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孫鴻業 Sun, Hungu-yeh |
---|---|
論文名稱: |
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 |
指導教授: |
蕭阿勤
Hsiao, A-chin 吳介民 Wu, Jieh-mi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污名 、自我 、身份 、認同 、省籍 、外省第二代 、民族主義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著深入訪談的過程,企圖藉著對外省第二代受訪者的主觀意識理解,探討外省第二代在政治、社會情境的變遷過程中,他們對自身「外省人」身份的看法與理解,以及他們在「主觀上」賦予了自身「外省人」身份什麼意義,以及採取了什麼樣的認同傾向;另外,當外省第二代可能面臨的因「省籍身份」而引發的社會互動的緊張狀態時,他們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
隨著政治歷史情境的變遷和意識型態的分化,在當下已不是「中國民族主義」主宰了政治和文化領域,而人們對於自我身份的理解也不再單一地受到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台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台灣民族主義論述的出現,皆表示了這個社會中有另一個影響「身份認同」塑造的參考架構。然而,當台灣民族主義論述在政治或文化的領域裡對抗中國民族主義時,「外省人」被同質化且本質化為是說國語的、傾統的、不愛台灣的、具有政治特權的、以及曾經侵害過「台灣人」的一群人,而這樣的論述過程不論是對外省第二代主觀而言,或者是對如此的論述過程作觀察,皆是一種對外省人「污名身份」的塑造。
由於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論述皆包含了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因此,外省第二代對自身「外省人」身份的定義與認同傾向,在日常生活中與本省籍人士進行「跨族群的接觸」過程中,不斷地接觸到不同的道德和價值體系所帶來的刺激,以致引發外省第二代重新思考身份內涵與認同的再塑造。所以,具有「外省人」這個身份的個體,他們對自我身份的定義和認同傾向可能不再是單一的中國人或中國認同,也與台灣民族主義論述下被同質化且本質化的「外省人」身份內涵有所不同。然而,「外省人」這個名號為外省第二代所帶來的,常常可能是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負擔與限制,這些負擔與限制可能是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外省人」身份的表露會造成社會互動過程的緊張和尷尬,也可能是讓外省第二代感受到省籍之間的歧視與隔離,面對這樣歷史或結構的力量,外省第二代所能做的、所能反抗的,是透過一連串的表演和訊息整飭的方式,來模糊調「外省人」的身份特質,唯有如此,才能讓日常生活的社會互動能夠順利進行。
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 91期,頁6-18。
1994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
頁249-274,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
王甫昌
1993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編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台北市:業強。
1996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兩次挑戰高峰
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期,頁129-209。
1998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臺灣的族群
政治〉,《臺灣社會研究》,2期,頁1-45。
2001 《台灣族群接觸機會與族群關係》,研討會論文「台灣族群關係
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台北:中研院社會
所主辦)。
田欣
1995 《台灣,我唯一的祖國:一個外省新台灣人的心聲告白》,
台北:前衛。
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
1992 《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
朱天心
1998[1992]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
朱孟庠
1998 《認同與記憶:朱孟庠圖文集》,台北市:禾雅文化
汪宏倫
2000 〈制度脈絡、外部因素與台灣之「national question」的特殊
性:一個理論與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學》,第1期,頁183
-239。
林忠正、林鶴玲
1993 〈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
國家認同》,頁101-160,台北市:業強。
林向愷
1995 〈一個外省人看省籍問題〉,收錄於施正峰編《民族認同與台灣
獨立》,頁150-154,台北市:前衛。
李筱峰
1992a 〈台灣只有國籍問題沒有省籍問題〉,收錄於外省人台灣獨立促
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頁211-212,台北市:前衛。
1992b 〈不再流亡的新台灣人—賀「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誕生〉,
收錄於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頁15-17,
台北市:前衛。
1994 〈國家認同的轉向—以戰後台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為例〉,收錄
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
較》,頁323-362,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1995 〈外省人就不能主張台灣獨立嗎?〉,收錄於施政鋒編《民族認
同與台灣獨立》,頁23-26,台北:前衛。
1998 〈新台灣女子〉,,收錄於朱孟庠著《認同與記憶—朱孟庠圖文
集》,台北:禾雅文化。
李廣鈞
1996 〈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
分析〉,《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3期,頁367-387。
施政鋒
1995a 《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1995b 〈由族群政治看省籍關係〉,收錄於施正峰編《民族認同與台灣
獨立》,頁166-169,台北市:前衛。
尚道明
1995 《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
大社人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
1993 《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
家認同》,頁27-52,台北市:業強。
1997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台灣社會學研究,1期,頁137-167。
1999 〈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
灣社會研究》,3期,頁53-85。
柴雅珍
1997 《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
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洪鐮德
1995 〈省籍心結終必化解〉收錄於施正峰編《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
頁146-149,台北市:前衛,1995。
胡臺麗
1993 〈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編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9-323,台北市:業強。
徐火炎
1996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
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85-126。
徐宗國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姚嘉文
1975 〈186比1的差異……高普考還要論省籍嗎?〉,《台灣政論》,2
期,頁14-21。
姚源明
1999 《解嚴後台灣國族認同論述的分析》,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郭正亮
1998 〈「新台灣人」:重構台灣認同的論述〉,《蕃薯藤新聞網》,
1998年12月13日。
黃宣範
199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光國
1987 〈「台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1:
25= 289,頁1-19。
密西根小王
1992 〈我是台灣人—一個第二代「外省人」的省思〉,收錄於外省人
台灣獨立促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頁204-206,台北:前
衛。
曾嬿芬
2000 《經濟全球化、身份、認同:台商的認同政治》,研討會論文「
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台北,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臺灣社會學社主辦)。
胡幼慧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葉啟政主編
