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斯寒 |
---|---|
論文名稱: |
數位雕塑軟體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雕塑創作影響之行動研究─以sculptris軟體為例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to the sculpture works of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3D Modeling Software─ Case of the Sculptris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雕塑軟體 、國小五年級學童 、雕塑創作 、sculptris軟體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3D modeling software,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sculpture creation, sculptris,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運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雕塑課程之適用性及學生雕塑造形之影響,以行動研究「計畫─行動─省思─修正」之流程進行教學,其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可行之課程與適用之教學方法。二、探討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雕塑表現之影響。三、評估數位雕塑軟體應用於教學之適用性,對以後研究及教學提出建議事項。
本研究融合「雕塑」與「數位科技」的觀點,運用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進行教學,在課程學習過後分析學生前後陶土雕塑作品之表現差異,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數位化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對雕塑學習興趣更濃厚。
二、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之雕塑效果多元,可刺激學生改變雕塑造形。
三、藝術與人文課程可以結合數位學習進行教學,且從Sculptris雕塑軟體學習中仍可以讓學生體驗雕與塑的樂趣。
四、數位雕塑課程適用之教學方式可利用圖片、影片及網路資源融入方式增加學生的理解與運用,尤以影片融入教學活動效果最佳。
五、數位雕塑課程可利用合作學習模式增加軟體學習成效。
六、國小五年級學生可以自行操作sculptris雕塑軟體並設計數位雕塑作品,學習過程中雖有難度,但可提高雕塑創作的興趣與靈感。
七、數位雕塑課程實施過後,學生作品於獨特性、精緻度、美感表現、意涵表現均有差異,以精緻度表現差異最大。
八、Sculptris數位雕塑軟體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皆有助益,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發揮創意與獲得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上有其適用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針對課程實施及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課程發展與實施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to the sculpture works of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3D Modeling Software
─ Case of the Sculptris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Sculptris(3D modeling software), which is applied to sculpture art teaching in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class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the software. By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overall plan-action-reflection-revision” of an action research, the objectives of study include: (1)exploring the feasible courses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approaches of “Sculptris”.(2)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Sculptris to the sculpture works of 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3)evaluating on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Sculptris” in teaching,and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by using “Sculptris”,attempted to combine “sculpture”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n analysed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culpture works,which are presented after learning “Sculptris”and before using it.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Students have much interests in learning sculpture by digitaling study pattern.
2.Sculptris provides a series of sculpture effect , and it can stimulate the change of students’ sculpture shapes.
3.Teachers can teach students by combining digital learning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and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enjoyment of carving and forming.
4.Appropriate teaching approaches of digital sculpture courses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pictures,videos,and network resource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use the software much better,especially through video-teaching activities.
5.Digital sculpture courses can make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chievement.
6.Th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can oprate”Sculptris” by themselves and design the digitals works; although there could be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process,they woul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spiration of sculpture creation.
7.After taking digital sculpture courses, student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uniqueness, the dimension, the aesthetic performance and the intention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part of dimension.
8. Sculptris is good for not only student’s learning movement but also for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ies , besid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tudents could display creativity and get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Therefore, it’s feasibl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Finally, based 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ga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curriculum as well as 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Dr. Petter著 Sculptris Free 鄭智詳譯(2010)。意念圖誌,36,頁98-99。
Phelan Andrew(2006)。當前藝術創作教育:數位媒體與科技對教學結構的衝擊。國際藝術教育學刊,4.1,頁23-32。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恭志(1999)。造型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第38卷第6期,19-24
王慧萍(2010)。國小一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單元設計及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王慶臺(1996)。台灣雕塑教育四十年之發展。藝術學報,57,頁101-109。
古信鳳(2005)。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甘子煌(2008)。國小高年級雕塑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創造思考教學理念之運用。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論文。
