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叔卿
論文名稱: 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之研究--以台灣公立美術館為例
指導教授: 張婉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1
中文關鍵詞: 美術館教育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專業指標
外文關鍵詞: Art museum education, Art museum educator,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indicator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術館「教育」的功能,在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美術館皆舉辦為數眾多的教育活動。然而當美術館積極籌畫活動時,實有必要重視與了解負責活動的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與其工作職稱的對等。因為美術館教育活動之學習成效,端賴於教育人員的專業。所以,本研究針對美術館教育人員的角色界定與專業化發展認知進行探討,並整理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的指標,以做為提昇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之參考依據。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從美術館使命、功能、與工作內容來界定美術館教育人員。其次從文獻歸納出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專業組織、專業倫理等四項專業化發展的指標,問卷調查以台灣五所公立美術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具功能性之組別的從業人員,共寄出214份問卷,回收134份問卷,回收率67.6%。所得問卷資料,採SPSS for Window11.0版套裝電腦統計應用程式,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處理,以瞭解受試者是否因其不同背景變項,對各專業指標有不同之認同程度,同時收集美術館教育人員的專業化發展的現況之資料以增進瞭解,作為資料的初步分析。除此之外,問卷填答顯示其中5名從業人員勾選有意願進一步接受訪談。因此,在以134名館員進行問卷調查之外,輔以5位館員之訪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美術館教育人員在專業化發展方面,具有共識與需求,卻未付諸足夠的實踐,所以未來美術館教育人員應團結努力設立美術館教育的專業組織,藉由專業組織的力量,提昇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以及美術館教育的學習成效。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 has been tak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many museums have been holding one after anothe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is circumstance, the expertise of those educators should be examined to b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work content and profession title for that the educational outcome depends much on their expertise. Due to this concern, this research was focus on the work definiti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useum educators, and the indicators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offer a reference of improving the expertise of museum educators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firstly defined museum educator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functions, and work content of museum. Secondly, literature study was applied to conclude the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we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ttitud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Finally,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o collect the current working status and the understand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14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the workers in five public museums in Taiwan, 134 of them were retrieved. The retrieval rate was 67.6%. SPSS 11.0 analyzed the data fo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in order to find out i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he worker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opinions upon each professional indicator. The workers’ current status of understanding fo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was also collected in the questionnaires. Five workers agreed to have further interviews, which were also taken as a part of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work of museum educators was the layout and execu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mon title for them was “guide”. They are mostly in extension department. Most of them had art-related master’s degree. They would choose conferences or lectures held by museums or schools if they needed to attend further learning. They had much consensus for their expertise, professional attitude, professional ethics, but fewer for th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re was a consensus and common nee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few were held.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all museum educators shall work together 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museum ar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at through this organization, educators can meet the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end,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art museum educ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美術館教育的範圍與內容………………………………12 第二節 美術館教育人員定義……………………………………46 第三節 美術館教育人員的專業化發展…………………………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93 第二節 研究對象…………………………………………………94 第三節 研究工具…………………………………………………95 第四節 實施程序…………………………………………………101 第五節 資料處里及統計方法……………………………………10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5 第一節 國內公立美術館教育人員的背景調查…………………105 第二節 美術館教育人員的專業化發展認知………………128 第三節 開放性意見結果分析……………………………………180 第四節「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美術館從業人員訪訪談研究分析 …………………………………………………………………195 第五節 發現結果與討論…………………………………………212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225 第一節 研究結論……………………………………………225 第二節 研究建議……………………………………………231 參考文獻 …………………………………………………………235 一中文部分 ………………………………………………………235 二、英文部分 ……………………………………………………242 附錄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組織編制表 …………………245 附錄二 律師法、醫師法、會計師法、教師法、社會工作師法的規範內容….249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264 附錄四 預式度問卷………………………………………………275 附錄五 正式問卷…………………………………………………279 附錄六 專家效度問卷……………………………………………287 附錄七 訪談大綱…………………………………………………295 附錄八 五位意願訪談者的逐字稿………………………………2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三之山一志(1997)。