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慶文
論文名稱: 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
指導教授: 詹惠雪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課後學習課後輔導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
外文關鍵詞: after school class, after school studying, prior education area, hand-in-hand pla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之現況,主要研究目的有:一、了解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二、分析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的態度與看法。三、探討新竹縣市地區不同性別、就讀年級、家庭社經地位、族群及城鄉背景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學校課後學習態度上的差異。四、探討新竹縣市地區國小教師對學校辦理課後學習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五、根據調查結果與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供日後教師及教育主管單位擬定學生課後學習方案之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新竹縣市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學生為母群體,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自編之「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與態度調查問卷」與「新竹縣市地區國小辦理課後學習現況與問題調查訪談大綱」,針對此二縣市26所學校510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立意抽取9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訪談資料謄寫成逐字稿,將訪談的結果,配合問卷調查結果,作交互分析討論。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壹、新竹縣市國小辦理課後學習大多安排在每週放學後時間,每週以三至四節為主,師資大部分由學校教師擔任,學習內涵以國語、數學及指導回家作業為主,編班情形以合班上課為主,學生參加的原因主要是希望提高學業成就。
    貳、學生對參與課後學習多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認為課後學習有助於提升其學業成就而且多數學生認為參與課後學習不會造成壓力。
    參、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課後學習的看法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四年級學生壓力顯著大於六年級
    肆、學校辦理課後學習主要的困境在於教師參與動機低、課程規劃缺乏多元、學生素質良莠不一、學生學習態度欠佳,補助經費少。
    伍、課後學習的辦理應權責分明,中央、地方及學校應認清自己在課後學習中扮演的角色,積極從各種角度切入,改善課後學習方案的問題,提升辦理成效。
    根據文獻探討及實證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的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辦理多元化課後學習型態,提升學童學習興趣
    二、放寬申請條件,嘉惠更多學子
    三、辦理績優學校觀摩,分享成功經驗
    四、寬列經費,提供各校設班支援
    五、通盤檢討,省思未來方案之走向
    貳、對國民小學行政的建議
    一、獎勵參與師資,建立優質教學團隊
    二、辦理家長宣導講座,建立正確學習觀念
    三、規劃課後學習課程,提升教學成效
    四、實施分組能力教學,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參、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瞭解學生,建立正確學習態度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肆、另針對研究對象、研究變項及研究方法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課後學習、課後輔導、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f after school studying in Hsin-chu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f after school studying in Hsin-chu local elementary school.(2) Analyzing the attitude and opinion of the students in after school studying class in Hsin-chu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3)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 of studying attitude in the after school studying class of gender, grade, family economy level, group and urban-rural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area of Hsin-chu.(4)Discussing the teacher’s existing problem and solution of Hsin-chu after school studying class.(5)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 and research, advancing suggestions and for the teacher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nt making decision in the future for the after school class.

    To achieve all the purpose mentioned before,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Hsin-chu, and adopts survey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All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the research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document, “questionnaires of the attitude and the studying situation of Hsun-chu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the after school class”, and “the interview summary of study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after school class in Hsin-chu”, focus on 26 elementary school and 510 students. All material acquired are keyed in the computer and use SPSS10.0 for windows to analyze materials. The process completes by means of statistics methods,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Besides, interview materials from nine teachers are concerned. The interview materials are saved in literature form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this research has concluded to this conclusion:

    1. Most of the after school class are scheduled after class, three to four period weekly, counselors are the school’s teacher as well, the class contents Chinese, Math., and guiding homework, the form of class are basically classified by degree level. The reason students are participating the after school class is because of they want to improve their study achievement.

    2. about the after school class,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they believe in the after school class improves their study and cause no pressure on them.
    3. There is no much difference in the point of view between th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but only the forth grade student have obvious more pressure than sixth grade student.

    4. The difficulty of school to arrange the after school class are: low motivation for the teacher to participate, lack of multi-class plan, different grade level of student, not enough study attitude from students, lack of treasury.

    5. The righ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fter school class must be separate clearly, center, local and school must understand the role they are playing, improving the problem of after school class in all possible division.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document and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mentioning some advice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school, teacher and anyone who is willing to do a further research.

    1.Advise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More multi-class studying style, improve the interest.
    (2)Widen the condition of application so more student can study.
    (3)Inspect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school who succeed in this area.
    (4)Widen the treasury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ing group.
    (5)A general review, thinking about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plan.

    2.Advise for the policy of elementary school
    (1)Encouragement for the teacher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ing group.
    (2)Symposium with the parents to build the correct concept of studying.
    (3)Arrange the course of the after school clas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4)Classify the student to teach the equal material.

