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如琳
Hsu, Ju-Lin
論文名稱: 青少年之死——台灣「厭世代」影視作品研究
The Death of Teenagers: Taiwan “Yen” Generation Visual Media Entertainment Study
指導教授: 石婉舜
Shih, Wan-Shun
口試委員: 安哲毅
陳芷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厭世代青少年青少年影視作品青少年電影青少年電視劇反成長世代研究
外文關鍵詞: “Yen” generation, teenager, teen visual media entertainment, teen films, teen TV series, anti-growth, generational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厭世代」指的是年輕人間消極、迷茫、無動力的世代現象,過去研究多認為與「青年」的經濟弱勢有關,但事實上,青少年族群也有著類似的心理現象。因此本文將「厭世代」擴及至青少年階段,並以各年齡層憂鬱症與自殺數據為基準,將1987年以後出生者視為第一代的「厭世代」。
    戲劇能再現某些世代思想與文化訊息,故本文選擇以影視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回顧了從日治時期至2010年代不同世代青少年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與主題,發現皆有各自獨特的變化。「厭世代」的作品改變則大約出現在2010年,描繪青少年「反成長」與「死亡」情節的作品與過去相當不同。
    本文選擇以電影《艋舺》、《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以及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作為代表案例,分析其故事、人物、主題之後,發現了三項共同之處:第一是作品都可歸為一種青少年的「生存敘事」,第二是對「規則」的檢討,第三是青少年的死亡皆帶有「主動性」。「厭世代」的成長經歷充滿了危機感,但也深受民主化與法治觀念影響,「厭」或許是一種抵抗,用以應對生存危機感以及對規則的不滿。
    無獨有偶,國際間也有與「厭世代」類似的世代現象,其共同處是都帶有「不安感」。而美、日、韓也都存在著青少年「生存敘事」的影視作品路線,常以規則、階級問題作為題材架構。
    就台灣「厭世代」影視作品與國際間類似的作品進行比較參照,筆者建議未來對台灣的創作可以加強女性角色的「能動性」,並找到更有「現在感」的創作方式,賦予青少年主體性,並在作品教育性與娛樂性間尋找平衡。


    The “Yen” generation is a phenomenon in which young people hold a passive, lost, unmotivated attitude towards their lives.In past studies, it was often thought to be as a result of the youth be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However, the mental state of “Yen” is also
    prominent among adolescents who are still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ir families. Hence, this thesis expands the discussion of the “Yen” generation to adolescent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the first “Yen” generation was born after 1987.

    Some generational thinking and cultural messages are reproduced in dramas;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lores movies and TV series to search for data. Reviewing teenagers’ images and stories in visual media entertainment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o the 2010s, each stage has its own unique transformation. The narratives of adolescent’s “anti-growth” and “death” in the movies and TV series changed in around 2010,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mark belonging to the “Yen” generation.

    After examin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ree commonalities are found. First, the narrative of survival can be seen in all three works. Second, they all involve criticism of rules. Third, adolescents show a tendency towards the death drive. These commonalities echo with the
    phenomenon of the “Yen” generation. “Yen” may be an attitude used to cope with the sense of crisis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rules.

    Similar international generational phenomena like the “Yen” generation all have the attribute of “insecurity.” The narrative of teenage survival also prevail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Korea, often involving structural subjects like rules and social classes.
    This study refers to teen visual media entertainment in Taiwan and in other countrie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works in Taiwan. First, female teenage characters should be given more agency. Second, works with more of a sense of the present, not nostalgia could be
    developed. Third, teenage characters should be given more autonomy. Fourth, a bala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ould be struck.

