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嬋蓉
Pan, Chen-Jung
論文名稱: 非營利組織生命線與金門縣國中輔導團隊跨專業合作之研究—一位生命線社工師對學校之研究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Lifeli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Counseling Team of Kinme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s-A Lifeline Social Worker’s Study on Schools
指導教授: 沈姍姍
Shen, San-San
口試委員: 陳延興
Chen, Yen-Hsin
謝卓君
Hsieh, Chu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生命線學校輔導團隊跨專業合作國中生自殺防治
外文關鍵詞: Non-profit Organization, Lifeline, Counseling Team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Suicide Preven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因應學生問題複雜與多元化的趨勢,非營利組織生命線藉由方案進入校園與學校的輔導團隊進行跨專業合作。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訪談法,藉由立意取樣,研究對象有校長、輔導主任、教務主任、輔導組長、導師和專任輔導教師等八位與非營利組織生命線合作的金門縣國中輔導團隊成員,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搜集資料,以了解雙方合作的模式,探討雙方合作困境與因應,合作的成效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如下:
    非營利組織生命線與學校輔導團隊藉由進班授課與高關懷個案服務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會遇到行政作業與跨專業團隊合作的困境,其中行政作業所遇到的困境如排課問題、個案會談時間空間等相關問題較易處理,而跨專業團隊合作如課程規劃、保密原則及責任通報等相關倫理與法令上的問題,因各自專業評估標準不同,是需要藉由更多跨專業對話平台與意願方能在合作磨合中找到彼此的分工和定位。非營利組織生命線與學校輔導團隊合作形成了校園心理健康防護網,補充輔導能量、即時發掘隱藏的高風險個案及加強高關懷個案持續性服務等成效。最後研究發現影響合作成效的因素主要來自於非營利組織的專業形象及學校輔導團隊分工的重要性。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非營利組織與學校輔導團隊的跨專業合作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開啟學校運用非營利組織資源的思維,作為雙方跨專業合作的參考依據。


    To cope with the growing challenges in the students’ complex and diverse problems, Lifeli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s entered campuses via projects of cross-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with a school counseling team. Adopt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purpose sampling, the study interviewed eight members of the Counseling Team of Kinme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s that allied with Lifeli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cluding the principals, counseling director, educational affairs director, counseling section chief, homeroom teachers, and school counselor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operation models, challenges, coping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Lifeli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he school counseling team collaborat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high-risk student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some difficulties occurred in the aspects of administration and cross-professional team-work. The issues in administration, such as class scheduling, arrangement of meeting time and rooms, etc., are easier to solve than those in the cross-professional team work, as it takes willingness and more cross-professional dialogue platforms to reach a consent on task assignment and role design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ith regards to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such a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andards of confidentiality and mandated repor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Lifeli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he school counseling team conduced to promoting campus mental health, supplementing counseling capacities, discovering high-risk students expeditiously, and advancing continual service to high-risk student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image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llaborative work of the school counseling team ar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the cooperation’s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study propose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school counseling teams, aiming to engender utiliz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schools and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cross-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與學校的合作------------------- 7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生命線與學校合作的現況---------- 21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學校合作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式----------------------------- 46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金門生命線與學校輔導合作的模式------------ 49 第二節 金門生命線與學校合作的困境與因應---------- 62 第三節 金門生命線與學校合作成效及影響因素---------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2 第三節 研究省思-------------------------------- 93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分---------------------------------------- 95 英文文獻---------------------------------------- 98 附錄一 研究說明信函----------------------------- 9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00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01 附錄四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修課證明----------- 102 表目次 表2- 1生態系統下青少年自殺的議題與防治措施------------32 表2- 2校園中WISER模式專業人員的自殺防治分工與合作情形--35 表3- 1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44 表3- 2本研究文本編碼原則-----------------------------46 圖目次 圖2- 1高關懷個案服務流程圖---------------------------27 圖2- 2金門縣生命線協會金門地區青少年自殺防治服務計畫流程圖28 圖2- 3生態系統圖------------------------------------31 圖2- 4 WISER-2.0學校三級輔導工作運作模式-------------34 圖2- 5以學生為主的生態資源網絡圖---------------------36 圖3- 1研究流程圖------------------------------------41 圖4- 1金門生命線與學校進班授課合作模式流程圖----------54 圖4- 2金門生命線與學校高關懷個案合作模式流程圖--------60 圖4- 3生命線與與學校合作的行政作業困境與因應----------68 圖4- 4跨專業團隊合作所產生的問題與因應---------------75 圖4- 5影響生命線與學校輔導團隊合作的因素-------------87

