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怡慧 |
---|---|
論文名稱: |
擺盪在教職與母職之間—從角色期望看國小女性教師之母職實踐 Between Teaching and Mothering: An Exploration of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therhood Practice from Role Expectation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母職 、角色期望 、國小女性教師 、調適 |
外文關鍵詞: | motherhood, role-expectation, female teacher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dap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從角色期望觀點探討國小女性教師之母職實踐經驗,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女性教師之母職實踐經驗、其所認知社會對她們的期望為何、以及教職工作對母職實踐之影響與調適。
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方法,以兩位國小女性教師且育有學齡期子女者為研究對象,整理分析獲得結果如下:
一、母職生活中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其方式為花時間的陪伴,而困境有三:第一是和先生步調不一致;第二是因為對孩子的要求標準高,造成孩子的抗拒及親子的緊張關係;第三點則因為教養責任一肩擔,導致心情上的沉重壓力而痛苦。
二、在角色期望知覺部分,認為社會對母親角色的觀感主要有四點:包括溫暖有耐心的特質、面帶微笑的外在形象、無私奉獻的內在精神以及不斷付出、承擔責任的行為表現。對教職角色之觀感有三點:認為教師職業本身的條件佳、教師形象好以及能以身作則行為展現之期望。
三、在教職與母職的交互影響方面,教職對母職之優勢在於:因為處於教學現場因此了解教學內容;以及掌握教育資源。其困境是因為對孩子成績的高度要求,以及教職角色在家庭中的複製,讓孩子感到壓力及害怕。在母職生活影響教職工作之方面,困境在於質疑自身在教學領域的能力。
四、在母職生活及教職工作皆有所調適。在母職生活中的調適策略有三,包括:降低期待的標準、找出正增強的動力以及改變獎懲方式,以改變過去加諸於孩子身上的學業及課業壓力。在教職工作中的調適改變為:教學方式從原本的懲罰到寬容;從論名次高低到跳脫名次的迷思。
最後,研究者說明本研究限制,並針對已婚國小女性教師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motherhood practice experiences of female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from role-expectation perspectiv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teachers’ motherhood practice experiences, their perception of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the job influences on their motherhood practices and adaption.
The researcher adopt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two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teachers with children of school age. After analyzing data, the researcher drew conclusions as follow:
To begin with, mothers who emphasize children’s education spend their time keeping company with their children in their motherhood life. However, they encounter three problems: First, their life paces are not the same with their husbands’; second, their high standards to the children cause children’s resistance and t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hird, mothers bear all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 and breeding, so they felt stressful and painful.
As for role-expectation perception, the researcher consider there are four social expectations of motherhood roles, including warm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smiling external images, devoting internal spirits, continuous giving, and responsible behaviors. Furthermore, there are three social expectations of teaching roles, which are advantaged occupation, nice image, and setting a good example with their own conducts.
Regarding interact actions between teaching and motherhood, teaching benefits motherhood, because they are in a teaching position, underst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harness teaching resources. Adversely, their high standards of children’s grades and replication of teaching roles in their families make children feel stressful and afraid. In addition,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motherhood on teaching, they doubt their own abilities in teaching field.
