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嘉玲 Chang, Chia-Ling |
---|---|
論文名稱: |
閱讀理解策略運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for the Fifth Grade in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陳明蕾
Chen, Ming-Lei 白雲霞 Pai, Yun-Hsi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1 |
中文關鍵詞: | 摘要策略 、提問策略 、多文本閱讀 、閱讀理解策略 、社會領域 、素養導向 |
外文關鍵詞: |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questioning strategies, multitext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social studies, competency-based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之教學歷程,以及教學實踐歷程中學生運用閱讀理解策略能力轉變的情形及各項學習表現,從不斷省思與修正中建構行動研究可行方案,解決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問題,並探討教師於教學歷程中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以摘要策略、自我提問策略與多文本閱讀,三循環的研究歷程,於107年9月前導教學後正式進行教學行動研究至108年3月,共32節課的教學歷程,運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研究者於研究期間搜集課堂影音、學生訪談、學生文件資料、與夥伴教師會談記錄、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輔以單元學習成就測驗、個人摘要與自我提問教師評量、學生回饋問卷等量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最後綜合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壹、教學實踐歷程方面
一、摘要策略、自我提問策略加以多文本閱讀運用於社會學習領域應以螺旋式方式逐次增加策略讓策略間彼此互為連結應用。
二、摘要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學習應結合文章結構策略,自我提問策略應先區辨再提問,並以具體方式協助學生整合訊息進行推論連結,進而自我提問。
三、多文本閱讀與多文本討論互相結合,協助學生深入理解社會文本內容及培養學生批判與思辨能力。
四、教師應為學生搭建閱讀理解策略學習鷹架,同時運用多元教學方式與跨領域學習培養學生自發與自主學習能力。
貳、學生學習表現方面
一、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提升學生社會領域認知學習表現,尤以中、低成就學生高層次思考層次學習表現進步最大。
二、閱讀理解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有效提升學生摘要及提問能力,部分學生能產生學習遷移,並逐漸內化展現自主學習能力與公民素養。
三、閱讀理解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學習引發學生情意學習表現,展現正向的學習態度。
參、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促使研究者透過省思精進教學,提升個人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教學者、學校行政、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者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o fifth-grad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s well as changes in student skills regarding the us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various dimensions. We constructed feasible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continual ref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solved student learning problems in social studies, and explored teachers’ reflection 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ir teaching.
This study employed a three-cycle action research comprising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self-questioning strategies, and multitext reading; the research began with a pilot teaching stage in September 2018, followed by a formal action research that ended in March 2019. The action research involved 32 classes of fifth-grade social studie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including videos of these classes, student interview data, student documents, teacher interview data, and reflective diaries. These data were supplemented with quantitative data, including results for student tests for every learning unit, teacher assessment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summarization and self-questioning skills, and stude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eaching practices:
(1) The application of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self-questioning strategies, and multitext reading in social studies should adopt a spiral approach to enable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se strategies when applying them in practice.
(2) The use of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in social stud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ext-structure strategies.Before practicing self-questioning strategies, students should first learn to be discriminative. Next, students integrate new information, and make inferences, and engage in self-questioning as guided by the teacher.
(3) Multitext reading and multitext discuss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help students acquir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study texts and foster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4) Teachers should construct a learning scaffold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for their students as well as employ divers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roactive and self-initiated learning.
2.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1)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mprove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social studies; in particula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or low-level academic achievement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that involved higher-order thinking.
(2) The us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ocial studies effectively improved students’ summarization and self-questioning skills; some students demonstrated transfer of learning and were able to internaliz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thereby demonstrating self-initiated learning and civic literacy.
(3) The us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ocial studies elicited student affective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3. The applica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fifth-grade social studies classes enabled the researcher to reflect on and refine teaching as well as promote the researcher’s own professional growth.
