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憶君
論文名稱: 記憶、海祭、身體實踐︰花蓮港口阿美的海岸空間
指導教授: 蔣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南島語族阿美人海岸空間記憶歷史地名祭儀身體海洋文化
外文關鍵詞: Austronesian, Pangcah, Amis, seashore, space, landscape, memory, history, place name, naming, narration, ritual, body, habit, ocean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南島語族的海洋文化,不只達悟人有,阿美人也有,相較之下,阿美人的海洋文化長期是被忽略的。本論文我要處理串連花蓮港口阿美人從過去到現在記憶的「海岸空間」。空間中的記憶是人們持續在空間中互動所產生的歷史結果。港口阿美人與海岸空間互動所產生的記憶,不僅與祭儀有關,也與身體實踐有密切且實質的關係。筆者從以下三大軸線論述港口海岸空間中的記憶,即海岸地名、海祭以及海岸空間中的身體實踐:
    首先,海岸空間的歷史化論述,討論的就是海岸空間中的記憶。文獻上未曾出現港口的海岸地名,地名指涉的無論是潛出海平面的礁岩、區段或是地點等,皆是港口阿美人在海岸空間中歷經時間過程,具體體現的記憶標記,這些地名承載著港口阿美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與情感。
    海岸地名,呈現出港口阿美人內在文化邏輯,對於海岸空間的認知、命名與敘事。依據港口阿美人的敘事,進一步顯現出有別於過去文獻,記載著對於海岸地景的文化想像。當地人對於海岸地景的想像,大多是以日常生活經驗指涉具體可見的物。港口阿美人回應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環境變遷對外發聲時,會使用其中一海岸地名,做為宣告港口阿美人自我認同與文化表徵的現代符碼。
    除此之外,海祭舉行的空間不是固定的,早期以具有公共空間功能的集會所為主要舉行場所,然而,隨著傳統集會所建築物的消失。之後,海祭舉行空間曾轉移至海岸多處。舉行海祭的過程往往扣連當地人認為過去是如何進行海祭的記憶。籌備海祭過程的海洋生物分類,反映出港口阿美人對於漁獲物的評價,受到物以稀為貴、不易取得以及市場價格三者影響。日常生活中無論男女都有在海岸空間進行的活動,採集與漁獵活動不受性別的限制。
    最後,關於海岸空間中的記憶與身體實踐。筆者從身體的感官認知與身體技能,討論港口阿美人在海岸空間中的身體實踐。阿美人身處於海岸空間發展出不同的感官認知,表現在視覺、聽覺、味覺。日常生活港口阿美人在海岸空間習以從事的採集與漁獵活動,這些豐富且活絡的身體活動,亦即阿美海洋文化的身體技能。港口阿美人日常生活大量食用從海岸處取得的海洋生物,當海岸空間中的海洋生物轉換為日常生活食物,因食物進入身體養成的飲食習慣,牽繫著原鄉或是出外的港口阿美人群與海岸空間產生的共同記憶。


    Among the Taiwan Austronesian peoples, the Tao and the Amis (autonym: Pangcah, Mandarin name: Amei) can be said as having an ocean culture.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Tao, the ocean culture of the Pangcah has long been ignored by research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I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social memory among the Kang-Kou Pangcah relating to their seashore space. The memory related to seashore space is the historical result of local people interacting with this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ir environment. The memory of Kang-Kou Pangcah’s seashore space is illustrated by their ritual and bodily practices. I present the Kang-Kou Pangcah’s memory of seashore spac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aming of seashore places, sea ritual and bodily practices in daily life.
    First, I discuss how the seashore space is historicized through the naming of places along the seashore. I have compiled maps with seashore place names that have never been documented before. Names are given to reefs as well as particular sites on the land along the coastline. A majority of these names refer to historical inciden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places and are therefore collective memory and feeling encoded in the seashore landscape. These names reflect the manners in which Kang-Kou Pangcah cognize and narrate their history. This historical narra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istorical documents. Other seashore place names refer to visual or a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sites and are intimate to villagers’ daily life. Confronting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e Kang-Kou Pangcah demonstrate their agency through the appropriation of specific seashore place name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code of their self identity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era.
