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秀珠
Peng Hsiu-Chu
論文名稱: 從班級經營開展賦權增能的協同行動
Fr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explore empowerment: A collaborative action.
指導教授: 陳惠邦
Chen Hwei-P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班級經營賦權增能協同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lassroom management, empowerment,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從班級經營開展賦權增能的協同行動

    賦權增能〈empowerment〉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促使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新竹縣心海國小四年忠班之班級經營為題,探討的重點在於研究者以教導主任兼科任教師的立場,與班級導師、實習教師及其他相關教師協同合作行動,解決四忠班級經營的問題;並透過協同合作的班級經營行動,和參與者共同達成賦權增能的理想與協助學生達成學習與成長的目標;同時觀察與記錄研究歷程中賦權增能的知覺及實際情形;更要紀錄與反省研究者在賦權增能歷程中角色知覺的轉變。本研究結果希望提供學校行政人員在賦權增能理想實踐歷程中,對權力運用的反省,以實踐empowerment增能與解放的理想。


    Abstract
    Fr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explore empowerment: A collaborative action.
    ‘Empowerment’ is a major topic of study in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of Taiwan, which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was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er, fourth grade guidance teacher, practice teacher, staff and stakeholder of other. Adopt action to solve disorder problem from classroom activities, which according work in collaboration aim to improve effect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assist student achieve the goal of learn and growth; to arrive ideal of empowerment with participator. Observe and recode the circumstances from research progress, awareness of empowerment. Reflect the transition which researcher aware change of empowerment. The effectiveness provides to reflect on use of power in practice progress, to achieve, to emancipate the ideal of empowermen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協同行動關係的建立…………………………………6 第二章 權力的出征……………………………………………9 第一節 挑釁……………………………………………………9 第二節 攜手……………………………………………………12 第三節 澄清……………………………………………………14 第四節 行動……………………………………………………16 第三章 前行的號角……………………………………………19 第一節 錯愕……………………………………………………19 第二節 支持……………………………………………………20 第三節 協同……………………………………………………24 第四節 對話分享………………………………………………34 第四章 介入的省思……………………………………………39 第一節 相遇……………………………………………………39 第二節 沮喪……………………………………………………45 第三節 省思……………………………………………………48 第四節 再出發…………………………………………………53 第五章 不同的風光……………………………………………57 第一節 觀看……………………………………………………57 第二節 無知……………………………………………………59 第三節 反映……………………………………………………61 第四節 回觀……………………………………………………64 第六章 差異的對話……………………………………………69 第一節 愛與罰…………………………………………………69 第二節 關於學習………………………………………………73 第三節 因材施教………………………………………………76 第四節 公平正義………………………………………………79 第七章 作為未來的過去………………………………………83 第一節 真相……………………………………………………83 第二節 覺察……………………………………………………86 第三節 體悟─代結語…………………………………………88 參考文獻………………………………………………………… 92 附錄 附錄一 協同研究參與者素……………………………………94 附錄二 小芳回顧札記…………………………………………97 附錄三 小玉第二週實習心得…………………………………99 附錄四 書平平常表現檢核表…………………………………101 附錄五 修正後書平平常表現檢核表…………………………102 附錄六 四忠家庭聯絡簿摘要…………………………………103 附錄七 小玉第九週實習心得…………………………………106

    參考文獻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尤爾根•哈伯瑪斯&米夏埃爾•哈勒(2003)。作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章國鋒譯)。台北市:先覺。(原著出版年:1991)
    反映的實踐者(夏林清等譯)(2003)。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3)
    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1)
    朱剛〈1997〉。薩伊德。台北市:楊智。
    沈姍姍(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制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03-128。
    杜威(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林寶山、康春枝合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43)
    杜威(1992)。我們如何思維。(姜文閔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33)
    克莉絲汀•內斯特林格(2004)。罐頭裡的小孩。(唐陳譯)。台北市:新苗。
    思考教學(李弘善譯)(2000)。台北市:遠流。
    亞倫•強森(2003)。見樹又見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信行(2001)。Empowerment理論的實踐及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師工作方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美如、郭昭佑(2002)。賦權增能的理論探究:對課程評鑑的啟示。暨大學報,6(1):61-94。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凱尼斯•威爾遜、班奈特•戴維斯(1997)。全是贏家的學校。(蕭昭君譯)。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傅柯(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市:桂冠。
    黃乃熒(2002)。以教師彰權益能觀點探究學校權力生態---以一所國中教評會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7(1),59-82。
    楊連謙(2000)。婚姻治療中賦權使能的歷程:一病態嫉妒個案的經驗。載於曾志朗、洪蘭(主編),認知科學的發展與應用,5(212-247)。台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出版。
    裘爾•班•伊齊(2004)。乞丐國王的時光指環。(陳建銘譯)。台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瑪莉•派佛(1997)。拯救奧菲莉亞。(張慧英譯)。台北市:平安文化。
    廖運楨(2002)。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滕守堯(1995)。對話理論。台北市:揚智。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鍾任琴(1997)。國小教師權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57-186。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北縣:左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