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筱筠
Siao-Yun Chen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
指導教授: 邱貴芬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異常書寫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理性與非理性反倫常瘋狂荒謬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書寫,除了單純將自己的情緒表達給讀者以外,書寫所透露的另一層更重要意義是藉由文字的力量揭示真相的多種可能,批判社會、國家體制、意識形態與既有文化對於人類或自然的壓迫與制約。書寫者在以筆對抗既有的體制秩序下,經常會採取的方式之一,是刻意書寫與正常、理性世界的衝突與矛盾,藉此顯現異常的潛在,透過挖掘異常質疑事物的絕對權威與單一真理。然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書寫者所要面對的問題,身處不同的時空脈絡,書寫者透過指出異常的行動背後,也有各自所想批判直指的核心。此論文的研究關懷是以異常書寫的觀點分別切入探討戰後台灣三位女作家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的作品,試圖重新觀看這三位女作家與其各自在特定時空脈絡下所生產的文本,能有什麼更多元深層的詮釋。

    藉由異常書寫的軸線進行貫穿此論文研究,試圖要做的並非是為「異常」建立打造另一個神話系統,而是希冀補綴起理性與非理性對話的裂縫。在第二章至第四章的討論中,筆者將三位女作家在文本中所呈現遊走、掙扎在社會所規範的所謂「理性」、「正常」的邊界拉出來探討,她們固然皆指出理性的破綻百出,但在面對理性所具備的穩固秩序時,亦是有所對話,並非採取決絕的姿態然後轉身朝向那條通往非理性的異常道路,然而,恰恰因為她們書寫的異常具備這樣的拉扯與對話,顯得她們的異常書寫其實富涵了極大的張力,讓我們看到人類逃逸於限制束縛,追求自我內心欲望與意志釋放的可能,替我們指出逃逸於正常規範以外的異常,道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之外,卻也同時弔詭地展現了理性世界的重重突圍。唯有當我們重新站在一個新的思考點上,歐陽子作品中的敗德反倫常才有打散道德規範侷限的可能,施叔青重現百年殖民香港的擬真歷史才得以顯現瘋狂的虛幻想像與魅影重重,成英姝表面看似遊戲、荒謬的文字組合亦才可透現另類的人生真相。

    透過挖掘異常,讓我們得以開始省思、質疑那些表面看似合理的「正常」或是既定的觀念,實際上卻可能帶著權威與暴力,而異常書寫除了讓傳統中規中矩的寫實主義有了美學層次上的藝術翻新,更重要的是透過異常書寫背後所帶出的文化意涵、社會批判以及新的人生想像。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 5 一. 研究對象的選取 5 二. 歐陽子的《秋葉》 6 三.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 7 四. 成英姝的《公主徹夜未眠》與《人類不宜飛行》 8 五. 三種位置:正常╱異常的的流動劃界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一. 歐陽子相關討論 11 二. 施叔青相關討論 13 三. 成英姝相關討論 15 四. 相關碩博士論文 17 五. 另一種觀看方式 1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20 第二章 不正常的人: 歐陽子《秋葉》的異想世界與倫理秩序 前言 24 第一節 表象與真實的拉鋸戰 25 第二節 性別角力與戀母情結 28 第三節 反倫常的驅動力 33 小結 37 第三章 失序的世界: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瘋狂想像與鬼魅傳說 前言 40 第一節 殖民地景觀 41 第二節 當黃翅粉蝶作為一個參照系: 45 東╱西方男性對女性的建構與想像 第三節 殖民者的雙重救贖與共生協商 49 第四節 繪聲繪影的他者之魂 55 小結 57 第四章 否定的真相: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與《人類不宜飛行》的失憶群像與荒謬人生 前言 60 第一節 《公主徹夜未眠》中的失憶者 63 第二節 失憶後的經典重詮 67 第三節《人類不宜飛行》的荒謬人生與自由意志 70 小結 73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真相的問題 76 第二節 女作家的異常書寫:理性╱非理性的對話與拉扯 77 第三節 散射的光譜:從逃逸、共生到質疑 79 第四節 省思與展望 80 參考書目 82

