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佳伶 Chai Ling Tsai |
---|---|
論文名稱: |
圖文並茂的教室:幼兒園教師運用情境符號於小班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 A Classroom for Environment prints for Three-Year-Olds children.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Lin Li Ch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情境符號 、全語言理論 、主題教學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Print, thematic teaching, whole language,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幼兒園小班老師如何運用情境符號在主題教學課程中,並且探討小班幼兒如何回應主題教學中的情境符號。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我所任教的國小附設幼稚園小班為研究場域。研究過程中,我從回顧相關文獻及個人過去之教學經驗中先預擬教學策略,然後透過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來捕捉主題教學中教師如何在教室中運用情境符號;同時,透過觀察幼兒對主題教學中情境符號的反應、訪問幼兒、收集幼兒作品和相關文件,並檢視幼兒在對於各種情境符號使用的情形,以瞭解幼兒回應情境符號的歷程。整個行動研究歷程中,教師持續地依幼兒的反應調整並提供情境符號運用的策略。
研究結果,有下列主要發現:
一、 針對教師如何運用情境符號在小班主題教學活動,本研究發現情境符號之運用須聯結幼兒實際生活需求、傾聽並以尊重的心回應孩子,以及活化情境符號扮演的角色為原則。
二、 就小班幼兒如何回應主題教學中的情境符號而言,本研究發現小班幼兒雖然對純圖案、純數字,以及純文字的情境,各有不同的回應,但整體而言,他們對於情境符號的回應呈現具脈絡性的意義共構,並反應出有別於成人的幼兒觀點。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從幼兒園實務和未來研究兩方面提供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ways of ultilizing environmental prints in thematic teaching in a three-year-old kindergarten classroom. Also,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these three-year-old children react to these environmental prints in a thematic curriculum.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pplied as the major avenue of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the children from 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classroom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When implementing the study, the teacher first made plans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based on previous literature and her past teaching experiences. She then collected data on how she ultilized environmental prints in the thematic curriculum in her classroom. She also observed and analyzed children’s reactions to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int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teacher always adjusted her strategy according to children’s reactions and provided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o meet individual needs.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principles of applying environmental prints are (a) The environmental prints should be relevant to children’s life. (b) Teachers should listen and respond to the children with respect. (c) Environmental prints can be used as meaningful tools.
2. In the aspect of how three-year-old children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prints, the reserch shows (a) Young children respond differently to pictures, numbers and written words. (b) Three-year-old children’s reac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ints illustrate contextualized co-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nd present distinct viewpoints from those of the adults.
Finally,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classroom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樵一(2008)。閱讀是優質投資。台北市:新苗文化事業。
王惠瑩(2007) 。弱勢地區幼兒識字教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縣。
王嘉勤(2013)。幼兒園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江淑雯(2008)。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提昇學生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邱琬媜(2008)。親子共讀無字圖畫書歷程之互動與反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何應傑(2002)。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李佩純(2004)。一位初任教師在幼稚園實施全語言教育的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香吟(2012)。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鷹架幼兒閱讀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縣。
李恩慈(2011)。一位幼稚園老師全語言的理念形成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新竹市。
李惠加(1998,1月)。圖畫書的語言訊息傳達。載於靜宜大學舉辦之「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1-214)台北縣。
李惠加(2001)。幼兒及其母親對幻想圖書反應之探討。載於靜宜大學舉辦之「第五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5),台北縣。
李惠加(2005)。台灣幼兒圖畫書閱讀反應研究現況與考察。載於靜宜大學舉辦之「第九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5-276),台北縣。
李連珠(譯)(1998)。Goodman, K.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市:信誼。
李連珠、林慧芬(2001)。適合發展的幼兒語文課程。臺南師院學報,34,443-474。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市:心理。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連珠(2000)。全語言與幼稚園實施全語言之探討。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師範學院,142-157。
李燕妮(2006)。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咏吟(1984)。教學理論與策略--以教師教學為主。台北市:遠流。
