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佐倫 Yeh, Tso-Lun |
---|---|
論文名稱: |
教育4.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智慧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f constructing intelligent indica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under Education 4.0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
口試委員: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江志正 Chiang, Chih-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教育4.0 、教師專業成長 、智慧化 、指標建構 、德懷術 |
外文關鍵詞: | education 4.0,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intelligent, index structure, delphi techniqu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教育4.0下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智慧化指標,為達研究目的,首先,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整理與歸納,探究教育4.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智慧化指標,進而初步建構智慧化指標。其次,藉由組成的德懷術專家小組共12位為研究對象,包括教育行政機關、專家學者、國民中小學實務人員等進行問卷調查,共實施二回合問卷,每回合參考其回饋意見檢視與修正後,建構出教育4.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智慧化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教育4.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智慧化指標具有時代性與價值性,依照構面指標、向度指標、細目指標之指標架構,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專業技能等3個構面;以及素養智慧化、創新智慧化、行動智慧化、服務智慧化、合作經營智慧化、課程教學智慧化等6個向度指標;以下再分29個細目指標。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俾供國民中小學、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et appropriate and intelligent indica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under the “Education 4.0”. First,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was sorted through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ich intelligent indicators best demonstrate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under Education 4.0.,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the primary indicators developed herein. Seco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a group of 12 experts practicing Delphi technique, including those fro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 total of 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mplemented, and after reviewing and correcting the feedback in each round, the intelligent indica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under Education 4.0 were constru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intelligent indica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under Education 4.0 could be valuable and should reflect the times. The index structure consisted of aspect indicators, dimensional indicators, and minor indicators. There were three aspect indicato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re were also six dimensional indicators: intelligent literacy, intelligent innovation, intelligent action, intelligent service, intelligent cooperative operation, and intelligent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remainder were divided into twenty-nine minor indicators.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reference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compet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further areas of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2006)。大前研一:未來唯一生存之道就叫專業。遠見雜誌,2006年4月號。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0873
工業局(2015.09.16)。發展生產力4.0全球就是臺灣的內需市場。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936
孔繁禹、蔡銘修(2017)。私立高中職教師參與研習活動對教師成長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138-142。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16版)。臺北市:五南。
王令宜、吳清山(2019)。教師的聲音:十二年國教新課程教師的準備度與意見反應。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31-57頁)。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18)。人工智慧發展及其教育應用。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31-44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金國(2016)。教學專業Updata。臺北市:五南。
王郁雯(2017)。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專業認同變化。課程研究,12(2),37-59。
王健全,賴偉文(2016)。生產力4.0產業展望下之勞動力發展。就業安全,15(1),6-16。
王國華(2004)。科學教育研究成果應用推廣計畫:科學教師的專業知能-生物 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淑俐(2009)。教育的驚奇之旅有意思的教師成長活動。臺灣教育,660,13-15。
王惠萍(2005)。爲教師成長創建綠色通道。早期教育(教師版),2005(6),28-28。
王雅玄(1998)。德懷術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研究,25,43-46。
王運武、于長虹(2016)。智慧校園:實現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北京市:電子工業出版社。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譯)(2017)。第四次工業革命(原作者:KlausSchwab)。臺北市:遠見。(原著作出版年:2017)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2015)。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臺灣經濟論衡,秋季號。取自:https://reurl.cc/MdQyOk
何飛鵬(2012)。什麼是專業?。經理人月刊,6。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3508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月鈴(2012)。科學教師看國中科學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63(1),168-176。
吳明清(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臺灣教育,631,42-45。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雨錫(2002)。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俊憲、吳錦惠(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課程改革之研究。中等教育,62(2),36-59。
