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芷羚 Chen, Jhih Ling |
---|---|
論文名稱: |
詩化目光──陳克華詩中的觀視書寫 Poetic Vision:The Visuality of Chen Ke Hua’s Poetry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 Hsien 劉正忠 Liu, Zheng Zhong |
口試委員: |
楊宗翰
賴芳伶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陳克華 、凝視 、觀視(視覺性) 、性別 、他者 、主體性 |
外文關鍵詞: | Chen Ke Hua, gaze, visuality, gender, Others, subjectiv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學術界對陳克華的相關研究多以詩為主。近來,詩並非通往陳克華國的唯一路徑。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其散文甚至是時事評論。累積至今,陳克華的相關研究包含語言技巧、藝術美學或是主題(如情慾書寫、死亡書寫等),其中也有研究者探究陳克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
在細讀時,研究者可以注意到其創作的視覺性,例如劉正忠於其相關研究提出的「科幻視域」。儘管如此,其後並沒有一篇論文是專門研究陳克華詩文本的視覺性。因此,本文試著以性別、他者、主體性作為主要框架分析陳克華詩中的視覺性。並在第二章至四章分別針對本論文的三個問題核心進行分析和探討。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論題的提出與界定、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及限制,然後列出論文研究架構。第二章主要論述不同的生理性別角度如何看待異性戀霸權對「家╱幸福╱婚姻」的影響。第三章將視線細細地轉向他者。在陳克華的詩中人類與動物的界線已經被破壞。這種越界是一種質疑理性霸權的方式。另一方面,透過對後人類他者的認識,形構出陳克華特有的逃逸路線。
第四章的企圖是通過觀視書寫(即文本中的視覺性)呈現出的主體性,去理解陳克華作為自戀者亦或虛無主義者的態度。並進一步討論暴露於大眾目光、現代科技監控及醫學場域下的主體經驗。確知陳克華的作品中「我執」與「無我」並存。
第五章餘論第一節涵蓋了另一種視覺觀點,如眼底的溫柔、同情的凝視、旅人之眼(觀光凝視)。這一節闡述陳克華的觀視詩中仍有權力影跡較淡的作品,可以和二至四章所呈現的作對照及補充。另一小節則是討論書設計與繪寫效用,注意到陳克華詩集的繪寫互文性,以期建立一個更全面的研究成果。
The current Scholarly Research about Chen Ke Hua is focus on his poetry.Recently, poetry is not the only way lead to Chen Ke Hua’s kingdom. Researcher is already concern about his essays and even his comments on current affairs.There is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skills, artistic aesthetics or topic(e.g., erotic writing, death writing), one has noticed his critical spirit as intellectual.
With close reading, researcher could realize the visuality of the text. For example, Liu Cheng chung’s academic journal about Chen Ke Hua’s Poetry have point out the ”Views of Science Fic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Liu have written this academic journal for three years, there is no following research about the visuality of Chen Ke Hua’s poetry.Therefore,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analyze visuality of Chen Ke Hua’s Poetry.
The framework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studies of gender, Others and subjectivity.There are deep discussions and analysis on the three main issues above will be on Second to forth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opic, literature reviews , research method and limitations. And then presents the framework of the study.As the main discussion, chapter two analyzes how the different gender perspective looks at the impact of heterosexual hegemony on “Home, Happiness and Marriage”.Chapter Three turned to gaze carefully at Others. In Chen Ke Hua’s Poetry, the boundary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as been breached.The transgression is a way to question the rationalist hegemony.On the other hand, take a deeper look to post-human that establish Chen’s unique runaway path from human.The attempt of chapter four is, through the subjectivity of visuality of text, pave the way to understand Chen’s mind as a Narcissist or Nihilist. To discuss further about subjective experiences under the gaze of public, modern technology and medical –setting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ātma-grāha” can coexist with “anātman” in Chen’s work. Chapter 5 is the epilogue which outlined another kind of concept of vision. Like “gentle look”, “sympathetic gaze”, and travelers' views(also known as tourist gaz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sul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In Chapter 5, there is some poems showing that disciplinary gaze is not alway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en’s work. It is nearly opposite to what we have discussed in Chapter 2 to Chapter 4. On the other hand, we were trying to explain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 book design and writing of Chen’s picturesque writing.