1992 《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
彭明敏
1998 〈樂觀迎向時代的考驗〉,收錄於朱孟庠著《認同與記憶—朱孟庠
圖文集》,台北:禾雅文化。
鄭凱中
1996 《「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與「外獨
會」為參考團體》,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劉益誠
1997 《竹籬笆內外的老鄉們—外省人的兩個社區比較》,清大社人所碩
士論文
趙 剛、侯念祖
1998 〈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1995)〉,
收錄於趙剛著《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頁35-69,
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趙彥寧
1999 〈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0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
之間的可能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1999.12.
2001 〈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
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頁53-97。
張茂桂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
同》, 台北市:業強,頁233-278。
1997a 〈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游盈龍編《民主鞏固
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91-116,台北市:月旦出
版社。
1997b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編
《族群政治與政策》,頁37-71,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999 〈新台灣人之非論〉,《當代》,137期,頁66-88。
張茂桂、吳忻怡
1997 〈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第2期,頁
107-189。
2001 〈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收錄
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47-180,
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陳昭瑛
1995 〈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卷9期,頁8-13。
陳師孟
1992 〈我有一千個理由說NO,但是……〉,收錄於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
會編《外省人,台灣心》,頁107-125,台北:前衛。(原文為新
新聞週報訪問陳師孟,並刊登於新新聞週報1992年4月5日)
翟本瑞、張維安、陳介玄
1989 《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巨流。
蔡錦昌
1994 《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釋義》,台北:唐山出版社。
蔡淑鈴
2001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難性的族群差異〉,
《台灣社學》,第1期,頁65-111。
賴澤涵
1999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師
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於陵
1991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論文
蕭新煌、范綱華
2001 《政治大轉型中的族群集體心事》,研討會論文「台灣族群關係的
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台北:中研院社會
所 主辦)。
蕭阿勤
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
《思與言》35: 1,頁247-296
2000 〈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
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 2,頁77-138
Anderson, Benedict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吳叡人譯,台北:
時報出版,1999)
Calhoun, Craig
1997. <Nation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rth, Fredrik(ed.)
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Books
Corcuff, Stephane
2000. <A Pluralistic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Waishengren & the
Identity Question in Taiwan (1988-1997).
Cornell, Stephen and Douglas Hartmann
1998.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Coser, Lewis A. 撰、邱澎生譯
1993. 〈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頁20-39。
Goffman, Erving 徐敏江,李姚軍譯
199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ll, Stuart
1996a.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6b.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David Held, Don Hubert & Kenneth Thompson eds.,
Modernit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ies, Malden,
MA: Blackwell
Hewitt, John P.
1994. <Self and Society: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 Needham Heights, MA: Allen and Bacon
Hobsbawm, Eric
1983.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 in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lis, Martin
1994.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sac, Harold R.
1975. <Basic Group Identity: Idols of the tribes>, in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ds.,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nnheim, Karl
1996.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1928)>, in Werner Sollor
ed., Theories of Ethnicity: A Classical Read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Yuval-Davis, Nira
1997. <Gender and Nation>, London: Sage.
Padilla, Amado M.
1999. <Psychology>, in Joshua A. Fishman ed.,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chap.8, Oxford: Blackwell.
Smith, Anthony
1989. <The Origin of Nations>, in Gopal Kalakrishnan ed.
Mapping the Nation, London: Verso
Ritzer, George
1992.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Inc. (陳信木、馬康
莊譯,1995,台北:麥格羅•希爾)
Tsai, Shu-Lin
2000.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tatus Attainment in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Wang, Horng-luen
2000.<Rethinking the Global and the National: Reflections on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Taiwan>, in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17(4): 93-117
Weber,Max
1958.<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Scribner.(于曉、陳維綱譯,1991,台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