    參考書目

    一.專書
    Beckett Samuel著,胡業勤譯,《貝克特戲劇選集》,台北:驚聲文物,1970。
    Costello, Timothy W.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台北:桂冠,1995。
    David Harvey著,閻嘉譯,《后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2003。
    Erich Fromm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1970。
    Elaine Showalter著,陳曉蘭、楊劍鋒譯,《婦女•瘋狂•英國文化1830~1980》蘭州市:蘭州大學,1998。
    Miller Jean Baker著,鄭至慧、黃毓秀、葉安安譯,《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婦女新知,1988。
    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2005。
    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2003。
    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
    Jukes, Adam著,吳庶任譯,《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台北:正中,1996。
    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
    岩井寬著,倪洪泉譯,《境界線的美學──從異常到正常的記號》,湖北:人民,1988。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1996。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編,《否想香港》,台北:麥田,1997。
    王治河,《福柯》,湖南:湖南教育,1999。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89。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
    白舒榮,《自我完成.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2006。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2005。
    成英姝,《女流之輩》,台北:聯合文學,1999。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2005。
    成英姝,《地獄門》,台北:皇冠,2006。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2005。
    成英姝,《似笑那樣遠,如吻這樣近》,台北:印刻,2005。
    成英姝,《私人放映室》,台北:聯合文學,1997。
    成英姝,《恐怖偶像劇》,台北:印刻,2002。
    成英姝,《魔術奇花》,台北:印刻,2002。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
    范銘如,《眾□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九歌,1995。
    易曉明,《優美與瘋癲──弗吉尼亞•伍爾夫傳》,北京:中國文聯,2002。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
    林燿德、孟樊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邱貴芬,《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2001。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1975。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皇冠,1997。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1993。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2003。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88。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2001。
    施叔青,《指點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89。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4。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1976。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1997。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1999。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1995。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1984。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1993。
    施叔青著、陳萬益編,《施叔青集》,台北,前衛,1993。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2002。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7。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1986。
    張國清,《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揚智,1996。
    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2003。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比較文學學會,1995。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2007。
    傅佩榮,《荒謬之超越》,台北:黎明,1985。
    焦桐,《台灣文學場域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0。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廖炳惠《里柯》,台北:東大,1993。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1988。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文星,1967。
    歐陽子,《秋葉》,台北:爾雅,1980。
    歐陽子,《移植的櫻花》,台北:爾雅,1978。
    歐陽子,《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
    歐陽子,《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
    歐陽子主編,《現代文學小說集》(一、二),台北:爾雅,1977。

    二.單篇論文
    于治中,〈後現代主義是什麼?〉,《聯合文學》10卷2期,1993.12,頁186-187。
    王文興,〈給歐陽子的信〉,《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一),台北:爾雅,1977,頁19-21。
    王鼎鈞,〈崩潰〉,《短篇小說透視》,台北:大江,1969,頁103-116。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頁223-238。
    王德威,〈老舍與哈姆雷特〉,《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98,頁75-88。
    王德威,〈異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2002,頁269-298。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頁239-259。
    白先勇,〈序〉,《秋葉》,台北:爾雅,1980,頁1-5。
    白先勇,〈序〉,《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頁1-8。
    任佑卿,〈殖民地女性與民族╱國家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8期,2005.06,頁1-32。
    成英姝、楊佳嫻,〈好女孩不做?〉,《臺灣文學館通訊》14期,2007.01,頁4-9。
    何欣,〈歐陽子的主題與人物〉,《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頁279-302。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頁3-48。
    李立亨,〈戰慄遊戲──最殘酷與最荒謬的劇場〉,《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2000,頁131-150。
    李奭學,〈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戴洛維夫人》的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03,頁152-168。
    並木真人,〈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考察〉,《跨界的台灣史研究》,播種者,2004.04,頁71-112。
    林淑貞,〈困境與掙扎──歐陽子短篇小說析論〉,《台灣人文》2期,1998.07,頁87-108。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 〉,《中外文學》34卷10期,2006.03,頁126-154。
    邱貴芬,〈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台灣文學研究重要議題」課程講義,2007。
    邱月亭,〈「現實」何在?從鄉土╱現代╱女性出發──歐陽子研究〉,台南:成大清大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7.12。
    施淑,〈嘆世界〉,《愫細怨》,台北:洪範,1984,頁1-9。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施叔青集》,台北:前衛,1993,頁271-287。
    胡曉真,〈酗酒、瘋癲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03,頁51-80。
    唐毓麗,〈欲望即人性符號:論歐陽子小說中的非理性欲望與小說美學〉,南投:南投文學學術研討會,2008.03。
    徐賁,〈文化「場域」中的福樓拜〉,《中國比較文學》第4期,2003,頁59-73。
    郝譽翔,〈碎碎吧。一切的一切〉,《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2002,頁164-182。
    高全之,〈由幾個形構學觀點論歐陽子〉,《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頁251-278。
    尉天驄,〈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帷幕掩飾不了污垢〉,《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頁427-445。
    張大春,〈凝視時間〉,《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2005,頁5-13。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台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1998.03,頁22-25。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29卷8期,2001,頁176-201。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讀香港三部曲〉,《當代》21卷1期,2005,頁124-143。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06,頁1-27。
    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11期,2007.12,頁135-160。
    梁秉鈞,〈從5、60年代文化流動的角度看胡金銓的電影〉,《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2007,頁313-328。
    莊宜文,〈成英姝:城市太荒謬,公主難成眠〉,《文訊》137期,1997.03,頁28-29。
    莊宜文、巫維珍、賴佳琪,「新世代女作家」專題,《文訊》137期,1997.03,頁25-51。
    陳若曦,〈一個里程碑〉,《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一),台北:爾雅,1977,頁23-24。
    陳萬益,〈是顛覆?還是追逐?〉,《施叔青集》,台北:前衛,1993,頁9-13。
    陳萬益,〈深邃的內心葛藤〉,《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頁9-11。
    陳筱筠,〈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瘋狂想像與鬼魅傳說〉,香港:香港嶺南大學國際青年學者中文文學學術會議,2007.12。
    陳筱筠,〈從鹿港至香港:閱讀施叔青小說的三種變異路徑〉,台南:成大清大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7.12。
    陳筱筠,〈擺盪的姿態:閱讀施叔青小說中傳統與現代的混雜對話〉,桃園:中央大學第十四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7.11。
    曾焯文,〈香港近親戀文學〉,《中外文學》29卷7期,2000,頁172-192。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頁130-152。
    黃筱茵,〈如果把黑乘上白──成英姝的人性實驗室〉,《幼獅文藝》609期,2004.09,頁92-97。
    葉頌姿,〈心理分析與文學藝術專號〉,《現代文學》47期,1972.06,頁5-35。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第27卷3期,1998.08,頁82-96。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頁370-387。
    廖炳惠,〈從怪誕敘事到社會病理學施叔青近作的本土轉折〉,台北:當代臺灣小說研討會,2000.03,頁27-40。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微醺彩妝》,台北:麥田,1999,頁279-298。
    齊邦媛,〈閨怨之外〉,《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頁109-147。
    劉乃慈,〈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04,頁259-284。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10期,2006.03,頁63-84。
    劉紀蕙,〈歷史的精神分析試探〉,《心的變異》,台北:麥田,2004,頁44。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論施叔青早期的小說〉,《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94,頁1-12。
    劉登翰,〈施叔青:香港經驗和台灣敘事——兼說世界華文創作中的施叔青現象〉,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2005.10,頁137-149。
    歐陽子,〈回憶「現代文學」創辦當年〉,《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一),台北:爾雅,1977,頁25-33。
    歐陽子,〈自序〉,《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文星,1967,頁1-4。
    歐陽子,〈從「臺北人」的缺失談起──論文學批評的方法與實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頁323-332。
    歐陽子,〈歐陽子的讀後意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7,頁80-85。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11期,1999.04,頁119-137。
    羅夏美,〈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的寫作技巧探討〉,《臺灣文學評論》2卷2期,2002.04,頁93-104。
    關詩珮,〈從屬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59期,2000.06,頁105-113。

