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佳璇 Wang, Chia-Hsuan |
---|---|
論文名稱: |
遊戲融入國中數學學習扶助教學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Games into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張育萍
Chang, Yu-Ping 白雲霞 Pai, Yun-Hsi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5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扶助 、遊戲融入教學 、國中數學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Remedial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games into curriculum,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遊戲融入國中數學學習扶助教學之實施歷程,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採行動研究法,以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一元一次方程式」及「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單元,進行兩個循環的教學,共計10堂課,研究者設計七個遊戲活動融入各個學習階段。教學歷程中透過夥伴教師的課堂觀察紀錄表、與學生的訪談紀錄、研究者的教學省思札記、前後測試卷、遊戲活動課堂學習單、遊戲活動回饋單及教學錄影紀錄等資料,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以及在遊戲融入教學後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改變情形。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遊戲可靈活應用在數學學習扶助的概念發展、概念/運算熟練、綜合複習等教學活動,鞏固學生數學基本能力。
二、遊戲融入教學有時間不足、缺乏小組合作機會、以及遊戲前概念加強與遊戲後知識收斂活動不足等問題,有待更妥善設計遊戲來解決。
三、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教學有助於學生數學概念的建立與運算能力的提升。
四、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正向改變,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並且提升學生對於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改變其對數學的看法,提高對數學的喜好度。
五、運用遊戲融入教學有助於研究者的教學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供遊戲教學者與學校行政實務建議,以及對未來相關教育研究的建議,盼能供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者進行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integrating games into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study targeted eighth-grade students and focused on two units: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and " Cartesian Coordinates and Graphs of Linear Equations in Two Variables." The teaching was conducted over two cycles, totaling 10 lessons, with seven game activities incorporated into various learning stage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by partner teachers,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reflective notes, pre- and post-tests, classroom worksheets for game activities, feedback forms from the game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s.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changes i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s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Games can be flexibly applied to various teaching activities in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such as concept development, concept/operation proficiency,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to strengthen students'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2.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games into teaching, such as insufficient time, a lack of opportunities for group collaboration, and inadequate pre-game concept reinforcement and post-game knowledge consolidation. It requires better game desig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3.Integrating games into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can aid in establishing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improving computational ability among students.
4.Integrating games into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boosting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ncreasing their proactive engagement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nd changing their perception of mathematics, thereby raising their fondness for the subject.
5.Integrating games into curriculum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aching of researcher.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game-based educato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research, hoping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分
王幼軍(2002)。數學中的遊戲因素及其對於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 24(2),12-17。
王金國(2016),補救教學之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2-17。
王原生(2021)。偏鄉國小以數位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某偏鄉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王娟娟(2021)。高雄市某國小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對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王素玲(2019)。國小六年級數學遊戲教學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王瓊珠(2022)。低成就學生之特質與輔導。載於陳淑麗、宣崇慧(主編),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扶助教學(第二版27-47頁)。心理。
朱怡瑾(2018)。結合運算思維之數學平面直角坐標系單元課程教材發展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朱冠蓉(2017)。發展摺紙融入國中數學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朱慧純(2021)。因材網運用於學習扶助對偏鄉原住民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吳宜洵(2022)。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之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吳幸玲( 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揚智文化。
吳長鵬(2008)。遊戲與學習。空大。
吳清山(2020)。學習扶助。教育研究月刊,310,135-136。
呂炎玲(2016年11月11日)。高雄市國民小學補救教學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析。2016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實施之理論與實踐研討論壇〔論文發表〕。台南市,台灣。
宋雲卿(2006)。數學遊戲活動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李羽蓁(2019)。臺中地區某國中國一學生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單元錯誤類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李宜矯(2019)。遊戲融入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平面直角坐標系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李柏鋒(2016)。葉丙成談借調創業:遊戲化在五年後將成教育難以或缺的趨勢。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6/08/09/benson-pagamo。
李雪梨(1990)。寓教於樂—談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與愛,30,33-36。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
林玉雲(2017)。數學補救教學的理想與實施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96-100。
林亮余(2019)。繪圖計算機融入國中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國教新知,57(1),43-51。
林倖如(2014)。Flash動畫融入簡報教學對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親子天下。
姜義村(2014)。讓孩子在快樂的玩耍中學習。好消息,235,26。
洪婌瑛(2020)。桌上遊戲教學運用於學習扶助之個案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因數與倍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洪傳勛(2015)。台南地區國中七年級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洪慶源(2021)。合作學習策略運用於國小學習扶助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翁良綺(2021)。國中代數桌上遊戲之設計與實作: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2023)。Just Do Math模組教案研發網頁。取自:https://www.ime.ntnu.edu.tw/index.php/project-jdm1/。
康軒書局(2022)。國中數學第一冊教師手冊。康軒。
康軒書局(2022)。國中數學第二冊教師手冊。康軒。
