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麗雲
Liu, Vera
論文名稱: 少女思想的房間——李賀歌詩的內在風景及書寫特質探論
指導教授: 蔡英俊
口試委員: 方瑜
許銘全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李賀時間意識女性敘寫長吉體樂府陌生化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賀在後人心目中的「鬼才」形象始自北宋以降的批評文字,「鬼才」之評價在詮釋效用與正面影響上,乃在於揭示李賀歌詩的神貌及在古典詩歌史上的意義,從而凸顯其別開生面的美學風格。但是過度依賴此說,有時反變成閱讀作品的干擾,妨礙其他命題的深入思索,多少削弱或矇蔽李賀其他的文學性格或表現。
    本文以英國詩人濟慈「少女思想的房間」之譬喻作為論述李賀其人和作品的語境,藉由此種詮釋路徑擺脫定向閱讀李賀的模式。筆者最初的切入點是從李賀短暫的創作生命出發,認為此說可以指涉李賀文本空間意義發生的地點:其一,回到濟慈以「房間」比喻人生的觀點,李賀從事創作的「生理年齡」落在此處,這是年輕詩人立足的創作位置。當詩人離開「天真的孩提時代」,由純真進入歷練,體會到與世界磨合的傷痛。其二,本文中心脈絡意欲刻畫的是李賀身為少年詩人本色,既表現世界,同時也拆裂世界;一方面表達自我,另一方面也分裂自我。同時,本著詩人年輕的眼睛、活躍的靈魂和可以感覺的心,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他放縱想像的出口,呈現他對細節與物質世界的著迷。其三,「少女思想的房間」的命題可以翻轉、擴大和衍伸,其指涉的層面可以是李賀歌詩創作的重要命題,乃因時間和女性是他頌之不輟的主題。
    本文研究除了專注於李賀作品中「時間」和「女性」議題的探論,也將關懷點延伸至詩人的生命經驗與他選擇創作形式彼此間的聯繫,並且透過西方形式主義文論的觀念,回應歷代評家對李賀語言表現手法的論點,抉發「長吉體」背後的價值體系。
    本文以探尋李賀歌詩內在風景為務,將不只從傳統詩學的積累中,找尋與李賀歌詩相應的意義符碼,解析其在詩人作品的象徵意涵,也將佐引當今的文學理論,冀能補足傳統詩論中無法觸及的層面,填補閱讀的縫隙。由於理論本質正是要解構傳統習以為常的想法,使箇中被忽視的因素顯現出來,期冀為李賀歌詩的獨特性尋繹在文學創作層面的美學寄託與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論題提出 1 一、「鬼才」論說的省思 1 二、從「少女思想的房間」出發:文本空間意義的詮釋路標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進路 8 一、文獻回顧 8 二、研究方向 13 三、研究進路 16 第二章 時間、意志、書寫——詩人天上╱人間場域的詮釋 21 第一節 病體為詩魂,苦吟成信仰 24 一、病骨之詩:老去╱死去的聲音 24 二、苦吟之志:作為「瘋魔」的書寫實踐? 30 第二節 時間之傷:「士不遇」的書寫命題 35 一、高歌遣哀情 36 二、同情共感的書寫 40 第三節 恍如天機的訊息:在樂園與荒原之間 44 一、豐美的樂園 46 二、受限的宇宙 49 第四節 歷史的斷片:探尋前事,以補其悲 53 第五節 人╱我之間:情感與現實 59 一、與人情的依侍 59 二、關懷現實的心靈 62 小結 65 第三章 她者之域——女性形象的展演及內蘊 67 第一節 李賀歌詩再現的女性視景 67 一、眺望四時風情的女性 68 二、宮詞中的女性 70 三、情詩中的女性 72 四、流香鑠金的艷體 75 五、神秘的臨現 79 第二節 模鑄女性形象的構設手法 85 一、「冷艷」一枝細看取 85 二、隨物婉轉的感覺性 89 三、以絕響寫絕色 93 四、元、白之別路,溫、李之先導:李賀冷艷詩風的示範意義 95 第三節 少女的思想:女性的情感樣貌與表現方式 106 一、以艷色寫深曲 108 二、以時空對比寫相思 110 三、以空靈寫執著 114 四、以孤寂寫奇思 118 第四節 女性世界與男性自我書寫 121 一、男性本位的詩學傳統 122 二、外在喻象與內在精神的呼應 126 三、阿尼瑪:內駐的靈魂 129 小結:凝視女性生命思維的秘密╱艷異語言 133 第四章 「古調」的承繼,「陌生化」的演繹 135 第一節 夢載楚溪船:想像的詩歌祕林 137 第二節 追求「古調」的詩心:自我生命的辨識與詮釋 144 一、行文中的簽名 144 二、文體的意義╱選擇 146 第三節 凝視他者的生命:樂府代言特質的再思 154 第四節 想像與辭令的結盟:重塑經驗的外觀 161 一、筆補造化 161 二、感知與再現 164 第五節 互通有無:以「陌生化」詩學為參照的語言風貌探討 171 一、「陌生化」詩學的理論基礎與開展重心 172 二、挑戰常規的變異:李賀「陌生化」的文字實踐 174 小結:造詞的人 186 第五章 結論 189 一、詞的夢想者 190 二、文學之「用」 194 三、回到少女思想的房間 199 參考書目舉要 203 附錄 濟慈原文書信 217