一、 陳克華著作(按年份排序)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蘭亭書店,1986。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漢光文化,1988。
陳克華,《與孤獨的無盡遊戲》,臺北:皇冠,1993。
陳克華,《惡聲:陳克華電影筆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94。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九歌出版,1995。
陳克華,《美麗深邃的亞細亞》,臺北:書林出版,1997。
陳克華,《別愛陌生人》,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陳克華,《星球紀事》,臺北:元尊,1997。
陳克華,《因為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臺北:探索,1998。
陳克華,《花與淚與河流》,臺北:書林,2001。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小知堂文化,2003。
陳克華,《哈佛.雷特》,臺北:九歌,2003。
陳克華,《善男子》,臺北:九歌,2006。
陳克華,《我旅途中的男人。們》,臺北:原點出版,2007。
陳克華作,Andrea Lingenfelter等譯,《我和我的同義辭》,臺北縣:角立,2008。
陳克華,《心花朵朵──陳克華的心經曼陀羅》,臺北:探索三部曲,2010。
陳克華,《啊大,啊大,啊大美國》,臺北:角立有限公司,2011。
陳克華,《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臺北:釀出版,2012。
陳克華,《BODY身體詩》,臺北:基本書坊,2012。
陳克華,《漬》,臺北:釀出版,2013。
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臺北:二魚,2013。
陳克華,《該丟棄哪隻?》,臺北:九歌,2014。
陳克華,《一》,臺北:釀出版,2015。
陳克華,《乳頭上的天使──陳克華色情詩選,1979–2013》,臺北:釀出版,2016。
二、文學及學術著作(按年份排序)
林耀德,《一九四九以後——論臺灣新世代詩人初探》,臺北:爾雅,1986年。
蘇紹連,《驚心散文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
林耀德,《大日如來》,臺北:希代,1991。
林水福,林耀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1997。
林亨泰著,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二》,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李敏勇,《台灣詩閱讀──探觸五十位台灣詩人的心》,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0。
胡錦媛編,《臺灣當代旅行文選》,臺北:二魚,2004。
隱匿,《自由肉體》,臺北縣淡水鎮:有河文化,2008。
陳義芝編,《2009年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10。
喬健、邱天助、羅小南編,《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論述》,臺北: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2012。
中正大學台文所編,《善男子的存在邏輯:陳克華文學論集》,台北:文水,2015。
三、中文參考著作 (按年份排序)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2002年。
王君綺等著,《媒介與性/別》,臺北:遠流,2005年。
賴建國,《出埃及記(卷上)》,香港:天道出版,2005年。
陳明珠,《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
劉紀蕙,《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影像研究.藝術思維(美術論叢8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年。
賴俊雄編,《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臺北:麥田,2009年。
呂敬人編著,《書藝問道》,臺北:松崗資產管理出版,2010年。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臺北:蜃樓,2011年。
李志銘,《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梅花鹿平裝版)》,臺北:聯經,2011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2013年。
張繼文編,《2014視覺藝術「中介」研討會暨文化創意動畫產業產學論壇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大學,2014年。
汪民安,《論家用電器》,中國鄭州:河南大學出版,2015年。
四、碩博士論文(按年份列)
鄒桂苑,《拼貼當代臺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詩作文本探勘1981-1997》,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7年。
吳夙珍,《陳克華新詩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年。
黃筱婷,《尋求/馴囚──健身俱樂部參與者健康與休閒的消費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劉亞蘭,《可見與不可見的:梅洛龐蒂視覺哲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張瓈文,《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私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年。
劉佩詩,《「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張期達,《不相稱的美學──以洛夫、簡政珍、陳克華詩語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
