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建順
Chien-Shun Huang
論文名稱: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Kuo-Liang Y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國民中小學新竹縣教育人員
外文關鍵詞: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ASAP),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 Hsinchu Coun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在縣市政府與學校層級執行情形,以及學校在執行上的困境與需求的看法。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新竹縣國民中小學99年度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的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51份問卷,有效問卷444份,佔總樣本數81%。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結論如下:
    一、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整體與分層面的看法上均能給予高度的肯定。
    二、在執行現況整體表現上,男性、國小、51歲(含)以上、服務年資21年(含)以上、校長,以及承辦攜手計畫的主任或組長之教育人員在與同背景變項之其他類型相較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三、在「縣市政府層級執行情形」層面上,男性、41~50歲,以及51歲(含)以上、服務年資21年(含)以上、碩士、校長,以及承辦攜手計畫的主任或組長之教育人員在與同背景變項之其他類型相較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四、在「學校層級執行情形」層面上,國小、41~50歲、都市地區之教育人員在與同背景變項之其他類型相較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五、在「學校在執行上的困境」層面上,男性、校長之教育人員在與同背景變項之其他類型相較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六、在「學校在執行上的需求」層面上,國小、校長,以及承辦攜手計畫的主任或組長之教育人員在與同背景變項之其他類型相較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七、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未能進用大專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專生配合不易。
    八、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未能進用退休教師的最主要原因是退休教師缺乏意願。
    九、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有待加強的項目是研發攜手計畫各科補救教材、與大專院校或民間團體合作,以及辦理攜手計畫親師座談會。
    十、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遭遇到的較大困境是受輔學生程度差異大,以及教學人員需要填報的表件太多。
    十一、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教育人員較大的需求,依序為提供教學與行政人員獎勵、提供教學人員適當的補救教材、減少教學人員填報表件。
    十二、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參加攜手篩選試辦計畫學校學生的施測率仍未達到全校參與原則。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歸納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部、新竹縣教育處、學校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s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s of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in county–city level and in school level,and to know the difficulties and needs while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in school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were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in 2010. Out of the 551 questionaires ,444 are valid ,about 81% of the whole samples. The data in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t-test,and One-Way ANOVA.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As the whole , in county–city level,and in school level,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got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from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2.I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e degrees of recognition of male, over 51 years old(51 years old included), service years over 21 years , principals, chiefs and section chief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achieve signific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variabl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
    3.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county–city level, the degrees of recognition of male, 41 to 50 years old and above 51years(51 years old included), service years over 21 years ,Masters, principals, chiefs and section chief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achieve signific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variabl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
    4.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school level, the degrees of recogn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41 to 50 years old , in urban areas achieve signific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variabl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
    5.In the difficulties when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in schools,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male, principals achieves signific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variabl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
    6.In the needs when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in schools, the degrees of recognition of principals, chiefs and section chief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achieve signific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variable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
    7.The main reason why no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be teachers in the program is because they were not easy to cooperate with.
    8.The main reason why no retired teachers were invited to be teachers in the program is because they had no intention.
    9.What needs to be reinforced in Hsinchu County while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is to develop supplementay teaching materials,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or private organizations, and to hold teacher-parent forums.
    10.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le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in Hsinchu County are the gap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forms to fill-in.
    11.The best ways to encourage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 Hsinchu County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are to award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to provide them appropriate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decrease the amounts of the forms for them to fill in.
    12.The surveying rate of the students who joint the progra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was not 100% .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concrete advice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Hsinchu County ,school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緣起與內涵分析 11 第二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基本理念探討 26 第三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情形 34 第四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相關實證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研究實施 9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7 第一節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   分析 9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在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看法分析 103 第三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3 壹、中文部份 143 貳、英文部份 150 附錄 153 附錄一 新竹縣99學年度國中小學學校班級數、位置及99年度   攜手計畫核定開班數統計 153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專家效度) 157 附錄三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之研  究調查問卷 158 附錄四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   之研究~專家審題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 168 附錄五 指導教授推薦函(預試問卷) 181 附錄六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之研  究調查問卷 182 附錄七 指導教授推薦函(正式問卷) 189 附錄八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現況之研  究調查問卷 190 附錄九 新竹縣99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校規模及問卷回收與填答  概況統計 197

    壹、中文部份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臺灣教育,626,2-9。
    內政部(2010)。入出口及移民署全國資訊網。2010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fo9910.asp
    王尤秋(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玉程(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臺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
    王潔真(2008)。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文玲(2009)。運用平衡閱讀教學於符合教育部課後扶助攜手計畫之國小學童英語補救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一凡(2010)。桃園縣參與手計畫教師對教學困境認知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佳儒(2009)。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以臺北縣乙所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吳苓瑜(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小辭書(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2010)。部長序,取自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標準作業流程手冊(1),2010年8月。國立台南大學編印。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宋美瑤(2009)。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 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213-242。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素珍(2009)。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台灣。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實務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曉義(2009)。基模化影片及動畫輔助「攜手計畫」國小學生算術中英文文字題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洪碧霜(2008)。攜手計畫學生評量資源發展與行動研究規劃說明。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asap.moe.gov.tw/report/modules/
    tad_uploader/index.php?of_cat_sn=8
    洪鎌德(1997)。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臺北,智揚。
    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洪儷瑜(2006)。閱讀理解能力測驗(未出版)。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識字量評估測驗(未出版)。
    張嘉寧(2008a)。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張嘉寧(2008b)。教育機會均等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2010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8/68
    -14.htm
    教育基本法(2004)。
    教育部(2004a)。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94至97年度中程實施計畫。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教育部(2005)。攜手計畫-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
    教育部(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0-2國中小學學習扶助-「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教育部攜手計畫補充規定。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b)。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篩選追踨輔導轉銜試辦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學生篩選追蹤輔導轉銜試辦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2006)。教育有愛來攜手扶助弱勢無落差。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101&
    pages=0&site_content_sn=4414&classify_sn=34&keyword=%c4%e2%a4%e2&d_2=97-04-19
    教育部國教司(2008a)。97年攜手計畫擴大辦理,受惠人數突破20萬人次。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aspx?
