-144。
    張添雄(2005)。如何進行『國語學習領域-寫作』有效教學。國教天地,160卷,p43-48。
    張娣明(2001)。兒歌的修辭藝術與教育功能:以台灣七零年代流行國語兒歌為例。台灣人文,6卷,p315-348。
    張滄敏(2001)。多元智慧之主題探索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2004)。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正治(2007)。兒歌理論與賞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正治(2002)。第二章兒歌。收錄在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正治(1989)。中國兒歌研究。台北:親親文化出版社。
    陳靜(2004)。多元智慧童詩教學及寫作歷程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軒孟(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與多元智慧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兒童詩教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許瑛珍(1991)。兒歌童謠創作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卷,p47-5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黃永和(2002)。結合多元智慧的童詩寫作教學方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p169-182。
    黃基博(2002)。兒歌創作技巧二十種。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p148-152。
    喻麗清(1992)。兒歌百首。台北:爾雅出版社。
    曾愛娥(2005)。童言童語 童心童趣。大陸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馮輝岳(1997)。兒歌的押韻。研習資訊,14卷,p68-75。
    馮輝岳(1982)。童謠探討與賞析。台北:國家出版社。
    褚東郊(1971)。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兒歌的研究。台北:明倫出版社。
    葉詠琍(1986)。兒童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葉棻(2006)。運用兒歌融入一年級國語科實施修辭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永定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蔣風編(1989)。中國傳統兒歌選。台北:富春出版社。
    賴盈君(2000)。從多元智慧論看國民教育之因材施教。教師之友,41卷,p15-20。
    蔡尚志(1989)。重視兒歌教學。教師之友,30卷,p17-21。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2卷,p165-276。
    蔡勝德(1991)。童詩和兒歌的區別。教師之友,32卷,p5-11。
    蔡純姿(2000)。建立多元智慧學校新思維。公教資訊季刊,4卷,p32-44。
    謝永祥(2001)。兒歌創作與創意寫作教學。中國語文通訊,60卷,p56-62。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台北:遠流出版社。
    Mindy Kornhaber,Edward Fierrors ,Shirley Veenema(林心茹譯)(2005)。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研究成果:41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範例。台北:遠流出版社。
    Thomas Armstrong,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