    青少年之死——台灣「厭世代」影視作品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厭世代」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台灣青少年影視作品之題材與角色變遷 15 第一節 日治時期——缺席的青少年 15 第二節 戰後嬰兒潮世代青少年的螢幕/銀幕形象 17 第三節 X世代的青少年影視作品 24 第四節 Y世代的青少年影視作品 26 第三章 台灣「厭世代」青少年影視作品 31 第一節 台灣「厭世代」青少年影視作品風格與特徵 31 第二節 「厭世代」代表作品一:《艋舺》 37 第三節 「厭世代」代表作品二:《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44 第四節 「厭世代」代表作品三:《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48 第四章 全球化時代的「厭世代」——參照與比較的視野 56 第一節 國際間的世代現象研究 56 第二節 國際間的「厭世代」青少年影視作品佳作舉隅 61 第三節 台灣「厭世代」青少年影視作品檢討與建議 64 第五章 結論 74 參考文獻 79 附錄一 85 附錄二 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林宗弘,《崩世代 :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市:台灣勞工陣線,2011)。
    許靜文,《台灣青社年成長小說的反成長》(台北市:威秀科技,2009)。
    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新北市:印刻,2011)。
    陳繁齊,《脆弱練習》(台北市:大田,2019)電子書。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台北市:月熊,2017)。
    林欣蘋、張翔、換日線編輯團隊,《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台日韓青年的世代之聲第8期」(電子雜誌)(2018.11.15)。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市:考用,2018)。
    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1999)。
    趙麗娜,《青春依舊升起——林清介學生電影中的青少年世界》(新北市:遠景,2015)。
    野田高梧著,吳季倫譯,《劇本結構論》(台北市:馬可孛蘿,2018)。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市:玉山社,1998),頁66~182。
    鍾肇政,葉石濤,《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台北市:遠景,1979)。
    鍾肇政,葉石濤,《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台北市:遠景,1979)。
    林瑞明編,〈阿四〉,《賴和全集 小說卷》(彰化市:前衛,2012)。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市:亞太,1997)。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市:萬象,1994)。
    王唯,《透視台灣電視史》(台北縣永和市:中國戲劇藝術實驗中心,2006)。
    蘇致亨,〈天才何以成群地來?台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影史》(台北市;春山,2020)。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1987年)。
    木二、鄭有傑,《爆炸藍圖》(台北:五南,2012)。
    塔爾根(Tulgan, Bruce),《X 世代的價值觀》(台北:天下文化,1997)。
    傑米諾特(Jamie Notter);馬蒂葛蘭(Maddie Grant)著,王淑玫譯,《千禧世代接班領導與管理革命》(台北市:遠流,2018)。
    辜洛普羅斯(Koulopoulos, Thomas);凱德生(Keldsen, Dan)著,林添貴譯,《Z世代效應 改變未來企業經營的六股力量》(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頁29。
    特溫格(Twenge, Jean M. )著,林哲安、程道民譯,《i世代報告 : 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新北市:大家,2020)。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市:三民,2000)。
    二、外文專書
    John Truby, The Anatomy of Sto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7)
    Entrich, Steve R. Shadow Education and Social Inequalities in Japan, 2017.
    "Teen Films." Schirmer Encyclopedia of Film, edited by Barry Keith Grant, vol. 4, Schirmer Reference, 2007, pp. 207-215. Gale eBooks, link.gale.com/apps/doc/CX2587600191/GVRL?u=twnsc070&sid=bookmark-GVRL&xid=dc8b15d9. Accessed 13 June 2022.
    原田曜平,《さとり世代―盗んだバイクで走り出さない若者たち》,(東京都:角川書店,2013)。
    三、期刊論文
    李紀舍;黃宗儀,〈東亞多重現代性與反成長敘述:論三部華語電影〉,《中山人文學報》第24期(2007.12.01)頁65~86。
    楊文山、李怡芳、黃郁麟,〈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婚育生命史序列分析〉,《人口學刊》第54期(2017.06)頁1~38。
    王君琦,〈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應用倫理評論》,第53期(2012),頁57~81。
    張雪君,〈電影《艋舺》少年幫派議題再現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第8期(2017),頁56~78。
    廖瑩芝,〈幫派、國族與男性氣概:解嚴後電影中的幫派男性形象〉,《文化研究》,第20期(2017),頁53~78。
    龐守英,〈談近年來小說創作的悲劇意識〉,《東嶽論叢》第24卷第5期(2003.09),頁104-107。
    曾建元,〈寧靜革命——民主新典範的創造〉,《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三期 (2005.09.01),頁40~61。
    朱立熙,〈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2期(2011)頁155-182。
    黃彥超,〈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卷,第4期(2016.04.01)頁44-49。
    Brown, J. William and Sihghal, Avind “Entertainment-Education Media Strategies for Social Change: Promises and Problems”, in David P. Demers and K. Viswannath ed., Mass Media,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Change (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263-280.
