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台灣出現大量對於同志議題相關的研究,其中部分包含了同志的現身、同志親子關係和同志伴侶關係的議題。在各種研究中可以看到,這些議題的雖然被分開來討論,但在同志個人實際生活的情形中,卻是無法分開對待的。在這個脈絡之下,當前台灣雖然有許多對於同志伴侶關係的研究,或是同志在現身、親子關係上的研究,但是卻少有進一步討論當同志的伴侶遇上同志的家人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同志伴侶要怎麼與同志個人的原生家庭進行互動的研究。
本研究欲提問:處於台灣脈絡之下,受到漢人父系親屬家庭文化和台灣同志文化兩種相異文化影響之下,實踐女性同性伴侶關係的個人與其伴侶,是否有可能建立家庭關係、與彼此的原生家庭關連,甚至有被納入家庭範疇的可能。本研究先針對實踐女性同性關係的個人現身與同性伴侶關係的現身做討論,認為過去多認為同志父母「不明說」的態度,其實對於實踐同性關係的個人和伴侶在展現彼此的親密關係上造成限制,使得女性同性伴侶關係無法現身。另外一方面,既然在國內外的親屬研究都認為親屬關係和家庭邊界,可以透過個人在日常生活的互動,有所彈性和調整。相對的,漢人的親屬研究也有認為漢人的親屬結構範圍有伸縮性的可能。那麼,在不同現身狀態下的實踐女性同性關係的個人與伴侶的原生家庭,是否也可以透過日常互動的方式,成為類似親屬的可能。所謂家庭邊界變動的可能,在遇到女性同性親密關係時,是否仍存在有改變的可能?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女性同性伴侶透過日常生活的做家務、情感交換等方式,的確有被原生家庭接納的可能。然而這樣的關係仍會因為不同社會條件的改變而有變動的可能。
Beck, U.、Beck-Gernsheim, E.(199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蘇峰山、陳雅馨、魏書娥譯)。台北:立緒(2000年出版)。
Carrington, C.(1999)。No place like home: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life among lesbians and gay ma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Giddens, A.(1993)。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出版)。
Kamano, S.、Khor, D.(2008)。"How did you two meet?' lesbian partnerships in present-day japan。在S. Jackson、L. Jieyu、W. Juhyun編著,East asia sexualities: Modernity,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Klein, F.(1993)。異∕同之外:雙性戀 (the bisexual option: Second edition)(陳雅汝譯)。Taipei:商周出版(原作2007年出版)。
Klein, F.(2007)。異∕同之外:雙性戀。Taipei:商周出版。
Naples, N. A.(2001)。A member of the funeral: An introspective ethnography 。在M. Berstein、R. Resimann編著,Queer families, queer politics: Challenging culture and the st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Oswald, R. F.(2001)。Religion, family, and ritual: The production of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outsiders-within。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43(1),39-50。
Oswald, R. F.(2002)。Inclusion and belonging in the family rituals of gay and lesbian people。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6(4),428-436。
Patterson, C. J.(1994)。Lesbian and gay familie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3(2),62-64。
Raphael, S. M.、Meyer, M. K.(2000)。Family support patterns for midlife lesbians: Recollections of a lesbian couple 1971-1997。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11(2/3),139-151。
Smart, A.(1999)。Expressions of interest: Friendship and guanxi in chinese societies。在D. Bell、S. Coleman編著,The anthropology of friendship:Berg Publishers。
Weston, K.(1991)。Families we choose: Lesbians, gays, kinship。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ston, K.(1998)。Long slow burn: Sexuality and social science。New York:Routledge。
丁興祥、倪鳴香(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13-213。
尹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台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2000。在謝國雄編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發展史,1945-2005 。台北市:群學。
王振圍(2010)。「疑性戀/流性戀」:青少年既疑且流的性別與情慾認同。未出版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卡維波(1998)。什麼是酷兒?。在丁乃非、甯應斌編著,酷兒理論與政治(頁32-46)。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田芳華(1998)。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調查研究,6,5-38。
伊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台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2000。在謝國雄編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發展史,1945-2005 。台北市:群學。
朱家嶠(2006)。人類學漢人親屬研究的新趨勢:以宜蘭陳村為例。在許美智編著,「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頁505-552)。宜蘭:宜蘭縣史館。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30),35-62。
余德慧(1990)。中國人的婚戀 : 允諾與嫁娶。台北市:張老師。
吳昱廷(2009)。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吳美枝(2003)。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未出版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
吳紹文(2004)。階級、種族、性身分 ─ 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未出版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Taipei。
李佳穎(2011)。套裝的死亡旅程通往何方?當代臺灣死亡儀式商品化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
李慈穎(2006)。以家之實,抗家之名:臺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未出版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同志。
林文婷(2010)。You complete me_網民的歸屬感。在2010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國立成功大學。
林宜靜(2009)。愛的羈絆:女雙性戀認同與向家人出櫃/不出櫃的衡量。未出版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欣憶(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未出版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林津如(2005)。漢人父系親屬結構之變遷:從多元的家庭分工經驗談起 1970-1999,2005 台灣社 會學會年會暨研討會「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的反思」。台北。
林瑋嬪(2000)。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1-38。
張娟芬(1998)。姐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
張晉文(2008)。分工與共治: 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未出版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市。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78。
莊景同(2002)。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我和我朋友」的故事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應用心理研究,13,109-146。
莊瑞君(2008)。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未出版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
許佩容(2010)。淺談台灣最大bbs社群批踢踢與台灣學術生產的關聯性。在2010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國立成功大學。
郭倩妏(2007)。女同志的出櫃生活經驗之初探。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柔吟(2006)。「她」的家─單身女人的成家行動與家空間體驗。未出版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陳培驊(200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陳綺蓉(2006)。翁婿之間-女婿與岳父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緯華(2004)。人類學漢人親屬研究:回顧與批評。漢學研究通訊,23(1),1-12。
陳薏如(2009)。「娥」們都是一家人:初探女同志家庭親屬工作之運作。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
游淑珺(2006)。何處是“歸”家?:台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化反映初探。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3)。
黃淑惠(2005)。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談父母的教育期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Taipei:三民。
楊文山(2009)。台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與家人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2),20-27。
楊宜音(2001)。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
葉光輝(1997)。臺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在瞿海源、張苙雲編著,九○年代的 臺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頁171-214)。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趙彥寧(1998)。面具與真實。在何春蕤編著,帶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頁27-56)。台北:巨流。
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 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207-244。
趙彥寧(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41-86。
趙彥寧(2008)。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在2008年文化研究會議。
劉人鵬、丁乃非(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在《性/別研究》nos. 3 & 4「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頁109-155)。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鄭美里(1996)。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未出版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簡家欣(1998)。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30),63-115。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