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凡偉 Hsiao,Fan-Wei |
---|---|
論文名稱: |
運用MAPS教學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 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3rd Grade Student by MAPS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李俊湖
LI, JUN-HU 王為國 Wang, Wei-Ku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MAPS教學法 、閱讀理解能力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MAPS teaching metho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MAPS教學法的四項策略(心智繪圖、提問策略、口語表達、同儕鷹架)運用於國小三年級國語文領域後,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表現的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1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坊間版本的文本教材設計MAPS課程方案並實行。行動歷程從110年2月到5月,進行二個循環,歷經六週約24節,研究過程蒐集質性與量化資料,分析並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實行MAPS教學法後,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進步達顯著水準,從閱讀理解能力的四個層次來看,全班在「了解文章基本事實」、「抽取文章大意」與「推論」層面顯著進步,且低分組學生「抽取文章大意」、「推論」層次進步顯著。
MAPS課程教學後,多數學生贊同心智繪圖策略對其國語的學習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喜歡老師教學使用心智圖」、「心智圖對國語課程學習的幫助」得到最多學生肯定,並認為「提問策略」有助於課文的理解,可增進寫作與思考的能力,也認為「口語表達」有助於課文內容學習,聆聽同儕發表能激盪思考,並讓自己能衍伸更多想法。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MAPS教學法進行於國語文領域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our strategies of MAPS teaching, which include mind mapping, asking questions, presentations, and scaffolding instructions. These four strategies were applied to the third-grade students through Mandarin Cours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students.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argeted to the 17 third-grade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MAPS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editions of the textbooks from different publishers.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was implemented by 2 cycles from February to May in 2021, with a period of 6 weeks, which equals to 24 class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ll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By using MAPS teaching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overall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garding the four layer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l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layers of “understand the basic facts of the article ” , “direct extracting the concept of article” and “deduction”. The learners from low-achieving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layers of “direct extracting the concept of article”, and “deduction”.
After MAPS teaching, most students agree that the mind mapping strategies are very helpful to their Chinese learning. Especially the answers of” I like teachers to use the mind map in teaching” and “The mind map is helpful in Chinese learning” are affirmed by the most students. Besides, students believe that " "Questioning strategy" helps them to understand the text and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writing and thinking. They also believe that "oral expression" is helpful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learning. Listening to peers can stimulate thinking and allow oneself to develop more ideas and concepts.
At last,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delivered by the conclusions of research, which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MAPS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尤婉真(2019)。MAPS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 –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政忠(2015)。MAPS 教學法。中等教育,66(2),44-68。
王政忠(2016)。我的草根翻轉-MAPS 教學法。臺北市:親子天下。
吳佩蓁(2012)。融入鷹架式提問之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及摘要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吳瓊芳(2018)。Maps教學法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呂怡靜(2017)。運用提問策略提升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科技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宋怡慧(2019)。用書脫魯的一生閱讀術。新北市:木馬文化。
李欣蓉譯(1995)。 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 (原作者: K. Bromley, L. Irwin, & M. Modlo)。臺北市: 遠流出版公司。
李春芳(1988)。發問的技巧。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臺北市:五南。
李惠珍、賴苑玲、林志宏、林瑋良(2014)。運用提問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品德教育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5,127-157。
李雅雯(2019)。MAPS教學法對於國小六年級國語科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50-57。
林素鄉(2017)。利用提問教學提升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林慧卿(2018)。運用提問策略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生推論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邱怡菁(2019)。提問教學法的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學校行政碩士班,臺東縣。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第二版。取自Microsoft Word - PIRLS2006National report 第二版 (dorise.info)
柯華葳(2020)。臺灣閱讀策略教學政策與執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93-114。
柯華葳、丘嘉慧、詹益綾(2013)。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2011 報告。取自: http://www.dorise.info/DER/image_pirls/country_icon_2006/pirls_2011%E5% A0%B1%E5%91%8A.pdf 。
柯華葳、張郁雯、詹益綾、丘嘉慧(2017)。PIRLS 2016 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家報告。 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唐儀庭(2020)。國小三年級刪除法摘要策略教材研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國語文補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東縣。