    四、學位論文
    吳承勳,《青少年憂鬱史與進入成人期憂鬱情形之相關探討》,(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2013)。
    蘇筠婷,《21世紀初台灣青少年校園成長電影研究(2001-2010)》,(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14)。
    王美玉,《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青少年成長/幫派經驗及其文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張嘉盈,《本土熱血: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2015)。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睿穎,《家庭的情意結–台語片通俗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11)。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1)。
    翁鈴雅,《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2008)。
    名切千繪,《日本女性觀眾與台灣偶像劇:閱聽人研究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2013)。
    高雅音,《從戒嚴到後戒嚴——台灣反成長小說新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13)。
    林迎佳,《生之掙扎──《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電視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
    愛麗達(Saraliza Anzaldua),《怪物並不存在:《科學怪人》中的怪物與怪物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2016)。
    Abigail J. Zwier,“Just Another Teen Movie: Analyzing Portrayals of Teenag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cross a Decade of Top-Grossing Teen Film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12)
    五、期刊
    《電視週刊》,第四、十、二十八、七十一、七十七期、八十四、八十五期,電視週刊社發行。
    《中華電視週刊》,第七十七期,1973年4月16日。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電視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纂《中華民國電視年鑑》第一輯至第七輯、第十輯。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電視年鑑編纂委員 編纂《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一輯、第十三輯至二十一輯。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民國63年至95年,2007至2021年,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出版。
    《世界年鑑》,中央通訊社出版,1995至2009年。
    六、網路資料
    蔡晉宇,〈監院示警:青少年自殺通報5年多1倍 相關部會應正視〉,《聯合新聞網》(2021.08.21),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689331(2022年1月20日檢索)。
    〈玻璃娃摔死判賠 病友求學求職遇困境〉,《公視新聞網》(2017.6.8)。檢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61087(2022年4月20日檢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址: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2022年1月20日檢索)。
    Youtube Matzka官方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DOW671Rtg(2022年1月20日檢索)。
    好樂團 GoodBand官方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JG6MsKO0k(2022年1月20日檢索)。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網址:https://data.gov.tw/en/datasets/151508(2021年9月29日檢索)。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網址: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VJVjLCjraS5UaG0%24o!cAlQ%40%40(2021年9月29日檢索)。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1.cgmh.org.tw/suicidelnk/%E8%A1%9B%E6%95%99%E5%B0%88%E5%8D%80/%E8%A1%9B%E6%95%99%E6%96%87%E7%AB%A0/%E6%86%82%E9%AC%B1%E8%88%87%E8%87%AA%E6%AE%BA.htm(2021年10月20日檢索)。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mhaoh/fp-4904-8883-107.html(2021年10月20日檢索)。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5017-61533-1.html(2022年7月13日檢索)。
    埔里藝站-埔里藝術家數位資料庫版本。檢自:http://art.pulinet.com.tw/wang/3-2-6.htm(2021年06月18日檢索)。
    教育部統計處: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7BDCA619BC04BB85(2021年9月20日檢索)。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483DA587AF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00FFFFFD00^02406082071400^00000000000(2021年10月20日檢索)。