李咏吟、單文經 (1995)。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李陸芳(2008)。閱讀教學增進幼兒說故事與閱讀習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詠蘭(2006)。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與幼兒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新竹市。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讀書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况宜珊(2012)。德國嬰幼兒閱讀促進專案之研究─以薩克森邦「閱讀啟蒙─與書籍共成長」示範專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德國文化系,台北市。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陳淑琴(譯) (2005),Schickedanz A. Judith(著)。遠遠多於ABC─ 談早期讀寫萌發。臺北: 信誼基金出版社。
陳怡伶(2007)。幼兒家庭讀寫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詩莉(2010)。應用全語文策略進行幼兒數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梁秋月(2001)。國小教師、家長與兒童對薛彿西斯愛心樹之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許海嬋(2003)。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詮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秀君(2001)。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許惠欣(1996,1月)。完整與真實:語言之個人認知。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舉辦之「全語言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3-15),台北市。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頁286-307。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曹湘玲(2011)。以全語文教學融入蒙特梭利語文教育之研究-以3-6歲混齡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縣。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第106
期,頁4-5。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五南。
黃瑞琴 (1995)。幼兒讀寫萌發的課程取向。臺北師院學報,8,
503-528。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五南。
黃玉蓉(2008)。一位幼教師的全語言教學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詹孟慧(2013)。透過閱讀教學增進幼兒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廖燕玲(2007)。幼兒閱讀實務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縣。
鄭雅丰(2005)。以全語教學提升幼兒讀寫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鄭美雪 (2011)。圖畫書的閱讀教學---以圖像閱讀為主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潘世尊(2005)。教育理論及其建構途徑。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6(1),
151-18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行動研究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世尊( 2 0 0 7)。Vygotsky對社會建構主義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張斯寧(主編),建構主義取向的幼兒課程與教學--以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探究課程為例(頁35-62)。台北市:心理。
薛曉華(譯)(1997)。全語言幼稚園。台北市:光佑文化。
蔣承璇(2007)。一位全語言教師圖畫書運用及全語言理念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又榮 (2012)。幼兒重複閱讀圖畫書的樂趣–以《彩虹魚的新朋友》和《奧莉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劉妍杉(2013)。一位幼教師以全語文觀點進行幼兒美語融入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公立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劉苓莉、游淑燕(2000)。國小兒童如何詮釋童話之研究: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79-102。
蔡素真(2011)。全語言應用在幼稚園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蔡佳伶(2012)。幼兒中文閱讀教與學和閱讀焦慮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蔡宛珊(2004)。成人讀者對圖畫書的解讀─以幾米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顏綺貞(2008)。鷹架幼兒書寫能力之行動研究全語言取向的教室活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壹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光琦(2011)。語文教學之省思、改變、與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英文部分
Chall, J. S. (1976). The great debate: Ten years later, with a
modest proposal for reading sta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155617,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 orage_01/0000019b/80/35/bc/3c.pdf
Goodman, K. S. (1989). Whole-Language research: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2),207-221.
Goodman, K. S.(1986). What i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Jalongo,M.R.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Jalongo, M. R., Dragich, D., Conrad, N. K., & Zhang, A. (2002).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support emergent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Education Journal, 29(3),167-177.
Parten, M.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3): 136–147.
Prior, J., & Gerard, M. (2004). Environmental Print in the Classroom: Meaningful Connections for Learning to Read.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
Patton,M.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Smith-Burke (Eds.), Observing the language learner (pp.9-19).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ulzby, E. (1985). Kindergarteners as writers and readers. In M. Farr (Ed.), Advances in writing research, volume one: Children’s early writing development (pp.127-200). Norwood, NJ: Ablex.
Sulzby, E. (1986). Writing and reading: Sign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organization in the young children.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50-89). Norwood, NJ: 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