吳俊憲、吳錦惠、姜宏尚、王婉怡、洪詩鈴、紀藶珊、胡惠珊、陳珮旻、楊家惠(2018)。教師專業發展新取徑:學習共同體與翻轉教學策略。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
吳清山(2011)。我國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與未來發展之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14-15。
吳清山(2018a)。教育4.0。教育研究月刊。292,130-131。
吳清山(2018b)。教育4.0新世代需要教育新作為。鮮活電子報,254。取自:http://welearning.taipei/mpage/webfile/userfiles/files/Epaper/254/sub04.html
吳清山、王令宜(2018)。教育4.0世代的人才培育探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3-29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師專業化。教育研究月刊,112,164。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清基(2018)。工業4.0對高教人才培育政策的挑戰。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學校經營(4-23頁)。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高新建、周淑卿、林育瑋、李大偉、黃譯瑩(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頁197-236)。臺北市:心理。
吳善揮(2015)。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同儕習作察閱的意涵及其評鑑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85-90。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5。
吳歡歡(譯)(2018)。無邊界的新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原作者:Sendler,U.)。北京市:中信。(原著作出版年:2016)
呂木琳(2010)。教學視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五南。
呂秀卿(2018)。國民中學教師績效責任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呂彥億(2009)。以德懷術建構國民中小學美術資優班入學鑑定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曜廷(2011)。調查研究法在數位學習的應用。於宋曜廷(主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73-103)。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李玉馨(2018)。以思考創造學決勝智慧科技?論人機競合浪潮下的工作與學習。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45-72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立國(2016)。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6-15。
李佩玲(2001)。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俊湖(1997)。英美兩國教師專業成長對我國的啟示。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教育發展(277-29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俊毅(2018)。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珀(2014)。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李羿岑、彭中慧、顏國樑(2011)。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專論,75,37-63。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38-59。
李淑玲、馮麗花(2004)。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大專體育,74,121-129。
李傑(2016)。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開復(2006)。做21世紀的人才。臺北市:聯經。
李新鄉(200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類別與辦理模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瑪莉(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沈姍姍(2000)。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9,28-31。
沈俊慧(2006)。淺談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成功,11,153-154。
周文欽(2018)。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初學者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74-84。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志成(2006)。教育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6。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1-10。
林志成(2018a)。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113,101-118。
林志成(2018b)。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111-125。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忠(2000)。科技。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7%91%E6%8A%80
林建佑(2018)。因應工業4.0之工具機產業人才培育需求-業界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4),80-83。
林柏儀(2016)。面對生產力4.0挑戰的實習教育改革。師友月刊,589,25-30。
林純鈴(2007)。新舊實習制度對中學體育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梅鸞(2004)。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邱珮瑜(2016)。自我探究途徑的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25-133。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施又瑀、施喩琁(2019)。務實的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37-45。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致源科技力量(2018)。工業革命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取自: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63v8a4.html
范熾文(2019)專業發展學校:師資培育大學與中小學之鍊結。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前瞻創新(127-146頁)。臺北市:五南。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1。
徐敏榮(200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高野敦(2014)。猜一猜,什麼是「工業4.0」。載於商業週刊,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6328&pnumber=2
商南花教育研究(2019)。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x658kq9.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臺北市:作者。
張芬芬(2019)。素養是師生共構融會貫通的活知識:108課綱知識論。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1-7頁)。臺北市:五南。
張訓譯(2019)。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教育4.0下的教師角色再思考。育達科大學報,47,189-214。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德銳(2008)。落實有特色的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優質新教育─課程與教學篇(12-13頁)。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德銳(2013)。專發展導向的教師評鑑:在教學路上追求成長的幸福。師友月刊,551,15-19。
張德銳(2015a)。專業領航: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臺灣教育,696,26-29。
張德銳(2015b)。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學革新的整合:並行不悖。師友月刊,580,42-47。