橫濱美術館的兒童創作室。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119-127。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于瑞珍(2001)。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卷2期,15-24。
    大島清次(1999)。美術館教育的角色與功能。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43-45。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也珍 譯(1992)。加拿大博物館訓練計畫。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61-64。
    王正彥(1995)。成人教育機構的建立,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王湘琪(1997)。大都會博物館的行政制度與營運現況。美育,78期,23-41。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
    王嘉慧(1999)。博物館教育人員的理念與行動。社教,8卷9期,7-10。
    王維梅(1992)。為「全國性解說員人員訓練中心」催生。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47-50。
    王德勝(1992)。談博物館的義工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51-60。
    立花義彰(1997)。日本美術館的美術造形活動。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43-50。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2001)。北美館2001。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2002)。北美館二○○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師改革與教師專業化。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台
    北,師大書苑。
    余慧玉(1999)。博物館導覽員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同(1997)。從藝術神殿到美育樂園--一家私立美術館百年間的心路歷程,129-139。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吳清水(1999)。我國圖書館專業人員專業地位論--從實務面分析。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卷4期,42-58。
    李麗芳(1996)。美術館與博物館內的研究---專業、職責認同與尊敬。台灣美術季刊,29期,7-20。台中:台灣省立美館。
    沈秀燕(2000)。美術館大眾化教育活動經營—以溫哥華美術館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治寧(1988)。美術館教育功能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1997)。美術館教育本質省思—主體教育,美育,105期,89-95。
    周密(1984)。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建制與沿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美(1992)。博物館國際合作訓練計畫。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65-68。
    林泊佑(2002)。國立歷史博物館沿革與發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曼麗(2002)。美術館教育現況之探討。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91-10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潔盈等4人(2001)。博物館經驗。台北:五觀。
    邱明嬌(1995)。建教合作--美術館與學校的橋樑。台灣美術季刊,29期,50-61。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施明發(2000)。博物館教育活動如何規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楚源譯(1992)。ICOM博物館訓練沿革。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17-22。
    胡木蘭(1998a)。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上),美育,100期,51-55。
    胡木蘭(1998b)。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下),美育,101期,43-51。
    胡家瑜(1994)。博物館學的發展與回顧,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
    降旗千賀子(1997)。目黑區美術館之教育活動--鑑賞與體驗相互交融的創作性教育活動。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28-35。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徐天福(2000)。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徐文琴(1994)。論美術史在美術館工作中的應用---並檢視國內的美術史教育。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50。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徐文琴(1997)。建立美術館研究人員制度。謬斯之歌:現代美術及美術館評鑑。台北:南天。
    徐文琴(2000)。美術館組織編制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4卷3期,85-106。
    徐蓉蓉(1993)。台北市各國、高中校長與美術館互動關係問卷調查研究報告。現代美術,50期,54-58。
    高橋直裕(1997)。追求市民美術館之間的互動關係世田谷美術館舉便推廣活動實例。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11-19。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台北:文華。
    許功明(1999)。「博物館的專業組織與協會」專題介紹。博物館學季刊,13卷4期,1-3。
    許功明(2001)。博物館教育人員定位之探討--從專業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5卷2期,49-61。
    梁光余(2001)。博物館組織概論。台中:舜程。
    勒知勤(1994)。由科學教育的目標看科學博物館在教育上的定位。博物館學季刊,8卷2期65-69。
    陳可欽(1999)。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試探博物館之專業組織與協會功能。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4期,3-16。
    陳國寧(1978)。博物館的演進與現代管理方法之研討。台北:文史哲。
    陳國寧(1992)。博物館專業與專業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3-8。
    陳國寧(1994)。從現階段我國文化政策與社會型態之變遷談美術館之教色育功能。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3-11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國寧(1999)。美術館教育人員對藝術品展室機能的認知。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65-16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媛譯(1992)。專業發展與專業的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9-16。
    陳媛(1995)。博物館三論。台北:國家。