    3.advise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1)Participate actively, preserving the fairness and righteous of the society.
    (2)Understand the students; build the right attitude of studying.
    (3)Creativity teaching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study interest of students.

    4.Advise for other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effect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be the consulation of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 after school class, after school studying, prior education area, hand-in-hand pla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四節 研究範圍……………………………………………………12 第五節 名詞解釋……………………………………………………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課後學習的意義、目的與類型……………………………15 第二節 國內課後學習政策與型態…………………………………22 第三節 國外課後學習方案概況……………………………………35 第四節 課後學習相關實徵研究……………………………………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3 第四節 研究實施……………………………………………………7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1 第一節 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81 第二節 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之態 度與看法……………………………………………………9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學生對課後學習態度與看法 分析…………………………………………………………106 第四節 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的問題與解決策略……………………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2002) 。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編印。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台灣省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1999)。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天泰(1996)。特殊背景地區師資培育與進修。教育廳委託專案報告。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 (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MCA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私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2004)。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2004)。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2004)。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三版一刷)。台北:巨流。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教育機會均等」實踐可能性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367∼402)。台北:揚智。
    周玉秀(2000)。從幼稚園法到兒童日托機構法-德國十四足歲以下兒童的安親教育政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91-120。
    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輪文,未出版,彰化縣。
    范信賢、陳美如(2005)。「放學後的生活: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學習質量之研究」(第一年報告)。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93年度研究成果報告彙編(一)。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
    孫志麟(1995)。台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教育心理研究,17,175-202。
    馬祖琳、陳蓓微、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權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999年(頁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4)。台灣教育優先區選擇之研究。暨大學報,2(1),273-297。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玟(2003)。大台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嘉彌 (2006)。評鑑課後輔導方案之問卷調查工具。研習資訊,23(5),77-89。
    國民教育法(1979)。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1982)。
    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2005)。
    教育部(1999)。台灣省辦理中央補助八十三年度試辦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成果專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2005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k902.htm
    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a)。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與解答(編修版)。台北:教育部。2005年8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9CC%20Q&A/eduQ&A.doc
    教育部(2005b)。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台北:教育部。2005年8月10日,取自http://bsb.edu.tw/?open
    教育部(2005c)。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05)。
    黃武元、葉道明、楊敦洲(2004)。利用多媒體電子黑板促進課後學習之研究-以國中數學科為例。研習資訊,21(3),19-40。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國立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章淑婷(1992)。兒童情緒發展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報,2,35-55。
    馮 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補習進修教育法(1944)。
    新竹市教育局網站(2005)。統計資料/國小統計資料。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c.hceb.edu.tw
    新竹縣教育局網站(2005)。學校基本資料/國民小學。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c.hcc.edu.tw
    楊蓓瑛(2001)。台北市國小特殊班課後輔導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敦華(1997)。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
    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淑雯(2003)私立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翠華(1990)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三個社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仁榮(2004)。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添益(2002)。國民小學一年級教師對幼兒教育義務化看法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鄭望崢(1988)。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美慧(1998)。中英幼兒教育義務化發展之比較研究--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實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283∼ 335)。台北:揚智。
    蘇秀枝(2002)。台中市立案課後托育中心品質與學童適應之關係。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學術研究與創作成果彙集本,243-283。

    二、西文部分
    Coleman J. S.(1968).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38(1),p7-22.
    Evetts J.(197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Griffiths,&Morwenna(1993). Self-identity and self-esteem : Achiev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3,Vol.19 Issue 3,p301-317.
    Halsy,A.H.(1972).Educational priority: EPA problems policies. London: HMSO Vol.l.
    Halpern,R(2003).Making play work: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s Press.
    Noam, G. G. Biancarosa, G. and Dechausay, N.(2003) .Afterschool education:Approaches to an emerging field. MA:Harvard Education Press.
    Office of Juvenil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1999).1999 National report series, juvenile justice bulletin: Violence after school(NCJ 178257).Washington,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dden,A.R.& Picus,L.O.(1992).School finance: A policy perspective. New York: Mcgraw-Hill
    Pierce, K. M., Hamm, J. V., & Vandell, D. L. (1999). Experiences inafter-school program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first-grade classrooms. Child Development, 70, 756-767.
    Rosenthal, R. & Vandell, D. L. (1996). Quality of care at school-aged child-care programs: regulatable features, observed experiences,child perspectives, and parent perspectives. Child Development, 67,2434-2445.
    Rawls(198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