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文軍 |
---|---|
論文名稱: |
啟聰學校高職部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薛明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聽覺障礙 、就業準備度 |
外文關鍵詞: | hearing disabilities, employment readi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啟聰學校高職部二、三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
發展情形,並探討學生背景變項在就業準備度的差異,以及就業準備度內容
之支持系統的提供、個人工作態度、個人生涯發展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總共獲得台北、台中、台南
等三所啟聰學校共79名有效研究樣本。研究工具為自編「啟聰學校高職部
二、三年級學生就業準備度之問卷」,並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根據資料分
析結果,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 聽覺障礙學生在就業準備度發展情形,從問卷整體平均數來看,其就
業準備度表現高於平均期望值。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聽覺障礙學生在就業準備度上的差異情形,透過統計
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數分析以及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一)
就讀學校、性別、年級、聽損程度、伴隨障礙、溝通方式、就業意願、
教育組態之不同在就業準備度上沒有差異。(二)不同學校、不同年
級在交互作用下,於就業準備度上有顯著性的差異。(三)不同性別、
有無就業意願之背景因素在交互作用下,於就業準備度上有顯著性的
差異。
三、 聽覺障礙學生之就業準備度與問卷三大向度:支持系統的提供、個人
工作態度、個人生涯發展間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 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幾項建議,以作為提升聽覺障礙學生就業素養
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employment
readiness of hearing disabilities students who were second grade and third grade
in the voc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in Taiwan.
And exploring the background variances of these students that may influence
their employment readiness difference or not. Moreov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readiness and support progrom, work attitud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study adopted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which had been conducted on the
sample of 79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in Taiwan. The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was Employment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All data wer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T-test,the one-way ANOVA,the two-way
ANOVA,and th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ethod. The major result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The total hearing disabilities students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employment
readiness had get higher mean score than average expectation number.
2.The differences of employment readiness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hearing disabilities stu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employment readiness by these students did not differ in school, in
gender, in grade,in the degree of hearing disabilities, in having another disability,
in the way of the communication,in employment intent,and in the educational
state of the major caregivers. (2) The employment readiness by these students
differ in school and grade.(3) The employment readiness by these students differ
in gender and employment intent.
3.The variables of the employment readiness and support progrom, work attitude,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high and positive correlated.
4.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study might provide some advices for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capacity for students with hearing disabiliti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央社(2009)。今天的台灣英雄-邱錦雲照亮身障孩子生命。2009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cna.com.tw/。
內政部(2001)。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就業服務與職業訓練篇。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8)。身心障礙者勞動資源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9)。身心障礙者統計。2009年9月7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鳳妃(2005)。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效與自我概
念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啟聰學校(2009)。高職部職科類型。2009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md.tp.edu.tw/tmd/。
王曉書(2000)。我看見聲音-王曉書聽不見的故事。台北:大田。
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2007)。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理論與實務探討。
台中: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田秀蘭、郭乃文(2005)。成人生涯認知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任麗華、林堤塘(2008)。身心功能障礙者服務需求之探討:學習、醫療、就業服務及照護體系-以彰化縣爲例。復健諮商,2,29-48。
行政院(2007)。人力資源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1992)。中華民國職業分類標準。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珮瑩(2008)。聽覺機能障礙者就業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琳(2008)。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武典、邱紹春、吳道愉(1997)。臺灣省中學階段身心障礙特殊班畢業學生就業狀況追蹤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1-18。
吳柳儀(2006)。我的工作就是幫人找工作-一位就業服務員的敘說研究。東
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55-62。
吳慧英(1999)。探討父母對身心障礙子女發展和轉銜的影響力。特教園丁,
14(4),34-38。