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s provid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workers in schools, editor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nd future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生佳(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態度與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國小三年級閱讀童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梅玲、曾湘怡(2013)。兒童閱讀教學活動成效評估。國家圖書館館刊,2,83-110。
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載於臺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主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123-137)。臺南市:臺南師院。
李家同(2005)。救語文能力大量閱讀是妙方。2005年1月5日聯合報,A15版。2018年6月1日取自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article/940115.htm
李雪莉(2012年7月)。臺灣的閱讀危機,天下雜誌,236,2018年8月13日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0889
李欣蓉(譯)(2005)。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原作者:Karen Bor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臺北市:遠流。
李延昌(2007)。圖形組體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運用研究~以輔導團教學實務社群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吳敏而(2013)。多文本閱讀的教學研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3,123-157。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俊憲(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83,31-40。
吳佩蓁(2012)。融入鷹架式提問之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及摘要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市。
吳翎君(2002)。學童歷史思維的課程運作—歷史變遷與因果關係的思考。載於嘉義大學(主編),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337-363)。嘉義:嘉義大學。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習碩士班,臺北市。
林淳嫺(2014)。文章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
林清山(譯)(1999)。教育心理學(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市:遠流。
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101,40-43。
林香廷、賴苑玲(2010)。圖像組織教學法。載於薛雅惠、賴苑玲(主編),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頁165-189)。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錡寶香(2003)。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林秀貞(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閱讀理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市。
林怡慧(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林秋美(2011)。提問策略教學對不同批判思考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理解與閱讀提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
林美賢(2001)。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官美媛(1999)。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模(原作者:Gagne,E.D.,Yekovich,C.W.,&Yekovich,F.R.)。臺北市:遠流。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教學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金仕起(2017)。12年國教社會領綱成員現身說法:歷史新課綱有哪些突破性的嘗試?2018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426
邱雁琳(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29-47。
周佩儀( 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慧儀(2017)。自主學習的三大成功因素。2018年7月1日取自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7%9A%84%E4%B8%89%E5%A4%A7%E6%88%90%E5%8A%9F%E5%9B%A0%E7%B4%A0/
柯華葳(1990)。國小社會科課文理解研究。載於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89-316。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策畫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頁81-119)。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10)。閱讀的關鍵,在思考。載於天下雜誌編輯部(主編),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頁23-31)。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8)。認識PIRLS一項新閱讀運動的重要指標。載於天下雜誌編輯部(主編),閱讀,動起來-借鏡國際成功經驗,看見孩子微笑閱讀(頁78-83)。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范信賢(1991)。增進國小社會科課文理解度之研究。國教學報,3,33-60。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1)。閱讀與思考。載於《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臺北市:教育部。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臺灣四年級學年級學生閱讀(第二版)。201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dorise.info/DER/download_PIRLS2006/PIRLS_2006_National%20Report(2nd%20Edition).pdf
柯華葳、張郁雯、詹益綾、丘佳慧(2017)。PIRLS 2016 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家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洪蘭(2001)。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一個小學老師如何準備自己。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如何用對的方式教孩子。臺北市,信誼基金會。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neth S. Goodman)。臺北市:心理。
洪麗瑜(2016)。多文本閱讀策略教學在國中歷史科教學之運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2),32-40。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紀淑雲(2011)。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
施能宏(1999)。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23。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徐孟華(2014)。運用自我提問策略於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中市。
徐翊瑄(2009)。建構多文本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唐淑華、蔡孟寧、林烘煜(2015)。多文本課外閱讀對增進國中學生理解歷史主題之研究:以「外侮」主題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3),63-94。
唐淑華(2011)。以多文本取向進行課外閱讀之規畫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10,27-35。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b)。「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取自教育部電子報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6。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閱讀理解策略成分與年級對照表。2018 年 5月 1 日,取自:國教署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策略資料庫http://tbb.nknu.edu.tw/
教育部(2012b)。閱讀理解—問思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8)。2018年8月5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Tq4vy4&o=e0&sec=sec1&op=v&view=0-1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連啟舜(2012)。臺北市國小種子閱讀教師研習閱讀理解教學講義。2018年7月15日取自 http://w4.flps.tp.edu.tw/teachdata/download/101閱讀理解策略講師培訓講義/連啟舜教授/連啟舜教授_閱讀教學導論0329_2012.pdf
莊淑雅(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模擬PIRLS文本.試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莊景益(2007)。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惠卿譯(1991)。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作者:Mortimer J.Adlder&Charles Van Doren)。臺北市:桂冠。
張芳全(2011)。多文本閱讀與學習成效之探究。國民教育,52(2),80-87。
張心怡(2018)。社會科主題深學:衝突式多文本閱讀與論證活動設計與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桃園市。
張怡婷(2003)。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張瀞方(2011)。運用摘要策略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領域文本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政、歐宗霖、溫福星(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2006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
張佳琳(2012)。有效促進理解的閱讀教學方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3),83-90。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
