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秀琴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取向
Instructional Orientation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指導教授: 羅昭強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數學教學取向
外文關鍵詞: Instructional Ori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取向,以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並以質性研究法進行分析。研究工具採自編之<國小教師數學教學取向>訪談問卷,並情商我國某縣市30位國小教師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學生解題歷程」、「學生學習模式」、「教學重點揭示」和「教材刪補要領」等四個面向。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教師極為注重解題的標準歷程,對學生的解題思維,一概以個人思緒解讀之;(二)教師給予學生學習的途徑採「從做中學」的方式,而課堂上之教學手段則實施獨立思考的方式進行;(三)教師之教學法侷限於教科書內容,亦呈現要教完所有教學活動的態度;(四)針對教科書之教學活動,教師採取補充但不刪減的方式。


    It is to study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structional ori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ata collection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qualitative protocol analysis. “Orientation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administered to 30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The interview concerns four dimensions: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process”, “students’ learning model”, “teaching emphases”, and “teaching addents or deletions”.
    Main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tend to insist on the standardized problem solving procedures defending their own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formal processes instead of students' alternative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2) Teachers give students learning ways of "learning by doing" approach and implement independent thinking method in classroom.
    (3)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are limited to textbooks contents and intended to complete all teaching activities.
    (4) For textbook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take the way of supplement instead of deletion.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數學教學的相關理論 4 第二節 解題歷程與評分方式 8 第三節 學習途徑與手段 11 第四節 數學學科之教學策略 12 第五節 教材忠誠度之實徵性研究 13 第六節 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之比較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18 第二節 研究樣本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 第四節 資料處理 2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24 第肆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25 第一節 學生解題歷程 25 1 解答過程之評分 25 2 對非標準(超出課程標準)解法之態度 33 第二節 學生學習模式 39 1 學生學會數學的途徑 39 2 學生學會數學的手段 43 第三節 教學重點揭示 48 1 坊間教師解法 48 2 教科書之教學重心 51 第四節 教材刪補要領 56 1 教學活動補充 56 2 教學活動刪減 6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教學建議 65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啟示 66 參考文獻 67 一 中文部份 67 二 英文部分 69 三 翻譯部分 70

    一 中文部份
    王淵智、梁淑坤、魏美智(2005)。提升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合作行動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第四期。
    呂美貞(2005)。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數學科教師教學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江俊明(2005)。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提升國三學生物理解題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
    何仕仁(2001)。數學解題策略教學在知識創造管理模式之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高雄。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吳金聰(2007)。精進國小教師的數學專業知能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吳姿芬(2009)。台北縣國小四年級教師數學教學之分析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
    李宛玲(2009)。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教師數學教學樣貌之分析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
    李雯婷(1998)。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李源順、林福來(1990)。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多元化。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1-25。
    林佩宜(2003)。我國九年一貫課程國小數學師資專業知能培育的現況與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南一版(2011)。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南一書局。
    洪雪芬(2004)。數學QUASAR紙筆認知評量示例。[93年度數學輔導群]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多元評量手冊。
    徐偉民(2011)。國小數學教科書中數學問題之內容分析:台灣、新加坡和芬蘭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9-2511 -S-153- 013),未出版。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部編版(2011)。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部編版(2011)。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康軒版(2011)。六上數學教學指引。康軒文教事業。
    教育部(2011)。教育統計資料。
    張新仁、許桂英(1992)。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111-136。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子貴(2011)。加強數學解題歷程與合作學習歷程對微積分解題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9-2511 -S-259- 006),未出版。
    張錦文(2003)。後設認知理論在數學領域教學的應用。高雄市博愛國小,未出版。
    莊上霖(2005)。數學成長團體下一位資深在職教師數學教學知能成長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莊淑琴(2002)。國小教師數學教育教學信念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201-232。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淑娟(2007)。國小教師發展數學提問能力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
    游珠莉(2008)。資深國中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再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詹婉華(2005)。一位國小教師在數學教學的轉變。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 2005, 第四期。
    甄曉蘭(1993)。實踐新課程理念的必要性、妥適性與可行性。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327-331。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臧俊維(1999)。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翰林版(2011)。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翰林出版社。
    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簡茂發(1999)。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學評量命題專業研習會,飛揚專刊,189-197。
    鍾靜(2005a)。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鍾靜(2005b)。討論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本文於2005.12發表於國家教育院籌備處主辦之〝運用科技增進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鍾靜、張淑怡、陳幸玫、陸昱任、戴坤邦(2012)。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標準之建構。科學教育學刊,20(3),217-239。
    羅珍珍、鄭寰文(2009)。課程實施的忠實性: What, Why, How 及挑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9。

    二 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harles, R. I., & Lester, F. K.(1982). Problem solving : What, why and how. Palo Alto, CA:Dale Seymour publications.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Freeman.
    Mcaloon, A., & Robinson, G. E.(1988). How do you evaluate problem solving ? Arthmetic teacher, 35, 44-91.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NBPTS)(1989).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2003年8月24日,取自http://www.nbpts.or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Nattiv, A.(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ymond, A. M. (1997). Inconsistency between a beginn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5),577-601.
    Reid, J. (1992).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Intergroup Competition on the Math Achievement of Seventh Grade Students . ERIC , ED 355106.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cher, 15(1),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roy P. Regis, Aina Appova, Barbara J. Reys(2006). What role do textbooks play in U.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5,10-20。

    三、翻譯部分
    數學教學方法。(張靜嚳、念家興譯,2000)。Max A. Sobel and Evan M. Maletsky著。台北:九章。(原著出版年:1996年)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揚智文化事業,台北市。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