    一、 和李賀研究相關的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外國學者著作在後)
    (一) 李賀詩集的相關注本

    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評註:《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香港:中華書局分局,1976年。
    吳汝綸評註:《李長吉詩評註》,臺北:藝文出版,1979年,據民國11年(壬戍)藝文書局印本影印。
    徐傳武譯注:《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曾益等注:《李賀詩注》 臺北:世界書局 1996年6刷。
    葉葱奇疏注:《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2刷。
    劉衍:《李賀詩校箋證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日〕原田憲雄譯注:《李賀歌詩編1蘇小小の歌》,東京:平凡社,1998年。
    〔日〕原田憲雄譯注:《李賀歌詩編2独吟聯句》,東京:平凡社,1999年。
    〔日〕原田憲雄譯注:《李賀歌詩編3北中寒》,東京:平凡社,1999年。
    〔美〕艾文博 (Irick, Robert L.) 編:《李賀詩引得》,臺北:美國亞洲學會中文研究
    資料中心,1969年。

    (二) 研究李賀專書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與溫庭筠》, 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年。
    周誠真:《李賀論》,香港:文藝書屋,1971年。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胡淑娟:《歷代詩評視野下的李賀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徐傳武:《李賀論稿》,臺中:廣陽譯學出版社,1997年。
    唐文等編:《李賀詩索引》,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陳治國編:《李賀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山西:北嶽文藝,1989年。
    劉衍:《李賀詩傳》,太原:人民出版社,1984年。
    蔡英俊:《古錦囊與白玉樓》,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0年。
    欒貴明等編:《全唐詩索引•李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日〕原田憲雄:《李賀論考》,京都:朋友書店,1980年。

