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出生在台灣的達悟族兒童,穿梭於台灣與蘭嶼之間,隨著寒暑的交替不斷的移動。在台中市潭子區的生活佔了大半的時間,學校生活中移民兒童因其他同儕「不好玩」而產生一些微妙的差異,放學後的遊戲更與其他兒童展現明顯的差異:他們以親屬關係為主組成遊戲的隊伍,一同進入公園中,形成團結、群體的景象;對比於此,其他非安親班兒童由於放學後同儕的分散,獨自進入公園隨機尋找玩伴的方式成為組織遊戲的途徑。除了都市生活的影響外,寒、暑假回到蘭嶼鄉朗島部落的經驗也讓他們對於「回去」充滿了想像。
回到朗島部落,想像中的遊戲如今被實踐,但同樣的也產生了一道界線隔開了他們與當地兒童。危險論述的生產與再生產限制了移民兒童在朗島的遊戲空間,也讓他們的社會生活不易開展;但在潭子仍透過遊戲不斷實踐其想像的移民兒童,由此獲得了更多的能動性,突破了危險論述的限制,成功的將遊戲空間擴展至更遠處,同時也得到當地兒童的認可,此時看似同質的移民兒童之中仍舊有著異質的分野。與父母同樣進行季節性的移動,又浸淫在同樣的環境中,想必遊戲經驗應該都大同小異吧?這答案卻又再度拉出異質性,牽扯出朗島居民不同世代在遊戲經驗的差異以及達悟族人生命經驗循環的同質性。移民兒童加上不同世代的朗島居民,只要具備移動經驗,都對於蘭嶼的環境都有著極大的依戀,即使彼此之間都有相異的隙罅,他們仍以「環境」為彼此的後設訊息(meta-communication)與其他族群區分開來。
想像所賦予的能動性使得兒童的空間、論述與社會生活互為主體卻又互相傾軋,營造出流動、不穩定且包含著達悟族人移動史與現代教育軌跡的的遊戲景觀,而移民兒童於其中位居主體地位,他們不再只是成人的附庸。在學校中的偶發事件中,能看出藉由遊戲對環境的實踐與想像,誘發他們有更多學習的動機,而學習與教育的不同便在於前者如同想像強調主體性,在實踐的過程中便充滿了許多學習於其中,不僅是文化的獲得,更是如何長成一個人的條件與方向。在達悟族移民兒童的身上,將看到能動性的展現,也提供當代教育另一種對照與路徑。
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 編
1989 蘭嶼地區社會發展與國家公園規劃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李新民
2003 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 1:19-38。
卓石能
2001 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修
2013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較學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國際
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瑞華
2006 搬家:一個阿美族的聚落遷徙:以台北瑞芳鎮阿美家園為例。東華
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美
1994 論雅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5(4):1029-1052。
1995 夫妻、家屋與聚落:蘭嶼雅美族的空間概念。刊於空間、力與社會,
黃應貴主編,頁133-16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陳炎正 主編
1993 潭子鄉誌。台中:潭子鄉公所。
陳景宏
2000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憙
2001 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應貴
1995 導論。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1-37。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瓊儀
2001 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川榮、鍾蔚起、洪秋瑋
2008 蘭嶼完全中學的教育現況與困境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
21(2):127-160
楊士範
2005 平和(Piuma)排灣族、城鄉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稻香出
版社。
解智鈞
2006 達悟族兒童遊戲與環境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
士論文。
劉千嘉、林季平
2006 台灣原住民的回流及連續遷徙。發表於台灣2006社會學年會,東
海大學主辦,台中,11月25日。
魏川智
2010 都市阿美族國小學童的學習歷程、生活適應與認同─以桃園縣一
所國小為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進修在職專班碩士學位班碩士
論文。
蘇羿如
2007 遷移中的台灣「都市」原住民。社會科學學報 15:153-174。
蔡友月
2009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
蔡佳燕
2010 戰後台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5:133-
153。
蔡政良
2010 PLAYING MODERNITY : Play as a Path Shuttling across Space and
Time of A'tolan Amis in Taiwan.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薛化元
2000 戰後台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刊於回顧老台灣展
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3-407,台
北:台灣師範大學。
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1999[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
報文化。
Appadurai, Arjun
2009[1995] 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
Barnhardt, Ray, and Andgayuqaq Oscar Kawagley
2005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and Alaska Native Ways of Knowing.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36(1):8-23.
Barth, Fredrik
1956 Ecology Relationships of Ethnic Groups in Swat, North Pakistan. I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 A Historical Reader. Michael Dove and
Carol Carpenetr, ed. Pp.157-167. Blackwell Publishing.
Bateson, Gregory
2000[1972]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In Steps to an Ecology Mind. Pp.
177-193.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ffman, Erving
2010[1963]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曾凡慈譯。台北:群學。
Johnson, J. E.
2000 [1999] 兒童遊戲 : 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台北:揚
智。
Kaomae, Julie
2005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 A Cautionary Hawaiian
Example.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36(1):22-42.
Lefebrve, Henri
1994[1979] 〈空間:社會產與與使用價值〉,王志弘譯。刊於《空間的文化
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治弘編譯,頁19-30。台
北:明文書局。
Lewis, Oscar
2006 [1959] 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邱延亮譯。台
北:巨流。
Marcus, Clare Cooper, and Robin C. Moore
1976 Children and Their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1955-
1975.Architechure Criticism and Evaluation 29(4):22-25.
Mauss, Marcel
2008[1950]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Eskimo : A study in Social
Morphology. I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 A Historical
Reader. Michael Dove and Carol Carpenetr, ed. Pp.157-167.
Blackwell Publishing.
Mead, Margaret
1973 Coming of Age in Samoa. New York, Perennial Classics.
Mead, Margaret
1990 [1963]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譯。台北:遠流出版
社 。
Mead, Margaret
1992 [1975] 新幾內亞人的成長:原始社會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蕭公
彥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Sahlins, Marshall
2003[1985] 歷史之島,藍達居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Smith, Tuhiwai Linda
2005 Building a Research Agenda for Indigenous Epistemologies and
Education.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36(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