李冠瑩(2006)。南部地區國小啟智班轉銜工作執行現況與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柏森、劉靖琁(2005)。精神分裂病患者職業興趣之探討。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29-35。
李毓貞(2006)。聽覺障礙學生的社會心理問題與介入。雄中學報,9,165-174。
沈惠貞(2005)。聽覺障礙者就業所需工作社會技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敏華(1989)。啟聰學校畢業生的工作滿意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一真(2007)。生活彩虹探索。台北:心理。
林宏熾(2000)。多重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特殊教育學
生輔導手冊(九)。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林宏熾(2003)。美國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轉銜實務。特殊教育季刊,88,1-15。
林宏熾(2007)。身心障礙學生高職階段轉銜服務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81-108。
林宏熾(200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
林宏熾、張瑋珊﹙2005﹚。身心障礙者生態觀生涯發展理論之運用與啟示:以智能障礙者職業重建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88-101
林宏熾、黃湘儀(2007)。身心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量表」。台北:心理。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210-232。
林幸台(2007)。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台北:心理。
林玟吟(2008)。啟聰學校高職聽障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惠芬(2006)。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林惠德(1997)。台灣省啟智學校高職部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與就業安置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娟、王智弘(2007)。聽覺障礙者工作動機、工作滿意度與工作適應之相關
研究-以啟聰學校就業畢業生為例。收錄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編,特殊教
育叢書,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19-36。
林寶貴(1994)。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健(初版)。台北:五南。
林寶貴、錡寶香(1993)。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制控信念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9,51-72。
花敬凱(1999)。歐美、日本等國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歷程與趨勢。特殊教育季刊,66,25-37。
花敬凱(2007)。輔導大專程度以上視覺障礙者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之行動研究-以大學應屆畢業視障生為例。2009年09月19日取自http://assist.batol.net/academic/academic-detail.asp?id=113。
邵海燕、胡芳(2005)。大學生就業機會:內涵的回歸與就業準備。中國青年研究,2005(2),63-68。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金樹人(2001)。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以上版。台北:心理。
洪秋燕、陳妍伶、廖建華、張茜茵、張自強(2006)。視障者之職業興趣探討。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2),114-122。
胡永崇(1999)。論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愛心與耐心。特教園丁季刊,14(4),29-30。
翁素珍、洪儷瑜、林寶貴(2006):聽障違抗兒童之溝通互動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55-180。
高玉蓉(1995)。啟聰學校高職階段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1,113-132。
高明志、郭佩欣、林宏旻(2007)。聽覺障礙者職場溝通與職務再設計。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理論與實務探討,51-76。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國立台中啟聰學校(2009)。高職部職科種類。2009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hdf.tc.edu.tw/。
國立台南啟聰學校(2009)。高職部設班型態。2009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ndsh.tnc.edu.tw/。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品(1999)。傑出聽障人士成功因素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3,20-28。
張蓓莉、王麗美(2000)。聽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蓓莉(2005)。聽覺障礙教育。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論。
張瓊文(2001)。聽覺障礙者的社會適應現況與問題。教師之友,42(4),9-16。
張耀仁、王增勇、張耀升、周立德(2008):非營利組織運用Web 2.0社群運算之質化分析與效益評估-以精神障礙者復健與就業輔導工作資訊系統為例。先進工程學刊,3(2),161-170。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高中特教班職業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特殊教育學校(班)高中職教育階段-聽覺障礙類課程綱要。
台北:教育部。
莫素娟(2006)。溝通、信任與關係學習對工作滿意影響之研究-以聽障工作者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7)。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台北:五南。
許天威、蕭金土(1999)。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生活素質之研究-台灣地區身
心障礙青年職業生活素質之研究I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8-2614-H018-003-F8)。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許雅惠(2006)。身心障礙大專院校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探討。輔導季刊,42(1),54-65。
黑幼龍、黑立言(2010)。但願你20歲就懂的18件事:大黑小黑有話說。台北:圓神。
陳明堂、聶華明(2005)。高職綜合職能科發展「廠辦服務」職業學城之課程內涵探討。特殊教育季刊,97,10-16。
陳清和(2001)。我國高職特殊教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
術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惠茹(2005)。身心障礙學生離校後生涯轉銜與家長參與。特殊教育季刊,96,9-15。
陳曉瑩(2006)。高級職業學校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江(1997)。轉銜方案在啟智學校高職部之發展與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5-2413-H017-003。
陳靜江、張萬烽(2004)。智能障礙者一般就業技能評量表之發展。特殊教育學報,20,103-140。
陳麗如(2001)。我國轉銜服務相關條文之整述與評析。特殊教育季刊,81,
19-27。
陳麗如、王文科與林宏熾(2001)。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評估量表。台北:心理。
陳騰祥譯,川村宣輝撰(2005)。日本特殊教育學生就業支援。2005年亞洲區
障礙支援教育暨福祉國際學術研討會,157-164。
程榮凱、卓振至(2009)。我國高職課程之發展及改革探討。2009年10月06日
取自:http://aca4.saihs.edu.tw/pps/download/03-08.pdf。
鈕文英、王欣宜(1999)。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19-41。
馮丹白(1996)。特殊需要學生之職業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4,6-12。
黃榮真(2004)。師院聽障生特教實習教學省思與專業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177-204。