    陳媛(2001)。當前博物館教育所應採取的導向--以故宮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5卷2期,3-13。
    國家考選部(2004)。http://www.exam.gov.tw/index.asp,2004.4.25。
    張婉眞(2000)。從館物發展的角度談國立裡史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史博館學報,18期,55-65。
    張淵舜等(1997)。高美館四年。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張淵舜等(1998)。高美館五年。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張淵舜等(2000)。高美館七年。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張淵舜等(2002)。高美館二○○二。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張譽騰譯(1994)。博物館學訓練三論。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台北:稻鄉,91-116。
    張譽騰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
    連俐俐(2000):西方美術館的第三波--美術館經營方式的轉向。藝術家,303期,216-223。台北:藝術家。
    郭美女(2003)。博物館低年級兒童藝術鑑賞教學資源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為例。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就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6)。幼童對美術館的初起概念:跨文化研究。美育雙月刊,78期,41-53。
    黃才郎(1999)。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源教室案例探討。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25-12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永川等(1997)。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2)。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專業人員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35-42。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01)。藝術文教機構行政人員之在職訓練。新世紀藝術行政教育研討會實錄。台北:漢大。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物。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黃鈺琴(2001a)。美術館教育學習中心設置與發展-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社區美術館教育服務觀察之研究。行政院所屬機關出國報告書。
    黃鈺琴(2001b)。新聞閱讀與「蓮池•留步」--並記一九九九年源城國小的美術館教育活動。美育,119期,17-35。
    賈建明(1991)。博物館教育在中國的早期認識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5卷4期,77-84。
    賈建明(2000)。論博物館教育諸多問題。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3期,67-84。
    靳知勤(1995)。科學博物館教育人員訓練之理論與實際--「反省演練」理念實施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45-53。
    靳知勤(1999)。科學博物館教育人員在職訓練與其專業能力之養成。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91-99。
    靳知勤(2001)。從學科教學知識的觀點論科學博物館教育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定位。博物館學季刊,15卷2期,75-81。
    廖敦如(2001)。美術館兒童教育活動知型態與實務分析。美育雙月刊,119期,5-16。
    廖瑞銘(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丹青。
    漢寶德(1992)。雜牌成軍之道。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3-8。
    漢寶德(1994)。自科學博物館看美術館的功能。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5-290。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漢寶德(1996)。認識現代化博物館。美育雙月刊,78期,9-14。
    漢寶德(1998)。對台北美術館的回顧與期望。現代美術雙月刊,81期,17-29。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
    劉小燕等(2002)。國立歷史博物館沿革與發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劉坤富(1993)。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五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市:台灣省立美館。
    劉坤富(1995)。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七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市:台灣省立美館。
    劉炳華(1997)。教師培育與權力,台北:稻香。
    劉國華(2002)。美術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合作展教育活動之探討。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婉珍(1999)。一個博物館專業人員組織的誕生與發展---以加拿大美術館教育人員團體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4期,85-90。
    劉婉珍(2001)。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
    劉欓河(1995a)。美術館的籌備與營運。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劉欓河(1995b)。美術館教育推廣工作。台灣美術季刊,29期,5-7。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蔡秀美(1995)。成人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與趨勢,407-434。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蔡重倫(1989)。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市:台灣省立美館。
    蔡培村(1995)。論析我國成人教育專業化及其發展趨勢,289-322。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蔡惠貞(1997)。日本的美術館教育面面館。美育,79期,37-45。
    蔡靜芬(1992)。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教室現況分析未來發展。現代美術,44期,60-67。
    鄭美女(2003)。公立博物館解說人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鄭美惠(1999)。1999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現代美術,84期,34-42。
    蕭宏恩(1999)。護理倫理新論。台中,五南。
    蕭翔鴻(2002)。台灣地區公立博物館展覽人員專業訓練前置影響因素與需求之探討。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鼎銘(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薛平海(2001)。台灣地區公立博物館專業人員晉用之初探。現代美術學報,4期,225-245。
    謝文和(1992)。博物館管理研習會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卷4期,29-34。
    謝義勇(1996)。由台灣三大美術館之籌建談美術館之功能與困境。美育,78期,1-8。
    魏惠娟(1995)。成人教育專業化的內涵與實施。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蘇瑞屏(1986)。現代美術館之管理與經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E. P. (1983). Museum masters: their museums and their influence. London and Walnut Creek and New Delhi: A Division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Amelia, A. (2003). Can we talk about the obvious? Play with Art 200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 Fine Art Museum, Taipei.