陳永國(2003)。互文性。外國文學,1,75-81。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陳端品(2013)。說明文文章結構分析結合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文章結構分析能力和摘要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陳佳慧(2008)。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陳海泓(2011)。說明文體的閱讀理解教學。教師天地,172,28-36。
陳海泓、林秀娟、盧明君(2017)。自我提問。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111-140)。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明蕾(2011)。小五社會課。載於陳欣希等著,問好問題(頁112-125)。臺北市:天衛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53-63。
陳明蕾(2012)。什麼是閱讀策略?載於天下雜誌編輯部(主編),閱讀,動起來—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頁90-111)。臺北市:天下雜誌。
陳幸玉(2016)。社會科文章結構辨識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文章結構辨識能力及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
陳妍岐(2011)。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說明文分析例。載於陳欣希等著,問好問題(頁42-48)。臺北市:天衛文化。
陳李綢(1995)。學習策略訓練方案對國中生閱讀理解學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8,77-98。
陳俊男(2015)。運用觸控式電腦註記與摘要對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市。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陸怡琮(2010)。摘要策略。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42-95頁)。台北:教育部。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黃珮選(2012)。「調整式問答關係策略」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彥豪(2015)。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黃道遠、蔡孟珂(2007)。台灣文學與國小台灣史教學的對話—以蔡秋桐的作品為例。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271-296。
曾玉村(2017)。總論:閱讀理解的認知歷程與策略教學。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1-22)。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游雅婷(2017)。圖表閱讀。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91-110)。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彭湘婷(2010)。家庭社經地位、家長閱讀態度與個人閱讀特質對閱讀成就之影響-以PIRLS2006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葉春杏(2010)。文章摘要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彰化市。
葉憲峻(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組織架構與教學策略。國教輔導,43,22-28。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詹文宏(2002)。閱讀教學—交互教學法的應用。教師之友,43(2),37-40。
詹志禹(2002)。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21-49)。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蔡慧娟(1999)。淺談交互教學法。教師之友,40(4),24-3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臺北市:商周出版。
鄭宇樑(1997)。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6),135-158。
劉麗萍(2014)。閱讀策略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劉家岑、錢富美(2010)。社會領域的意義與目標。載於薛雅惠、賴苑玲(主編),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頁1-16)。臺北市,五南。
盧慧玲(2012)。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國小各年段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花蓮市。
賴麗真(譯)(2006)。教學生做摘要─五十種改進各學科學習的教學技術。(原作者:Rick Wormeli)。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賴明貞(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形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親子天下編輯群(2017)。專訪社會科課綱召集人張茂桂,7個關於社會科新課綱你該知道的事。2018年8月15日
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674
鍾雅婷(2000)。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叢秀梅(2006)。閱讀輔助文章在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魏利真(2011)。圖像組織仲介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羅明華(1994)。從先備知識和文章結構談閱讀理解。教師之友,35(4),19-23。
蘇宜芬(1991)。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 Glenview,IL:Foresman and Company.
Armbruster, B. B.(1984).The problem of ‘ inconsiderate text’.In G. Daffy, L. Roehler, and
J. Mason(Ed.).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New York:Longman.
Armbruster, B. B.(1988). Why some children have trouble content area textbook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03782)
Brown, A. L., & Day, J. D. (1983). Macro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1), 1-14.
Chall, J. S. (1996).Learning to read:The great debate. New York: McGraw-Hill.
Duke, N. K., & Pearson, P. 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E. Farstrup & S. J. Samuels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pp. 205-242).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
Friend, R. (2000). Teaching summarization as a content area reading strateg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4,320-329.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ing.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unning, T. G. (1996).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 Needham Heights,MA:Allyn&Bacon.
Hartman, D. K.,& Allison, J. (1996). Promoting inquiry-oriented discussions using multiple texts. (106-133). In L. Gambrell, & F. Almasi. (eds.). Lively discussions: Fostering engaged readers. Newark, Del: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Hyde,A.A.,&Bizar,M.(1989).Thinking in context:Teaching cognitive proces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N,NY:Longman.
Kintsch, W., & van Dijk, T. A.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5(5), 363-394.
Kintsch, W. (1988).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Psychological Review, 85,363-394.
Kintsch, W. (1988)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163-182.
Kintsch, W.(1998).Comprehension:A paradigm for congnition. New York: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
Mayer,R.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8,357-371.
Peterson, D. S.,&Taylor,B. M.(2012).Using Higher Order Question to Accelerate Student’Growth in Reading. Reading Teacher,65(5),295-304.
Pressley,M.(2000).What should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be the instruction of?In
M. L.Kamil, P. B. Mosenthal, P. D. Pearson,& R.Barr,(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ume Ⅲ(pp.545-561).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alincsar,A.S.&Brown,A.L.(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117-175.
Rafe Esquith(2007).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USA:Penguin.
Rumelhart, D. 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ngnition. In R. C. Spiro, B. C. Bruce,&W.F.Brewer(Ed.),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NJ:LEA.
Rosenshine,B.,&Meister, C.(1994).Reciprocal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4,479-530.
Williams, J. P. (2005).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primary-grade students:A focus on text structur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9(1),6-18.
Wong, B. Y. L. (1985).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5,227-268.
Wong, B.Y.L.,& Jone,W. (1982) . Increasing metacomprehension in reading-disabled and normally-achieving students through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5,22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