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志樫 |
---|---|
論文名稱: |
彰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調查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延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 、使用意願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willingness for practice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彰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的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研究者以自編之研究工具對全彰化縣國小合格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210份問卷,回收200份有效問卷,在資料回收後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彰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的使用意願很高,但是實際運用情形仍有進步空間。
二、 就個人背景變項方面而言,性別、教育學歷、任教年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時數、每週電腦使用時數和每週上網時數不同的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實施有顯著差異。
三、 就個人背景變項而言,教育學歷、任教年資和每週授課節數不同的教師,其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環境中有顯著差異。
四、 就個人背景變項而言,教育學歷、電腦資訊研習時數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時數不同的教師,其資訊科技在數學進修學習方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使用意願有顯著差異;包括性別、
教育學歷、任教年資、電腦資訊研習時數及每週上網平均時數。
六、教師個人教學實施意願與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實施現況有顯著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investigating the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in elementary schools, Chang-hua County nowadays, as well as the willingness and difficulty of exercising such teaching method from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conclusion for the study,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210 qualify elementary teachers. Data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with standard deviation of mea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200 valid returned surveys. After study the numerical result, the conclusion can be delivered that:
1. Most teachers are willing and use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with desire; ye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eachers who actually manipulate the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ly in the class are rare.
2.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can be resulted with personal background difference such as: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experience, number of hours attended in technological teaching workshop for Mathematics, and numbers of hours using computer and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per week.
3.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tinct level of content used for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can be resulted with the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number of class teaching per week.
4. The phenomenon of success i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workshop can also be resulted with the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number of hours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workshop.
5. The phenomenon of willingness of 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is varied and can be resulted with the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numbers of hours using computer and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6. The willingness for using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for Mathematics can be effected by level of success in real situation.
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 (2000a)。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 。資訊與教育, 77,36-46。
王全世 (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 。資訊與教育 ,80 ,23-31。
王曉璿 (199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 。菁報季刊 ,10(4) ,7-24。
尹玫君 (民 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 。洪碧霞等 主編 :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 ,195一209。台 北 :翰林出版社 。
尹玫君(1998):網路科技對國小教育影響之個案研究-自老師教學的觀點探討(I)。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中時電子報 (2002年 11月 19 日 91a)。教改一監委認為應總體檢 。yahoo奇摩新聞站民國2002年12月2 日取 自 :http://tw.news.yahoo.com/2002/11/29/
leisure/udn/3675987.html
中時電子報 (2002年 11月 29 日 91b)。教改方向沒錯但執行面出了問題 。yahoo 奇摩新聞站,民國 91年 12月 2 日取
自:http://tw.news.yahoo.com/2002/1l/ 15/Ieisure/bcc/3650494.htmI
朱耀明(1998):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論文,551-557。
江豐光(2003)。教學軟體設計製作—國小數學科形狀單元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4(4),39-41。
李家珍、陳冠伶、任信絹、劉雅玲(1998)。Web Title ─國小數學第七冊。第十三屆全國技術與職業教育研討會,23-26。
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出版,台南市。
杜建忠、蔡慧美、林素華(2002)概念式線上測驗系統之開發與應用。資訊與教
育雜誌,92,78~86。
沈中偉 (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52-57。
何榮桂(2000)環境題庫與測驗之整合系統。科學發展月刊,28卷,7,534~540。
何志明(2002):教師對電腦多媒體教學的態度--「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範疇
http://www.pmit.plkhsn.edu.hk/itbook/itbook-p3.htm
林鴻龍、劉明洲(1999)。網頁課程之適性化學習設計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度委託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林明達(1997)全球資訊網線上測驗系統之設計與製作。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周倩(1998):中小學教育人員電腦網路焦慮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周麗萍(2001)。資訊融入數學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2-58。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院。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邱龍斌(2002)線上體育多媒體評量系統之研究與開發:以國中課程排球基本動
作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鐵雄(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
吳望如(2002)。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初探。北縣教育,41,頁55-60。
吳鐵雄(2000)。資訊科技對師的街繫,資訊與教育,79,1。
吳青蓉(1999):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16-26。
孟瑛如、吳東光(1999)。數學學習障礙與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應用。特殊教育,72,13-18。
胡憶平(1998):電腦網路焦慮感,教師新感受。中國時報,87.4.14,42 版。
馬秀蘭、吳德邦(1998)。幫助國小學生加強數學解題能力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開發研究。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數理教育組,87,1465-1500。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湘瑜(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八十八年度執行成果。教育部電算中心簡訊,88.10。
陳伯璋(2001)。「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
陳新豐(2001)。國小網路多媒體詞彙教學系統建置之研究。2001 年台灣區Tanet 研討會暨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國際會議論文集,131-136。嘉義:中正大學。
陳建安、詹勳國(2003)。小三「分數和小數」CAI 光碟教學之研究。資訊與教育,93,87-97。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黃幸美(2001)。生活數學之教學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91,63-73。
許瑛玿,(2002)網路e 試題。民國93年3 月26日,擷取自http://140.122.144.179/exam/index.htm 。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Q & A 問題與解答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作者。
崔夢萍、朱慧娟(2002)。國小數學課程本位測量電腦題庫系統之發展及其信效度研究—用以評量學習障礙兒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281-308。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
楊淑卿(1998):電腦網路推展至中小學之質化研究。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楊錦潭(1996)。媒體教學與數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7,3-9。
廖菀茜(2003)。網路教學資源中心之規劃—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國民教育,43(5),17-22。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出版,高雄市。
蔡秉恆、詹勳國、黃天佑(2002)。K12數位學校網路教學環境之國小幾何課程教學成就探討。資訊與教育,91,74-83。
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
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景文(2003) 。合作擬題線上合作解題系統在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形牢計釗。民國91年10月20日取自:http: //WWW.SHC.gov.tw/stic/I/home_test/scitech/topic-3.htm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
譚寧君(2003)。一個有生命的評量機制─電子歷程檔案在國小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9-66。
饒世妙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牢之研究。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有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出版,台中。
鐘樹椽(1999):教學科技應用於小班教學之探討。教師之友,40(1)。
二、英文部分
Bergen (2002):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http://www.bergen.org/technology/defin.html
Budin, H.(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 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Record, 100(3), 656-669
Charischak, I. (2000). A look at technology’s rol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teacher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100(7), 349-354.
Healy, L., & Hoyles, C. (1999).Visual and symbolic reasoning in mathematics: Making connectionswith computers. Mathematical Thinking & Learning, 1(1), 59-84.
Halpin, R. (1999). A model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in practice: Computer literacy intergrated intoelementa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Education, 32(1), 128-138.
Jenni, W., & Beardon, T. (2001).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to challenge and inspire: The NRICHproject. Australian Mathematics Teacher, 57(3), 22-29.
Usiskin, Z. (1993).Lessons from the chicago mathematics projec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