The researcher found their motherhood life and teaching are adapted more or less. They adopt three adaption strategies in motherhood life, include reducing expecting standards, finding out positive reinforces, and chang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wer the stress of schoolwork of the children. Changing adaption of teaching is from punishment to forgiveness in teaching methods. Furthermore, they dispel the myth of class rank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stated research limits and propose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married female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for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瑞香(1997)。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5-138,台北:女書店。
王麗容(1998)。從婦女照顧者角色的理論面談婦女的福利需求。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台北: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4)。【2004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未出版之統計數據。上網日期:2008年2月10日。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何雪真(2002)。國立大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角色壓力與壓力反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昌期(2002年9月23日)。師道尊嚴誰恢弘。國語日報,第13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著: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出版年:1990)。台北:桂冠。
吳珍梅(2002)。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吳書昀(2007)。延續與變遷:談母職及其在社會政策決策中的角色。「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慈恩(1998)。由婦女之照顧者角色、經濟需求及工作權談婦女之福利政策規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台北:未出版。
呂寶靜(1997)。從女性家屬照顧者處境談福利政策之建構。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專題研究報告。台北:未出版。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慕華、林宗鴻譯(1996)。工商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林佳慧(2003)。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原著:Robert G. Owens。台北:揚智。
林益慶(2000)。影響國小教師選擇教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未出版。
林慧卿(2005)。外籍女性配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識字班學員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林麗促(2005)。女性新移民的母職實踐與衝突 —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未出版。
林芳玫(1997)。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6。台北:女書店。
邱文仁(2003)。全球女性大調查。 ELLE雜誌,145,202-208。台北:樺榭文化。
邱秀祝(1998)。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姜漢儀(2003)。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洪慧芬(1996)。幼兒圖畫書中父親與母親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馬起華、修慧蘭、林顯宗、葉至誠、吳惠林及謝繼昌等編著(1996)。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個互動取向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原著:Joseph A. Maxwell(原出版年:1996)。台北:心理。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5)。性別與就業經濟圖像整理及國際比較報告書。婦女聯合網站。上網日期:2007年12月28日。網站:http://www.womenweb.org.tw
張心怡(2005)。一位受婚姻暴力婦女母職經驗的探究-從女性主義觀點出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張惠芬、郭妙雪譯(1998)。工作與家庭(Work And Family Life)。原著:Voydanoff Patricia(原出版年:1987)。台北︰揚智文化。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2005)。【94學年度國民教育女性教師比率】。未出版之統計數據。上網日期:2008年1月23日。教育部統計處網站:http://rs.edu.tw/statistics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6-7。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許瑞其(2006)。國中實習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郭為藩(1993)。教育的理念,台北:文景書局。
郭玲妃(2002)。雙重家鎖: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怡君(2006)。淺談育有學齡子女之女教師的母職壓力。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上網日期:2008年1月15日。南華大學網路社會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htm
陳怡錚(2000)。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思穎(2001)。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陳淑玲(1986)。台北地區中學教師對機構式托嬰服務之期望及評價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分析—女性主義觀點。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4,73-101。
陳舜霓(1994)。專科學校視聽教育人員角色期望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科技組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德宗(2004)。學校人事人員的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角色踐行、組織承諾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縣市高中職國中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原著:Simone de Beauvoir(原出版年:1949)。台北:貓頭鷹。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萬成(2002)。臺北市中小學教師之專業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葉祥溪(1992)。國民中學輔導主任角色之研究─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原著:Weber, A. L.。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修靜(2000)。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0)。性別視域的教師生涯。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潘慧玲主編。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蔡文輝(1998)。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鄭新輝(1991)。國民小學調查高齡教師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蕭鈺貞(2006)。教師性別角色觀與性別教育關係之探討。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8日。南華大學網路社會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htm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0,16-18。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謝坤鐘(1993)。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衝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韓建忠(2006)。外籍母親在子女就讀國小後母職經驗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
二、英文部分
Bernard, J. (198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iddle, B. J.(1986). Teacher roles. In T. Husen(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ergamon Press.
Biddle, T.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ulton, P. & Coldron, J. (1998). Why women teachers say `stuff it' to promotion: A failure of equal opportunities? Gender & Education, 10, 149-161.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uncan, S. and Edward, R. (1997). Lone Mothers and Paid Work: RationalEconomic Man or Gender Moral Rationalities? Feminist Economics, 3(2) , 29-61.
Firestone, S.(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Revolu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Gitlin, A. (1997). Gender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union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7, 588-624.
Hays, 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 London: YaleUniversity Press.
Lavee, Y. & Sharlin, S. (1996). The effect of parenting stress on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7, 114-135.
Linton, R.(1945).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New York:Appleton-Century.
Nadal, F.(1957).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Glencoe, Free Press.
Parsons, T. (1959).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4, 297-318.
Popkewitz, T. S. (1994). Professionalization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Some notes on its history, ideology, and potential.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0(1), 1-14.
Sarbin, T . R . (1968). Role In D. L. Sill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of the social sciences,13, 546-547.
Sarbin, T. R. & Allen, V. L.(1986), Role theory. In G. Lindzey & E. Aronson(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2nd ed., vol.I). 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Westwood, L. J. (1967). The role of the teacher-I. Educational Research, 9(2), 122-134.
Zanden, J. W. (1993). Sociology:The core(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