陳柏廷,《理性霸權與人的處境:論愛欲的排除與納入》,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吟如,《科幻小說的後現代想像,以殺手的一日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黃仁富,《八○年代以降台灣現代詩的男體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曾澄堉,《陳克華詩中的意象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0年。
賴柏志,《商業仕紳化下的地方認同重組:以師大商圈的「文化活水」與「文藝青年」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郭淑玲,《現代詩死亡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1年。
吳宥徵,《文藝青年生活風格的轉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彥豪,《文學與醫學的科際邊界──以江自得、陳克華、王溢嘉、田雅各詩文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3年。
何子凡,《觀看與被觀看?從監視的概念看社群媒介的使用與社會意涵》,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薛惠萍,《差異與反叛:陳克華詩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3年。
陳鈞昂,《當代台灣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以楊照、陳克華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年。
陳慧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毀家廢婚論(1900s-1930s年)》,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周佩芳,《臺灣文壇繪寫研究──以梁丹丰、席慕蓉、雷驤及奚淞為主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5年。
五、報刊文獻 (按年份排)
林泠主持,皮諾丘整理〈「現代詩」40週年座談(3)--面對詩人零雨、鴻鴻、陳克華〉,《現代詩》第22期,1994年8月。
王浩威,〈肉身菩薩──九○年代臺灣現代詩裡的性與宗教〉,《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1996年。
朱雙一,〈我的肚腹發散出螢螢的綠光——蘇紹連論〉,《臺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6月。
陳克華,〈我的暴露狂與穢語症——「不道德標本」展覽後記〉,《自由時報》39版(自由副刊),2001年9月21日。
黃宗慧,〈文學出版視窗──男體:書寫的難題?〉,《中國時報》39版(人間副刊), 2001年12月18日。
郭詩詠,〈論施蟄存小說「技術化視覺性」與心理分析之關係〉,《電影欣賞》112期,2002年9月。
陳允元,〈末日預言──陳克華的末日意象與都市詩(上)〉,《國文天地》19卷第5期,2003年。
陳克華,〈多了一個被砍頭的人──談魯迅以及他對「醫生」的觀想與批評〉,《哈佛‧雷特》,臺北:九歌,2003年。
張煜麟,〈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2004年7月。
劉育豪,〈網路.性.謊言:「陳克華事件小析」〉,《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6期,2006年。
鴻鴻,〈沒有前戲,只有高潮──讀夏宇《粉紅色噪音》〉,《文訊》264期,2007年10月。
陳克華,〈詩人之眼——無明最深,恐懼回頭〉,《聯合文學》第280期,2008年2月。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月。
劉亞蘭,〈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4期,2008年4月。
廖新田,〈觀看的層次——視覺文化、視覺社會學與視覺方法批判〉,《藝術學報》83期,2008年10月。
劉正忠,〈違犯.錯置.污染——台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
鴻鴻,〈海邊的辛波絲卡──讀隱匿的第一本詩集《自由肉體》〉,文訊277期,2008年,11月。
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第8期,2008年12月。
蕭義玲,〈觀看與身分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年。
陳克華,〈給複製人的情詩〉,《自由時報》12版(自由副刊),2009年8月24日。
劉正忠,〈摩羅,志怪,民俗: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學報》第39卷第3期,2009年9月。
劉正忠,〈臺灣當代詩的女性體液書寫〉,《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蕭義玲,〈流動視域,詩性之海:廖鴻基「討海人」寫作中的歸家之路〉,《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4期,2009年12月。
郭劼,〈文本與觀看:近年來英語漢學界對視覺與文本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4期,2009年12月。
李東霖,〈王盛弘《關鍵字:臺北》的同志書寫〉,《文學前瞻》第10期,2010年7月。
吳承翰,〈《莊子》之生死觀〉,《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
陳春富,〈「家」的夢想:解析房仲電視廣告中的家庭圖像與性別關係〉,《廣告學研究》第35期,2011年1月。
鄭清文,〈《卡門》中的卡門〉,《聯合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11年6月1日。
唐宏峰,〈日常生活、視覺經驗與文學敘事:近代文學中的新式交通工具(1870s-1910s)〉,《東華人文學報》第20期,2012年1月。
楊惠南(楊風),〈浮出在同志領土上的陳克華〉,「第五屆經典人物國際學術研討會:陳克華」,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2012年3月。