張德銳(2016a)。教師專業:教師生存發展之道。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16b)。教學分軌與教師生涯進階-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師友月刊,586,31-35。
張德銳(2017)。一加一大於二談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的整合。師友月刊,599,11-15。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德銳、李俊達、蔡美錦、陳輝誠、林秀娟、楊士賢、康心怡、黃柏翔、卓美月、鄧玉芬、管淑華、高紅瑛、邱馨儀、黃旭鈞、高婉妃、江啟昱、張淑娟(2004)。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教育大辭書(2000)。創造。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012/?index=3
教育部(2002)。中華民國師資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19/%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取自: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67E8B81ED614D7AF43EF19408BF19F0849AA3E73EC5935BF48AF77DDBB0FD8A64D813EFFD3A9C48A80A464FEB90637056A1FA0945ED32E11426A5735F4B6BB62679E2432715E8078D08&n=03247E214173540B3DB67DB4582EA2EEA3CB920EA9D1F7478F45F2918BB3D50CE0194477EDF7064845C25C8C9F81F7A85458E6A8B3BA3E61&icon=..pdf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取自:https://web.nutn.edu.tw/gac201/%E5%85%AC%E5%91%8A/%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6%A8%99%E6%BA%96%E6%8C%87%E5%BC%95105-2-15(1050018281%E5%87%BD).pdf
郭春在、卓素慧(2008)。從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幼兒教具設計原則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27-36。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永發(2001)。應用生涯管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師友月刊,414,29-31。
陳伊琳(2018)。教育4.0時代不可取代的教師角色:適應性偏好對個體幸福的蘊義。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267-304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伯璋(1994)。中等學校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究。教育部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03-001)。首府大學:臺南市。
陳宜君(2009)。開啟教師成長的視窗-三校情境觀摩。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9,70-78。
陳東園(2016)。新媒體環境下教育4.0經營策略的研究。空大人文學報,25,1-36。
陳亮妘(2002)。國民中學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束市。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66,188-207。
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鄭鈞鴻(2019)。十二年國教下的教師角色轉變:從核心素養視角出發。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79-99頁)。臺北市:五南。
陳美勇、鐘秉剛(2015)。工業4.0計畫中智慧型機器人發展之趨勢。中等教育,66(3),6-13。
陳香(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紘(2018)。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素燕(2019)。教育4.0:Self-DesignedMajor清大實驗教育方案。評鑑雙月刊,79,29-31。
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1),34-43。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顏坤、黃振崇、陳志光、蔡志榮、闕裕清、黃聰哲、王文志(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重要性與必需性、內涵、推展作法及困境等相關問題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6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彙編。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評估臺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單文經(2013)。自由為教與學主體行動之目的:杜威觀點。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從內變革:開創教與學的主體行動(1-34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彭煥勝(2018)。工業革命與小學基礎教育之間的變革發展與省思。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147-169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湯志民(2017)。教育空間新思維。學校行政,112,175-186。
湯志民(2019)。智慧校園的理念與推展。學校行政,121,125-140。
湯瑞麗(2015)。工業4.0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學院 學報,21(6),22-25。
童鳳嬌、林志成(2007)。學校經營管理與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50,63-86。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
黃杏媚(2005)。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國教輔導,44(5),39-42。
黃思華(2014)。新時代教師角色與資訊科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109-110。
黃昭誌(2006)。社區大學成人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國彥(2000)。調查研究。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123/?index=45
黃淑卿(2002)。國民中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顯華、孔繁盛(2003)。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ack,F.&Norman, W.&Helen,H)。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國賜(1991)。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師的專業信念與專業標準(417-443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2018)。高等教育的藍海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0)。自主性。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87%AA%E4%B8%BB%E6%80%A7&search=%E8%87%AA%E4%B8%BB%E6%80%A7
溫明麗(2018)。教育4.0下之教學學可能面臨的悲慘際遇和教師應有的專業。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229-266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市:揚智。
葉佐倫、彭于蓁(2019)。試論教育4.0對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2019清華教育學國際論壇,國立清華大學。
葉坤靈、林逢祺(2018)。Kerr新世紀多元大學之描繪及對臺灣高等教育之借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99-146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詹泰一(2018)。淺談工業4.0、究竟是票房毒藥還是獲利方程式。三聯技術,108,27-30。
廖春文、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63-89。
廖修輝(2010)。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63-49。
趙士瑩(2018)。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專業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兆文、詹志禹(2002)。從知識管理談學校本位經營與教師專業成長-以政大經營實小為例。通識教育季刊,9(1),57-82。