    (三) 單篇論文

    方瑜:〈李賀歌詩的造境〉,收錄於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空間、圖像、靈光──李賀詩中的女性圖像:以鬼神二首為例〉,《臺大中
    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
    ───:〈空間與夢想中的女性圖像──從《空間詩學》觀點讀李賀〈宮娃歌〉〉,收
    入《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5年。
    ───:〈嘔出心乃已爾──以詩畫夢說李賀〉,《聯合文學》第17卷5期,2001年3 月。
    亓婷婷:〈詩歌與音樂──李賀〈李憑箜篌引〉析論〉,《國文天地》第18卷第3、4
    期,2002年8、9月。
    王次澄:〈筆補造化天無功──錢鍾書《談藝錄》評李賀詩歌研析及商榷〉,收錄於《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09年12月。
    朱自清:〈李賀年譜〉,《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吉新宏、于愛芹:〈接著錢鍾書說李賀〉,《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7年。
    余光中:〈象牙塔到白玉樓〉,收錄於《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周誠真:〈李賀詩與比較新的批評方法──讀「迦陵談詩」與「迦陵談詞」後的一些感想〉,《幼獅月刊》第44卷第1期,1976年7月。
    ───:〈談怎樣重估李賀詩〉,《幼獅月刊》第44卷第3期,1976年9月。
    胡淑娟:〈從歷代詩評看李賀詩風的歷史價值〉,《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5期。
    ───:〈胸有萬卷拿雲志,家山獨對寂寞心——論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主題與創作
    心態〉,《遼東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扈耕田:〈試論李賀對詞的影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張玉芳:〈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寓意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
    年6月。
    張振謙:〈李長吉詩與唐宋婉約詞〉,《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7月。
    張劍:〈20世紀李賀研究述論〉,《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
    陳友冰:〈李賀鬼神詩的文化背景〉,《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 3期。
    ───:〈李賀詩歌的歷代接受現象及理論思考〉,《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陳雅萍:〈錢鍾書《談藝錄》對李賀詩的新評價〉,《問學》第6期,2004年4月。
    陶文鵬:〈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
    游佳容:〈試探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中馬意象與仕宦生涯之關係〉,《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12月。
    黃永武:〈透視李賀詩中的鬼神世界〉,《書評書目》第69、70期,1979年1月、2月。
    蔣寅:〈過度修辭:李賀詩歌的藝術精神〉,《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
    楊曉靄:〈略論李賀詭奇詩歌的章法變幻型態〉,《新疆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歐麗娟:〈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
    蔡英俊:〈李賀詩的象徵結構試探〉,《中外文學》第4卷第7期,1975年12月。
    劉加夫:〈李賀詩名在兩宋的晦顯及其原因〉,《文史哲》第3期,2003年5月。
    劉滄浪:〈李賀與濟慈〉,《中國古典詩歌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鄭騫:〈李賀的生平及其詩〉,《景午叢編》(上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謝建忠:〈論道教與李賀的詩歌〉,《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謝明輝:〈解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高雄師大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
    羅秉恕:〈《楚辭》的啟示:略述李賀詩歌創作的「巫」心態 〉,《文學評論》1993年第4期。
    龔慧蘭:〈試論李賀女性詩歌的審美特色——與宮體詩相比較〉,《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8月。
    ───:〈現世與理想的雙重關注——論李賀詩歌鱼意象的深層涵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年1月。

    (四) 學位論文

    李佩璇:《「長吉體」之形成與發展──以唐至元代效擬詩作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雪嬰:《李賀詩風格之構成與表現》,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楊淑美:《李賀詩神話題材研究》,高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臺北:東吳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年。

    二、 其他相關論著
    (一)古籍(依朝代排列)

    高誘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陶淵明著,陶澍注,戚煥塤校:《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劉義慶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刷。
    鮑照著,黃節注:《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鍾嶸撰,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刷。
    徐陵編,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韓愈撰,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釋皎然著,李狀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校》,臺北:商務印書館,1960年。
    姜夔撰,夏承燾箋校:《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1970年。
    魏慶之編:《詩人玉屑》,臺北:商務書局,1983年。
    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漙編著:《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
    胡震亨撰:《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胡應麟撰:《詩藪》,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696.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許學夷:《詩源辯體》,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696.集部.詩文
    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鍾惺、譚元春編:《古詩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90.集部.總集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夫之著,傅云龍、吳可主編:《船山遺書.古詩評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沈德潛:《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701.集部.詩文評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彭定求等奉敕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店,1960年。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華人學者在前,外國學者在後)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
    ───:《樂府詩論叢》,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樂府詩述論(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方瑜等作:《中國文學新詮釋 :關涉與意涵》,臺北:立緒文化出版,2006年。
    尹錫康、周發祥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漢口: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臺北: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論叢》,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古文學概論等五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年。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2002年。
    胡經之、張首映主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東海大學,1963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袁珂:《中國神話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1998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陸侃如:《樂府古辭考》,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古文學概論等五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出版社,1993年。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
    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童慶炳主編:《藝術與人類心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
    ───:《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書店,1984年。
    葉嘉瑩:《迦陵談詞》,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
    葉慶炳:《唐詩散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年。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2001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蔣勳:《孤獨六講》,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 :中華書局,1975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劉師培著,舒蕪校點: 《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鄭騫、方瑜等撰:《中國古典詩歌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錢鍾書:《舊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 《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出版社,1982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羅聯添:《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唐代思潮》,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
    〔日〕川合康三,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美〕黛安.艾克曼 (Diane Ackerman) 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臺北:時報文化,2004年。
    ───: 《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年。
    〔美〕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著,鄧伯宸譯:《黑暗時代群像》,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美〕詹姆遜 (Jameson Frederic) 著,錢佼汝譯:《語言的牢籠:結構主義及俄國形式主義述評》,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年。
    〔美〕坎伯 (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美〕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
    ───,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英〕濟慈 John Keats) 著,查良錚譯:《濟慈詩選》,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
    〔英〕佛斯特 (E. M. Forster) 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英〕泰瑞•伊格頓 (Terry Eagleton) 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瑞士〕榮格 (Carl Gustav Jung) 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1990年。
    〔瑞士〕榮格 (Carl Gustav Jung) 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瑞士〕榮格 (Carl Gustav Jung) 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瑞士〕佛德芬 (Frieda Fordham) 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臺北:結構群,1990年。
    〔捷克〕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著,艾曉明編譯:《小說的智慧》,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
    〔捷克〕韋勒克 (René Wellek)、華倫 (Austin Warren) 同撰,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大林書局,1977年。
    〔義〕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法〕加斯東•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 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
    〔法〕西蒙•波娃著,桑竹影、南珊譯:《第二性》,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德〕姚斯 (H. R. Jauss) 著,顧建光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1997年。
    〔德〕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德〕鮑吾剛 (Wolfgang Bauer) 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三)外文書目