    中文部份
    1.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1,諮商實務與訓練專刊,295-320。
    2.王勝忠(2018)。輔導制度的再審視—落實輔導工作的重要性與輔導人力資源現況之討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6-28。
    3.王秀玲(2000)。臺北市國民小學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巫佩樺(2019)。彩虹志工作班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歷程與成效之探究—以新北市平安國小二年愛班為例。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林萬億等(2018)。學生輔導與學校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6.林逸妍(2017)。中學校園自殺防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74-176。
    7.林育陞(2015)。台北市駐區學校社工進入輔導工作實務困難之探討—實習場域經驗整合。諮商與輔導,359,41-47。
    8.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9.古瑞美(2017)。實施得勝者課程對國中生壓力因應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10.李昭緣(2014)。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在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1.余珮珊(譯)(2004)。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 (原作者:Peter F. Drucker)。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2.紀慈(2019)。停留不前的青春-校園中的自殺防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148-154。
    13.吳佳儀(2015)。青少年自殺防治之問題與建議。台灣醫學10(3), 2-5。
    14.周采蓁(2017)。國小高年級生命教育教學問題之研究—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志工老師觀點。私立明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15.周淑禎(2006)。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協助課業輔導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16.侯淑芬(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國小弱勢學童課後輔導之公私協力探討(以永齡希望小學東海大學分校與所媒合之一國小為探討對象)。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7.柯虹伶(2012)。社工人員推動兒童課後照顧方案與學校合作之經驗探討—以中部地區弱勢家庭兒童社區照顧支持系統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8.陳佳慧(2011)。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以「彩虹生命教育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9.陳鈺凌(2018)。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學校輔導工作模式:以臺北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20.許瑛玿(2009)。參加「發展社會工作師與諮商心理師在實務上之分工與合作」專題座談之我見。輔導季刊,45(3),38-48。
    21.許建中、羅逸平(2018)。跨專業合作模式之學校輔導工作反思—以金門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43-45
    22.黃健育(2013)。非營利組織與國民中學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孩子的書屋」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縣。
    23.莊靜(2014)。探討學校諮商心理師和社工師專業合作之可能性。諮商輔導,340,56-60。
    24.彭懷真(2014)。非營利組織:12理。台北:洪葉文化。
    25.張奕華、許正妹(2010)。非營利組織與學校策略合作及其學習成效—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中國行政,82,51-80。
    26.張麗鳳(2007)。學校輔導工作團隊的分工與合作。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舉辦第三屆中小學 校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
    27.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4。
    28.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見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運作。台北:巨流出版社。
    29.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30.溫晴芳(2020)。青少年自殺意念之探討淺談校園中的系統合作。師友雙月刊,43-47。
    31.楊雅琪(2017)。教好每一位孩子-博幼基金會。師友月刊,(600),28-31。
    32.楊鎧瑀、廖俊傑(2010)。青少年自殺防治。中南盟臨床專刊,3(1),81-89。
    33.廖士程等人(2015)。台灣自殺防治十年回顧檢討與展望。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4(3),227-239。
    34.劉宗奇(2019)。青少年自殺議題與防治策略。諮商與輔導,408,40-43
    35.鄭宇家(2008)。彩虹生命教育志工推動兒童生命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36.蔡美娟(2015)。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團隊合作之個案研究-以桃園市一所國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37.潘嬋蓉(2020)。社團法人金門縣生命線協會「金門地區青少年自殺防治服務計畫」,未出版。
    38.潘嬋蓉(2016-2019)。社團法人金門縣生命線協會「金門地區青少年自殺防治服務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39.賴儷芬(2010)。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為例。南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40.鍾蓓妮(2012)。當非常志工面對非行少年—認輔志工投入偏差行為青少年輔導深度之相關因素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41.蕭文、陳怡芬(2014)。諮商社工人運用諮商與社工專業的合作處遇之假設模式。諮商與輔導,338,53-59。
    英文部份
    1.Carlson, C. I., Tharinger, D. J., Bricklin, P. M., DeMers, S. T., & Paavola, J. C. (1996). Health care reform and psychological practice in school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7(1), 14.
    2.Greenberg, M. T., Weissberg, R. P., O'Brien, M. U., Zins, J. E., Fredericks, L., Resnik, H., & Elias, M. J. (2003).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6-7), 466.
    3.Weist, M. D., Grady Ambrose, M., & Lewis, C. P. (2006). Expanded school mental health: A collaborative community-school example. Children & Schools, 28(1), 45-5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