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2013年夏季在廣東台資製鞋企業進行的田野研究為基礎,分析當代中國台商企業的勞動制度及其轉變。自1990年代以來,台商傳統產業在中國大陸的勞動管理制度,有顯著轉變。台商面臨勞動力市場與外部經營環境的改變,以及品牌客戶的要求,例如,勞動力成本高漲、勞動力供應不足、工人人口特質及工作態度的變化、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具體而言,工人利用勞動合同法向企業爭取更多權益;品牌客戶買家顧品牌形象,要求下游代工製造廠強化工人人權、改善勞動環境。本研究試圖發掘中國台商在面臨種種環境壓力與買家要求下,如何積極調整勞動管理模式、改善企業制度,以降低工人流動率並增加勞動生產力。主要措施包括改變工廠現場的工人管理,從早期軍事化管理轉向人性化管理,成立人力資源及永續經營部門,改善企業人力資源與永續經營的制度設計,辦理社團及各項節日活動,並運用申訴制度讓員工有抱怨及傾訴的管道。再者,公司透過教育培訓體系選拔、訓練出工廠所需要的基層幹部,並以大陸幹部管理大陸員工,積極針對現場工人的情緒問題進行疏導與處理,激勵員工的生產效率、撫平員工的不滿情緒。本研究試圖從制度面呈現台商勞動管理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藉由制度運作改變員工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並建立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的訊息溝通和人際信任,從而改變勞動管理的制度模式。
1. 王宏仁,2004,〈他者論述、管理實務與在地抵抗:以越南台商工廠為例〉。《東南亞學刊》,2004年10月,第一卷第二期,頁37-64。
2. 白曉明,2010,〈《勞動合同法》社會價值分析─基於勞動者、企業、社會長期利益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100-107。
3. 任焰、潘毅,2006,〈跨國勞動過程的空間政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2006第四期,頁21-33。
4.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1-44。
5. 沈同仙,2010,〈”民工慌”演變為”民工荒”反映的法制缺失〉。《法學》2005年第一期,頁86-94。
6. 林宗弘,1999,《台灣國營事業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以台電公司為案例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徐正光,1980,《工人與工作態度:台灣工廠人的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 張耀奇,2012,〈”民工慌”與”民工荒”問題的經濟學思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頁20-24。
9. 都陽、屈小博,2010,〈勞動合同法與企業勞動力成本─基於珠三角地區外向型製造業企業的調查與分析〉。《山東經濟》2010年第三期,頁46-50。
10. 彭昉,2007,《宿舍、食堂與工作現場:珠三角工人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政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彭煥才,2012,〈從”民工荒”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五期,頁88-92。
12. 楊舸、孫磊,2010,〈”從民工慌”到”民工荒”─”後金融危機”時代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反思〉。《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一期,頁69-74。
13. 劉林平、崔鳳國,2012,〈轉型社會的勞資關係:特徵與走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三期,頁151-161。
14. 蔡昉、王美艷,2005,〈”民工荒”現象的經濟學分析─珠江三角洲調查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二期,頁5-10。
15. 謝建社、朱明、謝蓬勃,2006,〈”民工荒”挑戰中國用工體制─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學習與實踐》2006年第八期,頁123-127。
16.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17. 謝國雄,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18. 謝國雄等,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19. 藍佩嘉,1994,《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兩種化妝品銷售勞動體制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頁1-50。
21. Lee, Ching Kwan,1998,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Two Worlds of Factor Wome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北: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