    news_sn=1692&pages=0&site_content_sn=4414&keyword=%c4%e2%a4%e2%adp%b5e
    教育部國教司(2008b)。建構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網路,有賴民間與政府攜手共創。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
    aspx?news_sn=1782&pages=0&site_content_sn=4414&classify_sn=34&keyword=%c4%e2%a4%e2&d_2=97-04-19
    教育部國教司(2009)。98年攜手計畫3,023校開辦,校數比例突破9成。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
    =2344&pages=0&site_content_sn=4414&keyword=%c4%e2%a4%e2%adp%b5e
    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2009)。
    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2010)。
    教育部辦理補助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07)。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06)。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05)。
    教育部縮短城鄉學習落差補助要點(2004)。
    教育部攜手計畫補充規定(2009)。
    許如芬(2010)。攜手計畫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學校回應-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為藩、林清江、蓋浙生、陳伯璋(1982)。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政策,創刊號,29-39。
    陳伯璋、林世華、謝進昌、陳清溪、曾建銘、林宜臻、蔡明學、謝佩蓉、周慧玲、金冠宇等(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攜手計畫執行現況之調查研究。研習資訊,26(6),27-38。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陳建利(2009)。美國手語趣味學英語光碟輔助接受「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的國小學生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遇向適足性:我國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4),101-118。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33-53。
    傅正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彭富源(2006)。提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作法-以苗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
    彭惠君(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班的教學實踐-我與弱勢學生的教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瑋謙(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昱螢(2009)。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研究-以中南部某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曾勝任(2009)。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馮惠雪(2004)。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久倖(2010)。攜手計畫之教師滿意度研究-以彰化縣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夙伶(2010)。台南市國中小學攜手計畫「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俊傑(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評析與建議。學校行政雙月刊,61,196-211。
    黃淑蓉(2009)。國小攜手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森泉(1996)。從教育優先區論原住民族群教育之展望。原住民教育季刊,1,1-32。
    楊振昇(199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4,82-84。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書苑。
    熊正蕙(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信光(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書廊。
    蔡元隆、侯相如(2009)。提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政策分析:以課業輔導「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為例。研習資訊,26(3),47-54。
    蔡先口、朱桂芳、吳順來、林美娟、許啟耀(2006,11 月)。國民中小學的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及其實踐:台北市都會弱勢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區域合作模式之建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舉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十五)」研討會論文集(頁491-510),臺北市。
    蔡季誠(2009)。大專學生志工參與攜手計畫之經驗探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崇趁(1994)。教育機會均等的涵義與主要趨勢。教師天地,70,23-25。
    黎淑君(2009)。國小弱勢學童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學習改變歷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56。140-154。
    簡杏蓉(1993)。台灣原住民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社會安全制度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妙如(2009)。臺南市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實施問題與解決方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國樑(2005)。教育法規(二版)。高雄:麗文文化。
    羅時桓(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譚以敬、吳清山(2009)。臺北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現況及其未來因應措施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8,77-94。
    龔湘嵐(2009)。國中攜手計畫方案之英語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以高雄市與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貳、英文部份
    Anderson, C. A. (1967). The 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educational planning.The World Year Book of Education,11,17-19.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Westview.
    Donnelly, M. (1987). At-risk students. ERIC Digest, 2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2172)
    Evetts,J. (197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en:Routledge & kegan Paul.
    Gay, L. R. (1992).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Griffiths, M. (1993).Self-identity and self-esteem:Achiev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19 Issue 3,301-317.
    Heyneman, S. P. (1980). “Planning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between regions,”In Ggrron and Ta Ngoc Chau (eds.) regional dispartities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A controversial issue, Paris:Unesoc.
    Coleman, J. S. (1968).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38(1),7-22.
    Linan-Thompson, S., Vaughn, S., Prater,K., & Cirino, P. (2006). The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t risk for reading problem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9(5), 390-398.
    Odden, A. R.,& Picus, L. O. (1992).School finance:A policy perspective.NEW YORK,NY:McGraw-Hill.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Rawls, J. (198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Rothstein, R. (2008). Whose problem is pover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7), 8-13.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ning Research Quarterly,21, 360-407.
    Washington, J. A. (2001). Early literacyskills in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Research considerations .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16(4), 213-22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