向上遊戲教育推廣部 神穎、小世(2010)。用Zbrush做Q版公仔。臺北市:碁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朱劍忠(2005)。澎湖縣石泉國小五年級陶藝鑑賞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江彩鳳(2003)。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作力測驗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至剛(2006)。開放式網路平台進行合作詮釋的學習—以數位藝術鑑賞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何恆雄(1990)。雕塑技法。臺北市:東大書局。
余淳銘(2007)。網路繪圖留言板應用於國小電腦繪圖之教學策略研究---以OekakiBBS網路繪圖留言板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言(2002)。尋找兒童的觸覺世界-對兒童進行陶藝實踐活動的實驗研究。浙江教育科學,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隆榮(1986)。近三十年我國國民小學美術教育發展與現況。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十一輯,頁579-593。
吳秋波(1986)。兒童造型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教輔導,25:6=246,頁1-3。
吳望如(2009)。落實國小本位藝術與人文課程教育。載於孔淑美、朱理蓮、吳望如、張全成(主編),藝術與人文第三階段教學參考手冊(頁8-37)。臺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書局。
呂桂生(1990)。美勞科評量。載於李宜堅(主編),美勞科─八十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頁14-33)。臺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滋益(2009)。電腦繪圖課程融入小學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李良仁(1988)。雕塑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李長俊(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李長俊。
李美蓉(2002)。學校雕塑教育的推手:美術館。美育,128,82-88。
李堅萍(1998),數位影像處理於美術教學之探討。國教之聲,32卷2期,
李堅萍(1998)。電腦科技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影像處理。教師之友,39:5,4-7。
李堅萍(2004),電腦影像處理科技模擬美術繪畫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8期,頁437-464。
官健盟(2008)。建置以虛擬實境為基礎的素描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崇宏(1995)。造型基礎。臺北市:藝風堂。
林國平(1991)。認知發展與學習立體造形之有關問題解決(續)。國教園地,37,頁61-75。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胡哲(1984)。雕塑入門。臺北市:藝術家。
邱煥堂(1979)。陶藝講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2005)。「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師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全成(2002)。電腦繪圖與輸出輔助傳統藝術創作教學案例分析與評估。國教世紀,202,39-43
張育誠(2008)。以數位藝術及知識分享觀點探究國小學童電腦繪圖學習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系在職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張長傑(1981)。立體造型基本設計。台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張淑美(1987)。國民小學雕塑教學研究。國教輔導,26,4、5期,頁23-24。
張繼文(1998)。國小電腦藝術教學。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編,成長與學習〔下〕(頁458-468)。霧峰:臺灣省教育廳。
教育部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編(198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師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96,頁8-11。
陳翊鶴(2005)。結合影像擷取虛擬實境技術建置國小英語互動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10月13日。
傅天仇(1987)。移情的藝術:中國雕塑初探。臺北市:丹青出版社。
曾健評(2003)。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壬來教授(1992)。幼兒造形藝術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雅晨(2008)。運用虛擬實境數位學習於國小六年級兒童廟宇建築藝術認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瓊儀(2002)。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依婷(2007)。探究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俊顯(1991)。雕塑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頁145-154。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的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臺北市:藝術家。
劉振源(1983)。造形教育─美學的革命性看法/提出教育的新課題。臺北市:作者自行出版。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蔡幸伸(2005)。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融入數位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婉琪(2009)。電腦繪圖教學課程設計對國小學童數位視覺藝術創作之影響。嶺東科技大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俊龍(2004)。南投縣國民中小學陶藝教學現況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龍玉珊(2008)。應用達竿統整課程設計模式於國小特色課程發展:以臺北市潭美國小低年級陶藝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季燕(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數位藝術素養與態度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東山(2003)。藝術概論。偉華書局,頁119。
謝棟樑編著(1990)。美術欣賞系列叢書第12冊─雕塑。臺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顏朝卿(1996)。國民中小學陶藝教學實施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炎順(1993)。國小美勞科教師學科專門能力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炎順(2000)。國小勞作教育科技課程的趨勢研究。臺北市:文景書局。
魏思孝(1982)。雕塑藝術。臺北市:敦煌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Arnheim,Rudolf.(1969). 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r. Viktor Lowenfeld(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Manovich L.(2001). Language of New Media. MIT Press,2001.
三、 網路參考資源:
3dmax軟體簡介(2010年12月26日)。Autodesk公司官方網站。2010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autodesk.com.tw/adsk/servlet/pc/index?siteID=1170616&id=15126255
Ishan(2010年6月23日)。I Love Free Software。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ilovefreesoftware.com/23/windows/image-photo/download-sculptris-free-3-d-modeling-software.html
Maya軟體簡介(2010年12月26日)。維基百科。2010年12月2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MAYA
Sculptris(2011年8月5日)。Dr.petter’s homepage。2011年8月5日,取自http://www.drpetter.se/project_sculpt.html
Steve Horton(2011年7月1日)。PC World。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31408/grab_flatten_and_smooth_3d_animation_with_free_sculptris.html
Yin Shiuan(2010,February 28)Sculptris Alpha 3.0. Retrieved December 26,2010 from:Yin Shiuan’s blog : http://miloblogger.blogspot.com/2010/02/sculptris-alpha-3.html
Zbrush軟體簡介(2010年12月26日)。維基百科。2010年12月2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ZBrush
中外數位藝術發展歷程(民99年12月26日)。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數位藝術教育─知識無遠弗界。民99年12月26日,取自:http://web.arte.gov.tw/digital_teacher/art/definition/index.htm
王鼎銘(2003)。網路科技對數位藝術的發展。數位藝術教育季刊第四期。民99年12月26日,取自: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4/profwong.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