    Secondly, I try to understand Kang-Kou Pangcah’s ocean culture through their sea ritual. The ritual site has moved several times after the traditional public gathering place ‘Talo'an’ has been demolished. Local people rely on memory to carry out the sea ritual. I also discus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sea produces used in ritual, how the classification reflects local people’s criteria of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rarity, difficulty of procurement and market price. In daily life, both the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te in fishing and gathering along the seashore space. Gender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daily and ritual occasions.
    Finally, I discuss how the memory of seashore is related to bodily practices in daily life. I present bodily practices on the seashore from two aspects: senses and techniques. The senses that local people use in cognizing their seashore space include sight, hearing and taste. In daily life, the local people claim their seashore space through the techniques of gathering and fishing. Kang-Kou Pangcah consume a large variety of foodstuffs procured from the seashore area. This dietary habit also significantly enriches the collective memory that the Kang-Kou Pangcah has regarding their seashore spac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06 第二節 問題意識…………………………………………………………………0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對話……………………………………………………09 第四節 研究架構…………………………………………………………………13 一、社會與歷史記憶的海岸空間化………………………………………………14 二、從海祭看港口阿美人的宇宙觀與空間方位認知……………………………14 三、海岸空間的記憶與日常生活的身體實踐……………………………………15 第五節 研究方法…………………………………………………………………15 一、田野參與觀察…………………………………………………………………15 二、深度訪談、阿美語的記音與轉譯……………………………………………16 三、資料庫檢索與圖鑑比對………………………………………………………16 四、海岸地名分布圖標示…………………………………………………………17 五、海祭錄影母帶分析……………………………………………………………17 第六節 港口部落的今昔…………………………………………………………17 一、港口部落的發展背景…………………………………………………………18 二、港口部落中 Laeno大港口與 Makotaay港口之歷史變遷比較……………19 三、港口阿美人的採集與漁獵場域………………………………………………20 第七節 章節安排…………………………………………………………………21 第二章 海岸空間的記憶、命名與敘事 第一節 海岸空間的記憶標記:海岸地名………………………………………24 第二節 海岸地名的命名特性與敘事……………………………………………25 第三節 小結………………………………………………………………………53 第三章 Cepo'海岸地名的歷史性與現代性 第一節 Cepo'海岸地名的歷史性……………………………………………… 54 第二節 重現的記憶Cepo'事件………………………………………………… 56 第三節 創造的新舞臺:Cepo'海岸地名的現代性…………………………… 59 第四節 小結………………………………………………………………………61 第四章 海祭與海岸空間 第一節 港口阿美人的空間方位認知……………………………………………63 第二節 海祭場的空間轉移與流動性……………………………………………64 第三節 過去記憶不斷被喚起的海祭……………………………………………68 一、2005年與2006年海祭之異同………………………………………………69 二、海祭之前………………………………………………………………………71 (一)海祭商討籌備會……………………………………………………………71 (二)石梯坪漁獵空間的使用……………………………………………………71 三、海祭當天………………………………………………………………………73 四、女人在哪裡?…………………………………………………………………76 (一)女人在哪裡?海祭之前與當日……………………………………………76 (二)海岸空間中女人的能力……………………………………………………77 第四節 從海祭論漁獲物的分類與價值評斷……………………………………79 一、海祭海鮮祭品的使用…………………………………………………………79 二、漁獲物的分類與價值評斷……………………………………………………79 (一)漁獲物的分類………………………………………………………………79 (二)漁獲物的價值評斷…………………………………………………………80 第五節 小結………………………………………………………………………81 第五章 海岸空間的記憶與身體實踐 第一節 記憶與身體實踐…………………………………………………………83 第二節 海岸空間的身體感官經驗………………………………………………84 一、身體感官經驗:視覺…………………………………………………………84 二、身體感官經驗:聽覺…………………………………………………………86 三、身體感官經驗:味覺…………………………………………………………87 第三節 海岸空間的身體實踐活動………………………………………………88 一、海水與溪水交匯處採集活動…………………………………………………89 二、海洋生物採集…………………………………………………………………89 三、海岸漁獵活動…………………………………………………………………95 (一)mipodaw捕撈魚苗…………………………………………………………95 (二)patiked釣魚…………………………………………………………………95 (三)mipacing射魚………………………………………………………………97 (四)mipapa集體趕魚……………………………………………………………98 (五)mitafokod撒網………………………………………………………………99 (六)mi'orang抓龍蝦……………………………………………………………99 第四節 小結………………………………………………………………………103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參考書目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6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網路資源,臺灣研究資料庫http://140.109.185.220/trd.htm,12月27日。
    巴奈.母路
    2004 靈路上的音樂:阿美族里漏社祭師歲時祭儀音樂。花蓮: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方怡潔
    2003 地景、風水與儒商文化:雲南和順僑鄉的民間文化與國家象徵實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敏英
    1986 阿美語字典。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王嘉祥、劉烘昌
    1996 臺灣海邊常見的螃蟹。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丘其謙
    1962 漁撈。刊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李亦園等著,頁59-8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安倍明義
    1998[1938] 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
    古野清人
    2000[1945]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翻譯。臺北市︰原民文化。
    江永棉、王瑋龍、黃淑芳 編著
    1990 臺灣海藻簡介。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07 撒奇萊雅族海祭祈豐收。網路資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30/today-north6.htm,3月30日。
    池志徵
    1960 全臺遊記,刊於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伊能嘉矩 編
