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俐君 Guo, Li -Jun |
---|---|
論文名稱: |
自主性走在「兩京至梁宋齊魯仕進之路」的唐代詩人 Tang Dynasty poets who decided to move along the "road of career advancement from the two capitals to Liang-Song and Qi-Lu" autonomously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Sin-Hsi |
口試委員: |
廖美玉
Liao, Mei-Yu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張俐盈 Chang, Li-Ying 李嘉瑜 Lee, Chia-Y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唐代 、兩京 、梁宋 、齊魯 、自主性 、仕進 |
外文關鍵詞: | Tang Dynasty, Two Capitals, Liang-Song, Qi-Lu, Autonomy, career advanceme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兩京與梁宋齊魯為研究範圍,並以自主性走在兩京至梁宋齊魯的13位詩人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這條兩京至梁宋齊魯的道路對唐代士人的意義。
唐代詩人出走兩京,梁宋齊魯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以淵遠流長的文化發展,成為唐代詩人的首選。為了求仕卻出走兩京,走向梁宋齊魯,不斷在「居」與「游」的選項中徘徊,在「仕」與「隱」的身分中轉換。這些詩人至梁宋齊魯,通過人文地景對歷史與人生重新思考,在自然地景中找到回歸京城的想望,進而在酬贈干謁中,尋找重返兩京的人脈網路。當這些唐代詩人帶著在梁宋齊魯存儲的生命經驗與心理感受離開,記憶中的梁宋齊魯仍舊時刻影響著他們的仕進之路,往往與記憶中的人、事、情相互輝映,也每每成為仕進交叉路口抉擇的依據。
「兩京至梁宋齊魯仕進之路」此條路線,發跡於初唐,興盛於盛唐,中、晚唐後逐漸沒落,可謂是一條跟隨著唐代國運發展的路線。唐代士人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自主性的在兩京至梁宋齊魯此條道路上移動,這條「兩京至梁宋齊魯仕進之路」也反映了唐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外來詩人來到梁宋齊魯,依循仕進的生命軌跡解讀他們眼中的梁宋齊魯,因為詩人的「走過」使得兩京至梁宋齊魯更具豐富性,打開了文學空間研究的視野。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gions of the two capitals (Chang'an and Luoyang) and Liang-Song and Qi-Lu, and focus on 13 poets who autonomously traveled from the two capitals to Liang-Song and Qi-Lu. It aim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oad from the two capitals to Liang-Song and Qi-Lu for Tang Dynasty intellectuals.
Tang Dynasty poets left the two capitals, choosing Liang-Song and Qi-Lu as their destinations due to the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long-stand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 In pursuit of official positions, they left the two capitals and headed towards Liang-Song and Qi-Lu, constantly oscillating between options of "residence" and "wandering", and switching between identities of "official" and "hermit". These poets, rethought the history and life through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Liang-Song and Qi-Lu, finding a longing for returning to the capitals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erefore they sought connections for their return to the capitals through favor-seeking petitions. As these Tang poets left Liang-Song and Qi-Lu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ical impressions, the memories of Liang-Song and Qi-Lu continuously influenced their paths to officialdom. These memories also reflected with other memories of people, events, and emotions, frequently becoming the basis for decis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ir official careers.