    Brigham, D. (1999). The professional expertise of art museum educators.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Taipei Fine Arts Museum.pp135-139.
    CAGE (1990).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art gallery/museum educator. Unpublished document. Canadian Art Gallery/Museum Educators, CAGE.
    Carr-Saunders, A. M. (1993). The profess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aston, E. B. (1989). A Model for Teaching in a Museum Setting. In Berry Nancy and Susan Mayer (Eds),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 90-198).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EA.
    Cheff, M. V. (1989). Strategic planning: an organizational guide for museum educators. In Berry Nancy and Susan Mayer (Edu),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09-121).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EA.
    CMNC,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EdCom. (2000). Standards and best practices in museum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EdCom, AAM.
    Edson, G. & Dean, D. (1994). The Handbook for Museums. London: Routledge.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New York: Macmillan.
    Eisner, E. W. & Dobbs, S. M. (1986). The uncertain profession: Observations on the state of museum education in twenty American art museums. Los Angeles, CA: 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El-Omani, A. (1989). Educating the art museum educator. In Berry Nancy and Susan Mayer (Edu),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22-134).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EA.
    Falk, J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hlesback Books.
    Freedman, K. (1999). Reconstructing meaning in curriculum: art museum education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pp 53-60.
    Greenwood, G. F., & Olejnik, S. F., & Parkay, F. W. (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al.pp102-106.
    Harrison, M., & Naef B.(1985). Toward a partnership: Developing the museum-school relationship. Roundtable Reports, 10(4), pp9-12.
    Hein, G.(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 G, E. (1991).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Department of museum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pp.129-257.
    Hooper, G. E.(1996). Museum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role the museum. London and York: Routledge.pp.258-262.
    Houle, C. O.(1964).The emergence of graduate study in adult education. In S. Brookfield(Ed.), Training educators of adults (pp127-142). London: Routledge.
    Janes. R. G.. (1987). Museum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ing a long way for a long time Museum. .39(4), pp168-274.
    Lydecker, K. (1999). Cultivation of specialists in museum education.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p155-156.
    Marian, B. M. (1994). The History of art museum and the curatorial studies program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Symposium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fine arts museum” treatise.pp 49-82.
    Neil, M. G. (1994). The art museum as scholar, Inspirational teacher, and Transformer. Symposium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fine arts museum” treatise. pp51-178.
    Meszaros, C. (1999). Cultivation of specialists in museum education.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p157-159
    Pattyn, C. (1994). Fine arts museum and culture policy. Symposium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fine arts museum” treatise,pp 8-49.
    Pitman-Gelles, B. (1981). Museum magic & Children: Youth education museums. Washington, D. C.: The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
    Pitman-Gelles, B. (1988). Defining art museum education: Can we agree? Museum Education Roundtable, 13(3), pp22-33.
    Ueno, H. (1999).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the art museum and schools.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pp 19-21.
    Weil, S. E. (1990). Rethinking the museum and other meditations.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Zeller, T. (1985). Art museum educators: Who are they? Museums News, 63(5),pp 53-59.
    Zeller, T. (1989). Th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rt museum education in America. In Berry Nancy and Susan Mayer(Edu),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0-89).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E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