劉光瑩(2018)。清大校長賀陳弘:教育4.0時代,跨領域是學習者的DNA。天下雜誌,660。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757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
劉春榮(2006)。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昭恕、康耀鴻(2016)。跨越生產力4.0的教育定位及人才培育。師友月刊,589 ,15-19。
劉漢癸(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濯源(2015)。教育4.0時代,教育技術的新變革。中國資訊技術教育。取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ETT2015Z2064.htm
劉濯源(2016)。教育4.0時代。取自於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npxrpyg.html。
劉鐵芳(2005)。教育敘事與教師成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7(6),22-26。
德國工業智庫(2016)。工業4.0是一場人性革命,不是機器革命。取自:http://www.pixpo.net/technology/0FLKp2gt.html?utmsource=related&utm_medium=recommend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俊宏(2019)。從技術哲學角度淺談工業4.0時代的教育角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58-61。
潘慧春(2009)。影響教師成長的內部因素分析。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6(11),106-107。
蔡金田(201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6(1),91-112。
蔡培村、楊美鈴、陳慶財(2016)。監察院調查報告(編號:105教調0009),未出版。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蔡清田(2019)。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理念及其課程設計。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9-30頁)。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蔡清田、陳延興、吳明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2011)。K-12中 小學一貫課程綱要核心素養與各領域連貫體系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嘉義縣。
蔣東霖(2017)。國民中小學教長通識素養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鄧敏、李現民(譯)(2014)。工業4.0(原作者:Sendler,U.)。北京市:機械工業。(原著作出版年:2013)
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
鄭崇趁(2014)。教師學:鐸聲五曲。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8)。論教育4.0的新師資培育政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73-98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鄭崇趁(2018a)。教育4.0: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新北市:心理。
蕭英勵、蔡清田(2017)。臺灣資訊教育4.0新趨勢。師友月刊,599,40-44。
戴維揚(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教育改革。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載於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73-92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謝文全(2010)。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謝明德、趙義隆(2018)。運用ADDIE建構工業4.0產業自動化控制人才職能導向課程。管理評論,37(3),53-67。
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臥龍、駱慧文(2004)。德懷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319-382頁)。臺北市:心理。
簡禎富、王宏鍇、傅文翰(2018)。工業3.5之先進智慧製造系統架構:半導體智慧製造為例。管理評論,37(3),15-34。
簡禎富、林國義、許鉅秉、吳政鴻(2016)。臺灣生產與作業管理之相關期刊文獻回顧與前瞻:從工業3.0到工業3.5。管理學報,33(1),87-103。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2004)。目標管理及其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學校行政,33,21-39。
顏國樑(2011)。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困境與推動策略。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行政新議題(61-84頁)。臺北市:五南。
顏國樑(2014)。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執行成效、挑戰、與對策-教育政策運作過程的觀點。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4,5-38。
顏國樑(2016)。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浪潮。師友月刊,88,14-18。
顏國樑、閔詩紜(2019)。工業4.0對教育政策的影響與前瞻。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前瞻創新(13-33頁)。臺北市:五南。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嚴萬璋、王寶苑(2016)。探究德國工業4.0世代之工作型態與挑戰對臺灣之啟示。就業安全,15(1),35-42。
蘇永明(2018)。教育4.0的通識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147-169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饒見維(1999)。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顧勇革(2006)。促進新教師成長發展的幾點策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1),21-23。
貳、西文部分
Alasdair, G. (2016). Industry 4.0: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Apress, Berkeley, CA.
Bade, R., & Parkin, M. (2013). Essenti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Beatrice, A. (2011).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ver ten yea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1), 10-20.
Beckett, D. (2008). Holistic competence: Putting judgments firs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1), 21-30.
Bhola, H. S. (1989). World trends and issue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Blandford, S. (2000). Manag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Burke, K. (1997). Designing professional portfolios for change. SAGE Publications.
Burke, P.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Daeho, K. (2016). Hyperconnected society and IOT. Asia internet symposium hong ko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soc.hk/wp-content/uploads/2016/12/AISHongKongKIM.pdf
Davies, A., & Fidler, D., & Gorbis, M. (2011). Future work skills 2020.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3NLeyX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Chicago: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iwan, P. (2017). Is education 4.0 an imperative for success of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7yXmj9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n Development.