    三.報紙
    方平,〈站在奇異的臨界點上──訪作家成英姝〉,《聯合報》,1997.10.20,46版。
    王浩威,〈擺盪在冷漠和嘲謔之間〉,《聯合報》,1997.11.17,47版。
    王德威,〈新世代小說家發聲實驗──散步、飛行、馬來膠林、長島冰茶〉,《聯合報》,1997.08.18,45版。
    成英姝,〈大眾閱讀的新焦點〉,《中國時報》1996.10.2,19版。
    成英姝,〈恐怖偶像劇後記〉,《中國時報》2002.5.25,39版。
    李欣倫記錄整理,〈疏離•毀滅•新世代的台北〉(第三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推理小說獎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2000.12.10~2000.12.11,37版。
    李瑞騰,〈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上)、(下),《聯合報》,1998.01.01-1998.
    01.02,41版。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1997.09.08,27版。
    范銘如,〈宛在水中央──評成英姝《似笑那樣遠,如吻這樣近》〉,《聯合報》,2005.2.6,C4版。
    袁哲生,〈哈姆雷特不宜復仇?〉,《聯合報》,1997.06.23,47版。
    張小虹,〈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的施叔青〉,《中國時報》,1994.01.01,34版。
    張殿,〈世紀末新寫手〉,《聯合報》,1999.08.16,41版。
    焦桐,〈冷酷異境〉,《中央日報》,2000.12.11,21版。
    黃錦樹,〈寂寞雲園〉,《中國時報》,1997.07.31,42版。
    劉亮雅,〈她的名字是台北〉,《聯合報》,1998.04.06,47版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1997.07.02,41版
    賴素鈴,〈成英姝從現實挖掘荒謬〉,《民生報》,1997.10.16,34版。
    魏可風記錄整理,〈在思維的鋼索上跳舞〉(第三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推理小說獎複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2000.3.2~2000.3.3,37版。

    四.學位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書嫻,《以羅蘭.巴特《S/Z》中的解構思想研究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碧貞,《等待果陀中的矛盾現象》,靜宜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簡正怡,《禁錮與越界:瑪莉.愛倫.瑪蔻《81號病房》中的瘋女人形象》,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英文書目
    Bhabha, Homi,”Signs Taken for Wonders,”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
    Foucault, Michel,”The Perverse Implantation ,”in Forms of Desir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Controversy,New York: Routledge,1992.
    Gadamer, Hans Georg,Truth and method,New York:Crossroad,1994.
    Joane Nagel, ”Masculinity and nationalism: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making of natio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21,1998.
    Jankelevitch, Vladimir,”Temporal Decay,”Forgiveness,2005.
    Shweder,R.A,”Cultural Psychology:What is it,”in Thinking through Culture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Showalter, Elaine,The Female malady:women,madness,and English culture,1830-1980. New York :Virago Press,199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