    1909 臺灣舊地名辭書(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東京市:日清印刷株式會社。
    阮文彬、劉炯錫
    2000 台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海洋漁獵活動之調查研究。刊於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東臺灣叢刊之四,劉炯錫編著,頁65–80。東臺灣叢刊之四。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余文儀
    1962[1764]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玉芬
    2006 馬蘭社阿美族集會所的區位、功能與臺東平原社會環境的變遷。地理學報45:73-94。
    李來旺
    1994 阿美族神話故事。臺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2000 阿美族文學傳說,收錄於東部地區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
    1992 牽源—東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民俗風情。臺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怡燕
    2004 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憲
    2005 部落傳說的創造與轉型:論「林東涯傳說」之流變。臺灣人類學刊3(2):115-133。
    李宜澤
    1998 祭儀行動下的神話思維:花蓮縣東昌村阿美族喪禮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昌銳
    1969a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9b 大港口的阿美族(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九。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 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花蓮港口部落
    2006 港口部落原住民傳統文化「豐年祭」手冊。花蓮:港口部落。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2007 網路資源,http://www.kavalan.org.tw/blog/?p=38,4月3日。
    花蓮縣豐濱鄉戶政事務所
    2005 網路資源,http://www.hl.gov.tw/977/home.asp,11月14日。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
    2006 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www.hl.gov.tw/hualien/as08/home.htm,8月20日。
    花蓮縣觀光資訊網
    2006 關於石梯漁港。網路資源,http://tour-hualien.hl.gov.tw/chinese/datas/Showdata.asp?id=424&flag=1,8月21日。
    周元文
    1960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穎君
    2002 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就所碩士論文。
    周 璽
    1962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2006 行政資訊。網路資源,http://www.eastcoast-nsa.gov.tw/tc/index_wel.php,8月21日。
    林生安、陳約翰 合編
    1995 阿美語圖解實用字典。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林正春、劉炯錫
    2000 都蘭灣阿美族海洋生物之辭彙與用途之調查。刊於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東臺灣叢刊之四,劉炯錫編著,頁53–64。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林秀美等
    1996 阿美族在Cepo'花蓮港口部落地方生活文化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拉黑子.達立夫
    2006 混濁。臺北:麥田。
    吳明義
    2006 消失中的阿美族河祭文化,刊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 5月2日。網路資源,http://e-info.org.tw/node/7083。
    吳靜蘭
    2000 阿美語參考語法。臺北市:遠流。
    邵廣昭
    2007 中央研究院臺灣魚類資料庫,2005年5月網路電子版。網路資源,http://fishdb.sinica.edu.tw,5月6日。
    邵廣昭等
    1996 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 :海藻與無脊椎動物, 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漁業局。
    邵廣昭、陳靜怡
    2001 海洋生物。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
    2003 魚類圖鑑:臺灣七百多種常見魚類圖鑑。臺北市:遠流。
    邵廣昭、陳麗淑
    2004 魚類入門。臺北市:遠流。
    胡正恆
    2002 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6:110-122。
    2004 蘭嶼始祖遷移記憶中的卜運磋商。東臺灣研究9:3-105。
    胡 傳
    1960 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培元
    1961[1837] 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宮夲延人
    1998[1982-1986] 我的臺灣紀,宋文薰、連照美編譯。臺北:南天。
    徐君臨
    1989 臺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原英子
    2005[2000]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黃宣衛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秦貞廉 編
    1939[1803] 漂流臺灣Tsyopuran記(原名漂流臺灣チヨプラン島之記),余萬居譯。(未出版)
    夏曼.藍波安
    2003 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獻綸
    1959[1872]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莊雅仲、李宜憲
    2001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臺北:原民會。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著
    2005 海的記憶:臺灣原住民海洋文化與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徐瀛洲、徐韶仁
    1994 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布農)二族。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臺北:內政部。
    陳文德
    1985 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思與言 23(2):41-64。
    1990 胆月曼阿美族年齡制度的研究與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 105-144。
    1999 起源、老人和歷史。刊於時間、歷史、記憶,黃應貴主編,頁343-37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胆月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35-61。
    2003 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以「卑南族」形成與發展的探討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9: 143-176。
    陳文騄修;蔣師轍編纂
    1962 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陳有貝
    1991 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賢
    2001 海岸生物(一)(二)臺灣潮間帶生物七OO種。臺北市:渡假出版社。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1963[1852] 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4 清代「後山」地理空間的論述與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61:299-318。