    林奇伯,〈電視八點檔流行風─愛恨交織鄉土劇〉,《台灣光華雜誌》(2000.01),頁86-93。檢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18b6dbcd-14d3-4b39-9599-492290a64a8f(2021年06月08日檢索)。
    張瓊方,〈觀眾回來了!──國片復興運動〉,《台灣光華雜誌》(2012.05)。檢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bde00813-7267-4747-b2b8-2fa05c5a30a3(2022年01月19日檢索)。
    劉苡青、周育鋒,〈教育題材有共鳴!《你的孩子》零宣傳紅到日本〉《TVBS新聞網》(2018.07.25)。檢自:https://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961719(2022年3月18日檢索)。
    洪定宏,〈艋舺負面效應 家長盼快退燒〉《自由時報》(2010/3/24)。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82155(2022年03月18日檢索)。
    李雨勳,〈《艋舺》械鬥 里民譙醜化萬華〉《中時新聞網》(2009/12/02)。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091202000672-260115?chdtv(2022年03月18日檢索)。
    包子逸,〈「最幸運的導演,最努力的作家」──專訪《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導演九把刀〉《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 放映週報》(2017.07.28)。檢自: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66(2022年03月10日檢索)。
    〈「躺平主義」盛行中國政府急封殺〉,《自由時報》(2021.06.18)。檢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70715(上網日期:2021年9月15日)。
    吳琬瑜 、陳竫詒,〈台灣經濟大衰敗,這20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天下雜誌》,636期(2017.11.20)。檢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6269(上網日期:2022年5月15日)。
    〈「同溫層」現象 淘汰氣象用語反成網路火熱新詞〉,《自由時報》(2016.11.11),檢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83367(上網日期:2022年6月25日)。
    〈腦後光溜溜 現代中學生無法想象的「髮禁年代」〉,《聯合新聞網》(2022.4.10),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0910/6224831(上網日期:2022年6月25日)。
    朱姵慈,〈醫學系學習歷程賣快6萬!教育「軍備競賽」靠錢砸出來 經濟弱勢生該怎麼辦?〉《今周刊》,1317期(2022年11月11日),檢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203160014(上網時間:2022年6月25日)。
    樂羽嘉,〈寬鬆教育下的寬鬆世代 是真沒用還是汙名化?〉,《天下雜誌‧天下Web Only》(2016.07.07)(上網日期:2021年9月10日)。檢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7271。
    劉正仁,樸恩夏,〈福利國家-超負荷的韓國家庭〉,《京鄉新聞》(2011.05.18)。檢自https://www.khan.co.kr/national/labor/article/201105112139085(2021年09月27日檢索)。
    魏國金,〈不再對現實掙扎 中國年輕人流行「躺平主義」〉,《自由財經》(2021.06 01)。檢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54520(2021年09月29日檢索)。
    邱莉燕,〈躺平就不會跌倒!中國年輕人為何不再狼性、只想耍廢?〉,《遠見雜誌》(2021. 07. 06)。檢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732 (上網日期:2021年09月29日)。
    〈重啟調查半年 韓國「熔爐」事件判決出爐〉《公視新聞網》(2012年 7月12日),檢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15163?NEENO=215163 (上網時間:2022年6月25日)。
    〈「具荷拉法」順利通過 拋棄子女的父母無法繼承財產》,《自由時報》(2021.04.29),檢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515700(上網時間:2022年6月25日)。
    〈韓國《N號房防治法》嚴懲性犯罪!持有非法色情影像即觸法〉,《自由時報》(2020.5.16),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166863(上網時間:2022年6月25日)。
    石哲安,〈抖音一響,父母真的就白養?從抖音看青少年的社群文化〉《親子天下》(2022.4.18)。檢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2551(2022年06月30日檢索)。
    七、影音資料
    D.W. Griffith: Years of Discovery 1909-1913 Volume 1, directed by D. W. Griffith; produced by David Shepard, 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 and Film Preservation Associates; performed by Lillian Gish, 1893-1993, Dorothy Gish, 1898-1968, Mary Pickford, 1892-1979, Mack Sennett, 1880-1960, Lionel Barrymore, 1878-1954, Henry B. Walthall, 1878-1936 and Mae Marsh, 1894-1968 (Los Angeles, CA: Flicker Alley, 2015).
    八、其他
    《99年度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4季報告暨總結報告》,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01)。
    《公共電視2018年第三季收視季報告》,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8.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