陳鈞昂,〈陳克華文學中魯迅精神的受容──以散文為中心〉,「第五屆經典人物國際學術研討會:陳克華」,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2012年3月。
陳慧貞,〈朱慧珍哭揮彩虹旗 幫亡女出櫃──女兒同性情關過不去 辦彩虹祭送最後一程〉,《自由時報》D2版,2012年5月25日。
史倩玲,〈同志追幸福 9成盼婚姻合法〉,《台灣立報》12版,2012年6月8日。
陳思嫻,〈你讀的情詩是情詩?〉,《自由時報》(自由副刊)D9版,2012年9月23日。
關懷生命協會,〈黃宗慧教授談文學中「動物」與「人」的界線〉,《台灣動物之聲》第59期,臺北:關懷生命協會,2012年。
劉正忠,〈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臺大文史哲學報》78期,2013年5月。
沈維華,〈莊子「魚之樂」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7期,2013年12月。
徐瑞鴻,〈觀看與實踐——視覺文化與吳明益小說中的觀看思維〉,《中國文學研究》37期,2014年1月。
謝慧青,〈「後人類慾望」展覽中的未來身體與慾望寓言〉,《藝術家》第464期,2014年1月。
王素真 、陳住銘、洪耀釧,〈民眾對於同性戀的認知與接受程度之探討〉,《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第 11 卷 第 1 期,2014年3月。
李威撰,〈追求「幸福家庭」 同志不缺席。〉,《台灣立報》第7版,2014年3月17日。
周偉弘,〈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中的「觀察眼」〉,《問學集》20期,2014年7月。
張志成,〈猛男情結、體型知覺、肌肉上癮與運動依賴之關聯〉,《體育學報》第47卷第3期,2014年9月。
陳克華,〈現實如此困難〉,《蘋果日報》E5版(人間事),2014年12月15日。
楊明怡,〈開幕遇喜事 陳克華雀躍如花蝴蝶〉,《自由時報》文化.藝術D5版,2015年6月29日。
陳克華,〈回家〉,《自由時報》D5版(自由副刊),2016年6月12日。
六、翻譯及外文著作(依年份及出版語言類別排序)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臺北,桂冠,1990年。
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施見彬等譯,Michael Argyle 著,《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年。
蘇珊桑塔格著,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998年。
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
以薩.艾西莫夫,《你要不要被複製?艾西莫夫科普開講(一)》,臺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劉惠媛譯,約翰.柏格(Jhon Berger)著,《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2002年。
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2005年。
魯賓菲爾(Arthur Rubinfeld)、海明威(Collins Hemingway)著,溫瑞芯譯:《複製星巴克──店舖經營的藝術與科學》,臺北:培生,2005年。
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 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ögeln und Fischen),游復熙、李光容譯,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年。
費德希克.格霍(Frederic Gros)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臺北:麥田,2006年。
埃里克.巴拉泰(Eric Baratay)、伊莉莎白‧阿杜安‧菲吉耶(Elisabeth Hardouin-Fugier)著,
喬江濤譯,《動物園的歷史》(Zoo:A History of Zoological Gardens in the West),台中:好讀,2007 年。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2010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10年。
草間彌生著,鄭衍偉譯,《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臺北:木馬,2011年。
海澀愛(Heather Love)著,林家瑄等譯,《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臺北:蜃樓,2012年。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宣良、杜小真譯,《存在與虛無》,新北市:左岸文化,2012年。
彭紹怡譯,哈爾.賀札格著,〈人類動物互動學:人類與動物互動關係的最新科學〉,《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徐立妍譯,《一九八四》,臺北:遠流,2012年。
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合著,陳品秀、吳莉君譯,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臺北:臉譜出版,2013年。
卡謬(Albert Camus)著,沈台訓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臺北:商周出版,2015年。
彼得.曼德森(Peter Mendelsund)著,許恬寧譯,《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用圖像讀懂世界文學》(What we see when we read : a phenomenology ; with illustrations),臺北:大塊文化,2015年。
馬克.愛普斯坦(Mark Epstein)著,梁永安譯,《佛洛伊德遇見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論慾望》,北京:世界圖書出版,2016年。
Haraway ,Donna J.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John Berger. “Why Look At Animals?” , London: Penguin, 2009.