張佳琳(2004)。當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Derrida解構思想的啟示。課程與教學,7(4),13-25。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心理。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83-94。
教育部(2014)。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取自: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資源平台https://priori.moe.gov.tw/rdm/sop/。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取自: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6353。
教育部(2022)。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作業注意事項。取自: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資源平台https://priori.moe.gov.tw/about/precautions/。
教育部(2023)。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作業要點。取自: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資源平台https://priori.moe.gov.tw/about/point/。
曹博盛(2021)。TIMSS 2019 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及相關因素探討。載於張俊彥(主編),TIMSS 2019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國家報告(頁309-3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梁淑坤(2012)。數學學習低落學生補救教學之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1,25-36。
郭孟平(2016)。數學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介宇(2005)。寓教於樂的桌上遊戲。師友月刊,458,68-71。
陳文吉(2007)。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國中數學領域之學習成效研究-以GSP輔助平面直角坐標系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依伶(2021)。數學素養導向之比與比值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和廷(2021)。遊戲教學法對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陳孟宜(2017)。利用數學遊戲的方式進行直角坐標平面及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教學學習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宜莉(2016年11月11日)。補救教學政策內涵之論述與實踐。2016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實施之理論與實踐研討論壇〔論文發表〕。台南市,台灣。
陳東賢(2016)。「創意遊戲與數學思維」教學與研究。2016年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專刊,75-112。取自: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教學實務研究專頁https://tpr.site.nthu.edu.tw/p/406-1150-130578,r6894.php?Lang=zh-tw。
陳盈螢(2023)。台灣學生數學能力全球第3,但學習落差「全球第一」!比南韓、星港更糟,怎麼回事。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14125。
陳美均(2019)。結合解題活動之線上合作擬題學習模式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嘉皇(2005)。數學遊戲及其在課堂上的應用。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 22-29。
陳綵菁、邱榮輝、陳志豪、張宇樑(2013)。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在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概念學習之應用。桃園創新學報,33,313-330。
陳薇如(2016)。高雄市國中七年級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鴻傑(2022)。五年級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解題歷程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麗珠(2014)。分組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曾世杰、陳淑麗(2010)。補救補救教學:提升基礎學力的迷思與證據本位的努力。教育研究月刊,199,43-52。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游鯉謙(2004)。台中地區國二學生在坐標平面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馮婉萍(2012)。國一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芷琪(2021)。國小英語學習扶助之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158-164。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漢文。
黃柏凱(2018)。國中學生數學遊戲融入二次函數教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士霆(2012)。遊戲教學對攜手計畫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怡婷(2016)。補救教學有效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73-177。
詹孟傑(2020)。桌遊融入教學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5),118-124。
詹明峰、張鐵懷(2018)。遊戲學習分析架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3),1-20。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五南。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趙翊君(2016)。團體遊戲之研發及融入五年級數學複習對學生學習之改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趙曉美(2015)。補救教學vs.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21-25。
劉一民(1999)。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32-45。
劉淯溱(2022)。均一教育平台融入國小數學領域學習扶助差異化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劉素幸(1994)。寓教學為遊戲-談遊戲教學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46,40-41。
劉焜輝(1992)。遊戲治療的理論與實施(六)。諮商與輔導,81,22-28。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五南。
蔡清田(2020)。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蔡慶鴻(2016)。國中數學領域運用遊戲教學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鄭肇楨(1981)。智慧遊戲。華聯出版社。
盧素碧(198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文景出版。
蕭新雄(2016)。以奠基活動進行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賴勤薇(2011)。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科函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謝宜芳(2014)。運用漫畫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巨流。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藍翊綺(2012)。遊戲應用於數學補救教學之設計本位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台北師院學報,5,619-688。
譚寧君、蘇進發、吳金聰(2022)。數學學習扶助教學。載於陳淑麗、宣崇慧(主編),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扶助教學(第二版,163-202頁)。心理。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 (2),4-6。
蘇佩涵(2021)。共同學習法在六年級數學補救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五南。
Sales, B. D., Folkman, S.(2009)。研究倫理:以人為受試對象(李是慰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YawKey, T. D.(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吳幸玲、郭靜晃譯)。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9)
Skemp, R. R.(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九章。(原著出版於1987)
貳、英文部分
Abidin, Z., & Wulandari, T. C. (2022). The model of analytical geometry interactive module using systematic, active, effective (SAE) model to suppor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compet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6(5), 76-80.
Bruner, J. S.(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1978). Triangulation: A Case for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and Combination. In N. K. Denzin (Eds.), Sociological Methods (pp. 339-357). McGraw-Hill.
Eisner, E. W.(1982).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A basis for deciding what to teach. Longmans.
Harper, E. (1987). Ghosts of Diophantu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8(1), 75-90.
Krulik, S. & Rudnick, J. A. (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 26-28.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Piaget, J.(1962). Plat,dreams,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orton.
Rojano, T. (1994). Problem solv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lgebraic ideas to algebraic think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E. M. Hetheringto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pp. 693-774). Wiley.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nchevski, L. (1995). Algebra with numbers and arithmetic with letters: A definition of pre-algebra. 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4(1), 113-120.