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秀清
論文名稱: 學校建築規劃研究-以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為例
A School Buildings Planning research - Hsinchu County Preschool
指導教授: 鄭淵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and e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學校建築學校建築規劃綠建築
外文關鍵詞: school building,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green build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學校建築規劃之歷程理念與成效,包含從建築的規劃理念與設計了解工程施作的實績及成效。本研究為運用內容分析法、訪問調查法和文件分析法的混合型研究,研究者先蒐集整理相關文獻,了解學校建築規劃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並透過相關文件資料分析學校建築規劃理念、具體作為及建築實績成效,同時輔以訪談,蒐集參與建築規劃者的感想與意見,而後將蒐集資料作一整理、分析、討論,最後歸納出結論如下:
    一、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學校建築規劃理念為社區文化融入校園、科技理念融入校園、重視環保生態概念,同時達到符合安全性、實用性、舒適性、高效能、環保生態、永續經營概念的規劃原則。
    二、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學校建築規劃呈現符合節能減碳、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的綠建築概念,以及具備符合在地社區文化客家意象的圓樓、迴廊及聚落等建築表徵,此部分最令參與規劃人員欣賞與滿意。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本研究個案幼兒園及爾後相關研究作參考:
    一、學校建築規劃應編列充足工程經費預算,使建築規劃理念與設計特色得以充分展現,同時逐年編列建築修繕費用,以利建築維護與保固。
    二、學校建築規劃應重視節能環保的永續經營概念及展現在地社區文化表徵,以符合時代趨勢的建築概念。
    三、應善用學校綠建築概念與客家圓樓意象之特色校園環境,藉以發展豐富獨特的校園特色課程,創造校園環境資源的教育價值。
    四、學校建築規劃應以永續校園概念持續進行,並友善對待、維護保存學校建築。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deas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for the Hsinchu County Chutung Kindergarten, including planning ideas and designs as well as engineers’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in implementing the school building project.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and related theories. In addition, documents containing the ideas and specific practices involved in the school building project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buildings were analyzed. A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obtain the opinions regarding the building plann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collated and analyzed data,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ideas for the Hsinchu County Chutung Kindergarten involved incorporating community culture and technological concepts into the school campus and emphasiz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uch ideas ensured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practical, comfortable, high-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school buildings.
    2. The participants were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project involving the idea of green building, which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carbon reduc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recycling. Moreover, the participants favored a building represent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cultur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including round houses, corridors, and villages that symbolize Hakka cultu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the Hsinchu County Chutung Kindergarten, and future studies:
    1. Sufficient funds should be allocated for architectural projects. This enables implementing school building designs that fully represent the planning ideas and features. In particular,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budget annual repair and restoration funds, enabling the school to maintain and sustain its buildings.
    2. In school building project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olv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rending architectural concepts.
    3. School buildings should be plann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should be carefully used and preserved.
    4. A characteristic campus environment tha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and incorporates designs (e.g., round houses) symbolizing Hakka cultur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a diversity of unique featured curricula, contributing t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建築規劃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15 第二節 綠建築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建築規劃緣起 43 第二節 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建築規劃理念 58 第三節 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建築實績 72 第四節 訪談資料整理 116 第五節 研究發現 15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7 附錄一 「學校建築規劃研究-以新竹縣立竹東幼兒園為例」 訪談大綱 176 附錄二 「學校建築規劃研究」訪談對象資料編碼表 179 附錄三 「學校建築規劃研究」訪談資料彙整 181 附錄四 員崠國民小學第二校區興建綜合球場暨新竹縣立竹東幼稚園工程數量需求簡表 211 附錄五 員崠國民小學第二校區興建綜合球場暨新竹縣立竹東幼稚園(第一期)工程計畫需求書 213 附錄六 新竹縣立竹東幼稚園工程大事記 217 附錄七 新竹縣立竹東幼稚園校園規劃說明會會議紀錄 219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5)。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2015年7月9日,取自http://smartgreen.abri.gov.tw/download_Count_hits.php?no=143
    王中強(2013)。從事故傷害預防觀點探討幼兒園地坪材料止滑度。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文科(1987)。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
    王克先(1983)。學習心理學。臺北:正中。
    王英賢(2009)。小型住宅綠建築設計之應用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靜珠(1993)。正視幼稚園園舍建築與管理。國教輔導,209,頁2-7。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台北市九十三年度幼稚園評鑑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
    朱家雄(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以學前課程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八),課程實踐與省思(頁6-11)。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朱敬先(1983)。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臺北市:學富文化。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100年版環境白皮書。2011年1月1日,取自http://www.epa.gov.tw/ch/DocList.aspx?unit=7&clsone=513&clstwo=158&clsthree=91&busin=2157&path=6488
    何文馨(2010,12月)。新校園空間美學再造-以臺東偏遠小學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2010 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7-322),臺北市。
    何昕家(2012)。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中勤(2013)。幼兒園戶外遊戲場空間規劃之探悉。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5,63-82。
    吳財順、侯世昌(2002)(主編)。學校工程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 (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教育之願景。載於吳清基等編著,優質學校(頁6-17)。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呂育青(2007)。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綠建築民宿開發之研究-以臺東鹿野鄉自用農舍用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俊甫(1984)。從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看學校建築。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頁42-50)。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怡伶、段慧瑩(2009)。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頁75-89。
    周肇煒(主編)(1982)。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調查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天佑(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佩蓉(2011)。臺灣幼兒園空間規劃常見之問題分析。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舉辦之「跨界對話與專業合作─幼兒園空間規劃研討會」論文集(頁1-12),臺北市。