    連 橫
    1964 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1736]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金麟
    2000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市:聯經。
    黃宣衛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 75-108 。
    1991 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叢書1。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1999 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主編,頁485-53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初探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刊於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呂理政主編,頁31-72。臺東: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籌備處。
    2002 有關「臺灣南島民族宗教」之文獻回顧。發表於「五十年來臺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計畫」成果發表會,行政院國科會人文中心主辦,臺灣臺北,11月2日。
    2005a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b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北市:南天。
    黃宣衛、黃貴潮、嚴約翰、顏志光
    2002 成功鎮志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成功鎮公所。
    黃宣衛、羅素玫
    2001 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黃淑芳
    1989 認識藻類。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0 臺灣東北角海藻圖錄。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6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海藻資訊網,網路資源,http://www.ntm.gov.tw/seaweeds/home.asp,12月22日。
    黃逢昶
    1960 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貴潮
    1988a 宜灣阿美族的傳統kawas觀念,黃宣衛整理。思與言26(4):341-354。
    1988b 再談宜灣阿美族的傳統kawas觀念,黃宣衛整理。臺灣風物38(4):149-163。
    1994a 宜灣阿美族三個儀式活動的記錄,黃宣衛編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丙種之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b 豐年祭之旅。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黃肅碧(Wu Sai)
    1998a 尋根pang-cah。刊於再生的土地,頁119-124。臺北市:常民文化。
    1998b 港口部落戰爭與遷徙。刊於再生的土地,頁125-132。臺北市:常民文化。

    黃應貴
    1999 導論:時間、歷史與記憶。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主編,頁1-2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 主編
    1995 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馮建彰
    2000 地方、歷史敘說、異己觀:馬蘭阿美人的社群建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岳
    2005 豐濱鄉。刊於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施添福總編纂,頁229-25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崑雄、陳育賢
    1992 東北角海濱生物。臺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張慧筑
    2002 阿美族服飾之文化意義:以都歷聚落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晴賢
    2006 迴游生物的天堂:秀姑巒溪。網站資源,http://life.nthu.edu.tw/~labtcs/HKL2001/,12月22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03 花蓮賞鯨地圖。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4 臺灣的漁港。臺北:遠足文化。
    鈴木作太郎
    2003[1932] 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陳萬春譯。臺北縣:口傳文學會。
    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
    1992[1985]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尚新建、杜麗燕譯。臺北縣:桂冠。
    楊淑媛
    2003a 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1(2):83-114。
    2003b 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臺大文史哲學報59:31-64。
    蔡中涵 編
    1995 阿美族語言教材之研究編纂。臺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蔡政良
    2004a 戲謔與名聲:都蘭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的延續與變遷。(網路版)未出版。
    2004b 記憶作為一種資本:都蘭阿美人的社會記憶再生產案例。(網路版)未出版。
    廖守臣、李景崇
    1998 阿美族歷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蔣 斌
    1992 島嶼東南亞的海洋活動與區域交換(與林開忠合著)。發表於「區域研究的回顧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南港,10月16-17日。
    1997 海洋的邊緣:評論台灣南島民族研究與大洋洲及島嶼東南亞人類學的對話。發表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南港,3月 20-22日。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刊於時間、歷史、記憶,黃應貴主編,頁381-42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明修、詹榮桂
    1993 海洋生物。臺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諸 家
    1958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炯錫 編著
    2000 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東臺灣叢刊之四。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賴景陽
    1996 貝類。臺北市:渡假出版社。
    蕭仁傑
    1998 秀姑巒溪洄游性蝦虎魚初期生活史與資源量。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
    羅大春
    1972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羅素玫
    2000 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臺灣研究5: 35-70。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臺灣人類學刊3(1):143-183。
    蘇啓明、成耆仁、吳國淳、羅煥光、江桂珍、顏廷伃
    2001 花蓮港口遺址:考古試掘暨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1963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1968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製
    1904 台灣堡圖。臺北市:遠流。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與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Basso, Keith H.