The "Road of career advancement from the two capitals to Liang-Song and Qi-Lu"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high Tang period, and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mid to late Tang. It can be said to be a route that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s national power. Influenc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ang intellectuals autonomously moved along this road,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oets from outside came to Liang-Song and Qi-Lu, interpreting these regions through their trajectories of official careers, enriching the road from the two capitals to Liang-Song and Qi-Lu with their "passage," and opening up the perspectives for literary space studies.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相如著,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劉歆著,〔晉〕葛洪輯抄,史仲文主編,《西京雜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晉〕陸機,《陸機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晉〕郭璞著,聶恩彥校注,《郭弘農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年。
〔晉〕謝靈運,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清〕胡克家考異,《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白著,詹鍈校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唐〕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昌齡著,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______,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高適撰,阮廷瑜校注,《高常侍詩校注》,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______,劉開揚箋註,《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陸贄著,王雲五主編,《陸宣公翰苑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張鷟、劉餗撰,袁憲校注,《朝野僉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張籍撰,徐禮節、余恕誠校,《張籍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張說著,熊飛校注,《張說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唐〕盧照鄰著,祝尚書笺注,《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______,李雲逸校注,《盧照鄰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劉肅、許德楠等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______,陶敏、陶紅雨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______,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______,李定廣校箋,《羅隱集繫年校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定,《冊府元龜:校定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______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呂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輯,《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羅泌,《路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嗣奭,《杜臆》,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唐汝詢編選,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許自昌,《水滸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吳楚材選編,王文濡校注,《古文觀止》,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清〕浦起龍著,《讀杜心解》,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修訂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高宗,《唐宋詩醇》,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清〕郝懿行,《足本爾雅郭注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清〕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聖祖輯,《新校標點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清〕穆張阿,《(嘉慶)大清一統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等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王雲五主編,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尹占華,《王建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吳在慶,《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徐鵬,《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孫望,《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笺》,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楊任之譯注,《尚書今譯今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
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
于年湖,《唐代詩人的齊魯文化情結》,濟南:齊魯書社,2018年。
卞孝萱,《劉禹錫叢考》,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______、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______,《卞孝萱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台灣書店,1999年。
______,《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繫年》,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志民,《齊文化概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達津,《唐詩叢考》,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王勛成,《唐代詮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明德,《從黃河時代到運河時代:中國古都變遷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尤信雄,《孟郊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尹楚兵,《令狐楚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左雲霖,《高適傳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汪德振,《羅隱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1年。
吳東懷,《杜甫與六朝詩歌關係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佘正松,《高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李珍華,《王昌齡研究》,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4年。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斌成,《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湖南:長沙人民出版社,2003年。