    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恩(2011)。應用綠建築評估指標於大專院校既有建築節能評估之研究─以交通大學工程二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海清(1990)。學校環境規劃與環境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15,頁57-60。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臺灣書局。
    林逸青(2005)。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與工程發包。高雄市:復文。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
    林萬義(1986a)。我國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萬義(1986b)。學校物質環境的重要性。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1-19)。臺北市:臺灣書局。
    林萬義(1986c)。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林魁堅(2008)。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使用後評估與綠建築評估─以雪霸國家公園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憲德(2010)。綠建築84技術:綠色建築設計指南。臺北市:詹氏書局。
    林憲德(2011)。臺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科學發展,460,6-13。
    林憲德(主編)(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陳瑞鈴、鄭元良、江哲銘、周鼎金、章裕民、鄭政利、張又升、林子平、郭柏巖、李魁鵬、黃瑞隆、黃國倉(2010)。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9年版。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侯美妗(2014)。托育人員托嬰中心環境安全行為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托嬰中心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振田(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建築滿意度及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柳麗珍(1986)。幼稚園園舍建築與設備。臺北市:五南。
    范姜寀晶(2013)。楊梅國小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徐永燈(2013)。國軍建築設施綠建築設計準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軍事工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式寬(2014)。談教師在資訊科技教育中的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頁1-3。
    徐超聖(1986)。學校建築與美學。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179-180)。臺北市:臺灣書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張紹載(1984)。學校建築的研究。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頁94-101)。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鈿富(1986)。校園規畫與美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265-278)。臺北市:臺灣書局。
    張鈿富(1991)。如何達成教育設施之現代化與效率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頁65-82)。臺北市:臺灣書店。
    曹翠英(2002)。我國公私立幼稚園幼兒遊戲室規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頁461-492。
    梁尚勇(1984)。中小學校校舍建築的原則與發展的趨勢。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頁84-93)。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莊碩瑜(2009)。建構臺灣辦公類建築使用管理階段評估指標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玉齡、吳碧惠、李麗娟(2006)。推動公立幼稚園課程變革的力量-輔導者的角色探討。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5-91),新竹市。
    許進來(2009)。學校建築規劃及其用後評估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生玉(200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第二十版)。臺北市:精華。
    郭怡菱(2013)。新設校學校建築規劃設計之研究-以竹北市興隆國小為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漢傑(2006)。綠建築指標應用於國宅建築之適用性分析。義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碧唫(2008,11月)。幼兒園建築與環境規劃的美學。載於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舉辦之「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195),臺中市。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俊能(2006)。藝術課程融入校園環境規劃之評估-以西寶國小陶藝課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建宇(2010)。綠建築標章應用在建築住宅類之研究。明新科技大學營建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陳浩(2009)。先進國家學校建築理念與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76-285),臺北市。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新知,60(4),41-48。
    陳雪玉(1986)。學校聽覺環境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145-156)。臺北市:臺灣書局。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
    陳逸聰(2010)。室內設計防火材料裝修安全之研究-以幼兒園所個案為例。空間設計學報,10,47-60。
    富邦集團(2011)。「環保、科技、安全的建築理念」綠建築資訊:什麼是綠建築。2011年1月1日,取自http://www.fubonland.com.tw/b/B0.html
    游淑燕(1986)。學校建築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197-205)。臺北市:臺灣書局。
    湯志民(1985)。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研究。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志民(2003)。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5)。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5)。臺灣的學校建築 (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與規劃:臺灣未來十年的新方向。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2010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頁9-48),臺北市。
    黃世孟(1991)。國民學校建築轉型之建築計畫研究課題。載於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建成環境後用評估研究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世孟(1992)。國民學校建築轉型之理論與實際。載於高雄縣政府教育局,高雄縣國民中小學校務發展暨校園規劃研討會專刊。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教育局。
    黃玉英(2004)。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昊(2008)。應用綠建築生態指標群評估大學校園之生態品質。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庭鍾、江如瑤(2015)。以新部頒課綱觀點評選幼兒園經營戶外遊戲空間之重要性研究。危機管理學刊,12(1),73-84。
    楊國樞(1971)。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學校建築的問題。教育文摘,16(11),6-8。
    楊博閔(2008)。綠建築之生態指標評估於科學工業園區之應用─以中部科學工業園區臺中園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賈馥茗(1984)。學校建築的陶冶作用。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頁51-5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廖聰(2007)。綠建築中「綠化量」與「基地保水」指標應用於高層建築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趙峙孝(2012)。智慧綠建築規劃設計流程管理之初探。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齊家星(2011)。國小推動綠建築之層級決策分析。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佩樺(2009)。優質校園營造:永續校園綠建築評估工具規劃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49-265),臺北市。
    蔡保田(1977)。教育行政專題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正中。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保田(1980)。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蔡保田(1984)。校舍設計之基本原理。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頁8-26)。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復文。
    蔡保田(1995)。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鄭永德(2009)。綠建築「生態指標群」運用於校園生態環境之研究-以彰化市國民小學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玄倫(2010)。九二一校園重建學校建築規劃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新校園運動」之國立草屯商工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怡珊(2014)。融合在地文化,與幼兒共同建構創意的方案課程-以小琉球「歡樂迎王遛琉球」課程為例。教師天地,190,75-77。
    鄭銘捷(2002)。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建築規劃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蕭富陽(2006)。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發展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gron, J. (2004). Schools of tomorrow.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Retireved Juny 10, 2015, from http://asumag.com/DesignPlanning/university_schools_tomorrow/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1949). American school buildings. Washington, DC: Author.
    McClurkin, W. D. (1964).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