溫錦真、溫嬛椿、林美珠、王迺燕、洪曜(2008):慢性精神分裂病患生涯故事與生涯復健之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47–179。
廖信(1994):引導職業試探的羅盤-聽覺障礙學生的職業輔導計畫。技職雙月刊,21,44-49。
廖信、黃麗秋(2006)。「印刷業在聽覺機能障礙員工職場適應之研究」。印刷
科技,22(1),65-77。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鳳華、徐享良、王筱婷、許德良、蔡玫芳與鍾瑾瑜(2006)。影像式職業興趣量表。台北:心理。
蔡艷清、嚴嘉楓與林金定(2003)。啟智專業工作者之實務工作經驗分析。身心
障礙研究,1(1),43-52。
蔡月華(2009)。台北市立啟聰學校校外實習活動實施之困難與建議。2009年11月3日取自:http://210.60.235.6/user/upload/practical/theme_4.html。
鄧壽山、廖玉滿(2001)。台灣地區啟聰學校職業類科暨職業教育課程之研究。亞洲區障礙理解教育國際研討會,79-97。
盧欽銘等(1986)。教育與職業輔導。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蕭金土(1987)。聽覺障礙學生「社會-情緒」評量表之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蓁(2005)。誰說我做不到:台北市智能障礙者就業與社會資本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韓福榮(2003)。聽覺機能障礙者。身心障礙者求職自學錦囊手冊,53-61。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
饒達欽(1983)。美國事業教育之探源及其對我國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之啟示。師大學報,28,19-49。
黨謙光(2009)。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因素初探。台東特教,29,41-44。
西文部份
Beirne-Smith,M.,Patton,J.R.,&Kim,S.H.(2006).Mental retardation:An
introduction to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Bench, R. J.(1993).Communication skills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London: Whurr Publishers.
Brolin, D. E. (1989). Life Centered Career Education: A Competency Based Approach (3rd ed.). Reston, 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Brolin, D. 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 (3rd ed.). Columbus,OH: Prentice-Hall.
Brolin, D. E.,& Gysbers, N. C.(1989):Caree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68,155-159.
Erting, C.(1982).Deafne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es of interaction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deaf children in a pre-school. 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D. C.:American University.
Field, S.; Hoffman, A.; & Posch, M. (1997).Self-determin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Remedial andSpecial Education, 18(5), 285-29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53998).
Herr, E. L. (1997). Super’s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and its outlook for
refinement.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5 (3), 238-246.
Kolstoe, O.P. (1975). Secondary programs. In J.M. Kauffman & J.S.Payne ,
Mental retardation: Introducation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s.Columbus,
OH: Merrill.
Kessler Poole, V. L. (1992). The social reference group as a correlate to selected dimensions of self-perception in a sample of deaf adolescents. Washington D. C.:American University.
Luetke-Stahlman, B. (1998). Providing the support services needed by student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3(5), 388-391.
Martin, D. S.(1991). Advances in Cognition, Education, and Deafness.Washington
D. C.: Gallaudet University.
Morse, T. E.(2000). Ten events that shaped special education’s century of dramatic 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Reform, 9(1), 32-38.
Neville, D. D.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5(3), 288-292.
Philip Burge,Helene Ouellette-Kuntza,&Rosemary Lysaght.(2007).Public views on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6 ,29–37.
Rossler, R., & Bolton, B. (1985). The work personality profile: An experimental rating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job maintenanceskills.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Work Adjustment Bulletin, 18, 130-135.
Savickas, M. L. (1997). Career adaptability: 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
life-space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5(3), 247-259.
Sink, D.W. (1986). The impact of applicant disability on personnel manager's evaluative
Judgem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Sitlington, P. L.,& Easterday, J. R. (1992). An analysis of employer incentive
ranking relative to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mental retardation, 27(1),75-80.
Super, D. E.(1983).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Toward trul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61,555-561.
Super, D. 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New York: Harper&Brothers.
Walter, G. G.(1993).Som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career advancement prospects: A reactant paper. The Volta review, 95, 417-420.
Welsh W. A.(1993).Factors influencing career mobility of deaf adults. The Volta Review , 95, 329-339.
李素卿譯,Clarke G. Carney&Cinda Field Wells著(2001):生涯規劃。台北:五南。
吳芝儀譯,Vernon G. Zunker著(1998):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齊殷譯,R. F. Devellis著(1999)。量表的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弘智。
黃裕惠、余曉珍譯,Samuel A. Kirk , James J. Gallagher & Nicholas J. Anastasiow著(2001):特殊教育概論。台北: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