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肖建樂,《唐代城市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肖瑞峰,《劉禹錫新論》,杭州:浙江大學,2020年。
呂蔚,《安史之亂與盛唐詩人》,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沈文君,《賈至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______、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______,《詩映大唐春:唐詩與唐人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周勛初,《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周光培,《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誠明,《唐人生命思想之多元探討》,新竹: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竺岳兵,《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迹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金瀅坤,《中晚唐至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金瀅坤,《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胡可先,《唐詩之路與文學研究空間》,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______,錢志熙、杜曉勤編選,《陳貽焮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
______,《唐詩匯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貽焮,《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元鋒,《唐代詩人與山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王德輝、陳學超,《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燕妮,《居住的詩篇——論唐詩中的洛陽城市建築景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偉軍,《泰山文化概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夏敬觀選註,《孟郊詩》,臺北:商務印書館,1940年。
夏維中、韓文寧、丁駿,《江南地域文化歷史演進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徐禮節,《張籍王建詩歌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唐代文學論叢編輯部,《唐代文學論叢(總第第3期)》,西安:人民出版社,1982
年。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莫道才編,《粵西唐詩之路探源與詩人尋蹤》,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張志烈,《初唐四傑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張忠綱,《詩聖杜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焦體檢,《張籍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8年。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______,《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______,《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______,《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______、羅聯添主編,《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楊柳、駱祥發,《駱賓王評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唐詩人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廖立,《岑參評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______,《論爭與推激——學杜的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寧欣,《唐宋都城社會結構研究——對城市經濟與社會的關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維崇:《駱賓王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劉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______,《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琴麗,《唐代舉子科考生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樸兵,《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香港:三聯書店,1958年。
______,《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樹德著,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潘呂棋昌,《蕭穎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閻琦,《古都西安:唐詩與長安》,陝西:西安出版社,2003年。
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霍志軍、安濤,《盛唐士人求仕活動與文學:以關隴地區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謝遂聯,《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薛天緯,《中國文學與地域風情:文學遺產西部論壇論文選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薛鳳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簡錦松,《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隅》,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______,《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英〕Peter Adey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日〕妹尾達彥著,高兵兵等譯,《隋唐長安與東亞比較都城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張宓譯,《看不見的城市》,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德〕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王敖著,王治田譯,《中唐時間的空間想像:地理學、制圖學與文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____________,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段義孚著、趙世玲譯,《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9年。
〔美〕愛德華‧謝佛著,吳玉貴譯,《唐代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
(二)學位論文
王彥明,《高適宋中三十年研究》,西藏: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郭俐君,《唐詩中的梁宋齊魯——以外來詩人為主軸的地域書寫》,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三)單篇論文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頁127-147。
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繫詩〉,《文學遺產增刊》第8輯(1961年11月),頁221-230。
王波,〈孟浩然行年新考〉,《湖北大學學報》第6期(1991年11月),頁91-98。
王國纓,〈李白的俠客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335-360。
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1997年11月),頁78-82。
王輝斌,〈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實〉,《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9月),頁70-74。
王賽時,〈唐代山東沿海開發與海上交通〉,《東岳論叢》第23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30-132。
王京龍,〈長峪道:一條新發現的古代齊魯大道〉,《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22期1卷(2005年1月),頁17-19。
王子今,〈芒碭山澤與漢王朝的建國史〉,《中州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177-182。