    Owen, Stephen.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四)單篇論文

    王文顏:〈樂府詩中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9期,1987年。
    朱我芯:〈《樂府詩集》「新樂府辭」義界與分類意義之商榷〉,《興大中文學報》第
    15期,2003年6月。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第29期,1999年。
    朱徽:〈中英詩歌中的「變異」與「突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3期。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
    1995年4月。
    李有成:〈理論旅行與文學史〉,《中外文學》,第25卷第3期,1996年8月。
    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
    新36卷第2期,2006年12月。
    李建崑:<論孟郊「秋懷」詩十五首>,《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中晚唐苦吟詩人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錄於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澄輝集──古典詩詞初探》,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林繼中:〈文化轉型中的文學──以南朝、晚唐歷史變局為例〉,收錄於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柯慶明:〈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收錄於林明德策畫:《中國文
    學新境界:反思與關照》,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馬承五:〈中唐苦吟詩人綜論〉,《文學遺產》1988年第2期。
    馬睿:〈無我之「我」——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代言體現象的女性主義思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卷6期,1999年11月。
    施逢雨:〈以〈古風〉為中心看李白對六朝「綺麗」詩歌傳統的反應(上)〉,《清華學報》新第20卷第2期,1990年12月。
    ───:〈「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新第23
    卷第1期,1993年3月。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第4卷第9期,1976年2月。
    陳昌明:〈錢鍾書文論中的「感官」論述〉,《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里仁書局,2003年。
    黃麗貞:〈「移覺」和「通感」的區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6年3月。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
    ───:〈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語文、情性、義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6年。
    ───:〈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收錄於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
    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上)〉,《中外文學》第20卷第8期,1992年1月。
    葛景春:〈詩酒風流——試論酒與文化精神對唐詩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8期,2002年6月。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
    劉正忠:〈墳墓,屍體,毒藥:新月詩人的魔怪意象——以徐志摩、聞一多、朱湘為主〉,《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
    劉明華:〈刻苦與創造——論苦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1期。
    蔡英俊:〈「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彙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李
    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抒情美典與經驗觀照:沉鬱與神韻〉,收錄於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
    界:反思與關照》,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收於《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收於《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2月。
    ───:〈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日〕川合康三著,蔣寅譯:〈唐代文學概說〉,《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卷第2期,2005年2月。
    〔美〕海若.亞當斯 (Hazard Adams) 著 , 曾珍珍譯 :〈經典:文學的準則╱權力的
    準則〉,《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英〕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著,李賦寧譯注:〈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俄〕維.什克洛夫斯基:〈藝術作為程序〉,收錄於胡經之、張首映主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2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五)學位論文

    蔡柏盈:《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豔色」與「抒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