七、網站資料(依網站類別分類)
廖珮如,〈多元成家不是核子彈:性別101的四堂課〉,巷子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11/11/liaopeiru/。
游美惠,〈「異性戀霸權」是什麼?〉,巷子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2/03/youmeihui/。
周蓮香,〈臺灣鯨豚擱淺概況〉,環境資訊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issue/thesis/issue-thesis00112401.htm。
黃璨瑜,〈同性戀去病化的醫學科學歷史〉,泛科學網站:http://pansci.asia/archives/68244。
《乳頭上的天使》書設計截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8264。
《漬》書設計截圖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813。
《BODY身體詩》書設計截取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371。
《騎鯨少年》書設計附圖截自讀冊TAAZE網站: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302193692。
《善男子》書設計附圖截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7220。
《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附圖截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1800。
紀大偉,〈善男子陳克華〉,「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484。
葉覓覓,〈二度投胎與電繡之美──葉覓覓《越車越遠》〉,「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4023。
陳綺貞 / Groupies吉他手專輯介紹,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83100。
邵祺邁,〈陳克華《BODY身體詩》設計概念〉,「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300。
吳明益,〈傷心就是一種凝視〉,茲引自端傳媒網站: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7-culture-feature-aylan-wumingyi/ 。
海傑,〈敘利亞男孩的二次死亡〉,茲引自端傳媒網站: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7-culture-midnight-haijie/。
阿咖,〈8大關鍵點讓你看透敘利亞內戰為何打不完〉,地球圖輯隊網站:https://world.yam.com/post.php?id=3542,瀏覽日期20160823。
「文藝青年」維基百科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8%97%9D%E9%9D%92%E5%B9%B4。
百度百科「幸福的家庭 (鲁迅的小说)」條目:http://baike.baidu.com/item/%E5%B9%B8%E7%A6%8F%E7%9A%84%E5%AE%B6%E5%BA%AD/3028333
鄭欣宜,〈動物政治:生命政治的永劫回歸──從生命政治的動物性到動物的生命政治〉,「文化研究月報」: http://in.ncu.edu.tw/csa/oldjournal/46/journal_park353.htm。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性/別研究叢書》電子連結: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2007/penumbrae_pf.htm。
汪民安,〈喬治.巴塔耶的色情與死亡〉,中國原生藝術網:http://outsiderartchina.org/en/content.asp?id=488。
BIOS MONTHLY網站陳克華專訪:http://www.biosmonthly.com/collection_topic/5732。
2010年金蝶獎得獎作品名目,參見TPI臺灣出版資訊網:http://tpi.culture.tw/content-45-awardCtr-awardContent-10766。
莊裕安,〈接近戀愛感覺──記現代詩社「抒情的嘉年華」〉,原載《現代詩復刊》20期,茲引自美麗之島新詩版精華區網站: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poem/M.999184888.A/M.1007540931.A/M.1007541268.ZE.htm。
陳克華,〈亞蘭〉,2015年9月4日發表於陳克華Facebook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239553628&fref=ts。
陳克華,〈難民〉,2015年9月4日發表,陳克華Facebook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239553628&fref=ts。
陳克華接受臺灣壹週刊採訪,記者以「榮總眼科醫生的徵婚啟事」為影片標題。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m9HTRgBZM。
李桐豪〈《壹號人物》戒不掉男人──陳克華〉,壹週刊網站:http://www.nextmag.com.tw/magazine/people/20160825/42928007。
Bobby Chen,〈愛讀書 《啊大,啊大,啊大美國》〉,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572607,《自由時報》副刊,
Gina Wang,〈《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Corpse Bride〉,放映週報網站:www.funscreen.com.tw/MovieEnglish.asp?ME_id=192。
Steven D. Greydanus.” Corpse Bride (2005)”影評網站: http://www.decentfilms.com/reviews/corpseb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