Duke, D. L. (1990).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q-Hill Publishing Company.
Duke, D. L.(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 Leadership,47(8),71-76.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Burke, P. J., & Heideman, R. G.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pp.181-193).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 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NY: Continuum.
Fullan, M. (2016).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cker, M., & Barden, R. A. (1987). 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Delmar Publishers.
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Hargreaves, D. H. (2000). The production, mediation and us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mong teachers and doct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d.). Knowledge manageme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OECD.
Harkins, A. M. (2018). Leapfro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Core components of education 3.0 and 4.0. Futures Research Quarterly, 8, 1-15.
Harris, D. G.(1985).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7(2),506A.
Holy, M. L.(198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 L. Holly & C. S.Mcloughlin (Ed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A. and England (pp.1-17). London: The Flamer Press.
Houle, C. O. (1980). Continuing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Hyndman, R. J., & Athanasopoulos, G. (2018). Forecas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OTexts: Melbourne, Australia. OTexts.com/fpp2.
Jackson, A. W., & Davis, G. A. (2000). Turning points 2000: Educating adolesc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John, M. C., Chun, W. C., Daniel, R. D., & Philip, L. (2003). 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 51(4), 42 - 64.
Joseph, W. (1976). 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 from judgment to calculation. WHFreeman & Co.
Kariuki, C. (200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21st century teachers: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505988).
Keliang, Z., & Taigang, L. & Lifeng, Z. (2015). Industry 4.0: Towards future industri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2015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China:Zhangjiajie. 2147-2152.
Kelly-Salo, J., & Mellard, J. (2017). Successful designs inside and out. Retrieved from: https://webspm.com/articles/2017/05/01/accessible-environments.aspx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pp.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King, M., & Newmann, F. (2000). Will teacher learning advance school goals. Phi Delta Kappan, 81(8), 576-580.
Klaus, M. S., (2017).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Kliebard, H. M. (1975). Persistent curriculum issu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W. F. Pinar (Ed.), Curriculum theorizing (pp. 39-50). Berkeley, CA: McCutchan.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Introduction. In Linstone, H. A. & Turoff, M. (Eds.),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pp.3-16). Massachusetts, MA: Addison-Wesley.
McLagan, P. A. (1980). Competency model.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34(12), 22-26.
Michigan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200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 http://ameritechacademy.org/Summer2002Web/Day.
Mizell, H. (2010). Wh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ters. Oxford, Oh: Learning Forward.
Murry, J. W., & Harnmons, Jr.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Nedwdk, B. P., & Neal, J. E. (1994).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tool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roject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5(1), 75-103.
Norman C. D.,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Nuttall, D. L. (1990). The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Parry, S. B.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 35(6), 58-64.
Peter, J. (2015). School buildings in 2015: Designing for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continuingeducation.bnpmedia.com/courses/agc-glass-company-north-america/school-buildings-in-2015-designing-for-students/1/
Pinnegar, S., & Hamilton, M. L. (2009). Self-study of practice as a genr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Scheerens, J. (1992).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In OECD (Ed.), The OEC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116. Paris: OECD.
Sealey, L. (1978).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continuum: A kaleidoscop.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3), 14-17.
Selvi, K. (2010). Teacher’s Competencies. 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 7(1), 167-175.
Sendler, U. (2013). Industrie 4.0 beherrschung der industriellen komplexita mit systems lifecycle management.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Sendler, U. (2016). Industrie 4.0 grenzenlo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Shahroom, A. A., & Hussin, N. (2018). Industrial revolution 4.0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8(9), 314–319.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toof, A., (2005). Tool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ompetenc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pen University of the Nederland, Heerlen.
Stronge, J. H. (2013). Evaluating what good teachers do: Eight research-based standards for assessing teacher excellence. London: Routledge.
Thomas, W., & Gerold, W. (2016). Academic education 4.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s 2016. 155-159.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Arelational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5). Deep shift technology tipping points and societalimpact: 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the future of software and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AC15_Technological_Tipping_Points_report_201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