    1988 “Speaking with Names”: Language and Landscape among the Western Apac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3, No. 2, 99-130.
    Bender, Barbara
    1993 Introduction: Landscape- Meaning and Action. In Landscape: Politics and Perspectives. Bender, Barbara ed. Pp. 1-17. Oxford: Berg Publishers.
    Cosgrove, Denis, and Stephen Daniel
    1988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nerton, Paul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ntress, James, and Chris Wickham
    1992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Fox, James J.
    1997a Place and Landscape in Comparative Austronesian Perspective. In The Poetic Power of Pla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ustronesian Ideas of Locality. James J. Fox., ed. Pp.1-21.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7b Genealogy and Topogeny: Towards an Ethnography of Rotinese Ritual Place Names. In The Poetic Power of Pla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ustronesian Ideas of Locality. James J. Fox., ed. Pp.91-102.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Gell, Alfred
    1995 The Language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and Phonological Iconism in Umeda. In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and M. O’Hanlon, eds. Pp. 232-254.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ow, Peter
    1995 Land, People, and Paper in Western Amazonia. In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and M. O’Hanlon, eds. Pp. 43-62. Oxford:
    Guo, Pei-yi 郭佩宜
    2003 ‘Island Builders’: Landscape and Historicity among the Langalanga, Solomon Islands. In Landscape, Memory and History. P.J. Stewart and A. Strathern, eds. Pp. 189-209. London: Pluto Press.
    Hirsh, Eric
    1995 Landscap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ncestral Past. In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and M. O’Hanlon, eds. Pp. 1-3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owes, David ed.
    2005 Empire of the Senses: the Sensual Culture Reader.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Humphrey, Caroline
    1995 Chiefly and Shamanist Landscapes in Mongolia. In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and M. O’Hanlon, eds. Pp. 135-162.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ngold, T.
    1993 The Temporality of landscape. World Archaeology, 25:152-174.
    Kano, T. and Segawa, K.(鹿野忠雄、瀨川孝吉)
    1945 The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The Yami Tribe. Tokyo: The Seikatsusha Ltd.
    Lattas, Andrew ed.
    1996 Articulations of Memory: The Politics of Embodiment, Locality, and The Contingent. Oceania 66:4.

    Levinson, Stephen C.
    1996 Language and Space. Annual Review Anthropology 25: 353-382.
    Mauss, Marcel
    [1934] 1979 Techniques of the Body. Reprinted in Incorporations. J. Crary and S.Kwinter, eds. Pp. 455-477. New York: Zone Books,.
    Weiss, Brad
    1996 The Making and The Unmaking of The Haya Lived World: Consumption, Commoditization and Everyday Practic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aurice; translated by Smith, Colin
    200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Munn, Nancy D.
    1973 Walbiri Iconography: Graphic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ism in A Central Australian Society.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osaldo, Renato
    1980 Ilongot Headhunting, 1883-1974: A Study and Histor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Tilley, Christopher
    1994 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Places, Paths and Monuments. Oxford: Ber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