王逸凡,〈梁宋文化在高適送別詩中的文本呈現與情感表達〉,《保定學院學報》
第36卷第3期(2023年5月),頁74-79。
牛繼清,〈劉邦「隱於芒、碭」及相關史事考實〉,《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1999年2月),頁38-42。
付先召,〈隋、唐通濟渠宋州段流經考辨〉,《中國農史》第1期(2012年2月),頁124-129。
付先召,〈隋唐大運河與唐代宋州〉,《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10期(2019年10月),頁45-48。
安旗,〈李白三入長安別考〉,《人文雜誌》第4期(1984年8月),頁102-111。
朱睦卿,〈開發浙西「唐詩之路」〉,《浙江學刊》第6期(1995年12月),頁125-126。
吳在慶,〈關於羅隱生平行蹤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第1期(1994年1月),頁41-47。
吳淑鈿,〈從同光體詩學觀論夏敬觀說孟郊詩〉,《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2006年6月),頁273-294。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頁195-229。
李德輝,〈唐代兩京驛道——真正的「唐詩之路」〉,《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27。
______,〈唐代五都文學圈略論——以都市、交通和物質文化為中心〉,「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紀念杜希德國際研討會」,2010年12月21-23日,頁1-23。
______,〈唐代長安、嶺南、揚州交通——文學三角的形成及意義〉,《中州學刊》第6期(2020年6月),頁146-153。
李之亮,〈《羅隱年譜》補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86年5月),頁84-91。
李雲飛,〈略論歷代詠史詩中的信陵君形象〉,《渭南師院學院學報》第35卷第7期(2020年7月),頁14-17。
杜玉儉,〈試論唐代作家的梁孝王情節〉,《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4年7月),頁23-27。
林啟興,〈羅隱的「十舉不第」與晚唐科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4月),頁97-102。
林秀妹、傅榮科,〈論侯嬴與魏公子之關係——從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北鄉自剄」觀察〉,《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2005年9月),頁135-154。
林曉娜,〈論唐代封禪與文士的關係〉,《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11年2月),頁163-168。
周郢,〈泰山「國山」地位的歷史回顧〉,《齊魯文化研究》總第3輯(2004年12月),頁52-61。
郁賢皓,〈高適研究的可喜成果——評《高適年譜》〉,《文學評論》第5期(1984年9月),頁133-138。
尚永亮、張娟,〈唐知名詩人之層級分布與代群發展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第6期(2003年11月),頁50-59。
范新陽、顧建國,〈孟郊汴州之行論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11月),頁93-97。
柯萬成,〈從「脩身潔行」的觀點看「侯嬴自剄」的問題〉,《鵝湖月刊》第20卷第4期(1994年10月),頁6-17。
康懷遠,〈三入長安的驚世悲歌——李白〈遠別離〉繫年探微〉,《寶雞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3年2月),頁33-37。
陳有忠,〈唐五代洛陽開封間的交通路線〉,《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5月),頁65-74。
陳慶元,〈李白入永王幕之心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43-64。
陳美榮,〈試論浙西唐詩之路〉,《廣西社會科學》第2期,總第86期(2002年3月),頁193-195。
陳玨,〈唐人行旅路線中的文化史——文學與文化遺產學跨學科彙通小例〉,《華學‧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九、十輯(2008)年,頁2041-2049。
陳鵬,〈羅隱年譜及作品繫年〉,《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11年3月),頁35-39。
孫欽善,〈高適年譜〉,《北京大學學報》第6期(1963年6月),頁57-66。
______,〈高適年譜諸疑考辨〉,《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1983年4月),頁61-69。
孫羽津,〈韓愈、孟郊的汴州記憶——《城南聯句》「惟昔集嘉詠」章箋證〉,《人文中國學報》第21期(2015年11月),頁495-515。
陶希聖,〈盛唐戶口較多的州郡〉,《食貨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年10月),頁39-42。
陶新民,〈李白一入長安試論〉,《河北大學學報》第2期(1993年4月),頁9-14。
馬得志,〈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考古》第11期(1963年11月),頁595-611。
馬蘭州、楊綠穎,〈梁宋文化的特質對杜甫詩歌創作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2005年9月),頁74-78。
郭俐君,〈兩京驛道至梁宋齊魯的路線意義——以盛唐詩人詩作為例〉,《淡江中文學報》第34期(2016年6月),頁309-339。
張馨心,〈盛唐詩人高適、李白的人生選擇及交游關係新議〉,《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13年7月)頁115-118。
許東海,〈仙遊‧貴遊‧夢遊——李白供奉翰林的謫仙身影及其遇合困境〉,《人文中國學報》第23期(2016年12月),頁61-92。
曹淑娟,〈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的重構〉,《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頁39-84。
彭蘭,〈高適繫年考證〉,《文史》第3期(1963年8月),頁287-314。
黃聖松,〈春秋交通路線研究——以《左傳》為核心之考察〉,「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10年10月,頁1-347。
______、徐鼎鼎,〈《左傳》齊國交通路線考論〉,《思與言》第58卷(2020年12月),頁75-139。
鄒志方、蘇李,〈浙東唐詩之路〉,《文史知識》第9期(2004年9月),頁20-27。
景遐東,〈中晚唐文士隱居江南之風及其影響〉,《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38-41。
華忱之,〈關於孟郊的生平及其創作〉,《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1957年4月),頁1-9。
楊許波,〈唐代詩人對梁園宴集的集體追憶〉,《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15年5月),頁93-95。
葛曉音,〈「意象雷同」和「語出獨造」——從「錢、劉」看大暦五律守正和漸變的路向〉,《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73-100。
溫文龍,〈《文選》行旅遊覽詩類例辨析〉,《問學集》第5期(1995年9月),頁58-73。
詹宗祐,〈唐代時期河南道平民生活研究——以戰爭頻率為核心思考〉,《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10期(2010年10月),頁35-75。
趙建梅,〈唐大和初至會昌年間洛陽閒適文人群形成的原因〉,《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2005年7月),頁75-80。
廖美玉,〈「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37-78。
______,〈東京與兩川——王安石、黃庭堅學杜的兩種視角〉,《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頁203-222。
______,〈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225-266。
寧欣,〈唐代長安流動人口中的舉選人群體——唐代長安流動人口試析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8年2月),頁93-100。
蔡振念,〈李白求仙學道的心路歷程〉,《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169-190。
劉友竹,〈杜甫與高適關係瑣談——從人日唱酬詩談起〉,《杜甫研究學刊》第1期(2006年3月),頁23-28。
劉慧,〈泰山祭祀及其宗教特徵〉,《先秦兩漢學術》第7期(2007年3月),頁97-118。
鍾曉峰,〈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第20期(2009年6月),頁189-215。
薛玉杰,〈水渠與隋唐洛陽的都市社會〉,《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21年12月),頁98-102。
〔日〕松浦友久著、尚永亮譯,〈李白的長安體檢(上)——關於兩度進京說的諸
問題〉,《漳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9年4月),頁38-50。
三、網路資料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網站,https://cnkgraph.com/Map/PoetLife,瀏覽日期: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