孫秀娟(2012)。利用提問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孫易新 (2001)。心智圖基礎篇: 多元知識管理系統。新北市:耶魯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孫易新(2007)。心智圖法創造思考訓練方案對激發企業人士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孫易新(2013)。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孫易新(2016)。心智圖法導入高科技產業作為職場學習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涂振隆(2007)。「閱讀摘要」策略於課文大意教學之應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reurl.cc/Ep7Za0
屠淑玲(2017)。發展四年級國語課課文本位的推論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新竹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琬菁(2012)。連結、摘要、找主旨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張瑛玿(1994)。自我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自我發問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嘉真(1997)。說話與作文教學。 臺北市: 富春。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取自
https://reurl.cc/6yEgYk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reurl.cc/V3j2RZ
許育健(2020)。聽,鯨在唱歌:素養導向國語文教學設計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許雲秋(2017)。運用自我提問策略於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延伸讀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慈祥(2020)。MAPS教學法在國中國文文言文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許慧君(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連悅真(2017)。運用「MAPS教學法」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碧雲(2015)。應用心智圖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沛緹(2018)。MAPS教學法融入國語教學對國語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影響-以臺南市某偏鄉國小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高雄市。
陳定邦(2004)。鷹架教學概念在成人學習歷程上應用之研究─以空大《統計學》課輔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建榮(2014)。閱讀課:與孩子共讀 15 篇《商業周刊》好文章。台北市:商業周刊。
陳美均(2019)。多層次提問策略對國小學童提升閱讀態度及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班,桃園市。
陳惠珍(2012)。閱讀教學中運用提問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瑞貞(2014)。心智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與閱讀心得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靜如(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國語日報為教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曾玲詩(2015)。摘要策略運用在閱讀語文領域文章對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語文領域文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黃雨慈(2016)。結構式提問結合數位閱讀公路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輔助科技碩士班,臺南市。
黃美雪(2012)。有層次提問教學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國語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黃琇屏(2017)。淺談核心素養與評鑑概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91-94。
楊育瑄(2019)。應用序列分析探討國文科MAPS合作學習(以新北市某校八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楊佩薰(2021)。自我提問策略對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詹中達(2019)。MAPS教學法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應用—融入UbD課程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詹秀雲(2019)。提問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故事體文本理解之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廖念生(2017)。運用多層次提問策略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市。
廖雅惠(2016)。MAPS翻轉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國語教學之運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高雄市。
臧力文(2017)。不同提問方式結合即時反饋系統運用在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倩伶(2017)。心智圖應用在國中國文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幼兒教保研究,7,1-13。
蔡雅苓(2009)。閱讀摘要策略應用在國小三年級學童對其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鄭永熏 & 王嘉慧(2015)。心智圖法運用在國語文領域對提昇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能力和創造力成效之研究。 人文與社會學報,(黑體) 3(4), 89-124.
鄭淑媛(2018)。MAPS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語文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鄭瑋齡(2019)。合作式心智圖融入鍾理和書寫在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美濃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賴坤弘(2018)。影響中學學生閱讀素養個人及學校因素之研究~以PISA 2015台灣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謝錫金(2008)。借鏡香港-政府‧學校‧家長,整個香港動起來。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頁52)。台北:天下雜誌。
羅月君(2015)。心智圖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羅秋昭(201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Buzan, T., & Buzan, B. (2006). The mind map book. London,Pearson Education.
Chall, J. (1983). The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Doyle, W.(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392-431). New York:Macmillan.
Dyson. A. H.(1990)“Weaving possibities Rethinking metaphors for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The Reading Teacher ,44, .2025-213.
OECD. (2004).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trieved from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ttp://www.oecd.org/corporate/ca/corporategovernanceprinciples/31557724.pdf
Pearson, P. D., and Johnson, D. 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aivio, 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45(3), 255.
Standing, L., Conezio, J., & Haber, R. N. (1970). Perception and memory for pictures: Single-trial learning of 2500 visual stimuli. Psychonomic science, 19(2), 73-74.
Vygotsky, L.(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nfmann & G. Vakar, Eds.). MIT Press
Wertsch, J. V. (1984).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ome conceptual issue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984(23), 7-18.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2), 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